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吏部尚书 编辑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首次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魏国司马师执政时,任命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改任吏部尚书,主要负责低级官员的选拔。十六国至南北朝时,吏部尚书的权利逐渐变大,至隋朝时,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后世也开始沿袭这个制度。因朝代不同,品级大小在一品与三品之间浮动。
吏部尚书者,初汉成帝置列曹尚书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初,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齐祠事;后汉末改为选部曹;三国魏又改为吏部曹,专掌选职,右于诸曹尚书。至隋朝,吏部尚书正式成为六部尚书之一,至宋,置二吏部尚书,寻复省一人。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沈约《宋书》云:初,晋世散骑常侍选望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材散,用人益轻,宋孝武欲重其选,待吏部尚书任重,遂分吏部置三人,以轻其任。蔡兴宗谓人曰:“选曹要重。”常侍闻谈,改之名而不以实。虽主意以为轻重,人心岂有变。自汉及魏,授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若授诸曹尚书,直云尚书。汉、魏、晋世,若授吏部者,即云以某为吏部尚书;若授他曹,云某为尚书。至晋、宋、齐已后,始云某授工部、刑部、五兵、度支等尚书耳。故历代职官之书,皆别纪吏部尚书,不与诸曹同。
三国两晋时期,吏部尚书只负责整理官员资料,而且只能任命九品及以下官员。隋朝及以后,可以任免四品及以下官员。
隋朝
文帝朝
虞庆则;韦世康;苏威;卢恺;韦世康;牛弘
炀帝朝
牛弘
唐朝
高祖朝
太宗朝
长孙无忌;杜淹;杜如晦;戴胄;高士廉;侯君集;杨师道;刘洎;马周;卢承庆
高宗朝
(662年—670年称之为司列太常伯)
高季辅;褚遂良;柳奭;来济;唐临;李义府;刘祥道;杨弘武;卢承庆;李敬玄
则天朝
(称之为天官尚书)
韦待价;武承嗣;武三思;乐思晦;李景谌;韦安石
中宗朝
睿宗朝
玄宗朝
萧至忠;魏知古;崔日用;卢怀慎;宋璟;王晙;裴漼;宋璟;裴光庭;萧嵩;李皓;李林甫;杨国忠
肃宗朝
房琯;韦陟;李岘
代宗朝
德宗朝
颜真卿;乔琳;萧复;刘滋;窦参;李彤;顾少连;贾耽
顺宗朝
贾耽;郑珣瑜
宪宗朝
郑珣瑜;高郢;李巽;郑余庆;崔邠;韩皋;赵宗儒;张弘靖
穆宗朝
韩皋;赵宗儒;萧俛;李绛;郑絪;赵宗儒
敬宗朝
赵宗儒;郑絪
文宗朝
郑絪;王涯;崔群;令狐楚;李程;崔龟从
武宗朝
杨嗣复;李德裕;李回;高元裕;孙简
宣宗朝
孙简;卢钧;王起;高元裕;李珏;崔龟从;高元裕;崔瓘;裴谂;李景让;魏谟;苏涤
懿宗朝
僖宗朝
刘邺;李霨;归仁晦;郑从谠;赵隐;萧遘;韦昭度;牛聚;王徽;孔纬
昭宗朝
王徽;张濬;刘崇望;崔昭纬;徐彦若;孔纬;刘崇望;王抟;崔胤;崔远;裴枢
哀帝朝
陆扆;薛贻矩
序号 | 姓名 | 籍贯 | 上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卸任原因 |
---|---|---|---|---|---|
1 | 偰斯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洪武十三年庚申二月 (1380年) | 改任礼部尚书 | |
2 | 洪彝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洪武十三年庚申正月 (1380年) | 寻免 | |
3 | 刘嵩 | (今江西泰和) | 洪武十三年庚申四月 (1380年) | 洪武十三年庚申五月 (1380年) | 致仕 |
阮畯 | 洪武十三年庚申六月 (1380年) |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 致仕 | ||
5 | 李信 | 洪武十五年壬戌三月 (1382年) |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 卒 | |
6 | 陈敬 | 洪武十六年癸亥正月 (1383年) | 洪武十六年癸亥十二月 (1383年) | 致仕 | |
7 | 余熂 | (1384年) |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 因胡惟庸案罪诛 | |
8 | 赵瑁 | 洪武十八年乙丑三月 (1385年) | 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 (1385年) | 因胡惟庸案罪诛 | |
9 | 詹徽 | 江浙行省徽州路婺源州 (今江西婺源县) |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 (1390年)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 因蓝玉案罪诛 |
10 | 梁焕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二月 (1393年)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 罢免 | |
11 | 翟善 | 扬州府泰兴县 (今江苏省泰兴县) | 洪武二十六年癸酉四月 (1393年) |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闰九月 (1395年) | 降南宁府宣化县知县 |
