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 编辑
唐朝(英语: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唐国公李渊趁势在晋阳起兵,于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历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随之而来的唐末农民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并使藩镇势力大增。907年藩镇将领朱温篡唐,唐朝灭亡。
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唐朝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日本、南诏、新罗、渤海等国遣人学习唐的制度、文化,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唐朝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多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而唐朝积极与各国交流学习,使其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概述内图片来源)
中文名:唐朝
外文名:TangDynasty
别名:唐、李唐、大唐
时间:618年至907年
都城:京师或西京长安(618-690,705-904)、神都或东都洛阳(684-705、904-907)
货币:开元通宝
人口数量:0.8亿
主要民族:汉族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科举制
政治体制:君主制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 李渊以尊“隋”为名起兵,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定都长安。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
开国统一
李氏起源
起兵建唐
主词条:隋末民变、晋阳起兵、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朝在大业(605年-618年)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加之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民变四起。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势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同年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李渊即唐高祖。此后,高祖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统一天下
唐朝初期,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也从隋朝大业初年的八百万户骤降至二百余万户 。此外,唐朝的北方边境也受到了来自漠北的东突厥的威胁。当时的突厥空前强大,包括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甚至是中原地区的窦建德、薛举、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都臣服于突厥。
高祖入主关中前,先派人吹捧瓦岗军领袖李密,使其成为中原的屏障。到唐朝建立时,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在进行角逐。高祖则以关中为根据地,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唐军攻打割据陇右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九月,薛举死,至十一月,薛仁杲兵败出降,唐军占有陇右。次年(619年)五月,唐又以反间计策动武威豪族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击败勾结突厥入侵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至此,唐朝不仅巩固了关中根据地,而且发展了实力,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
此时,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幽州的罗艺也归附了唐朝。中原地区还有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和河北的夏王窦建德两大势力。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溃郑夏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 。窦建德被处死后,其余部刘黑闼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击溃,割据鲁南的徐圆朗、割据冀北的高开道相继败亡。唐朝统一了河南、河北、山东地区。武德四年(621年),割据江陵的萧铣被唐将李靖、李孝恭率军平定。同一年,岭南地区的豪族冯盎降服,虔州的林士弘被唐军击败。岭南各地纷纷臣服。江淮地区的杜伏威早在武德二年(619年)便已降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其部将辅公祏便于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起兵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
到武德七年(624年),除割据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起了统治。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唐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
贞观之治
主词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
在唐朝肇建的过程中,高祖的长子李建成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次子李世民的军功最为卓著。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这个过程中,高祖的优柔寡断,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一斗争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击杀李建成、李元吉告终。事变后,高祖被迫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九日,高祖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任用杜如晦、房玄龄等贤臣,李靖、李勣等战将,重用魏徵等诤臣,出现了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代表的一批文臣武将 ;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 。
经过太宗朝君臣的共同努力,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朝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永徽之治
主词条:永徽之治
巩固皇位
永徽四年(653年),高宗借房遗爱等谋反一案,将诸宗室、勋贵中的反对势力一网打尽,巩固了自身的皇位。永徽六年(655年),他力排众议,废皇后王氏,立昭仪武氏(即武则天)为后,并借机打击顾命之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真正做到大权独揽。
大行文治
高宗即位后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又常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不许京官及外州进献鹰隼及犬马。 高宗君臣“萧规曹随”,照贞观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从东都出发,前往泰山封禅。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此举显示了当时唐朝的富强。 这一时期,唐朝的人口也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
四面扩张
在文治天下的同时,高宗一朝继续扩张征战,史称“唐朝对外的威力,以高宗时为极盛” 。
永徽元年(650年),唐将高侃击擒突厥车鼻可汗,高宗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高宗袭位后,还持续对西突厥用兵。显庆二年(657年),唐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远袭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生擒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西突厥亡(参见词条唐灭西突厥之战)。高宗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永徽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联军攻新罗,新罗遣使乞援于唐,高宗先后派兵出击高丽和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唐将刘仁轨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大败百济、倭国联军(参见词条白江口之战),同年百济灭亡(参见词条唐灭百济之战)。总章元年(668年),唐将李勣等率军攻占平壤,灭亡高丽(参见词条唐灭高句丽之战)。高宗以其地设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高宗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最广,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这一版图基本维持了三十余年。
唐高宗时疆域
武周代唐
主词条:武周
