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编辑

湖北省辖地级市、省会

,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21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常住人口1364.89万人。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万亿元。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武汉自古又称“江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长江与其最大支流汉江在此交汇,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中国经济地理中心、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武汉是国际湿地城市,市内江河纵横、百密布,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武汉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中位居第13、全国第4。截至2022年,在汉校83所,其中本科高校46所,数量居全国第2,仅次于北京;在学研究生18.27万人,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百万,数量居全国城市第3。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军事和商业重镇。元代成为湖广行省省治;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汉口开埠及洋务运动,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武汉是辛亥革命之地,近代史上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武汉

外文名:Wuhan

别名:江城、大武汉、九省通衢、东方芝加哥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湖北省

地理位置:华中地区,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

面积:8569.15km²

下辖地区:13个市辖区

政府驻地:江岸区沿江大188号

话区号:027

邮政编码:430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1364.89万(2021年)

著名景点:东湖风景区、鹤楼、木兰八景、湖北省博物馆、江汉路步行、楚河汉街、欢乐谷、晴川阁、归元禅寺

机场: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武汉汉南机场

火车站:武昌站、汉口站、武汉站、武汉东站

车牌代码:鄂A、鄂W

地区生产总值:17716.76亿元(2021年)

人均生产总值:135251元(2021年)

主要领导:市委书记:郭元强;市长:程用文

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

编辑

白云黄鹤之乡白云黄鹤之乡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烧土、石斧、石锛以及叉。市郊黄陂境内的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明代武汉三镇图明代武汉三镇图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明末清初,汉口与北京、苏州、佛山并称“天下四聚”,又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汉口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咸丰十一年(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水以北地置夏口厅,治所即今汉口。至此,汉口与汉阳城区、武昌城区统称“三镇”。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民国元年(1912年),改江夏县为武昌县,废汉阳府留汉阳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民国三年(1914年),同属江汉道。据民国九年(1920年)5月16日《日日新闻》:当时汉口人口为40万人,汉阳8万人,武昌31万人。民国十三年(1924年),湖北省在武昌设立市政筹备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武昌县城区为武昌市(12月成立市政厅),夏口县与汉阳县城区并为汉口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始办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为京兆区,定名“武汉”,作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4月16日,武汉市政委员会成立,武昌市政厅撤销;三镇首次统一行政建制。民国十八年(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汉阳县城划出,汉口仍为特别市。汉口为省辖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为特别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21日,湖北省政府组建武昌市政委员会。民国二十年(1931年)4月,武昌市政委员会改为武昌市政筹备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武汉光复。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1日,武昌市政府成立,市辖区域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76379人,市区范围东北至任家路,西南至白沙洲,东南至洪山口,西北至长江中线,辖中正、大朝街、宾阳、粮道街、胡林翼、积玉桥、金白洲、徐家棚8个镇公所。12月1日,将镇公所改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汉阳城区划归武昌市管辖。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一八师解放汉口,17日,四野一五三师从葛店进入武昌市区,武昌解放,同日下午,江汉军区独一旅从蔡甸进入汉阳城区,汉阳解放。 同年合武昌市、汉口市和汉阳县城为武汉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辖。

百年江汉关百年江汉关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0年,武汉市下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西湖区、汉南区等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新港等6个功能区。 武汉市人民政府驻江岸区沿江大道188号。

武汉市地图

武汉市卫星图高清版大图 武汉市卫星图高清版大图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武汉市行政区划图

武汉市地形图高清版大图 武汉市地形图高清版大图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李冲村。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气候

中国最大城中湖——武汉汤逊湖中国最大城中湖——武汉汤逊湖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

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水文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截至2017年末,武汉市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67.07平方千米。 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千米),面积33.9平方千米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 梁子湖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自然资源

编辑

淡水资源

南岸嘴南岸嘴

武汉市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各类水库277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蕴藏量2万千瓦。

武汉市淡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是全国大城市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倍,全球人均水平10倍。

湿地资源

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

武汉市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2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千米,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1月,武汉市共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

生物资源

青山江滩青山江滩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份。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树种,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油叶茶、贞、柑橘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为主。

武汉市有畜禽、水产渔类、药用、毛皮羽用、农林害虫及天敌、野生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武昌鱼”(团头鲂)是经济名鱼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其中,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特种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2年11月,发现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矿产资源

东湖绿道东湖绿道

武汉都市发展区已发现矿产13种(含亚种),其中非金属矿产占11种,包括建筑用石英砂岩、建筑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砖瓦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和耐火用粘土等,且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仅煤,在武汉都市发展区内仅出露1处,水气矿产以矿泉水为主,出露9处。由此可见,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建材类与冶金辅助原料等非金属矿产占主体地位。

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出露166处矿床(点),其中大型规模仅3处,中型规模1处,其余均为小型。大型规模矿床主要为冶金用石英砂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中型规模矿床为矿泉水。在工作程度方面也具有明显规律,冶金辅助原料和矿泉水等矿产工作程度往往较高,多为勘探级别,对于建筑原料矿床其工作程度多为简测。

区内南部为矿产资源集中区,建筑石料用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等矿产集中产出于江夏区和蔡甸区,其中蔡甸区以建筑石料用砂岩和玻璃用砂岩为主要特色,江夏区以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为主要特色,且出露有煤矿。

武汉市主要矿产资源大多为露天易开采的非金属矿产,后续加工利用均简单易行,其中,如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等矿产的矿石有用组分含量高,矿石质量好而稳定,一般无需复杂选矿,建筑石料用各类岩矿则可在采出后就近破碎加工后形成(矿)产品。

