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至县 编辑
周至县,隶属陕西省西安市,地处关中西部,东与鄠邑区为邻,南和宁陕、佛坪县相连,西与眉县、太白县相接,北同扶风、武功、兴平市和杨陵区相望。介于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之间,总面积2974平方千米,距西安市区68千米。下辖1个街道、19个镇。
周至建县两千余年,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南依秦岭,北濒渭水,素有“金周至”之美誉,是西安的西大门。周至自然生态良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首批最具魅力生态旅游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境内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植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周至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道教文化发祥地“天下第一福地”老子讲授《道德经》的楼观台,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和隋代佛舍利而扬名海内外的仙游寺,华夏正财神赵公明故里,大儒李二曲等人文史迹。周至是世界上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荣获“中国猕猴桃之都”“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先进县”称号,周至猕猴桃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被列为中国猕猴桃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一位,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和西安主要的蔬菜供应地。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常住人口55.99万人。2021年,周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6.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2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2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92亿元,三次产业构成为28.85:9.72:61.43。人均GDP26214元。
中文名:周至县
外文名:Zhouzhi
行政区划代码:610124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渭河平原中部、秦岭北麓
面积:2974km²
下辖地区:1个街道、19个镇
政府驻地:二曲街道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4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55.99万(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楼观台、仙游寺、财神庙
车牌代码:陕A
地区生产总值:146.39亿元(2021年)
地名由来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盩厔是周旋、折旋之意的假借字,曲折之意是它的引申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县名”。盩厔(周至)县名沿用2000余年,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
建制沿革
尧舜时代(约前24世纪),传说周至地属骆国。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京畿地。
春秋,秦襄公八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前770—前350年),周至地为秦国管辖。
战国,秦孝公十二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前222年),周至地属武功。
唐武德三年(620年),废恒州,盩厔县改隶稷州。析出盩厔县东部地域置终南县,治所在今终南镇,隶雍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稷州,盩厔、终南县同隶雍州。贞观八年(634年),废终南县,仍归盩厔,隶雍州。天授二年(691年),置稷州,盩厔县属之。大足元年(701年),废稷州,盩厔县改隶雍州。天宝元年(742年),盩厔县改名宜寿县,隶雍州。至德二年(757年),撤销宜寿县,恢复盩厔县,改隶京兆府。乾宁二年(895年),属京兆府乾州管辖。天复元年(901年),盩厔县改隶凤翔府。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京兆府为大安府,盩厔县属之。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隶凤翔府;三年(925年),改隶凤翔府。
后晋后汉、后周均依后唐旧制。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于终南镇设清平军,并划出盩厔东部设终南县,军、县治所均在终南镇,隶京兆府,盩厔县仍隶凤翔府。
金贞祐四年(1216年),于县城东辛家寨村置恒州,辖盩厔、终南、郿县,隶凤翔府。
元至元初年(1264—1278年),废恒州,终南县并入盩厔县,属凤翔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盩厔属之。皇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盩厔属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盩厔属之。清顺治元年(1644年),盩厔属西安府治。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设道,周至属关中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盩厔县由陕西省直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盩厔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隶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盩厔县解放。
1949年10月1日,周至归咸阳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咸阳专署)管辖。1953年咸阳专署撤销,周至县改由宝鸡专署管辖。1956年撤销专署,周至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郿县并入周至县。1961年复设咸阳专署,从周至析出郿县,周至归咸阳市辖。不久又改隶咸阳专署。
