朝廷,拼音为 cháo tíng,汉语词语,释义为古代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出自《战国策·齐策》。
中文名:朝廷
外文名:Imperialcourt
拼音:cháotíng
注音:ㄔㄠˊㄊㄧㄥˊ
1、帝王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亦作"外庭"。
2、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3、借指帝王:报效朝廷。
4、内朝,指内廷。
1、《战国策·齐策》: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2、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呜呼!公(袁可立子袁枢)之绩用告成,而朝廷之金瓯不固。”
3、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恐上负朝廷,下愧吾师也。
4、《儒林外史.第四五回》:「他而今官大了,是翰林院大学士,又带著左春坊,每日就要站在朝廷大堂上暖阁子里议事。」
5、《三国演义.第二回》:「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
6、《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说什么朝廷指日就要把八股全然废掉,又说什么专考策论。」
7、《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朝廷幼小,恃我而己,临难苟免,吾不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