李治在位时,武皇后(名武瞾,一般称武则天)逐渐参预朝政。武则天原为李世民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出家为尼,后被高宗召入宫中,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她“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显庆五年(660年),李治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她因此得以与李治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驾崩于紫微宫贞观殿,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因中宗与之不合,将他废为庐陵王,另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同时将东都洛阳(太宗时营建洛阳宫, 高宗于657年改之为东都洛阳 )更名为神都。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反叛,并制造祥瑞,迫使睿宗禅位,自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洛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同年,增设北都太原为陪都。
武则天掌权与称帝期间,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她开创殿试和武举, 打击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中原、关东与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 武则天称帝期间,社会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该时期佛寺兴建频繁,扩建的龙门石窟为其代表。 后人称其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或“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室复辟
主词条:神龙政变、唐隆政变
在夺位的过程中,武则天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后又兴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军将领敬晖等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社稷、宗庙等恢复永淳以前旧制,将神都改回东都,废北都,恢复了两京并重的格局。
中宗复辟后,一直受到妻子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氏旧党如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敬晖等先后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则曾要求成为皇太女。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开元盛世
主词条:开元盛世
睿宗复位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712年),睿宗决定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是为唐玄宗。次年(713年),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其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朝廷内斗。
玄宗登基后,致力于整顿此前遗留的诸多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韩休、张九龄等贤臣为相,整饬腐败的吏治,并建立了一套监察制度,精简官僚,裁减冗官,设采访使发展节度使制度,导致地方权力增大。 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太原,作为两京之外的陪都。
经济上,推崇节俭、抑制佛教,并几近荒废的义仓制度,又通过括户等手段缓解土地兼并导致的逃户问题。
军事上,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并兴复马政,对外收复了辽西营州及唐睿宗时期赐给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并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韦、靺鞨等政权。 西域方面吞并大小勃律并且攻灭突骑施,塞北政权方面降服复国的后突厥,后又扶持回鹘剪灭后突厥。
玄宗统治下,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主词条:安史之乱、奉天之难
玄宗改元天宝后,因承平日久,国家无事,逐步丧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满,开始放纵享乐,从此忽视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贵妃族兄杨国忠为相,宦官高力士权势炙手可热,朝局更加动荡。 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而募兵制的推行,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三镇节度使、胡人安禄山最为著名。
安史之乱示意图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次年(756年)十二月,叛军攻入东都洛阳,玄宗率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在臣僚拥戴下称帝,是为唐肃宗,玄宗被遥尊为太上皇。安禄山则在东都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睢阳太守许远等人率领军民坚守大运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在睢阳之战中力阻前后叛军数十万人长达十个月之久。 同时,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先后于此年九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同年,肃宗增设凤翔、成都两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这一格局持续到宝应元年(762年)。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矫诏拥立颍王李炎为皇太弟。不久后,文宗崩,李炎即位,即唐武宗。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有志于革除积弊。在其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
首先,对于宦官有诸多不满的武宗,吸取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了疏远、冷淡的手段对付宦官。 会昌二年(842年),仇士良煽动神策军哗变,被武宗与李德裕联手挫败。 仇士良惶恐谢罪,被剥夺了军权,被尊崇为观军容使。不久后,仇士良主动请辞,被迫致仕。因此,武宗统治时期,宦官势力遭到遏制。
其次,武宗朝对外击溃回鹘乌介可汗及其部众,肃清北疆;对内刚柔并济,使藩镇降服。他挑选了恭顺朝命的雄武军使张仲武继任卢龙节度使,同时坚决派兵讨伐不尊朝旨的昭义镇刘稹叛乱。
在宗教问题上,武宗崇信道教,并且为打击僧侣地主的势力,他于会昌五年(845年)下诏拆毁佛寺,令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奴婢十五万人及大量寺院土地。 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但在拆毁寺院的过程中,经济损失也不小。 这一事件被称为会昌灭佛。此外,景教等宗教的传播也受到限制。
总的来说,武宗致力于削弱宦官、藩镇和僧侣地主的势力,通过一连串举措振兴了朝局,其统治时期被后人称为“会昌中兴”。
唐宣宗统治时期
主词条:大中之治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因丹毒发作而驾崩,宦官选择光王李忱(原名李怡)继承皇位,是为唐宣宗。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无能之人,但等到即位以后,却表现出励精图治的愿望。他抑制宦官势力,打击权贵,勤俭治国,注重选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
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张议潮领导沙州等地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并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归顺唐朝廷。经过多年奋战,使河西走廊的瓜、沙等十一州重新回归唐朝,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 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河西肃清后,唐王朝无西顾之忧,而在武宗、宣宗统治时期,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安稳,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走向衰亡
主词条:唐末农民起义、梁晋争霸
实际上,大中暂治并不稳定。在唐宣宗统治末期,经济、政治衰退,国内已有乱象 。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驾崩,其子李漼即位,即唐懿宗。当时唐与南诏在西川、云南、广西一线发生了战争,政府财政也发生严重困难,经常预征两三年的赋税。江淮一带又遇到连年水旱,农村十室九空,农民大量逃亡 。待到懿宗甫袭位,国内积累的矛盾便爆发,全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中十三年(859年)至咸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义和咸通九年(868年)至咸通十年(869年)的庞勋起义拉开了唐朝灭亡的序幕,史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懿宗病死,其子李儇即位,为唐僖宗。僖宗在位期间,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政局日益混乱。乾符二年(875年)初,出现了王仙芝起义,起义军自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起兵,屡败唐军,至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死。然而就在同时,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黄巢的力量不断壮大,并一路转入南方,于广明元年(880年)发动北伐,十二月抵达长安附近。僖宗仓皇逃亡蜀地。至中和四年(884年),在各镇节度使的夹击下,黄巢起义方才平息。 这次起义使唐朝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宦官所管理的禁军也损失过重,而宰相与宦官间仍斗争不断。此外,这次起义后,藩镇割据普遍出现,部分实力强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