12 | 杜泽 | 洪武二十九年丙子正月 (1396年) | (1397年) | 罢免 | |
13 | 茹鹚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九月 (1398年)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 改任河南布政使 | |
14 | 张紞 | (今陕西省富平县) |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398年) | 建文四年壬午秋七月 (1402年) | 靖难之役后自尽 |
15 | 蹇义 | 四川行省重庆路巴县 (今重庆市) | 建文四年壬午九月 (1402年) | 宣德三年戊申十月 (1429年) | 卒 |
16 | 郭琎 | 京师保定府新安县(今河北省安新县) | 宣德四年己酉四月 (1430年) |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 致仕 |
17 | 王直 | 正统八年癸亥正月 (1443年) |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 致仕 | |
18 | 何文渊 | 景泰二年辛未七月 (1451年) |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 下狱旋释,致仕 | |
19 | 王翱 | 京师河间府盐山县(今河北省盐山县) | 景泰四年癸酉六月 (1453年) | 成化三年丁亥七月 (1467年) | 病免 |
20 | 李秉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曹县(今山东省曹县) | 成化三年丁亥十一月 (1467年) |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 免 |
崔恭 | 北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今河北省广宗县) | 成化五年己丑正月 (1469年) |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 丁忧 | |
22 | 姚夔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严州府桐庐县(今浙江省桐庐县) | 成化五年己丑五月 (1469年) | 成化九年癸巳二月 (1473年) | 卒 |
23 | 尹旻 | 成化九年癸巳三月 (1473年)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五月 (1486年) | 劾免 | |
24 | 耿裕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八月 (1486年)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 改南京吏部尚书 | |
25 | 李裕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丰城县(今江西省丰城市) |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十月 (1486年)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 致仕 |
26 | 王恕 |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十一月 (1487年) | 弘治六年癸丑闰五月 (1493年) | 致仕 | |
27 | 耿裕 | 弘治六年癸丑六月 (1493年) | 弘治九年丙辰正月 (1496年) | 卒 | |
28 | 屠滽 | 弘治九年丙辰二月 (1496年) | 弘治十三年庚申五月 (1500年) | 致仕 | |
29 | 倪岳 | 弘治十三年庚申六月 (1500年) |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 卒 | |
30 | 马文升 | 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 (1501年) |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 致仕 | |
31 | 焦芳 | 正德元年丙寅四月 (1506年) |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 进入内阁 | |
32 | 许进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 正德元年丙寅十月 (1506年) |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 致仕 |
33 | 刘宇 | 正德三年戊辰八月 (1508年) |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 进入内阁 | |
34 | 张彩 |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巩昌府安定县(今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 正德四年己巳六月 (1509年) |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 下狱死 |
35 | 刘机 | 正德五年庚午八月 (1510年) | 正德五年庚午十二月 (1510年) | 致仕 | |
36 | 正德六年辛未正月 (1511年) |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 进入内阁 | ||