人口

编辑

根据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2326518人。

截至2021年末,武汉全市常住人口136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54.1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重要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是京广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地。2013年,武汉铁路客运量首次超北京,达到1.2亿人次,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2019年,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国家11个,比2018年增加2个;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城市19个,比2018年增加5个。

2018—2020年,武汉将建成全国铁路路网中心。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两横两连”十二个方向的高速铁路网络和“一环八向”的货运铁路网络,构建武汉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1小时”、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2小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城市“5小时”的高铁辐射圈。建成武汉东站,启动新汉阳站建设,开展高铁机场站前期研究工作,与武汉站等一起形成全国独有的“六站”高铁枢纽格局。

2022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武铁列车运行图同步调整。调图后,武汉至深圳方向共增开10对高铁。其中新增经赣深铁路开往深圳方向的高铁6对。

火车站

武昌站

汉口站

武汉站

武汉北站

天河机场站

武汉东站(在建)

新汉阳站(规划)

新洲站

铁路

京广高速铁路

沪汉蓉高速铁路

西武高速铁路

武九高速铁路

武咸城际铁路

武石城际铁路

汉孝城际铁路

武冈城际铁路

京广铁路

京九铁路

汉丹铁路

合武客运专线

注:粗体分别为特等站高速铁路

航运

武汉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还是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通江达海的优质航线,阳逻港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长江沿线港口。2010年,武汉新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此外,武汉还是在长江流域和澜沧江以西(含澜沧江)区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能的派出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舶生产基地。武汉航运交易所是继上海、重庆、广州后成立的中国第四个航交所。

截至2015年,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8条。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轮渡鼎盛期年客运量达1.6亿人次,最高日载客量达30万人次。

武汉新港 武汉新港

航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户机场、首个4F级机场,也是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确定的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距市中心(武汉长江大桥)26千米。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民用航空航线200条,比2018年增加13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63条,新开通4条,国际航线航点覆盖全球五大洲;国内航线137条,新开通9条。

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71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310.6万人次,连续7年联中部第一,同比增长15%;货邮吞吐量24.3万吨,同比增长9.8%;起降架次20.3万架次,同比增长8.2%。

2018—2020年,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内实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顺丰国际机场“客货双枢纽”发展战略。

市内交通

  • 轨道交通

    武汉地铁(Wuhan Metro)是服务于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首条线路武汉地铁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使武汉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武钢红钢城武钢红钢城

    截至2022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有11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含纸坊线、前川线)、8号线、11号线、16号线、阳逻线,共291座车站,总运营里程达460千米。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第四期建设规划批复,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2049年)线网总长约1100千米,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与土地集约开发相协调,多元复合、衔接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60/6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轨道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60%。到2024年,武汉将建成12号线等项目,形成14条线路运营、总长606千米的轨道网,全面实现“主城连网、新城通线”。

    截至2019年4月8日,武汉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445.62万乘次,客流强度1.5-1.8万人次/千米,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过江客流分担率均超过40%。截至2019年末,武汉轨道交通客运量12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46.2%。

    武汉地铁线路图 武汉地铁线路图

    线路

    起止站点

    站数(座)

    里程(千米)

    车辆编组

    标志色

    运行方式

    武汉地铁1号线

    径河站

    汉口北站

    32

    38.17

    4B

    地铁蓝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2号线

    佛祖岭站

    天河机场站

    38

    60.8

    6B(预留8B)

    梅花红

    1:1大小交路

    武汉地铁3号线

    宏图大道站

    沌阳大道站

    24

    28

    6B

    归元金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4号线

    武汉火车站

    柏林

    37

    49.4

    6B

    草绿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5号线

    中医药大学站

    武汉站东广场站

    25

    32.5

    6A

    首义红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6号线

    东风公司

    新城十一路站

    32

    42.95

    6A

    鹦鹉绿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7号线

    横店站

    青龙山地铁小镇站

    33

    68.85

    6A(预留8A)

    凤凰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8号线

    金潭路站

    军运村站

    26

    39

    6A(预留8A)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11号线

    武汉东站

    葛店南站

    14

    24.3

    6A

    云鹤黄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16号线

    通航机场站

    国博中心南站

    14

    37.32

    4A

    芙蓉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阳逻线

    后湖大道站

    金台站

    16

    35

    4A(预留6A)

    云苔紫

    单一交路

  • 公共汽车

    条:武汉公交

    武汉最早的公汽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电)车7061辆,公汽线路289条,平均线长19.9千米,行程20千米以上线路达114条。其中普线55条(城区34条、电车8条和郊区13条),专线200条(城区166条、远城区12条、郊区22条),包括通宵线路6条及清洁能源线路16条,另有旅游线路6条及中巴线路12条。公交单人票价为普通车1元(刷卡0.8元),空调车2元(刷卡1.6元),双层车1.5元。

  • 桥梁隧道

    武汉跨江桥梁武汉跨江桥梁

    武汉市地图

  • 武汉市行政区划(截至2017年末)

    辖区

    行政代码

    面积(平方千米)