文德元年(888年)僖宗死后,其弟寿王李晔即位,即唐昭宗。昭宗继位后,决定迁都洛阳。 乾宁五年(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软禁昭宗,强迫其退位为太上皇,扶立太子李裕即位,年号光化。天复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袭杀刘季述,迎昭宗复位。
在这一时期,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成为风云人物,在朝廷各树党派。在朱温的支持下,宰相派胜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入宫尽诛宦官 。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其杀害,立辉王李柷为帝,即唐哀帝 。天祐二年(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并将三十余位朝臣杀死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本想等统一后再夺取帝位,但因征讨淮南杨行密失利,故决定提早称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 在随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李昪建立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 。
疆域范围
主词条:唐朝疆域
前期
因致力于“拓境为大”,唐朝前期的疆域拓展明显,唐朝在边疆各地广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隋末,东突厥势力发展迅速。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击败东突厥,取得阴山以北至大漠的广大地区。唐朝又攻灭漠北的薛延陀,于其旧地设安北都护府(今蒙古国杭爱山以东),统管漠北铁勒诸部的都督府州;并于漠南地区设单于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以北),统辖漠南突厥诸部的都督府州。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后突厥兴起后 ,唐朝势力退出漠北地区。
唐灭东突厥之后,西域的伊吾七城降唐,唐于其地置西伊州(治今新疆哈密)。以后又据有西域的多处地区,先后置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北部)四镇,并将西域都护府移至龟兹,称为安西四镇。唐朝攻灭西突厥后,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旧地设数十个羁縻府州。在中亚,唐朝的势力还进入阿姆河流域。天宝十载(751年),唐军兵败怛罗斯之战,唐朝的势力退至葱岭以东地区。
在东北部,唐朝攻灭高丽(即高句丽),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下辖一些羁縻府州,辖境包括今乌苏里江以东及黑龙江下游,南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和西南部。以后因统治不稳,唐朝将安东都护府移至辽东(今辽宁辽阳)。天宝以后唐朝废除安东都护府,放弃了辽东地区。
在西南部,唐朝招降西南各族,在今川西南与滇东北一带,先后置南宁州都督府(治今云南曲靖)、戎州都督府(治今四川宜宾)及姚州都督府(治今云南姚安),疆域一度扩至今缅甸东北部。但吐蕃、南诏相继崛起,使唐朝在西南的统治不稳,最终以天宝初年后南诏永久性占领姚州都督府治地告终。
唐朝在今越南北部设安南都护府(治今越南河内)。 后在都护府基础上置静海军,由节度使兼领都护。终唐一代不废。
总之,在唐高宗龙朔(661年-663年)年间,唐朝疆域达到极盛: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唐在中亚有羁縻州安息州),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在极北处有羁縻州玄阙州),南抵越南顺化一带 。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朝版图,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后期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前期所置的羁縻府州逐渐丧失,周边的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疆域也不断扩大。为平定接连发生的叛乱,唐朝将防守吐蕃的军队东调平叛,西面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向东面和北面扩展,先后夺取唐朝的川西北、甘东南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又占据北庭、安西地区。吐蕃对唐朝在西部、西北部的统治形成严重威胁 。晚唐时,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收复河陇地区,趁吐蕃内乱,于咸通七年(866年)击溃吐蕃,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朝版图,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行政区划
主词条:唐朝行政区划
唐代开创了中国行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这些道没有实际的权力。唐代城市等级主要是总管府、都督府、节度使等,府以下为州、县。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三百六十州(府),下辖一千五百五十七县。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设州、府,州、府下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唐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很多,为有效管理突厥、回鹘、铁勒、室韦、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以及大量隶属于六大都护府的都督府和羁縻州。
道 | 治所 | 辖地 |
---|---|---|
关内道 | 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 |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
河南道 | 东都洛阳 (今河南洛阳) | 东都(洛阳)、河南府、宋州、汴州、孟州、陕州、郑州、虢州、汝州、许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
河东道 | 河中府 |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
河北道 | 魏州 (今河北大名东南) |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 |
山南道 | (今湖北襄阳) |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 |
淮南道 | 扬州 (今江苏扬州) |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 |
江南道 | 越州 |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 |
陇右道 | 鄯州 (今青海乐都) |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
剑南道 | 成都府 (今四川成都) |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
岭南道 | 广州 (今广东广州) | 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州、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 |
唐朝行政区划
(部分表格及区划图册 )
中央官制
唐朝沿用隋朝官职制定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
为了加强相权的控制,提高行政效率,唐代建立不久,三省制就向二省、一省转变。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如“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而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等宰相职务逐渐变成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此外,为了便利三省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唐高宗时,宰相裴炎迁政事堂至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使决策、行政一体化。
唐朝部分名臣名将
三师 / 三公 | |||||||
三师 | |||||||
三公 | |||||||
宰相 | |||||||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 |||||||
三省/ 六省 | |||||||
三省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
六省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 ||||||
六部 | |||||||
部门 | 官职 | ||||||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 |||||||
户部 |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 ||||||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 |||||||
兵部 |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 ||||||
刑部 |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 ||||||
工部 |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 ||||||
其他机构 | |||||||
部门 | 官职 | ||||||
台院、殿院、察院 | |||||||
五监 | |||||||
九寺 | |||||||