1964年9月,依据国务院《汉字简化方案》和上级通知,将“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区划沿革
唐代周至划为17乡,乡名不详。
北宋熙宁年检(1068—1077年),周至县基本沿袭唐制,全县划为17乡321社。
明,周至编户40里(据《一统志》),里名不详。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全县分为4乡39里:西沟乡、仙金乡、六渠乡、临川乡。各乡所辖里数不详。
清末,将全县40里划为36所。
民国初年,全县划为5区,新增渭河南岸划成的河滩所,共37所。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九年(1934—1940年),国民党政府在辖区内强化保甲制,周至县划分为23个联保,下辖173保2457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国民党政府推行新县制,将23个联保改编成13乡和1个乡级镇,辖124保。县城划为乡级镇,辖4保。马召乡驻地迁往南神寨。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30日,周至县解放,全县设15区,辖123乡。
1950年5月,将原15区划为10区,辖101乡。
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5乡。为加强对山区的领导,保留了集贤区、竹峪区。
1958年3月,将白马河以东的12个自然村划入户县。9月,撤销涧河乡,所辖地域分别划归赤峪、尚村乡。11月,周至、眉县合县,将岐山县渭河南岸的高店、安乐区;兴平县渭河以南的富仁、宋滩乡及佛坪县的高炳区(辖6乡)亦划入周至,全县划为12个公社,公社下设58个管区。
1960年5月,全县划为32个公社和1个县辖园艺场(富仁园艺场),471个生产大队,2676个生产队。8月30日,眉县复设。将尚村公社的9个自然村划归户县;将6个公社复归佛坪;将岐山县渭河以南的地区复归岐山县。
1962年6月,又将划归佛坪县的6个公社复归周至。11月10日,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为24个公社401个大队2245个生产队。
1980年,划出广济公社一部分设骆峪公社,将原城关公社分四屯、辛家寨、侯家村、城关公社和城关镇。全县有29个公社,1个社级镇,共30个行政单位。
1984年,将原公社改称乡,大队改称村,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另将哑柏、终南、楼观公社改称镇;将原城关公社与城关镇合并为二曲镇。1985年,周至县有乡、镇政府29个,辖363个行政村,4个居民社区,2489个村民小组。
1989年,全县区划为25个乡、4个镇,2个农村工作委员会。4个居民社区,369个行政村,2557个村民小组。
区划现状
2019年,周至县下辖1个街道、19个镇 。周至县人民政府驻二曲街道。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610124001000 | 二曲街道 |
610124101000 | 哑柏镇 |
610124102000 | 终南镇 |
610124103000 | 马召镇 |
610124104000 | 集贤镇 |
610124105000 | 楼观镇 |
610124106000 | 尚村镇 |
610124107000 | 广济镇 |
610124108000 | 厚畛子镇 |
610124109000 | 青化镇 |
610124110000 | 竹峪镇 |
610124111000 | 翠峰镇 |
610124112000 | 四屯镇 |
610124115000 | 司竹镇 |
610124116000 | 九峰镇 |
610124117000 | 富仁镇 |
610124118000 | 骆峪镇 |
610124119000 | 陈河镇 |
610124120000 | 板房子镇 |
610124121000 | 王家河镇 |
位置境域
周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的秦岭渭水间,东距西安城78千米,鄠邑区(至县城,下同)48千米,以白马河为界与鄠邑区为邻。南距洋县232千米、城固县261千米、佛坪县130千米。以秦岭梁为界,和宁陕、佛坪县相连。西距宝鸡城113千米,眉县49千米。以太白山主峰拔仙台以西12千米的文公庙为界,与眉县、太白县相接。北距武功县13千米,以渭河中线为界,同扶风、武功、兴平县和杨陵区相望。东达尚村乡政府驻地(以下同)24千米,西至青化乡驻地18千米,南通板房子乡驻地70千米,北距渭河桥5千米。介于东经107°39′—108°37′,北纬33°42′—34°14′之间,总面积2974平方千米 。最东部与鄠邑区交界的是尚村乡的宋滩村;最南部与宁陕县交界的是板房子乡的光秃山、与佛坪县接壤的是厚畛子乡的光头山;最西部与眉县交界的是竹峪乡境内的鹰咀石;最北部是与兴平市交界的尚村乡的马寨滩。
周至县
地质构造
周至县南山北原。山地占76.4%,处秦岭中部,为地台;平原占23.6%,处渭河平原中部偏西,为地堑。
地层
周至东起耿峪口,中经黑峪口、西骆峪口,西至泥峪口,是平行于海拔550米、600米、700米等高线走向的坡角线,将周至县分为南部地台、北部地堑两部分。
南部山区:属秦岭褶皱带,是长期活动的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岩石变质作用强烈,岩浆侵入活动频繁。根据地层的形成时代,可将县境内褶皱带分为两部分:
1.厚畛子——沙梁子——双庙子一线以北,主要是前震旦系秦岭群和长城系宽坪群,属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层。
2.厚畛子——沙梁子——双庙子一线以南,主要为中泥盆统和中石炭统地层分布区。
秦岭褶皱带中侵入岩的种类较齐全。
北部平原:属渭河地堑,是新生代形成的断陷盆地。县境内地堑地区,分布着老第三纪,新第三纪及第四纪的陆相沉积物。
构造
周至县秦岭地台和渭河地堑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特征,差异显著。
秦岭褶皱带,是地史上历次地壳运动形成的复杂构造带,在多期南北方向挤压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裂构造,主要呈近东西方向排列。断裂构造以东西向压性断层为主,次为北西向和北东向压扭性断层。
地形地貌
周至县地势北低南高,跨3个自然地貌单元。依次为渭河平原,黄土台原,秦岭山地 。境内西南高,东北低,山区占76.4%,为千里秦岭最雄伟且资源丰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川,南部是重峦叠障的秦岭山脉。山、川、塬、滩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
平原
平原南界位于广济——马召——集贤一线,北界在渭河南岸,地势自南西向北东方向缓倾。位于渭河平原中部偏西。东西46公里,南北16公里,海拔399—530米,占周至县23.6%。平原区由渭河漫滩、渭河一级阶地、渭河二级阶地、冲、洪积扇四个微地貌单元组成。
台原
黄土台原分布在秦岭山前地带,呈东西向带状展布,西宽东窄,台面受侵蚀切割较为破碎,黑河口以东呈梁、峁状地形。黄土台原与冲、洪积扇呈陡坎相接,高于冲洪积扇面60—90米。海拔500—600米。地表由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组成。面积18.25万亩。该区人口较少,地下水资源贫乏,水、土流失严重,是周至县农业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