    邮政编码

    政府驻地

    江岸区

    420102

    80.28

    430014

    四唯街道六合路1号

    江汉区

    420103

    28.29

    430000

    北湖街道新华下路15号

    硚口区

    420104

    40.06

    430000

    韩家墩街道沿河大道518号

    汉阳区

    420105

    111.54

    430050

    建桥街道芳草路特1号

    武昌区

    420106

    64.58

    430000

    积玉桥街道中山路307号

    青山区

    420107

    57.12

    430080

    新沟桥街道临江大道868号

    洪山区

    420111

    573.28

    430070

    珞南街道珞狮路318号

    东西湖区

    420112

    495.34

    430040

    吴家山街道东吴大道1号

    汉南区

    420113

    287.05

    430090

    纱帽街道纱帽正街109号

    蔡甸区

    420114

    1093.17

    430100

    蔡甸街道汉阳大街559号

    江夏区

    420115

    2018.31

    430200

    纸坊街道文化大道99号

    黄陂区

    420116

    2256.70

    430300

    前川街道黄陂大道380号

    新洲区

    420117

    1463.43

    430400

    邾城街道红旗街14号

    来源:《2018年武汉统计年鉴》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国家5A级景区——武汉东湖

    武汉市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千米。武汉的最东边在新洲区徐古街将军山村、最西边在蔡甸区侏儒山街国光村、最南边在江夏区湖泗街均堡村、最北边在黄陂区蔡店街冲村。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土地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812.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武汉市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海拔高度在19.2米至873.7米之间,大部分在50米以下。

    气候

    中国最大城中湖——武汉汤逊湖中国最大城中湖——武汉汤逊湖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

    武汉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水文

    武汉市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截至2017年末,武汉市有大小湖泊166个,被称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867.07平方千米。 汤逊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面积达47.6平方千米),面积33.9平方千米的东湖在中心城区退居第二, 梁子湖是中国生态保护最好的两个内陆湖泊之一。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自然资源

    编辑

    淡水资源

    南岸嘴南岸嘴

    武汉市总水域面积达2217.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6.1%。各类水库277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共有塘堰8.5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达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04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

    武汉市淡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是全国大城市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40倍,全球人均水平10倍。

    湿地资源

    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

    武汉市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2年,武汉市湿地面积3358.35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1561.86平方千米,人工湿地面积1796.49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1月,武汉市共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金银湖国家湿地公园、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安山国家湿地公园、后官湖国家湿地公园、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

    生物资源

    青山江滩青山江滩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份。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主要树种,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油茶叶茶、女贞、柑橘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为主。

    武汉市有畜禽、水产渔类、药用、毛皮羽用、农林害虫及天敌、野生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武昌鱼”(团头鲂)是经济名贵鱼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其中,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特种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2年11月,发现丽星鹩鹛(Elachura formosa)。

    矿产资源

    东湖绿道东湖绿道

    武汉都市发展区已发现矿产13种(含亚种),其中非金属矿产占11种,包括建筑用石英砂岩、建筑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水泥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砖瓦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和耐火用粘土等,且分布广泛,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仅煤,在武汉都市发展区内仅出露1处,水气矿产以矿泉水为主,出露9处。由此可见,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建材类与冶金辅助原料等非金属矿产占主体地位。

    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出露166处矿床(点),其中大型规模仅3处,中型规模1处,其余均为小型。大型规模矿床主要为冶金用石英砂岩、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中型规模矿床为矿泉水。在工作程度方面也具有明显规律,冶金辅助原料和矿泉水等矿产工作程度往往较高,多为勘探级别,对于建筑原料矿床其工作程度多为简测。

    区内南部为矿产资源集中区,建筑石料用砂岩、建筑石料用灰岩、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等矿产集中产出于江夏区和蔡甸区,其中蔡甸区以建筑石料用砂岩和玻璃用砂岩为主要特色,江夏区以熔剂用灰岩和冶金用白云岩为主要特色,且出露有煤矿。

    武汉市主要矿产资源大多为露天易开采的非金属矿产,后续加工利用均简单易行,其中,如玻璃用砂岩、熔剂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冶金用石英砂岩等矿产的矿石有用组分含量高,矿石质量好而稳定,一般无需复杂选矿,建筑石料用各类岩矿则可在采出后就近破碎加工后形成(矿)产品。

    人口

    编辑

    根据湖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汉市常住人口为12326518人。

    截至2021年末,武汉全市常住人口136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1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54.1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武汉是中国高铁客运专线网的重要枢纽,中国四大铁路枢纽、六大铁路客运中心、四大机车检修基地之一,是京广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两条国家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地。2013年,武汉铁路客运量首次超越北京,达到1.2亿人次,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2019年,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国家11个,比2018年增加2个;中欧(武汉)国际班列到达城市19个,比2018年增加5个。

    2018—2020年,武汉将建成全国铁路路网中心。打造以武汉为中心的“两纵两横两连”十二个方向的高速铁路网络和“一环八向”的货运铁路网络,构建武汉与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1小时”、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他城市“2小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城市“5小时”的高铁辐射圈。建成武汉东站,启动新汉阳站建设,开展高铁机场站前期研究工作,与武汉站等一起形成全国独有的“六站”高铁枢纽格局。

    2022年1月10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武铁列车运行图同步调整。调图后,武汉至深圳方向共增开10对高铁。其中新增经赣深铁路开往深圳方向的高铁6对。

    火车站

    武昌站

    汉口站

    武汉站

    武汉北站

    天河机场站

    武汉东站(在建)

    新汉阳站(规划)