朝廷中央禁军 | |||||||
部门 | 官职 | ||||||
南衙十六卫 | 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 ||||||
北衙十军 | 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左右神策军、左右神威军 |
地方官制
道置观察使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选官制度
主词条:科举制度
法律制度
立法形式
主词条:律令格式
唐朝明确规定国家的正式法律形式为律、令、格、式四种。《唐六典·刑部》中指出∶“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律即是刑事法典(包括了部分诉讼程序);令是积极性的、正面性指导人们行为的法规,是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制度;格是以禁止性规范为主体的单行法规;式是国家行政事务的具体操作程序、公文的格式。唐代几次大规模的立法活动都是同时修订律、令、格、式,说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除了律、令、格、式四种法律体系外,唐朝还曾编制称之为“六典”的典章汇编。唐末又曾将律、令、格、式以及有关的制敕以刑事法律为主体,汇编为“刑律统类”。
立法活动
主词条:唐律
唐律根据隋《开皇律》修撰而来。唐高祖时制订《武德律》,到太宗朝完成《贞观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对唐律进行了修订,形成《永徽律》,并进行全面注释,写成《律疏》。传世的《唐律疏议》,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条,一般认为即《永徽律疏》。 之后,玄宗朝又有《开元律》等。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 ,成为中华法系后世法典的蓝本。唐朝法律将谋反、谋叛等反对朝廷的行为定作不得赦免或赎免的“十恶”大罪,对朝廷的延续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关土地私有权的条例,维护了经济基础。贵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护,在与庶民触犯同样的法律下可减刑或免刑。
人口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6000万左右。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至十四载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 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载为唐朝人口顶峰,总人口数约为6300万;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出现于天宝十三载,其中户数大约为1430-1540万户,对应人口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天宝年间的人口峰值约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天宝十四载左右的人口峰值约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约有2000万户,人口总数达1.4亿人。
年份 | 户数 | 口数 | 出处 |
---|---|---|---|
隋末唐初 | 2000000 | - |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及《通典·卷第七》 |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639年) | 3041871 | 12351681 | 据《旧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统计而来 |
唐高宗永徽三年 (652年) | 3800000 | - | 《唐会要·卷八十四》 |
武曌神龙元年 (705年) | 6156141 | 37140000 | 《旧唐书·卷八十八》 |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26年) | 7069565 | 41419712 | |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年) | 7861236 | 45431265 | 《旧唐书·本纪第八》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三》 |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 8412871 | 48143609 | 《旧唐书·卷三十八》 |
唐玄宗天宝元年 (742年) | 8525763 | 48909800 | 《旧唐书·本纪第九》 |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 (752年) | 8973634 | 59975543 | 据《新唐书·地理志》诸州县户口数统计而来 |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 ①9619254 ②9069154 ③9187548 | ①52880488 ②52880488 ③52881280 | 数据①据《旧唐书·本纪第九》 数据②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 数据③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十三载课与不课户口分计数统计而成 |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年) | 8914790 | 52919390 | 《通典·食货七》 |
唐肃宗至德元年 (756年) | 8018710 | - | 《唐会要·卷八十四》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
唐肃宗乾元三年 (760年) | 1933134 | 16990386 | 《通典·食货七》 |
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 | 2933125 | - | 《唐会要·卷八十四》 |
唐德宗建中元年 (780年) | 3855076 | - | 《唐会要·卷八十四》 |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 (820年) | 2375400 | 15760000 | 《旧唐书·本纪第十六》 |
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 | 4996752 | - | 《唐会要·卷八十四》 |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4年) | 4955151 | - | 《新唐书·卷五十二》 |
主词条:唐朝经济
赋税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 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农业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与技术较前代有新的进步。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唐代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筒车。唐朝的水利工程修建达到了一个高峰:唐初,有记载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达一百六十多项,著名的如玉梁渠、绛岩湖、镜湖等。天宝年间,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749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迁,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社会生产遭到破坏,人口不断南流。此后直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参见词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
手工业
唐朝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有益的作用。
唐朝手工业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工部是主管官营手工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直接管理的机构有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主管精致手工艺品;将作监主管土木工程的兴建;军器监负责兵器的建造。监下设署、署下设作坊。还有铸钱监和冶监等官制。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一般不对外销售,只供皇室和衙门消费。工人则分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户、杂户等。私营手工业较官营手工业不发达。唐朝前期主要手工业有纺织业、陶瓷业和矿冶业。唐后期,南方手工业大幅进步,特别是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和制茶业。
陶瓷
主词条:唐代瓷器
唐代时,陶瓷艺术得到发展。其中,越州窑的青瓷色泽青翠,被称赞为“似冰似玉”;邢州窑的白瓷“似银似雪”, 均是驰名天下的产品。而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精美,有“假玉器”之誉。此外,以黄、绿、青三色釉陶制作成马、骆驼、人像等的“唐三彩”,造型生动活泼,色彩鲜丽,尤为这时期陶瓷生产的特色。堪称杰作。 唐三彩不仅在辽宋金元明继续发展,而且还传播到东北亚地区,衍生出“新罗三彩”“奈良三彩”。
唐代陶瓷部分作品
(图册主要 )
造船、航海
制茶业
唐代的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茶圣”陆羽。陆羽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为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商业
唐朝商业比前朝发达,刺激着手工业进步,也加强着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城市、交通