山地
周至县境南部为秦岭中部山地,可分为低山(海拔600—1000米),中山(海拔1000—3500米),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占周至县总面积的76.4%,西部太白山海拔3762.2米,拔仙台为秦岭第一高峰。太白山生物系复杂,资源丰富,植物带垂直分明,高山上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是旅游、登山胜地和多种学科研究、教学基地。
秦岭山地西自拔仙台分岔,北线有东跑马梁、老君岭、界石岭、官城梁、青岗砭,海拔2500—3000米。南线有将军祠、灵官台、光头山、秦岭梁,海拔2500—2900米。山势南高北低。秦岭山多由深变质的片岩及火成岩构成,是金属及非金属矿藏的重要产地。
气候特征
周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低,降水少。春季暖气团渐强,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夏季天气炎热,暖湿气团凝云致雨,多雷暴,间有冰雹。秋季连阴多雨。周至县受地貌影响,山原高差3000余米,高峰低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南北差异显著。山区属湿润地区,四季中,夏短而炎热,冬长而寒冷,夏秋低温多雨,春冬雪掩青山。平原属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稍短,日照充足,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春季多风,夏季多伏旱,秋季多阴雨,冬季干冷少雨雪。
光照
太阳辐射总量(光量)平原:109.68千卡/平方厘米。年际变化,5—8月较大;季节变化夏季最强。6、7月太阳总辐射每日430卡/平方厘米以上;9、10月温度高,云雨多,日照少,总辐射锐减。
气温
周至县平原年平均气温13.2℃,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2℃;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6.5℃。
深山区年平均温度:双庙为6.4℃,厚畛子8.4℃。
山区年平均气温:在海拔576米的低山区木匠河口为12℃,在海拔1109米的中山区板房子为10℃,在海拔1500米的中山区黑河上源钓鱼台为8.4℃,在海拔1975.8米的四方台双庙气象站处为6.4℃。年平均气温与平原仅差1.1℃。
降水
周至县降水量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由低向高递增。表现为地区差异大,年内变化大,年际变化亦大的规律。地区差异是:多年平均降水量山区为850.52毫米,平原为699.98毫米。从降雨特点上看,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雨日少,雨势猛,强度大,往往出现洪灾或伏旱,秋季常出现连阴雨,雨日多,强度小,雨势缓。据记载最大30日降水量为563.9毫米,占多年平均雨量的66.26,因之洪涝灾害比较频繁。冬春季节,雨雪稀少,多出现春旱。
风
周至县在6、7月内几乎天天都有,一般风速8—15米/秒。平原大风除1月和12月未有外,其余各月都有发生。山区大风1—12月均有发生,平原以6、7月最多,山区以3、4月最多。
水文概况
周至县秦岭北属黄河流域,1公里以上的峪沟52条,形成河流15条,其集雨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2条,50—100平方公里6条,50平方公里以下7条。河流特点为山区部分河床陡峻,山谷高深,水流急湍;出峪后河床比降变缓,水面扩散,流向呈东北方向,汇入渭河。县内秦岭南渭水河属长江流域。
周至河流密布,河流名称古今变异不大。但水系组合与河道平面形态变化较大。从水系组合来看,古代黑河、田峪河、沙河、就峪河、仰天河、阳化河、干干河、赤峪河等单独入渭,为渭河支流,而后仰天河、阳化河、干干河成为清水河的支流;田峪河、沙河、就峪河、赤峪河等成为黑河的支流。从河道的平面形态来看,平原各河,是河流的下游段,两岸地势平坦,横向摆动幅度较大,具有游荡河流的特征。
周至的湖泊、陂塘、水库亦不少。分布在太白山海拔3000米以上的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等,是华中地区最高的湖泊群。
土壤类型
周至县土壤分为潮土、水稻土、淤土、黄土、土、褐土、山地石渣土壤和山地草甸土等类型。周至县土壤普查出9类土壤,24个亚类,44个土属。平原区有81个种。
自然灾害
周至县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涉及面广而且重。时有水、旱灾交替或其他自然灾害相继发生,使灾害加重。
水资源
周至县境内秦岭北麓有“九口十八峪”,大小52条峪沟,形成平原15条河流,年径流量9.7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5万千瓦,地下水补给量充足,总量达3.2亿立方米。
植物资源
周至县农作物中,粮食作物30余属种,120个品种;经济作物20余属种,140余个品种;蔬菜79属种,220余个品种;果品作物10科17属170个品种 。森林植物种类繁多,有乔木100余种,灌木360种,木本油料植物10余种 。野生植物有种子植物121科640属1550种;苔鲜植物63科142属302种;此外,还有大量的蕨类、地衣和菌类植物。太白山区域及厚畛子乡的光头山还生长着特有种植物,计有29个单属和1个特有属,150个特有种。水域中有浮游植物8藻门100属种。
动物资源
周至县兽类有金钱豹、青羊、黄羊、鹿、麝、狐狸、野猪、獾等40余种;鸟类有锦鸡、环颈雉、白脸山雀、斑啄木、松花鸡、长尾兰鹊、黄鹊、麻鹊、喜鹊等230余种。
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二类保护动物大鲵、金钱豹、斑羚、小熊猫、金猫、锦鸡等,三类保护动物林麝、豹猫等。农作物害虫有30余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有126种。
森林害虫有174种,森林害虫天敌有12种,如赤眼蜂等。
河池自然鱼类有4目7科21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有:鲤、鲫、细鳞鲑、鲶、黄鳝等。经济水生动物有:鳖、虾、蚌、螺、蛙等。珍稀鱼类及水生动物有:大鲵(娃娃鱼),秦岭细鳞鲑等。放养鱼种有草鱼、青鱼、花鲢、白鲢、鲂、鲤鱼等。还有鳖、虾、鳝、蚌、螺、蟹等种。浮游动物4大类(原生动物、枝角类、轮虫、挠足类)60属种。
周至县林区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林中动物270余种。其中兽类有黑熊、金钱豹、青羊、黄羊、鹿、麝、狐狸、野猪、獾等达40余种;乌类有锦鸡、环颈雉、白脸山雀、斑啄木鸟、松花鸡、长尾兰鹊、黄鹊、麻鹊、喜鹊等230余种。珍贵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金毛扭角羚等,二类保护动物大鲵、金钱豹、斑羚、小熊猫、锦鸡等,三类保护动物林麝、豹猫等。
矿产资源
周至县蕴藏着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已发现约40余处16个矿种。金属矿产有铁矿、铜矿、锌矿、钴矿、金矿、银矿、镉矿等,非金属矿产有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矿、花岗石、大理石、建筑用沙、砾石、粘土、蛇纹岩、硫矿等。