    新洲站

    铁路

    京广高速铁路

    沪汉蓉高速铁路

    西武高速铁路

    武九高速铁路

    武咸城际铁路

    武石城际铁路

    汉孝城际铁路

    武冈城际铁路

    京广铁路

    京九铁路

    汉丹铁路

    合武客运专线

    注:粗体分别为特等站高速铁路

    航运

    武汉是中国内河的重要港口,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交通部定点的水铁联运主枢纽港。武汉还是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武汉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首条通江达海的优质航线,阳逻港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长江沿线港口。2010年,武汉新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大关,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此外,武汉还是在长江流域和澜沧江以西(含澜沧江)区域内行使水行政主管职能的派出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总部所在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船舶生产基地。武汉航运交易所是继上海、重庆、广州后成立的中国第四个航交所。

    截至2015年,武汉轮渡的历史长达106年,有38座码头,48艘机动船舶,往来于三镇间的轮渡线路达18条。5条线路为公交轮渡航线。轮渡鼎盛期年客运量达1.6亿人次,最高日载客量达30万人次。

    武汉新港 武汉新港

    航空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位于武汉市黄陂区,1995年4月15日启用,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门户机场、首个4F级机场,也是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确定的中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距市中心(武汉长江大桥)26千米。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民用航空航线200条,比2018年增加13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63条,新开通4条,国际航线航点覆盖全球五大洲;国内航线137条,新开通9条。

    2019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71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310.6万人次,连续7年蝉联中部第一,同比增长15%;货邮吞吐量24.3万吨,同比增长9.8%;起降架次20.3万架次,同比增长8.2%。

    2018—2020年,武汉大都市区范围内实施武汉天河国际机场、顺丰国际机场“客货双枢纽”发展战略。

    市内交通

  • 轨道交通

    武汉地铁(Wuhan Metro)是服务于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其首条线路武汉地铁1号线于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使武汉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

    武钢红钢城武钢红钢城

    截至2022年12月,武汉地铁运营线路共有11条,包括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含纸坊线、前川线)、8号线、11号线、16号线、阳逻线,共291座车站,总运营里程达460千米。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第四期建设规划批复,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景(2049年)线网总长约1100千米,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与土地集约开发相协调,多元复合、衔接高效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60/60客运目标”,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轨道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的60%。到2024年,武汉将建成12号线等项目,形成14条线路运营、总长606千米的轨道网,全面实现“主城连网、新城通线”。

    截至2019年4月8日,武汉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445.62万乘次,客流强度1.5-1.8万人次/千米,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过江客流分担率均超过40%。截至2019年末,武汉轨道交通客运量12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17.7%,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46.2%。

    武汉地铁线路图 武汉地铁线路图

    线路

    起止站点

    站数(座)

    里程(千米)

    车辆编组

    标志色

    运行方式

    武汉地铁1号线

    径河站

    汉口北站

    32

    38.17

    4B

    地铁蓝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2号线

    佛祖岭站

    天河机场站

    38

    60.8

    6B(预留8B)

    梅花红

    1:1大小交路

    武汉地铁3号线

    宏图大道站

    沌阳大道站

    24

    28

    6B

    归元金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4号线

    武汉火车站

    柏林站

    37

    49.4

    6B

    芳草绿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5号线

    中医药大学站

    武汉站东广场站

    25

    32.5

    6A

    首义红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6号线

    东风公司站

    新城十一路站

    32

    42.95

    6A

    鹦鹉绿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7号线

    横店站

    青龙山地铁小镇站

    33

    68.85

    6A(预留8A)

    凤凰橙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8号线

    金潭路站

    军运村站

    26

    39

    6A(预留8A)

    编钟青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11号线

    武汉东站

    葛店南站

    14

    24.3

    6A

    云鹤黄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16号线

    通航机场站

    国博中心南站

    14

    37.32

    4A

    芙蓉红

    单一交路

    武汉地铁阳逻线

    后湖大道站

    金台站

    16

    35

    4A(预留6A)

    云苔紫

    单一交路

  • 公共汽车

    主词条:武汉公交

    武汉最早的公汽是从双墩开往五福路的1路。至2011年,已有公共汽(电)车7061辆,公汽线路289条,平均线长19.9千米,行程20千米以上线路达114条。其中普线55条(城区34条、电车8条和郊区13条),专线200条(城区166条、远城区12条、郊区22条),包括通宵线路6条及清洁能源线路16条,另有旅游线路6条及中巴线路12条。公交单人票价为普通车1元(刷卡0.8元),空调车2元(刷卡1.6元),双层车1.5元。

  • 桥梁隧道

    武汉跨江桥梁武汉跨江桥梁

    武汉有“百湖之市”之称,因三镇隔江鼎立,江湖阻隔,因此桥梁众多。截至2015年底,武汉已建成1300余座桥梁中,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过江公路桥、公铁两用桥等各类桥梁,涵盖三塔斜拉桥、双塔斜拉桥、双塔悬索桥、拱桥、连续结构桥、双曲桥等各种桥型。

    横卧于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间长江江面上的武汉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是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桥梁。

    武汉还拥有“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万里长江地铁第一隧”——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万里长江公铁第一隧”——武汉长江公铁隧道。

    晴川桥 晴川桥

    武汉市过江(长江、汉江)交通设施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二桥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

    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

    武汉军山长江大桥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

    武汉地铁2号线长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

    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

    武汉青山长江大桥

    武汉沌口长江公路大桥

    武汉长江公铁隧道

    江汉桥(江汉一桥)

    知音桥(江汉二桥)

    月湖桥(江汉三桥)

    晴川桥(江汉四桥)

    长丰桥(江汉五桥)

    古田桥(江汉六桥

    武汉京珠线汉江大桥

    武汉地铁3号线汉江隧道

    汉江湾桥

    二七路过江通道(在建)