37 | 陆完 | 正德十年乙亥闰四月 (1515年) |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 下狱,充军 | |
38 | 王琼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太原县(今山西省太原市) | 正德十五年庚辰十一月 (1520年) | 正德十六年辛巳四月 (1521年) | 下狱,谪戍 |
39 | 石珤 | 京师真定府藁城县(今河北省藳城市) | 正德十六年辛巳五月 (1521年) | 正德十六年辛巳七月 (1521年) | 改东阁诰敕 |
40 | 乔宇 |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乐平县(今山西省昔阳县) | 正德十六年辛巳八月 (1521年) | 嘉靖三年甲申七月 (1524年) | 致仕 |
41 | 杨旦 |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 嘉靖三年甲申八月 (1524年) | 未任免 | |
42 | 廖纪 | 京师河间府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 | 嘉靖三年甲申十月 (1524年)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致仕 |
43 | 罗钦顺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嘉靖六年丁亥四月 (1527年) | 辞不赴 | |
44 | 李承勋 | 嘉靖六年丁亥八月 (1527年) | 嘉靖六年丁亥十月 (1527年) | 改刑部尚书 | |
45 | 桂萼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余江县) | 嘉靖六年丁亥十一月 (1527年) |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 |
46 | 方献夫 | 嘉靖八年己丑二月 (1529年) | 嘉靖十年辛卯七月 (1531年) | 召,未赴 | |
47 | 王琼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 嘉靖十年辛卯十二月 (1531年) |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 卒 |
48 | 方献夫 |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南海县(今广东省广州市) | 嘉靖十一年壬辰七月 (1532年) |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 不再兼任 |
49 | 汪鋐 | 嘉靖十一年壬辰九月 (1532年) | 嘉靖十四年乙未九月 (1535年) | 罢免 | |
50 | 许赞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河南府陕州灵宝县(今河南省灵宝县) | 嘉靖十五年丙申闰十二月 (1536年)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 进入内阁 |
51 | 熊浃 |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 | 嘉靖二十三年甲辰九月 (1544年)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一月 (1545年) | 削为民 |
52 | 唐龙 |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市) | 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十二月 (1545年)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 罢免 |
53 | 周用 |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七月 (1546年)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 卒 | |
54 | 闻渊 |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正月 (1547年)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 致仕 | |
55 | 夏邦谟 | 嘉靖二十八年己酉九月 (1549年) | 嘉靖三十年辛亥二月 (1551年) | 致仕 | |
56 | 李默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 嘉靖三十年辛亥三月 (1551年) |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 削为民 |
57 | 万镗 | 嘉靖三十年辛亥十月 (1551年)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 削为民 | |
58 | 李默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瓯宁县(今福建省建瓯县) |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八月 (1553年)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二月 (1556年) | 下狱死 |
59 | 吴鹏 |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三月 (1556年) |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 致仕 | |