地热资源
周至县境内分布着秦岭山前断裂带、渭河断陷盆地中的近东西向断裂带及北西向的哑柏——马召断裂带,这三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地热的分布,并起主要的导热的储热作用,区域地热水储存量相当大,且补给来源充足。在楼观台、镇丰、哑柏成井3处,马召、西楼及镇东井沟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热开发前景。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户籍总人口699280人,其中男性368557人,女性330723人,分别占52.71%和47.29%。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户籍总户数193996户,户均人口3.6人。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常住人口55.99万人,比上年增加0.29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0.12‰,死亡率9.99‰,人口自然增长率0.13‰;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0.2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闻其伟 县委书记
综述
2021年,周至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6.39亿元,较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24亿元,增长8.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23亿元,下降2.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92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为28.85:9.72:61.43。人均GDP26214元,较上年增加1277元。2021年,周至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68.46亿元,占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6.8%,较2020年下降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周至县固定资产投资下降8.8%。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18.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1.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
财税收支
2021年,周至县地方财政总收入73598万元,较上年增长15.1%。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449万元,增长14.0%。其中:税收收入19988万元,增长31.2%.;非税收入6461万元,下降19%。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35722万元,增长1.8%。其中:用于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120167万元,增长1.4%,占支出的27.6%;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827万元,增长4.0%,占支出的16.71%;卫生健康支出30713万元,下降3.7%,占支出的7%;农林水支出69236万元,下降24.1%,占支出的15.9%;节能环保支出16793万元,下降10.2%,占支出的3.9%。
人民生活
2021年,周至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66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1元,比上年增长10.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1元,比上年增长9.8%。
第一产业
2021年,周至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35亿元,较上年可比增长8.9%。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52.16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9.22%;畜牧业产值9.18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2.1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6.24亿元,可比增长8.5%。
种植业
2021年,周至县粮食播种面积31.39万亩,比上年减少6.6万亩,下降17.3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7.97万亩,下降5.37%;秋粮播种面积13.42万亩,下降29.37%。2021年,周至县粮食产量10.78万吨,较上年下降13.62%。其中夏粮5.92万吨,增长0.34%;秋粮4.86万吨,下降26.14%。
2021年,周至县蔬菜收获面积8.55万亩,比上年下降1.38%;产量22.8万吨,下降0.52%;产值11.8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5.68%,较上年降低0.25个百分点。
林业
2021年,周至县水果面积34.15万亩,较上年增长10.37%,其中猕猴桃面积31.17万亩,较上年增长11.0%,占水果总面积的91.27%。水果产量49.34万吨,增长13.4%,其中猕猴桃产量45.91万吨,增长13.58%;其它水果产量3.42万吨,增长10.68%。2021年,周至县猕猴桃产值30.9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1.07%,较上年提高4.17个百分点。
2021年,周至县苗木花卉面积19.3万亩,较上年持平略降;产值4.8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41%,较上年下降3.06个百分点。
畜牧业
2021年,周至县肉、奶产量分别为8447吨和5269吨,较上年分别增长23.58%和17.35%。蛋产量4984吨,较上年下降0.72%。
农业基础
2018年,周至县农用化肥施用实物量14.95万吨,增长0.01%。
第二产业
工业