    白沙洲公铁大桥(在建)

    江汉八桥(已获批,待开建)

    双柳长江大桥(在建)

    光谷长江大桥(在建)

  •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武汉是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有普通高校84所,全年在校研究生14.93万人,同比增长8.2%;本专科在校生100.69万人,增长3.9%;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97万人,下降1.0%;普通中学在校生34.40万人,增长4.8%;小学在校生62.31万人,增长7.7%;幼儿园在校生35.73万人,增长12.4%。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办学层次

    备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本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指挥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

    本科

    武汉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985、211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985、21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211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211

    华中农业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211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2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教育部

    本科

    双一流、211

    中南民族大学

    国家民委

    本科

    省部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湖北大学

    湖北省

    本科

    省部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省

    本科

    省部部共建高校 ,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武汉轻工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中医药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江汉大学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武汉体育学院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警官学院

    湖北省

    本科

    省部共建高校

    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湖北经济学

    湖北省

    本科

    武汉商学院

    湖北省

    本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省

    本科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汉口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昌首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昌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晴川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昌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湖北商贸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文华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本科

    民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长江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体育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

    湖北省

    专科

    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海事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

    湖北省

    专科

    武汉工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昌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专科

    民办

    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

    湖北省

    成人高等学校

    湖北兵器工业职工大学

    湖北省纺织职工大学

    鄂城钢铁厂职工大学

    湖北省直属机关业余大学

    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湖北武汉公安管理干部学院

    华中电业联合职工大学

    (来源:教育部网站

    科学技术

    2018年4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在武汉烽火科技集团正式挂牌成立; 10月,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武汉启动。武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城市。

    截至2019年末,武汉地区科技研究机构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个,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1人。全年科技“小巨人企业1251家,比2018年增加11家。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5094项,增长43.1%;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841.27亿元,增长16.4%。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2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全年“四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167.27亿元,同比增长11.8%,占GDP比重25.7%。全年专利申量77097件,授权量39258件,同比增长27.4%和21.2%;发明专利申请量33202件,授权量11754件,增长15.5%和33.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1.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25件,增长23.7%。

    2021年11月23日,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首个被批准合法合规开展人类遗传资源保藏活动的第三方样本库。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

    国家实验室(NL)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717所

    2

    武汉地球空间信息国家实验室(在批)

    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现代制造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华中科技大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SKL)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2

    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3

    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4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5

    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6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7

    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8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9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0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11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12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

    13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

    14

    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15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16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17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18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9

    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1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2

    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3

    光纤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24

    生物质热化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

    25

    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科技大学

    26

    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北大学

    文化事业

    2014年,武汉出版报纸7.3亿份,出版杂志900万册。武汉出版社出版图书19类830种1088万册。市属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11套。市属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8套 。截至2014年末,武汉拥有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等出版集团,出版有《最小说》《今古传奇》《知音》《小学生天地》《特别关注》等杂志。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共有市直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39.8万册,接待读者487万人次;市直博物馆10个,接待观众640.96万人次;市直群众艺术馆1个,演出145场次;艺术表演团体8个,新排上演剧目12台,获国家奖6个。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各类文化场馆

    湖北省博物馆

    北美术馆

    湖北省图书馆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武汉科技馆

    武汉博物馆

    明代藩王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

    中山舰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

    武汉市群众艺术馆

    武汉琴台大剧院

    武汉美术馆

    洪山礼堂

    湖北剧院

    武汉琴台音乐厅

    武汉剧院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武汉图书馆

    体育事业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共有体育场馆158个,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439人。全年举办国际国内赛事活动21场。武汉市运动员共获得4个世界冠军,3个全国冠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2.78亿元。

    赛事活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人在汉口兴建了西商跑马场。武汉东方马城国际赛马场是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赛马场,是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马术协会唯一马术与速度马训练基地,在此举办的武汉速度赛马公开赛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常年赛马赛事,武汉国际赛马节则是中国赛马第一品牌。

    武汉军运会开幕式武汉军运会开幕式

    医疗卫生

    武汉是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个可颁发国际认可的创伤急救资质证书的城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亚洲首家通过德国KTQ医疗质量认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等综合三甲医院及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等专科医院实力均居国际前列。

    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共有卫生事业机构6497个,同比增长2.5%;床位9.94万张,增长4.3%。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7.56张。卫生技术人员11.71万人,增长6.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1万人,护师、护士5.77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83人。年末共有三级医院49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8个,妇幼保健院所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22个。公民无偿献血22.6万人。人均期望寿命81.4岁。

    2020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

    社会保障

    2022年11月17日,被确定为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地区)。在该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可参加个人养老金。

    城市体检

    2022年7月4日,入选住建部公布的2022年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名单,将采取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城市体检。

    武汉灯光秀

    武汉灯光秀

    历史文化

    编辑

    方言

    主词条:武汉话

    武汉方言属北方话系统,但与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及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的方言更接近。就武汉方言内部而言,汉口话因汉口镇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而闻名,被称为“汉腔”。

    饮食

    主词条:武汉八大名吃

    古琴台古琴台

    武汉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发源地。武汉音乐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现代第一所私立艺术教育学堂、中国最早的三所艺术专科学校之一,因此武汉也成了中国近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武汉主要艺术表演场馆有武汉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湖北剧院、武汉剧院、洪山礼堂等。

    设计

    2017年11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批准,武汉市正式入选2017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至此,武汉在原有的定义上,又多了一张世界级名片——世界设计之都。