60 | 欧阳必进 | 嘉靖四十年辛酉三月 (1561年) |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 致仕 | |
61 | 郭朴 |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彰德府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 | 嘉靖四十年辛酉十一月 (1561年)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二月 (1563年) | 丁忧 |
62 | 严讷 | 南直隶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三月 (1563年)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 进入内阁 |
63 | 郭朴 |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四月 (1565年)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 进入内阁 | |
64 | 胡松 | 南直隶滁州直隶州(今安徽省滁县)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三月 (1566年)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 卒 |
65 | 杨博 |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十月 (1566年) |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 致仕 | |
66 | 高拱 | 隆庆三年己巳十二月 (1569年) |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 罢 | |
67 | 杨博 | 隆庆六年壬申六月 (1572年) |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 致仕 | |
68 | 张瀚 | 万历元年癸酉九月 (1573年)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罢免 | |
69 | 方逢时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不再兼署 | |
70 | 王国光 | 万历五年丁丑十月 (1577年) |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 罢免 | |
71 | 梁梦龙 | 万历十年壬午十月 (1582年) |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 罢免 | |
72 | 严清 | 万历十年壬午十二月 (1582年) |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 病免 | |
73 | 杨巍 | 万历十一年癸未七月 (1583年) | 万历十八年庚寅二月 (1590年) | 致仕 | |
74 | 陈冠鑫 | 万历十八年庚寅三月 (1590年) | 万历十九年辛卯五月 (1591年) | 致仕 | |
75 | 陆光祖 | 万历十九年辛卯四月 (1591年) |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 致仕 | |
76 | 孙鑨 | 万历二十年壬辰三月 (1592年) |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七月 (1593年) | 致仕 | |
77 | 陈有年 |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八月 (1593年) |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七月 (1594年) | 致仕 | |
78 | 孙丕扬 |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八月 (1594年) |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八月 (1596年) | 病免 | |
79 | 蔡国珍 | 万历二十五年丁酉五月 (1597年)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四月 (1598年) | 病免 | |
80 | 李戴 |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六月 (1598年) |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 致仕 | |
81 | 赵世卿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 | 万历三十一年癸卯十二月 (1603年)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 辞 |
82 | 杨时乔 | 万历三十二年甲辰五月 (1604年) |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二月 (1609年) | 卒 | |
83 | 孙丕扬 |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四月 (1609年) | 万历四十年壬子二月 (1612年) | 致仕 | |
