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湖 编辑
《南湖》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湖上春景图,尾联由湖上景物引发对“楚乡”的思忆。全诗语言精工凝练,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颔联对句和颈联出句尤为出色。
词句注释
⑵槛(jiàn):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而非通常所指临水有栏杆的建筑。一说指栏杆,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
⑶翻翻:形容叶子随风飘动之状。菱荇(xìng):二者皆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回塘:曲折回绕的池塘。此指镜湖边上的池塘。
⑷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⑸雾雨:蒙蒙细雨。
⑹潇湘:原指湘江与潇水,此指湘江。
⑺篷艇:即篷船。篷,一作“蓬”;艇,一作“顶”。东归客:指作者自己。归,一作“游”。
⑻楚乡:指作者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白话译文
南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动的菱荇叶子遍满池塘。
野船紧靠在春草丛生的岸边;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下飞翔。
风吹芦叶飒飒作响疑是天在下雨;浪花无边无际很像洞庭风光。
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东归客不禁想起太湖边的故乡。
整体赏析
此诗前三联均写舟中所见南湖景色,而“湖上微风”四字实为所有景物特征之根由。举凡“入槛凉”之触觉感受,“翻翻菱荇”“野船着岸”“水鸟带波”“浪花无际”之视觉感受,“芦叶有声”之听觉感受,均缘“湖上微波”而生。而“浪花无际”一句又暗递到尾联“忆楚乡”。盖因诗人之旧乡即在烟波浩渺之太湖滨,故见此“浪花无际”之南湖遂自然引起对“楚乡”之思忆。
诗人在遣词用字上颇见功力。颔联出句中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温庭筠之所以客居他乡,正是被俗事所扰。温庭筠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还有“偎”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小船轻倚着长满青草的湖岸时的温馨、静谧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之情。对句的“带”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水鸟伴着余晖从水面飞掠而过的轻灵(轻盈)的动态美,使整幅画面活泼灵动。
颈联的“疑”“似”二字有传神之妙,以虚托实,更见南湖景色之美。“疑”字用得尤为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温庭筠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此诗风格清丽流美,写景如画,诗句于平淡之中见新奇,其中“水鸟”句和“芦叶”句尤为出色,宛然一幅颇富动态、明媚秀丽的春景图。
名家点评
明人金圣叹:前解: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默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是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李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义山也。后解:“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潇湘”,非写浪花。此皆坐蓬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耳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惟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因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故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渡轮,其底果在何处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清人陆次云:“偎”字用在船上,亦佳。(《五朝诗善鸣集》)
清人赵臣瑗: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绫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清人屈复:前六俱写景,七八方写情。句虽典雅,但少意味耳。(《唐诗成法》)
清人毛张健: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唐体肤诠》)
清人王尧衢:前则解写南湖风景,后解写旅泊神情。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古唐诗合解》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