2021年,周至县全部工业增加值10.6亿元,较上年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31户,2021年,周至县实现产值1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281人,比上年减少110人;资产总计18.68亿元,其中流动资产合计13.55亿元;2021年,周至县主营业务收入18.68亿元,增长13.56%;实现利润总额0.81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小麦粉8289吨,同比下降70.99%;化学药品原药578.49吨,增长39.81%;瓦楞纸箱5741吨,增长0.69%;商品混凝土663943.14立方米,增长19.72%;水泥158658吨,下降10.11%。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546台,增长71.16%。
建筑业
2021年,周至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9亿元,比上年下降8.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6户,实现产值4.87亿元,增长1.54%。签订合同额9.92亿元,增长64.7%。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周至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79亿元,增长0.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1.1%;金融业增加值9.97亿元,增长6.6%;房地产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4.8%;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2.12亿元,增长6.7%。2021年,周至县规模以上服务业8户,营业收入为14474.5万元,比上年下降24.5%。
2021年,周至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35户,消费品零售额4.83亿元,下降5.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2.25亿元,占零售总额的8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78亿元,占零售总额的15.2%。
对外经济
2019年,周至县进出口总值3421.66万元,其中:进口总值45.45万元,出口总值3376.21万元。
招商引资
2018年,周至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20万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实际引进内资13.11亿元,较上年增长118.5%;引进民资37.53亿元,增长63.53%。
房地产业
2021年,周至县房地产开发企业17户,完成投资8.44亿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住宅投资7.37亿元,增长7.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0.84亿元,增长216.11%。商品房销售面积12.76万平方米,下降36.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66万平方米,下降36.0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53万平方米,下降21.04%。
邮电通信
2021年,周至县邮政业务总收入9323.29万元,比上年增长11.44%;电信业务收入3.52亿元,增长6.67%。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固定电话用户39013户;移动电话用户51.83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8930户。
旅游业
2021年,周至县共接待游客80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49亿元。
金融业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6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9.29亿元,增长11.9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0.92亿元,增长18.7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5.57亿元,增长28.7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105.35亿元,增长15.72%。
交通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境内公路里程2271.83千米,其中国道136.75千米、省道46.22千米、县道302.96千米、乡道355.28千米、村道1430.62千米。开通城乡班线29条,公交车辆249辆。
周至县地理位置优越,东邻西安,西结宝鸡,南连汉中,北通杨凌。310国道横贯东西,穿境而过,与近在咫尺的陇海铁路并驾齐驱;108国道纵贯南北,将西宝南线、陇海铁路与西宝高速公路紧密相连;北通咸阳国际机场,仅50千米之遥。
运输
截至2019年末,周至县开通城乡班线29条,公交车辆253辆。
科技事业
2021年,周至县共实施科技项目7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项目5个、区域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项目1个,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活动奖补项目1个。2021年,周至县共创建市级示范园1个,省级科技创业示范基地1个。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9户。授权专利160件,有效商标注册1362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共有幼儿园112所,其中公办65所,民办47所。在园儿童17966人,比上年下降6.98%。全县各类中小学161所,其中普通初中28所,高中7所,小学111所,教学点13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中小学在校学生62710人,比上年下降21.54%;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4450人,比上年增长1.25%;高中在校学生11241人,比上年增长5.26%。中小学专任教师4561人,比上年增长6.22%,其中中学专任教师2189人,比上年增长3.55%。全县初中毕业生人数(含职业初中)5184人,初中毕业升学率82.06%,较上年增长7.4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
2021年,周至县图书馆总藏量19.7万册。各类文艺演出40场次,艺术表演55场次。
体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共有健身路径466套,实现了全民健身路径全覆盖,成功创建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县。