唐代都市的繁荣是与工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在全国城市中,以长安和洛阳最为繁盛。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周长七十余里,人口约一百万,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全城布局整齐,道路宽阔,树木成荫。城中有东西两市,是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区。通过丝绸之路,各国商人们还通过长安把百货运销到中亚、西亚等地。
随着商业的繁华,以两京为中心的全国交通也很发达。以陆上交通而言,西到岐州(陕西凤翔),东到宋州、汴州,有宽阔驿道,沿途都有客店供应商旅食宿,并出租车驴,供给商旅乘骑和运输。再由此出行、南往荆襄、北达太原,东北至范阳,西南入川蜀,西北去甘、凉,一路上交通方便,商旅行走千里远路,不必自备行李食粮,也不用担心盗匪打劫。至于由官府设置的水陆驿馆,全国计有一千六百余所,驿馆宽大明敞,配备有驿丁,免费供应酒食住宿、还提供马匹、船只,供官吏乘坐和传递政府的文书之用。
(图册 )
此外,水运和海上交通也很发达。沿运河交通点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繁盛的集镇,其中地处运河与长江会合点上的扬州是东南水陆交通的枢纽,商业最为繁盛,是南北百货荟聚的大商业都市,也是国际贸易的集散地。东与日本、朝鲜,南与南洋,乃至大食、波斯的商人进行着大宗的贸易。南方的广州,更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大都会,每年经常有许多外国商船来此。大历五年(770年)前后,进出口船只,高达四千余艘。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唐朝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司,商船进口,要征收停泊税和收购政府所需的货物,然后才听凭与商人贸易。由于国际商人来往很多,有的且长期居留,政府特地设置“番坊”进行管理。
唐代对外贸易繁荣,交流密切。除传统的北方丝路以外,还有草原丝路、青海丝路(唐蕃古道)、西南丝路(西南夷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海丝路和东海丝路)。
货币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随着商业的发展,唐后期已普遍出现了供商人贮存和批发货物的邸店,以及承办商人货款的柜坊。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此外,唐后期还出现了一种信用券,称为“便换”,亦称“飞钱”。商旅只要付钱给各道设在京师的有关机构和商号,取得半联凭券,回到本道后就可以持券取款。飞钱的出现对于远途到京师做买卖的商人提供了贸易上的便利。这些都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主词条:唐朝科技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得到发展。咸通九年(868年)《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中国的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唐高宗时政府编纂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家药典《唐本草》。而号称“药王”的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医书。
孙思邈在《丹经》中谈到硫磺的“伏火”方法,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唐朝后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火箭”。后来,火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整个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主词条:唐朝文化
唐文化以其博大的内容,恢弘的气势,雍容的风度,昂扬向上、坚定执著的进取精神,生动自然、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艳丽明快的色彩而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唐王朝经济的繁荣、国势的昌盛、国内交通的发达和中外交往的频繁,不仅给唐代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开放宽松的创造环境,而且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并激励人们去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
文学
诗
主词条:唐诗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诗人。这些诗人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现实主义诗作(如杜甫诗允称“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文
唐朝的文章以“散文”成就为最高,代表性人物是韩愈、柳宗元,代表性散文是《师说》《杂说》《黔之驴》《捕蛇者说》。
唐朝小说的代表性就是“唐传奇”。唐传奇主要是分为三类:神怪故事、恋爱故事、侠义故事,它主要是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发展。代表性作品有元稹的《崔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唐朝“传奇”文学的诞生,标志着小说开始走向成熟。
其次是“变文”,就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它由佛教寺院以通俗故事宣传经义发展起来,代表性作品有:《目连变文》《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秋胡变文》等。
唐朝开始有了“戏剧”一词,唐朝的戏剧主要是“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唐朝的戏剧受到西域戏剧的影响,也吸收了古印度梵剧的营养,形成了唐朝戏剧,并且传播到朝鲜半岛、古日本等。
西域戏剧,主要是龟兹戏剧,龟兹本地乐器“筚篥”是主奏乐器,他们改良了源于西亚的“竖箜篌”和“曲项琵琶”,唐朝时期传入中土并且风行各地,远播至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西域戏剧里常用的道具“披帛彩带、缨络花绳”也被唐朝戏剧采用。
在公元7世纪左右,古印度的戏剧梵剧也伴随着印度佛教传入唐朝,梵剧《舍利弗剧》《弥勒会见记剧本》后来曾在新疆出土。
美术
主词条:隋唐绘画
唐朝艺术与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阎立本、阎立德兄弟擅画人物。唐朝中期的吴道子则有“画圣”之称,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画派的技法,画面富于立体感,时有“吴带当风”之说。张萱和周昉以画侍女图为主,代表作品有《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和《簪花仕女图》等。诗人王维擅长水墨山水画,宋人苏轼称他“画中有诗”。 而韩滉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唐代绘画部分代表性作品
(绘画图册主要 )
壁画
唐朝的壁画事业特别发达。莫高窟与墓室壁画都是传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艺术同样出众。敦煌、龙门、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时期步入全盛。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和四川乐山大佛都令人赞叹。昭陵六骏、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杨惠之被称为塑圣。
昭陵六骏
书法
主词条:唐代书法
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笔力严整,其名作有《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楷书字体柔圆。颜真卿和柳公权是中晚唐书法名家。颜真卿的楷书用笔肥厚,内含筋骨,劲健洒脱,其代表作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体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二人书法被称为“颜筋柳骨”,其风格影响后世,分别形成了“颜体”与“柳体”。此外,唐朝还有草书方面的大家张旭和怀素。宗教
唐代是中国儒、佛、道三教并盛的黄金时期,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禅宗被认为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佛教宗派,一向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相标榜,而这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禅宗特有的判教说。佛教心性论是唐代儒学发生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并对唐宋儒学发展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道教内部上清派、楼观派、正一派、灵宝派等派别则在相互融合中推进了道教教义学说和仪轨制度的建立,道教主要借鉴吸收佛教的思辨哲学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佛教则对道教的法术斋醮有所借鉴。
唐朝时,景教和火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作为后来的宗教在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发展机会较之儒释道则弱得多,唐武宗灭佛后这些宗教在中国衰亡。
舞蹈
唐代舞蹈承袭隋朝,继承和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唐代舞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普遍,观赏舞蹈表演成为人民艺术生活的一要,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乐舞蹈也大量涌现。盛唐时,宫廷中设置了完善健全的太常寺、教坊,管理宫廷乐舞等事宜。唐玄宗时又从坐部伎及宫女中挑选出一大批技艺最高的乐工、舞伎,设立了梨园,专事歌舞的排练和演出。唐代舞蹈形式丰富多彩,除中原江南人民创造的舞蹈外,还流行西域传入的、节拍鲜明奔腾欢快的胡旋舞。
建筑
主词条:唐朝建筑