    杂技

    楚河汉街楚河汉街

    1992年建成的武汉杂技厅是中国第一座可供进行国际杂技、马戏表演的观演建筑,也是亚洲最大的杂技厅,在此举办的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齐名的全球三大国际杂技节,被文化部列为中国“七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之一。

    工艺

    汉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民国四年(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此外,武汉还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等传统工艺。

    戏剧

    汉剧汉剧

    汉剧旧名楚调、汉调,约有300多年历史,有“京剧之母”的美誉。武汉地区其他剧种还有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等。另外,武汉还是中国京剧第一世家“京剧谭门”的故乡

    电影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27日,美商汇喇洋行“美国精巧新奇影戏”在老跑马厅放映,电影开始在武汉出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单独出演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武汉人谭鑫培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演员;清宣统三年(1911年),反映辛亥革命的纪录片《武汉战争》是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2012年,武汉成为中国院线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票房高地

    宗教

    武汉长春观武汉长春观

    武汉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武昌宝通寺和莲溪寺、汉阳归元禅寺、汉口古德寺并称为武汉近代佛教“四大丛林”。全市共有宗教活动场所600多所,其中全国重点寺观有佛教归元禅寺、宝通寺,道教长春观;湖北省重点宗教场所有佛教莲溪寺、古德寺,伊斯兰教汉口民权路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武昌起义门清真寺,天主教汉口上海路教堂、武昌花园山教堂、汉阳显正街教堂,基督教汉口荣光堂、救世堂和武昌堂、青山堂。此外,黄陂木兰山有佛教大佛寺、华严阁、大雄宝殿、道教金顶、玉皇阁、木兰殿、斗姆宫,以及新洲的佛教报恩禅寺。

    文物古迹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7年末,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282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9年10月,武汉有盘龙城遗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等3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汉口近代建筑群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八七会议会址

    武汉国民政府旧址

    江汉关大楼

    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大智门火车站

    汉口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

    詹天佑故居

    楚望台军械库遗址

    工程营旧址

    湖北共进会旧址

    起义门

    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纪念碑

    黄兴铜像

    黄兴拜将台遗址

    辛亥首义烈士墓

    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

    九女墩

    庚子革命烈士

    二七烈士纪念碑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施洋烈士墓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

    向警予烈士墓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李汉俊烈士墓

    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

    郝梦龄墓

    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

    陈定一烈士墓

    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

    三烈士亭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阵亡官兵诸烈士墓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

    宋庆龄故居

    黎元洪墓

    汉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旧址

    -

    -

    -

    注:粗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景观

    古墓葬

    明楚王墓

    鲁台山古墓葬群

    陈友谅墓

    钟子期墓

    鲁肃

    祢衡墓

    蛮王冢

    -

    古文化遗址

    盘龙城遗址

    湖泗瓷窑址群

    老人桥

    许家墩遗址

    马投潭遗址

    陈子墩遗址

    作京城遗址

    中分卫遗址

    铁门坎遗址

    龙王尖遗址

    放鹰台

    郢州

    临嶂古城

    -

    古建筑

    无影塔

    胜像宝塔

    洪山宝塔

    宝通寺

    归元寺

    长春观

    古琴

    禹稷行宫

    晴川阁

    卓刀泉

    莲溪寺

    双凤亭

    北洋桥

    桃花庙

    槐山矶

    雨霖古建筑群

    大余湾

    抱冰堂

    大余湾

    问津书院

    注:粗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项目

    武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类型

    汉剧

    传统戏剧

    2006年(第一批)

    新增项目

    楚剧

    传统戏剧

    2006年(第一批)

    新增项目

    木兰传说

    民间文学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湖北评书

    曲艺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湖北大鼓

    曲艺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湖北小曲

    曲艺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木雕 (武汉木雕船模)

    传统美术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汉绣

    传统美术

    2008年(第二批)

    新增项目

    龙舞(高龙)

    传统舞蹈

    2008年(第二批)

    扩展项目

    京剧

    传统戏剧

    2008年(第二批)

    扩展项目

    黄鹤楼传说

    民间文学

    2011年(第三批)

    新增项目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

    传统医药

    2011年(第三批)

    扩展项目

    庙会(汉阳归元庙会)

    民俗

    2011年(第三批)

    扩展项目

    三国传说

    民间文学

    2014年(第四批)

    新增项目

    伯牙子期传说

    民间文学

    2014年(第四批)

    新增项目

    武汉杂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2014年(第四批)

    新增项目

    来源:

    风景名胜

    编辑

    武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每年举办武汉国际旅游节。武汉自然风光独特,四季气候分明,拥有其他大都市罕有的166个湖泊和众多山峦。武汉的人文景观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

    截至2018年末,武汉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6个,其中5A级3个,4A级19个,3A级24个。

    武汉东湖樱花园 武汉东湖樱花园

    武汉市国家级旅游景区名录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鹤楼公园

    东湖景区(含湖北省博物馆)

    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

    (含木兰山、木兰天池、云山、木兰草原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首义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木兰水镇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武汉市革命博物馆

    武汉市博物馆

    黄陂锦里土家风情谷旅游区

    木兰清凉寨

    九真山

    海昌极地海洋世界

    武汉规划展示馆

    武汉欢乐谷

    大余湾

    武汉紫薇都市田园

    木兰胜天

    中山舰旅游区

    姚家山

    蔡甸金龙水寨

    木兰花

    蔡甸区花博汇景区

    凤娃古寨

    来源:

    城市公园

    黄鹤楼公园

    武汉中山公园

    武大樱花园

    宝岛公园

    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洪山公园

    武汉和平公园

    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

    武汉沙湖公园

    金银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武昌儿童公园

    武汉植物园

    武汉动物园

    东湖梅园

    汉阳江滩

    龟山公园

    武汉九峰国家森林公园

    马鞍山森林公园

    解放公园

    汉正街购物主题公园

    堤角公园

    武汉月湖公园

    洪山公园

    首义公园

    武汉九真山国家森林公园

    硚口公园

    武汉玛海滩水公园

    武昌廉政文化公园

    卓刀泉公园

    长春观公园

    四美塘公园

    武汉西北湖公园

    沙湖琴园

    武汉紫阳公园

    武汉东湖磨山樱园

    汉口江滩

    武汉庙山生态公园

    武汉竹叶海公园

    新世界水族公园

    武汉市园林科普公园

    武昌江滩

    汉水公园

    莲花湖公园

    白玉公园

    杨春湖城市生态公园

    梦泽湖公园

    东西湖郁金香主题公园

    汉阳公园

    龙王庙公园

    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

    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

    青山江滩

    -

    -

    -

    特色街区

    汉正街

    江汉路

    黎黄陂路

    武汉天地

    花园道

    吉庆街

    汉口北

    兰陵路

    建设大道金融

    户部巷

    红巷

    昙华林

    楚河汉街

    光谷步行街

    解放路

    汉口租界

    广埠屯

    东湖路

    其他景点

    武汉欢乐谷

    武汉极地海洋世界

    东湖海洋世界

    武汉玛雅海滩水公园

    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

    武汉万达电影乐园

    汉秀

    中共五大会址

    -

    对外交流

    编辑

    驻汉机构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月,英国委任金执尔为驻汉领事,在武汉设立第一个总领事馆,此后,美、俄、法、、荷、日、德、比、意、丹、瑞典、挪、墨、芬等14国先后在汉设领事馆、总领事馆,奥、西、瑞士、刚果、菲律宾等国也在汉开办领事业务。1998年,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正式开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设立在中国中部地区的外国领事机构。2016年9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主席表示俄罗斯将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加上迄今设立的法国、美国、韩国、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四大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

    汉口中山大道 汉口中山大道

    总领事馆

    序号

    领事机构

    成立时间

    领馆辖区

    1

    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1998年10月10日

    湖北、湖南、江西

    2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2008年11月20日

    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3

    大韩民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2010年10月25日

    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

    英国驻武汉总领事馆

    2015年1月8日

    湖北、河南

    5

    俄罗斯联邦驻武汉总领事馆(筹)

    -

    湖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

    其他大区机构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备注

    荷兰贸易促进会武汉代表处

    1997年4月2日

    荷兰贸促会在华设立的首个代表处

    联合国难民署武汉采购信息中心

    2005年9月23日

    联合国难民署在华设立的第2个、内陆地区首个采购信息中心

    法国阿基坦大区湖北代表处

    2009年5月5日

    法国地方大区在华设立的首个代表处

    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武汉办事处

    2010年11月29日

    新加坡企发局在华设立的第10个办事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武汉办事处

    2011年3月26日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华设立的第7家、内陆地区首家代表处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驻武汉联络处

    2011年10月7日

    台湾电电工公在大陆成立的第7个、内陆地区首个联络处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武汉经济贸易办事处

    2014年4月1日

    香港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第5个办事处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武汉代表处

    2016年8月12日

    服务区域覆盖湖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宁夏

    友好城市

    1979年,武汉市与日本大分市建立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19年末,武汉市共发展国际友好城市2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85个,友城规模和交往活跃度均居中国内地城市前列。

    2018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于11月14日在武汉开幕,这是友城大会首次在中部地区城市举办。