卫生事业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502个,其中医院18个、卫生院25个;卫生机构床位262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1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25人。婴儿死亡率1.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产妇住院分娩比例为100%。
劳动就业
2021年,周至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7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6%。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9.8万人。
社会保障
2021年,周至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35910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8486人。参加失业保险2769人。参加工伤保险10161人。全县已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536226人。已参加职工医疗保险29759人。已参加生育保险19071人。
社会福利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共有养老机构4个,在院入住362人,共有床位636张。年末城镇低保对象198户、366人,发放低保金348.5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7505户、21490人,发放低保金1.58亿元。1203户、1217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发放供养金2121.94万元。
环境保护
截至2021年末,周至县共有生活垃圾处理站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8%,其中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年末建成区面积1250公顷,2021年,周至县完成城市建设维护资金42993万元。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8.0%。2021年,周至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0天,比上年增加12天。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₂)年平均浓度为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₂)年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年平均浓度为1.5毫克/立方米,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为84微克/立方米,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臭氧(O₃)最大八小时平均浓度为158克/立方米。1类功能区昼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51.0分贝,1类功能区夜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39.0分贝,2类功能区昼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51.0分贝,2类功能区夜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45.0分贝,交通噪声昼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58.0分贝,交通噪声夜间平均等效连续A声级为47.0分贝。单位GDP能耗0.39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5%。
安全生产
2021年,周至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事故起数较上年减少11起;死亡1人,较上年减少11人。其中建筑业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1人。
平安建设
2021年,周至县平安建设满意度95.9%,较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
周至民间艺术源于图腾崇拜、祭祀庆祝。集贤古乐、军寨道情被誉为音乐化石;牛斗虎、夹板舞曾在全国、省、市获奖;秦腔源于明末,盛于当代,曲词会、自乐班、皮影、木偶常演常新;民间谣谚、传说、工艺品独具异彩;书法、体育历史悠久。这是历代人民精神文化的结晶。
周至汉代以来,在较发达的农业沃土上,产生了优秀的民间文艺,农民在祈福祛凶,迎新送旧,丰收喜庆,节令民俗中,用多姿多采的民间艺术抒发情怀,特点有:多样——民间艺术有近百种,村村有特色,甚至村中的两个街巷也不雷同。民间歌舞有牛斗虎、夹板舞、竹马、明马钻蔑、旱船等;社火有青器焰光、车社火、灯社火、芯子等;民间文学有民间故事、歌谣、曲艺、风俗传说等;民间工艺有刺绣、蜡制品、漆制品、泥塑、面塑、雕刻、纸扎,布制品香包、花卉、老虎枕、猫头鞋、等;民间绘画有壁画、国画、漆画、粉画等。
独创——有的民间艺术是他处无,此处有。如牛斗虎,表演集拟人、拟动物、夸张、舞蹈、音乐为一体,维妙维肖,形神兼备。集贤古乐、青器焰光、明马钻蔑等也属于此。有的是他处有,此处特。如跑旱船,分有站人船、转船、对船等。周至豆村的皮影、大蜡、剪纸多次在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古典——如集贤古乐,源于秦汉和唐代宫廷音乐,秦昭王、汉武帝、唐明皇等,曾带着宫廷乐队在长杨宫、集贤殿、五柞宫、玉真观、楼观台等地演奏,至今遗韵独存,被中外誉为音乐文物。周至道情源于楼观道教的通俗演唱,演变为宣传各种道教故事为主的音乐的艺术,现存的古香古色的大量手抄本,被誉为音乐化石。民间锣鼓源于汉唐行军作战的鼓吹。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周至县令率本县乐队参加长安音乐比赛。
| 锣鼓 周至村村有锣鼓队,鼓谱各不同,鼓乐东雅西雄。锣鼓队出行时由仪仗引导,数十杆彩色牙旗,猎猎飘舞。黑河以东锣鼓配置繁,有大鼓(牛拉鼓)、中鼓、堂鼓、药鼓、小鼓、勾鼓、板锣、银锣、大钗、铙钗、中钗、铰子、京钗等,衬以碰铃和梆子。演奏鼓点稀、节奏缓、钗锣响亮变化多,紧敲慢打,平雅雍和。流行《十番鼓》、《往里滚》、《三观宫》、《鼓拍》等谱。黑河以西配器简,有中鼓、手鼓、板锣、马锣、小锣、大钗、京钗、苏铰等,演奏鼓点稠、节奏紧、速度快,钗锣烘托鼓声,雄浑壮烈。鼓谱以《蝎子尾》、《风搅雪》、《老鸦拌嘴》、《蛟龙出海》、《老虎磨牙》、《黄鹤阵》、《龙虎斗》、《十样景》较流行。 |