唐朝建筑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使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唐代皇宫大明宫即是例证。当时日本的平安京亦效仿唐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进行设计建造。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好的有山西的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等。唐朝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对周边民族采用羁縻政策,并通过册封、和亲等多种方式,与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唐太宗还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南诏、渤海等国通过派遣使臣、子弟入唐,学习唐的制度、文化,使这一时期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大交融局面 。
突厥与西北各族
突厥
主词条:唐与突厥的战争
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初的一大边害。唐高祖、唐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投降,大可汗颉利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军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平焉耆,次年(648年)平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
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漠北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武则天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天宝三载(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后突厥附唐者不少于万余帐。
薛延陀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北方的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勣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战胜薛延陀。
贞观十八年(644年),趁唐太宗征伐高丽时,薛延陀击败东突厥并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出中原。随后,高丽寻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贞观十九年(645年),夷男死后,他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回纥
主词条:回纥汗国
天宝三载(744年),回纥与唐联合攻灭后突厥,“尽有突厥故地”,收降其大部分部众 。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天宝四载(745年),回纥击灭后突厥,成为雄踞漠北的强大汗国。回纥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因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及收复长安、洛阳等地有功,唐朝待回纥礼让三分,先后把三位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贞元五年(789年),回纥更名回鹘。回鹘还与唐进行大规模绢马贸易,回鹘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从太和六年(832年)起,回鹘连遭自然灾害的袭击,内部动乱,势力大衰。9世纪中期,回鹘内乱,在黠戛斯的攻击下汗国崩溃,回鹘余部分为四部分:一部分南迁,与唐朝发生冲突 ,战败后接受唐朝安置。其余部分分别西迁,一支进入河西走廊,史称“河西回鹘”;第二支迁至新疆东部,史称“高昌回鹘”;第三支迁至新疆西部与中亚,以后建立喀喇汗国(即黑汗王朝)。吐蕃、南诏与西部各族
主词条:长庆会盟、唐与吐蕃之战
吐蕃兴起于7世纪初,在赞普松赞干布的统治下国力渐强,统一青藏高原。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松赞干布结婚。 此时唐蕃关系和睦,促进了民族交流。随后吐蕃的兴起,使唐的边疆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自高宗朝起,吐蕃与唐时战时和,并取代西突厥,成为影响西域形势的重要力量。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唐德宗时,唐蕃相继举行清水之盟、平凉之盟,但未能彻底解决彼此矛盾,直到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达成“长庆会盟”,双方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从此不再有大规模战事。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9世纪中叶后,吐蕃发生内讧,吐蕃王朝趋于瓦解。 唐蕃接触基本结束。时间 | 战役地点 | 起因 | 唐朝兵力 | 吐蕃兵力 | |
---|---|---|---|---|---|
638 | 松州 | 吐蕃攻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 | 5万 | 20万 | 唐军奇袭获胜,吐蕃遣使谢罪,并退出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唐蕃和亲 |
670 | 大非川 | 吐蕃入侵并攻占安西四镇 | 5万 | 40万 | 吐蕃获胜,后来双方反复争夺 |
675 | 安西四镇 | 争夺安西四镇 | - | - | 唐朝获胜,安西四镇被唐朝控制 |
678 | 青海湖 | 唐朝攻吐蕃 | 18万 | - | 唐军在青海湖战败后撤回 |
681 | 良非川 | 吐蕃论赞婆率军屯良非川 | - | - | 唐朝黑齿常之击败吐蕃军,吐蕃深畏之 |
694 | 冷泉及大岭 | 吐蕃、突厥连兵 | - | 6万 | 唐军大破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子联军 |
696 | 素罗汗山 | 吐蕃攻临洮撤退,引唐军到高原素罗汗山 | - | - | 唐军败于论钦陵 |
700 | 洪源谷 | 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 | - | - | 唐军六战皆胜。702年,吐蕃求和 |
714 | 大来谷 | 吐蕃坌达延入侵临洮 | - | 10万 | 唐军大胜,吐蕃军被杀俘者达数万人 |
717 | 九曲 | 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攻吐蕃 | - | - | 唐军大破吐蕃。718年,吐蕃求和 |
722 | 小勃律 | 吐蕃攻小勃律 | 4000 | - | 唐朝张思礼大胜,斩获数万吐蕃军 |
728 | 渴波谷、大莫门城 | 张守珪、萧嵩、张忠亮数次战吐蕃 | - | - | 数次大破吐蕃军,杀获甚众,吐蕃败兵散乱逃入山中,哭声四合。 |
729 | 青海 | 张守珪攻吐蕃 | - | - | 张守珪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 |
729 | 青海 | 李祎攻吐蕃 | - | - | 李祎攻占石堡城,唐朝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730年,吐蕃求和 |
738 | 青海 | 萧炅、杜希望、王忠嗣攻吐蕃 | - | - | 唐朝大胜 |
742 | 大岭军 | 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吐蕃 | - | 3万 | 唐军大胜,击破吐蕃大岭军,斩获五千馀级 |
742 | 青海 | 河西节度使王倕等攻吐蕃 | - | - | 大胜,击破吐蕃渔海及游弈等军。王难德阵斩吐蕃赞普之子琅支都。 |
746 | 青海、积石 | 王忠嗣率军多次与吐蕃交战 | - | - | 数次交战皆大胜,又平定吐谷浑,俘虏其全部 |
747 | 苦拔海、积石军 | 唐朝哥舒翰战吐蕃 | - | - | 苦拔海之战,连破三路吐蕃军,所向披靡。积石军之战,全歼五千吐蕃骑兵。 |
748 | 青海 | 哥舒翰攻吐蕃 | - | - | 筑应龙城,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
750 | 西域 | 唐朝高仙芝率军击破萨毗、朅师、突骑施等 | - | - | 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朅师王等 |
753 | 青海洪济、大莫门等城 | 哥舒翰击吐蕃 | - | - | 大胜,占领了九曲之地(今青海省东南部) |
753 | 西域大勃律 | 封常清率军攻大勃律 | - | - | 唐军大破归附于吐蕃的大勃律 |
755-763 | 陇右诸州 | 唐朝爆发内乱,安史之乱 | - | - | 吐蕃趁唐内乱攻略陇右诸州 |
763 | 长安 | 唐朝内乱,唐朔方军将因与唐朝廷矛盾而放吐蕃东进 | - | 20万 | 郭子仪勤王,吐蕃据长安15天而退出长安 |
765 | 灵台西原 | 吐蕃攻唐 | - | 10万 | 唐军联合回纥,大胜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
773 | 潘源 | 吐蕃攻唐 | - | - | 唐军大破吐蕃军,俘斩数以万计 |
776 | 剑南 | 剑南节度使崔宁率军对抗吐蕃吐浑氐蛮羌党项等联军 | - | 20余万 | 唐军胜,斩首万余级 |
777 | 剑南 | 崔宁率军与吐蕃大军交战 | - | 10余万 | 唐军胜,斩首八千余级 |
779 | 蜀 | 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攻蜀 | - | 10万 | 唐军李晟等大胜,吐蕃南诏损失近十万军队 |
786 | 陇州 | 吐蕃尚结赞攻打泾州、陇州、邠州 | - | - | 唐李晟大败吐蕃军,攻克摧沙 |
789 | 州台登谷 | 唐朝韦皋与吐蕃交战 | - | - | 唐军击破吐蕃军,杀其大兵马使乞藏遮遮,吐蕃军投崖及溺死者不可胜数。 |
792 | 维州 | 韦皋攻维州 | - | - | 擒获吐蕃大将论赞热 |
793 | 西山 | 韦皋攻吐蕃 | - | - | 破吐蕃之众。之前役属吐蕃的众多部族率众归附唐朝 |
793 | 夏州 | - | - | - | 唐朝收复盐州、夏州等州县 |
801 | 雅州 | 韦皋派兵大破吐蕃于雅州。韦皋屡破吐蕃,转战千里 | - | - | 唐军胜,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 |
802 | 维州 | 唐朝韦皋攻维州,吐蕃派大军来救 | - | 10万 | 唐军大胜,吐蕃军死亡三分之二,吐蕃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使论莽热被擒 |
819 | 盐州 | 吐蕃攻盐州 | - | 15万 | 唐军胜,史敬奉率军绕至吐蕃军背后攻击,大破吐蕃军,杀戮不可胜纪 |