84 | 赵焕 | 万历四十年壬子八月 (1612年)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九月 (1613年) | 致仕 | |
85 | 王象干 | 山东省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 | 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十月 (1613年) |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 不再兼署 |
86 | 郑继之 | 万历四十二年甲寅二月 (1614年)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二月 (1618年) | 致仕 | |
87 | 李汝华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闰四月 (1618年)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 不再兼署 | |
88 | 赵焕 | 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六月 (1618年)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 卒 | |
89 | 李汝华 | 万历四十七年己未十一月 (1619年) |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 不再兼署 | |
90 | 周嘉谟 | 湖广汉川 | 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六月 (1620年) |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 致仕 |
90 | 张问达 | 泾阳 | 天启元年辛酉十二月 (1621年) | 天启三年癸亥九月 (1623年) | 致仕 |
91 | 北直隶高邑(今河北高邑县) | 天启三年癸亥十月 (1623年) | 天启四年甲子十月 (1624年) | 致仕 | |
92 | 崔景荣 | 天启四年甲子十一月 (1624年) |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 罢免 | |
93 | 李宗延 | 天启五年乙丑七月 (1625年) |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 罢免 | |
94 | 王绍徽 | 天启五年乙丑十二月 (1625年) | 天启六年丙寅闰六月 (1626年) | 闲住 | |
95 | 周应秋 | 天启六年丙寅七月 (1626年) |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 罢免 | |
96 | 房壮丽 | 天启七年丁卯十一月 (1627年) | 崇祯元年戊辰四月 (1628年) | 致仕 | |
97 | 王永光 | 崇祯元年戊辰五月 (1628年) |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 罢免 | |
98 | 闵洪学 | 崇祯四年辛未三月 (1631年) | 崇祯五年壬申八月 (1632年) | 罢免 | |
99 | 李长庚 | 崇祯五年壬申十二月 (1632年) |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 削职 | |
100 | 谢升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 崇祯七年甲戌八月 (1634年) | 崇祯十年丁丑二月 (1637年) | 罢免 |
101 | 田维嘉 | 崇祯十年丁丑三月 (1637年) | 崇祯十一年戊寅四月 (1638年) | 罢免 | |
102 | 商周祚 | 崇祯十一年戊寅五月 (1638年) | 崇祯十一年戊寅十二月 (1638年) | 削职 | |
103 | 庄钦邻 | 崇祯十二年己卯正月 (1639年) | 崇祯十二年己卯七月 (1639年) | 未至罢免 | |
104 | 谢升 |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德州(今山东省德州市) | 崇祯十二年己卯八月 (1639年) | 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 (1640年) | 进入内阁 |
105 | 傅永淳 | 崇祯十三年庚辰五月 (1640年) |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 罢免 | |
106 | 李日宣 | 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今江西省吉水县) | 崇祯十三年庚辰九月 (1640年) | 崇祯十五年壬午六月 (1642年) | 下狱充军 |
107 | 郑三俊 | 崇祯十五年壬午八月 (1642年) |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 罢免 | |
108 | 李遇知 | 崇祯十六年癸未五月 (1643年) |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 (1644年) | 病去 (明亡) | |
序号 | 姓名 | 籍贯 | 上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卸任原因 |
顺治朝
满:巩阿岱;谭拜;郎球;谭泰;卓罗;韩岱;陈泰;朱玛喇;科尔昆;伊图;车克
汉:陈名夏;高尔俨;成克巩;金之俊;刘正宗;王永吉;卫周祚;孙廷铨
康熙朝
满:阿思哈;明安达礼;马希纳;对喀纳;明珠;吴达礼;介山;伊桑阿;达哈他;科尔坤;廖旦;阿兰泰;鄂尔多;苏赫;库勒纳;席尔达;敦拜;温达;马尔汉;富宁安;隆科多