| 集贤古乐 流行于集贤一带的古乐。可上溯秦汉,盛于唐、宋。又吸收元、明、清代姊妹艺术和民间音乐精华。演奏风姿瑰丽,韵律古朴天成,气质典雅庄严,程式结构严谨而富有变化。得到中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在本县南集贤一带,经古乐老艺人身传口授,一代一代继承下来。常在庆典或社会、庙会上演奏。分行乐坐乐。行乐是行进或站立时演奏的短小散曲,节奏整齐,所用乐器以笛为主。坐乐是大型套曲,音调高亢嘹亮,也有委婉抒情者。结构复杂,前后两部,分为几段乐曲,各以散板引子起,以退鼓快板收。曲目丰富,有清代手抄工尺谱,已整理出套曲、散曲百余首。其结构、曲牌、音节基本属于唐代燕乐谱式体系。 |
| 竹马 是周至常见的民间舞蹈之一。但楼观鹿马村的竹马明马钻篾却与众不同。舞时,上场8匹马,每匹马前胸和臀部点有蜡烛,马跑起来蜡烛不灭不倒。所跑的队形有:白马分鬃、老龙缠树、4盏灯、钓花、长虫蜕壳、里摞城、外摞城等。当跑里摞城、外摞城时,领队者手中持8根2丈长的细竹篾。竹篾的一端分别发给骑马者手中,4马顺时针跑,4马逆时针跑,不管跑多少圈,8根竹篾不乱不散,观者无不惊奇。 |
| 牛斗虎 又名虎牛斗。清乾隆年间产生于楼观八家庄。共有6人表演(2人扮虎、2人扮牛,1牧童,1土地神)表演时,牧童先上场说反话逗乐,接着土地神上场,2人对话,诙谐幽默。此间,老虎上场扑牧童,牛顶倒老虎,牛虎相斗。八家庄的老虎有4大势、8小势、24个平阳势。舞时,老虎的扑、搜、望、趔、立、卧、坐、缩、滚、跳等虎虎有势;牛的望月、舔背、吃草、缩叉、挖耳等动作顽皮可爱。整个表演紧张激烈,虎有虎威,牛有牛劲,表现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1959年八家庄的牛斗虎参加宝鸡地区文艺调演获一等奖;1986年经过加工改编,赴京演出,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2等奖。 |
| 夹板舞 是哑柏等地农民为增加社火色彩、烘托社火气势的舞蹈表演。舞时热情奔放、诙谐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夹板舞一般是双人打,在锣鼓的衬托下,随鼓点表演。其打法有:前后打,上下打,翻腕交叉打,互相戏逗打。花样有蜻蜓点水,凤凰展翅,金线缠腕,苏秦背剑,单手抱月等。夹板舞的长板2尺多,短板4、8寸各2块,长板两侧贴有黄色扇形的钱粮码;夹板舞者或猴子妆扮,有时猴脸小丑妆扮。1989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赛丰收奖。 |
| 吹龟兹 周至民间遇红白喜事,为隆重气氛,一般使用龟兹,俗称叫乐(“文化大革命”期间禁用)。龟兹即唢呐,配以鼓、钗子、铰子,由3、5个乐人(龟兹家)演奏即成。亦有5至10余人组合的唢呐唱戏,俗称咪咪戏,或民间戏曲演唱。一般乐段有百鸟朝凤、雁落平沙、普天乐、祭灵、寿宴开等,亦演奏民歌等曲目。 |
| 社火 盛于清代至今。县内乡镇和大村几乎年年上演。上阳化村演出两班社火,镇东村演三四班社火,传为盛举。社火有单马社火、对马社火、车社火、高台社火等,扮演历史神话戏剧人物。终南甘沟村灯社火晚间表演,表演者身跨竹马,马头、马身、马尾点燃蜡烛,头戴蜡灯,手持刀枪等道具上亦挑烛灯。灯火灿烂中,表演动作,变换队形,似古战场两军挑灯夜战。 |
| 芯子 是节庆日表演的立体惊险高空社火节目。在木平台装上三四米的铁柱,将演员固定在铁柱骨架上,用杂技造型扮成故事细节,用纸、布等物塑上背景。如刀尖站人,发丝系人,棒头倒立,担挑双人等,神奇惊险而巧妙。令人身临其境。大型带背景的芯子称焰光。清末,哑柏仰天村与邻村竞赛社火芯子,从灵泉寺佛象后的彩绘佛光上得到启示,芯子衬以巨大的焰光背景,平面上用大小不同的青瓷,粘结成变化的图案组合,有的还可转动,既富丽而又光彩照人,使木平台上装饰的山亭突出,人物生动。 |
| 剪纸 本县豆村的剪纸最为有名,现存有清代精品百余件。它吸收了剪彩、刺绣和皮影艺术的特点,构图丰满完整,布局讲究,变化多端,有主有从。贴在窗纸上的暮窗花,单色彩线窗花,精巧细腻似白描;点色窗花则简练概括、色彩丰富,是剪纸、绘画的有机结合。内容有走兽、花鸟、社火芯子、戏剧人物、吉祥字样等。50年代后,周至妇女的剪纸,创作出不少精美的作品。刘阿丽等4位女青年创作的花卉剪纸组画,1984年曾作为陕西民间美术精品在香港展出;吕孔雀等6位女青年创作的280幅剪纸,1986年作为西安文化艺术精品赴法国巴黎展出。 |
旅游景点:周至县共有国家级4A级景区2处(道文化展示区、黑河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周至自然保护区和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2处(楼观台森林公园和黑河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1处(翠峰山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大秦寺塔、法王塔、瑞光寺塔、西域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个。
| 楼观台 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楼观台是老子讲授《道德经》之地,曾任周至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绝唱《长恨歌》诞生于此,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扬名海内外。屹立于县城西的“八云塔”为唐代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积雪六月天”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也留传着神奇美妙的美丽传说,吸引着大批中外宾客观光旅游,县城所在地二曲镇则是因明清哲学家、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的李顒(号二曲)而得名。 |
| 中国楼观台道文化展示区 规划面积33.04平方千米,规划建设12.04平方千米生态保护区、11平方千米道文化展示区、10平方千米现代农业观光区三大板块,打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5A级景区。财神文化区、农业博览园、田峪河水景区2011年7月19日建成开放;道教文化区、化女泉景区、延生观景区2012年3月1日建成开放;百万葵园、玫瑰庄园、薰衣草庄园2012年建成开放。 |
| 秦岭国家植物园 规划面积639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其中植物迁地保护区10平方千米,珍稀动物迁地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16平方千米,生物就地保护区575.31平方千米,复合生态功能区37.69平方千米。发展S107省道旅游专线和田峪河游览区两个主轴,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科普、历史遗迹和现代文化展示、自然生态和生物科技旅游三大基地,突出山野园林景观、生物保护示范、道文化圣地、现代文化展示和著名绿色品牌五大特色。 |
| 周至沙河湿地公园 中国第一水街——周至沙河湿地公园,位于周至县城南2千米,环山路马召转盘北约6千米,是在原沙河基础上改造的水景街景。这是一个集市民休闲、亲水体验、儿童娱乐、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类主题公园,也是国内首家立体水景、互动式滨河生态主题公园。 周至水街内的建筑风格是以仿古为特色,很聚关中淳朴、粗犷等特点。而且水街水上竹船是水街的一大亮点。 |