849 | - | 吐蕃内乱 | - | - | 唐收秦、安乐、原3州。 |
849 | - | 汉人张议潮发兵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州,归附于唐朝。吐蕃尚延心率部众及河州、渭州、浑末部万帐投降于唐朝。 |
(表格主要 )
南诏
主词条:唐与南诏战争、点苍山会盟
隋末唐初,云南的民族繁多,主要有白蛮和乌蛮,其中乌蛮不断向洱海地区迁徙,征服了当地白蛮,先后成立了六个实力较强的部落,被称为六诏。唐朝中期,在吐蕃威胁下,五诏常依附吐蕃。唐朝为削弱吐蕃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则大力扶助倾向唐朝的蒙舍诏(即南诏,大致位于今云南巍山),以牵制吐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了南诏国,被唐朝封为云南王。
南诏是在唐朝支持下建国的,和唐朝有密切的关系。国王继位,都受唐朝册封。唐玄宗曾经把宗室女嫁给皮逻阁的孙子凤迦异。其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制度也深受唐朝影响。天宝十载(751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南诏不满唐边将残暴,起兵反抗,两次击败前来征讨的唐军,并且开始依附吐蕃。在安史之乱中,南诏会同吐蕃抢占土地,俘获了唐西泸县令郑回。阁逻凤让郑回教王室子弟读书,拜他为相,后来还让郑回为树立在太和城的南诏德化碑起草碑文,说明南诏和唐的友好关系,也备述腐败的唐朝对南诏的压迫,表示反唐出于不得已。唐德宗时,南诏王异牟寻因不堪忍受吐蕃压迫,重新归唐,于贞元十年(794年)与唐在点苍山会盟。 随着正常关系的恢复,南诏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在唐朝后期,南诏不断选送子弟到成都学习,五十年中,总计不下千人。长期拜相的郑回将汉族文化大量传入南诏。太和三年(829年),南诏一度攻入成都,掳去工匠数万人。这些工匠对南诏手工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南诏人学会了织绫罗的技术,织工精美,与蜀地不相上下。南诏城邑建筑也大多模仿唐朝,如现存的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就是汉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形式和结构近似长安的大雁塔。大中十三年(859年),南诏王世隆称帝,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唐战争。但这一战争使唐朝虚耗,南诏也因而疲敝。战后,两国又恢复和好关系,直至天复二年(902年)南诏灭亡。
西北、西南各族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晋咸和四年(329年)立国。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几进召见未能成功,公元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死后,慕容诺曷钵继位,唐遣送弘化公主和亲。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诺曷钵率众迁至唐安乐州(今宁夏中宁)。
唐初,唐朝招降了西南的甘南、川西等地的党项部落,设数十处羁縻州县,西面达今四川阿坝与青海的阿尼玛卿山。以后党项人俯仰于唐朝、吐蕃之间,叛服不常。
高丽与东北各族
高丽
南北朝以来,高丽(即高句丽,南北朝后被称为高丽)势力逐渐强大,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高丽在击败隋朝进攻(参见词条三征高句丽)后,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持恭顺态度。高丽荣留王高建武于唐朝建立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619年)便遣使来朝。武德五年(622年),唐丽互相遣返流亡人口。武德七年(624年),唐册封高建武为辽东郡王、高丽王。武德九年(626年),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百济两国向唐朝控诉高丽阻拦他们入朝,高祖派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前往调解。 总之,国力尚未强大的高祖时代,唐丽保持着和平局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遣使去高丽,收葬隋时战死者的骸骨,毁高丽所立京观。高丽担忧唐朝进攻,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渊盖苏文杀高建武,立高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联合百济攻新罗。太宗遣使劝高丽罢兵,渊盖苏文不听。太宗认为渊盖苏文弑君虐民,侵略邻国,而高丽据有的“辽东”(即今东北地区辽河以东至朝鲜半岛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贞观十四年(644年),唐军水陆并进,夹攻高丽。次年,太宗亲率六军赴前线督战,虽取得较大战果,但因一时不能灭其国,故撤回。以后太宗虽屡拟再次派兵进攻高丽,终未成功。乾封元年(666年),渊盖苏文死,其子弟发生内讧。唐高宗以援救渊盖苏文子泉男生的名义大举攻伐高丽,于总章元年(668年)攻克平壤,灭高丽。以其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余县,隶置安东都护府。这一建置后来时存时废,到上元二年(761年)终于废除。东北其他各族
圣历元年(698年),东北靺鞨首领大祚荣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建“震国”。唐玄宗后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乃改称“渤海国”。在唐朝与高丽争斗时,渤海国乘机向四周拓展,极盛时在南面与新罗分界,西面与契丹相接,西南面在辽东与唐朝相邻。 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主词条:唐朝军制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各边防军事机构分为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团结兵又称团练兵,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回乡耕种。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被破坏后,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唐朝后期,主要分为镇守京师及西北、受中央管辖的神策六军及节度使统领的藩镇兵。神策军自德宗后长期为宦官掌控。藩镇兵中的牙兵系节度使的亲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有李世民、薛仁贵、郭子仪、李晟、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在唐代,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文化上的兼容,对外开放上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人云集到首都长安,世界各地派使者到唐朝学习,把长安作为文化盛都。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但唐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当时世界各地的人云集到首都长安,各地使者到唐朝学习,把长安作为文化盛都。
唐朝至少在盛唐以前,经济上高度繁荣,诗人们能够外出游历。社会自由发达,女性地位明显提高,思想上改变禁锢,显出开放的性格,有相对自由地选择婚恋的权利。
唐代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其开放的势态,有力地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贾耽《四夷道》记载,从长安“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为营州(今辽宁锦州)入安东道,二为登州(今山东)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为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为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为安西入西域道,六为安南通天竺道,七为广州通海夷道。“四夷与中国通者甚众”,于是“置羁縻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
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的《唐六典》记载,向唐帝国朝贡过的国家,在当时已经灭亡的大概有三百余国,唐玄宗时期仍存在的有七十余藩。
唐朝时期的中外交通
日本
倭国(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贞观十九年(645年),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效法唐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创设班田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参考《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奈良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唐朝的文物。除龙朔三年(663年)的白村江之战外,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和平之中。日本先后派遣了遣唐使19次,实际成行15次,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 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空海著有《文镜秘府论》与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象名义》。圆仁寻觅佛法而走遍唐朝多个道郡,带回日本大量佛学经文器具。百济艺僧味摩之将在唐学到的荆楚傩舞传至日本,时称吴伎乐。日本人还利用草体汉字表示声音,创造了平假名;利用楷体汉字偏旁,创造了片假名。
唐玄宗开元中期,鉴真和尚应日本僧人之邀,五次东渡日本,均告失败,至天宝十二载(753年)第六次航行方才抵日。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命鉴真主持,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其随行弟子恩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传播以及佛教在日本的兴盛。9世纪末以后,遣唐使虽然停止,但又出现了中国商人浮海赴日的浪潮,经济交往保持繁荣。