    武汉国际友好城市一览表

    国家

    城市

    签字时间

    国家

    城市

    签字时间

    日本

    大分市

    1979.09.07

    美国

    匹兹堡

    1982.09.08

    德国

    杜伊斯堡

    1982.10.08

    英国

    曼彻斯特

    1986.09.16

    罗马尼亚

    加拉茨

    1987.08.12

    乌克兰

    基辅

    1990.10.19

    苏丹

    喀土穆

    1995.09.27

    匈牙利

    杰尔

    1995.10.19

    法国

    波尔多

    1998.06.18

    荷兰

    阿纳姆

    1999.09.06

    韩国

    清州

    2000.10.29

    奥地利

    珀尔滕

    2005.12.20

    新西兰

    克赖斯特彻奇

    2006.04.04

    加拿大

    万锦

    2006.09.12

    瑞典

    博伦厄

    2007.09.28

    冰岛

    科波沃市

    2008.04.25

    以色列

    阿什杜德

    2011.11.08

    法国

    埃松省

    2012.12.21

    土耳其

    伊兹密尔

    2013.06.06

    墨西哥

    蒂华纳

    2013.07.12

    俄罗斯

    萨拉托夫

    2015.08.07

    智利

    康塞普西翁

    2016.04.07

    吉尔吉斯斯坦

    比什凯克

    2016.11.15

    希腊

    哈尔基斯

    2017.05.11

    俄罗斯

    伊热夫斯克

    2017.06.16

    英国

    斯旺西

    2018.01.31

    乌干达

    恩德培

    2018.04.13

    泰国

    曼谷

    2018.11.16

    (注:粗体为国家首都,来源:武汉市外侨办等

    著名人物

    编辑
    武汉籍著名人物统计表

    界别

    名单

    政治界

    吴运铎

    黎元洪

    黎绍基

    吴仪

    项英

    熊廷弼

    孙必干

    费胜潮

    彭孟缉

    李焕

    张茜

    辜胜阻

    成发

    海东

    陈昌浩

    伍修权

    永康

    殷勇

    -

    -

    -

    -

    -

    -

    体育界

    李娜

    姜山

    潘兵

    朱本强

    吴迪

    李婷

    余丽桥

    周弈妙

    伏明霞

    周继红

    于芬

    童辉

    肖海亮

    胡佳

    王鑫

    高崚

    田秉毅

    韩爱萍

    杨维

    王晓理

    陈静

    乔红

    刘黎敏

    石晓铭

    郑李辉

    蔡晟

    张军

    郑斌

    邓卓翔

    荣昊

    曾诚

    黄力平

    周燎

    梅方

    吴龑

    张稀哲

    雷腾龙

    柳大华

    洪智

    郑攀

    李智屏

    李喆

    鲁佳

    -

    -

    -

    -

    -

    娱乐界

    余枫

    刘亦菲

    余少群

    徐帆

    徐小凤

    许晴

    袁弘

    钱芳

    陈紫函

    李宗翰

    朱桦

    田原

    彭坦

    周觅

    莫艳琳

    李琼

    贾一平

    唐一菲

    李佳璘

    程莉莎

    范立欣

    姚贝娜

    缪杰

    韩菁清

    吴婷

    李玟

    王凯

    朱一龙

    傅晶

    张维娜

    殷叶子

    吴倩

    曹曦月

    杨采钰

    涂黎曼

    曾可妮

    王玉雯

    张辛

    陈米麒

    丁子玲

    潘时七

    卜冠今

    李琳

    刘思言

    赵粤

    高秋梓

    -

    戏剧界

    谭鑫培

    谭小培

    谭富英

    周锦堂

    关栋天

    何祚欢

    田克兢

    陆鸣

    主持界

    撒贝宁

    朱轶

    曾子墨

    官琳

    -

    -

    -

    -

    文学界

    池莉

    文泽尔

    严文井

    石悦

    岳建一

    -

    -

    -

    科学界

    田长霖

    黄锷

    李培根

    涂长望

    叶聪

    朱光亚

    桂希恩

    王小村

    恽子强

    王承书

    陶宏开

    刘永

    石元春

    杨弘远

    龙乐豪

    胡文瑞

    企业界

    刘歆

    黄有龙

    陈一舟

    孟凯

    吴圣

    孟庆南

    高佳泉

    孙华

    宗教界

    释本焕

    智宗

    -

    -

    -

    -

    -

    -

    烈士

    孙络络

    -

    -

    -

    -

    -

    -

    -

    声明:本表格仅供参考。

    城市荣誉

    编辑

    荣誉称号

    获得时间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0年

    国家园林城市

    2005年

    国家森林城市

    2010年

    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

    2012年

    2015全球最具活力城市(第8位)

    2015年2月

    国家卫生城市

    2015年3月

    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17年6月

    长安

    2017年9月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

    2017年10月

    2017年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

    2017年12月

    影响中国”2017年度创新城市

    2017年12月

    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第5位

    2017年12月

    2017国家中心城市综合评估排名第6位

    2018年1月

    “中国十大幸福城市”榜首

    2018年2月

    2018“机遇之城”全国第6名

    2018年3月

    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

    2018年6月

    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2018年6月

    2018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第五位

    2018年10月

    中国创新城市TOP10(第六位

    2018年11月

    中国“国家中心城市指数”第五位

    2018年11月

    《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第19位、中国第4位

    2018年11月

    世界二线城市

    2018年11月

    国家标准化改革先行区

    2018年11月

    2018亚洲50强城市综合排名第13位、中国内地第5位

    2018年11月

    2018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第6

    2018年12月

    第四届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

    2018年12月

    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2019年3月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潜力城市20强(第六位)

    2019年8月

    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

    2019年8月

    全国十大会展名城

    2019年9月

    中国“数字一线城市”排名第三

    2019年12月

    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

    2020年3月

    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

    2020年7月

    2019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2020年8月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全球第13位、中国第4位

    2020年9月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2020年10月

    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

    2020年11月28日

    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020年12月25日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0年12月25日

    2020年十佳数字阅读城市

    2021年4月16日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双智”)协同发展首批示范城市

    2021年5月6日

    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5月14日

    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

    2021年7月12日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

    2021年9月

    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2021年10月

    2021数字化转型百强城市

    2021年11月

    2021世界智慧城市复苏创新大奖

    2021年11月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2021年11月30日

    2017—2020年度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拟授牌命名对象

    2021年12月2日

    入选2021年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议公示名单

    2021年12月

    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2021年12月

    “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

    2021年12月30日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市,排名第五

    2022年1月

    2021年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2022年1月

    “十四五”期间首批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2022年1月

    2021年中国城市海外短视频平台影响力十大城市

    2022年1月

    “国家卫生城市”

    2022年2月

    拟入选全国“2021年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

    2022年2月

    入选“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八名

    2022年3月

    入选“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2022年4月

    交通运输部决定保留武汉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2022年5月31日

    入选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金融发展示范区

    2022年6月

    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

    2022年6月

    《2022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单第9名

    2022年

    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2022年7月

    入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

    2022年8月

    2022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名单

    2022年9月

    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2022年10月

    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2年11月

    国际湿地城市

    2022年11月

    “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11位

    2022年11月

    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