| 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 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坐落于财神赵公明故里,陕西周至县集贤镇赵代村,赵公明财神文化景区建设有核心建筑院落三进财神殿,包括赐福殿、财神殿和三霄殿。在财神殿东西南北都建有赵公明统帅的四路财神偏殿,四周的偏殿和小庙供奉有妈祖、黄大仙、关羽,文财神、武财神,华夏众多的财神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众神体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园区。 |
| 周至猕猴桃 周至猕猴桃是产于陕西周至的猕猴桃,周至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品种多样,其鲜果及加工品获得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周至猕猴桃取得了欧盟有机食品认证。 周至猕猴桃荣获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周至县为全国唯一的猕猴桃标准化管理示范县,全国60%猕猴桃鲜果产自周至,在全国80%的猕猴桃果干产自周至,2013年陕西周至猕猴桃获“中国航天事业支持商”冠名权,并借助航空技术优势,开展猕猴桃太空育种实验。 |
| 周至山茱萸 周至山茱萸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具有色鲜、个大、皮厚、药用成分高等特点,被中医药学界誉为药用植物中的“活化石”。 周至山茱萸产地范围为陕西省周至县陈河镇、王家河镇、板房子镇、厚畛子镇共4个镇。截至2014年,周至山茱萸现已形成2万余亩的种植基地,种植农户达1200户,年产优质山茱萸近400吨,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
| 老堡子鲜桃 早在二千多年的汉朝,终南山下,渭河南岸就已有桃树栽培的历史,诗经中《秦风》里就有关桃的美丽诗篇,周至县终南镇东部是汉上林苑所在地,溪流遍布,草木茂盛,桃李争春。唐诗中曾有“种桃道士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明崇祯年间,老堡子村修建关帝庙,帝庙建成后,有主持吴长昭,在黑河捣衣欲回,忽见黑水飘流而下鲜桃三枚,道士下河捞取回庙中,供于关帝神前,后将桃核种植于庙前东边土中,经几年培育,枝繁叶茂,因在关帝庙前,人皆仰慕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美谈,遂命其三棵大桃树为“三义桃园”。 |
| 秦岭土蜂蜜 周至地处秦岭北麓腹地,花草资源丰富,土蜂养殖历史悠久。所产土蜂蜜色泽金黄、品质地道、口味独特,且纯净无杂,属营养保健佳品。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或分泌物,经过充分酿造而储藏在脾内的甜物质。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75%以上),以及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酶类、芳香物质等。具有极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自古以来被称为自然界的珍品。《神农本草经》一书中记载:蜂蜜“治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 |
| 浆水面 浆水面是陕西关中一道独特的夏令食品,几乎家家会做,人人都吃。浆水面美味可口,而且制作简单。面条的种类捞、压、拉的均可,沤制浆水是做面的关键。制作浆水,即将新鲜芹菜、白菜等蔬菜的叶子在开水中烫过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封好罐口,一周左右经乳酸菌的作用即有浓酸味,并有淡淡的清香,这时浆水即可取用。做面时,将浆水舀入锅中,根据酸味的浓度酌量加入适量的清水,待煮沸后,放入葱花、香菜、盐、辣椒等调味品,若能放在冰箱中冷藏待凉,效果最佳。食用时,只需将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即可。浆水面吃起来开胃去腻、清热解暑,是盛夏绝好的风味小吃。浆水还可作为夏季饮料,清肠利尿,有助于消化。 |
| 牛羊肉泡馍 是西安、周至最有特色最有影响的食品。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牛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吃时将白面烤饼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交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再佐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 |
| 饦饦面 以“筋、光、薄、辣、香”五字特点享誉三秦,它的两大要素是汤和面。汤的主要佐料是翠峰乡地产的辣子和醋烹制而成的,相当考究,还有底菜和漂花菜,一般选用红萝卜、蒜苗、黄花、黑木耳、鲜豆腐,取红、黄、绿、黑、白之五色。它的关键之处是将醒好的面搓成条状,再掐成核桃大小的面团,放在清水中浸泡。等到要食用时用手在水中捏成一饦一饦的面团,然后随手扔进沸腾的汤锅中,煮熟即可。这种在水中用手捏成饦饦的工艺,就是它的独特之处。它食之不胀胃,易消化,却又很耐饱,很受当地人喜欢。 |
| 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含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香料的调味包,压上铁篦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慢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吃时切腊汁肉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馍香肉酥,回味无穷。 |
2018年12月,周至县获“2018年度中国十佳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示范县市”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周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特色小吃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人口流入百强榜”,排名第49位。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0年10月,荣获“2020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1年8月,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1月,入选陕西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11月25日,入选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拟保持称号地区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