百济与新罗
百济
主词条:唐灭百济之战
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武王扶余璋在武德四年(621年)就遣使献马,后被唐朝册封为带方郡王、百济王。当时百济与高丽和亲通好,共同对付新罗,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太宗即位后,致书百济武王,明确指出新罗是唐朝的藩臣,要求百济和高丽立即停止对之侵伐。太宗的坚定态度制止了百济大规模讨伐新罗的行动。 但高宗时期,百济对新罗仍侵扰不停。在屡次下诏威吓无果及新罗的一再请求下,高宗于显庆五年(660年)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率水陆大军十万讨伐百济,新罗亦出兵相助。同年,苏定方进围泗沘城,百济王扶余义慈等投降,百济灭亡。 随后,唐朝分其地为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立当地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命右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统兵防守。但在唐军主力撤退后,百济复国运动兴起,龙朔三年(663年)唐军于白村江之战大破倭国与其支持的百济复兴势力,百济全境成为唐朝的羁縻地区。
新罗
韩国庆州龙江洞古墓出土的陶俑,显示当时新罗已实行唐朝官服制度
新罗真平王金白净在武德四年(621年)就向唐朝遣使朝贡。唐高祖派通直散骑侍郎庾文素回访,自此朝贡不绝。武德七年(624年),高祖遣使封金白净为乐浪郡王、新罗王。金白净死后,唐太宗派使者参加其葬礼。此后的新罗王世代受唐册封,如贞观九年(635年)太宗遣使封金白净之女金德曼为王。 唐太宗伐高丽时,命新罗接应,新罗派兵五万攻高丽南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罗真德女王金胜曼派其弟、国相金春秋等入唐,太宗赐以新撰的《晋书》等,特加优待。显庆五年(660年),成为新罗王的金春秋率军与唐军联合,攻灭百济。龙朔三年(663年),唐以新罗国为鸡林州都督府,任命文武王金法敏为都督。高丽灭亡后,朝鲜半岛上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随着唐军和亲唐百济贵族的撤退,新罗逐步从唐朝控制下夺取百济、高丽故地。唐高宗派兵击败新罗,迫使其认罪,但默认新罗控制百济故地,并为之迁移安东都护府治所至辽东。唐与新罗恢复友好关系。垂拱二年(686年),新罗神文王金政明遣使来唐,求得唐礼一部,以及杂文章。新罗参用唐朝的制度,制定了自己的礼仪典制。7世纪末,留学生薛聪利用汉字创制“吏读”,用以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对朝鲜的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渤海国渡海攻击登州,唐玄宗派留在长安的新罗王族金思兰回国发兵攻渤海以助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明确将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以南之地移交给新罗治理,使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新罗与唐往来最密,即使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往蜀地,新罗仍派使者前去朝见。双方一直保持来往,直到会昌(841年-846年)年间新罗自身社会动荡不安以后,才断绝了来往。 唐末,新罗人在80年内在中国科举登第者有58人。在唐的新罗人为数很多,唐朝沿海很多城市有“新罗坊”。在两国交往过程中,不少物产、药材、手工业品和书籍也得到交流。 而唐末在唐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供职、后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的新罗王京人崔致远被认为是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诗文别集《桂苑笔耕集》既是古代朝鲜半岛最早的汉文典籍,也是唐代文学宝库中珍贵的文学别集,代表了唐代朝鲜半岛文人汉诗文创作的最高水平。
阿拉伯帝国
唐玄宗时,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中国称“大食”)联合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阿拉伯帝国共同扶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监察御史张孝嵩与安西都护吕休击败吐蕃、阿拉伯联军,夺得拔汉那。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联合吐蕃和阿拉伯帝国攻打四镇,被唐朝再次击败。
此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
开元十一年(723年),阿拉伯呼罗珊的将军穆斯棱兴兵攻东拔汗那,突骑施奉诏出征,大破之。开元十二年(724年),阿拉伯哈里发叶齐德二世逝世,继任的哈里发希沙姆再次派兵攻东拔汗那,围其都渴塞城,爆发渴水日之战,阿拉伯军大败,后卫主将战死,导致康、石诸国重新归顺于唐,这一挫折使阿拉伯向东的扩张中止了近三十年。
天宝十年(751年),唐将高仙芝挟灭石国之威,与阿拉伯军展开怛罗斯之战。唐军战败。但此时呼罗珊陷入混乱,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于进一步扩张有心无力。而此后唐朝方面由于安史之乱,国力大损,也只能放弃中亚。
庙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陵寝 | 年号及使用时间 | |
---|---|---|---|---|---|
追尊皇帝,未实际统治 | |||||
献祖 | 宣皇帝 | 李熙 | — | 建初陵 | — |
懿祖 | 光皇帝 | 李天赐 | — | 启运陵 | — |
太祖 | 景皇帝 | 李虎 | — | 永康陵 | — |
世祖 | 元皇帝 | 李昞 | — | 兴宁陵 | — |
唐朝前期(改国号为周前,618年—690年) | |||||
高祖 |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李渊 | 618-626 | 献陵 | 武德(618-626) |
太宗 |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 李世民 | 627-649 | 昭陵 | 贞观(627-649) |
高宗 |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 李治 | 650-683 | 乾陵 | 永徽(650-655) 显庆(656-661) 龙朔(661-663) 麟德(664-665) 乾封(666-668) 总章(668-670) 咸亨(670-674) 上元(674-676) 仪凤(676-679) 调露(679-680) 永隆(680-681) 开耀(681-682) 永淳(682-683) 弘道(683) |
中宗(被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684 | 定陵 | 嗣圣(684) |
睿宗(禅位)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684-690 | 桥陵 | 文明(684) 光宅(684) 垂拱(685-688) 永昌(689) 载初(690) |
武周(690年—705年) | |||||
- | 则天顺圣皇后 | 武曌 | 690-705 | 乾陵 | 天授(690-692) 如意(692) 长寿(692-694) 延载(694) 证圣(695) 天册万岁(695-696) 万岁登封(696) 万岁通天(696-697) 神功(697) 圣历(698-700) 久视(700) 大足(701) 长安(701-705) 神龙(705) |
李唐复辟后(705年—907年) | |||||
中宗(复辟) |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 李显 | 705-710 | 定陵 | 神龙(705-707) 景龙(707-710) |
- | 殇皇帝 | 李重茂 | 710 | - | 唐隆(710) |
睿宗(复辟) |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 李旦 | 710-712 | 桥陵 | 景云(710-711) 太极(712) 延和(712) |
玄宗 |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 李隆基 | 712-756 | 泰陵 | 先天(712-713) 开元(713-741) 天宝(742-756) |
肃宗 |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 李亨 | 756-762 | 建陵 | 至德(756-758) 乾元(758-760) 上元(760-761) |
代宗 | 睿文孝武皇帝 | 762-779 | 元陵 | 宝应(762-763) 广德(763-764) 永泰(765-766) 大历(766-779) | |
德宗 | 神武孝文皇帝 | 李适 | 780-805 | 崇陵 | 建中(780-783) 兴元(784) 贞元(785-805) |
顺宗 |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 李诵 | 805 | 丰陵 | 贞元(805) 永贞(805) |
宪宗 | 圣神章武孝皇帝 | 李纯 | 806-820 | 景陵 | 元和(806-820) |
穆宗 | 睿圣文惠孝皇帝 | 李恒 | 821-824 | 光陵 | 长庆(821-824) |
敬宗 | 睿武昭愍孝皇帝 | 李湛 | 824-826 | 庄陵 | 宝历(824-826) |
文宗 | 元圣昭献孝皇帝 | 李昂 | 826-840 | 章陵 | 宝历(826) 太和(827-835) 开成(836-840) |
武宗 | 至道昭肃孝皇帝 | 李炎 | 840-846 | 端陵 | 会昌(841-846) |
宣宗 | 圣武献文孝皇帝 | 李忱 | 846-859 | 贞陵 | 大中(847-859) |
懿宗 | 昭圣恭惠孝皇帝 | 李漼 | 859-873 | 简陵 | 大中(859) 咸通(860-873) |
僖宗 | 惠圣恭定孝皇帝 | 李儇 | 873-888 | 靖陵 | 咸通(873-874) 乾符(874-879) 广明(880-881) 中和(881-885) 光启(885-888) 文德(888) |
昭宗 | 圣穆景文孝皇帝 | 李晔 | 888-904 | 和陵 | 文德(888) 龙纪(889) 大顺(890-891) 景福(892-893) 乾宁(894-898) 光化(898-901) 天复(901-904) 天祐(904) |
景宗(未采用) | 昭宣光烈孝皇帝 | 李柷 | 904-907 | 温陵 | 天祐(904-907) |
(唐朝世系表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