汉:孙廷铨;魏裔介;杜立德;黄机;郝维讷;宋德宜;李之芳;陈廷敬;张士甄;李天馥;熊赐履;李光地;宋荦;徐潮;萧永藻;吴一蜚;张鹏翮;逊柱
雍正朝
满:隆科多;查弼纳;福敏;查郎阿;傅尔丹;杭奕禄;性桂
汉:田从典;朱轼;蔡珽;杨名时;宜兆熊;嵇曾筠;张廷玉;刘于义
乾隆朝
满:性桂;讷亲;高斌;来保;德沛;达尔党阿;傅森;讬恩多;永贵;讬庸;官保;阿桂;绰克托;伍弥泰;和珅;福康安;金简;保宁
汉:刘于义;郝玉麟;杨超曾;史贻直;陈大受;梁诗正;孙嘉淦;黄廷桂;王安国;汪由敦;刘统勋;陈宏谋;刘纶;程景伊;嵇璜;蔡新;刘墉;彭元瑞;孙士毅
嘉庆朝
满:保宁;书麟;魁伦;琳宁;德瑛;瑚图礼;秀林;松筠;铁保;英和;那彦成
汉:刘墉;沈初;朱圭;刘权之;费淳;邹炳泰;曹振镛;章煦;戴均元;吴璥;刘镮之
道光朝
满:那彦成;松筠;文孚;穆彰阿;耆英;奕经;恩桂;文庆;柏葰
汉:刘镮之;卢荫溥;汤金钊;潘世恩;朱士彦;卓秉恬;陈官俊;贾桢
咸丰朝
满:柏葰;花沙纳;全庆
汉:贾桢;翁心存;周祖培;许乃普;陈孚恩;朱凤标
同治朝
满:瑞常;文祥;宝鋆;英桂
汉:朱凤标;单懋谦;毛昶熙
满:英桂;载龄;灵桂;广寿;恩承;崇绮;锡珍;麟书;熙敬;刚毅;敬信;世续;奎俊
汉:毛昶熙;万青藜;李鸿藻;徐桐;孙家鼐;徐郙;张百熙;鹿传霖;陆润庠;李殿林
历任吏部尚书(满)
共有 132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保寧 | 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廿三日(1795,1,13) | 任 | 嘉慶四年正月九日(1799,2,13)調大學士 | |
2 | 書麟 | 嘉慶四年正月九日(1799,2,13) | 任 | 嘉慶四年三月五日(1799,4,9)調閩浙總督 | 未到京前,慶桂暫兼署 |
3 | 慶桂 | 嘉慶四年二月五日(1799,3,10) | 暫兼署 | ||
4 | 魁倫 | 嘉慶四年三月五日(1799,4,9) | 署 | 嘉慶四年七月十六日(1799,8,16)署四川總督 | 由閩浙總督遷 |
5 | 慶桂 | 嘉慶四年七月十七日(1799,8,17) | 署 | ||
6 | 書麟 | 嘉慶六年四月十五日(1801,5,27) | 任 | 嘉慶六年四月十六日(1801,5,28)卒 | 未到京前,仍著慶桂署理 |
7 | 琳寧 | 嘉慶六年四月廿二日(1801,6,3) | 調 | 嘉慶九年六月十一日(1804,7,17)老邁無能革職 | |
8 | 德瑛 | 嘉慶九年六月十一日(1804,7,17) | 調 |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調戶部尚書 | |
9 | 瑚圖禮 | 嘉慶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1806,12,26) | 任 | 嘉慶十五年二月八日(1810,3,12)調刑部尚書 | |
10 | 秀林 | 嘉慶十五年二月八日(1810,3,12) | 調 | 嘉慶十五年六月十一日(1810,7,12)緣事降調 | 處分其在吉林將軍任內事,七月廿一日革職拏問 |
11 | 瑚圖禮 | 嘉慶十五年六月十八日(1810,7,19) | 調 | 嘉慶十六年九月廿日(1811,11,5)緣事降調 | |
12 | 松筠 | 嘉慶十六年九月廿日(1811,11,5) | 任 | 嘉慶十七年三月廿八日(1812,5,8)給假 | 由兩廣總督遷,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十七),頁107 |
13 | 托津 | 嘉慶十七年三月廿八日(1812,5,8) | 署 | ||
14 | 松筠 | 嘉慶十七年十月十三日(1812,11,16)馳往江南查辦事件 | |||
15 | 托津 | 嘉慶十七年十月十四日(1812,11,17) | 署 | ||
16 | 松筠 | 嘉慶十八年六月廿五日(1813,7,22)調兼伊犁將軍 | |||
17 | 鐵保 | 嘉慶十八年六月廿五日(1813,7,22) | 署 | ||
18 | 松筠 | 嘉慶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813,10,14)調大學士 | 仍兼伊犁將軍 | ||
19 | 鐵保 | 嘉慶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813,10,14) | 任 | 嘉慶十九年二月廿四日(1814,3,15)緣事革職 | 處分其在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任內事 |
20 | 英和 | 嘉慶十九年二月廿四日(1814,3,15) | 調 | 嘉慶廿五年十月五日(1820,11,10)調戶部尚書 | |
21 | 那彥成 | 嘉慶廿五年十月五日(1820,11,10) | 調 | 道光元年七月二日(1821,7,30)調刑部尚書 | |
22 | 松筠 | 道光元年七月二日(1821,7,30) | 調 | 道光元年九月九日(1821,10,4)馳往浙江查辦事件 | |
23 | 英和 | 道光元年九月九日(1821,10,4) | 署 | ||
24 | 松筠 | 道光二年正月廿七日(1822,2,18)調署直隸總督 | |||
25 | 那彥成 | 道光二年正月廿七日(1822,2,18) | 署 | ||
26 | 松筠 | 道光二年閏三月十一日(1822,5,2)為滿洲繙譯會試正考官 | |||
27 | 那彥成 | 道光二年閏三月十一日(1822,5,2) | 署 | ||
28 | 松筠 | 道光二年六月十七日(1822,8,3)緣事交大學士軍機大臣等議罪 | 六月廿日降調 | ||
29 | 英和 | 道光二年六月十七日(1822,8,3) | 署 | ||
30 | 文孚 | 道光二年六月廿六日(1822,8,12) | 調 | 道光三年二月廿一日(1823,4,2)馳往文安、大城一帶查看地方並赴保定審案 | |
31 | 玉麟 | 道光三年二月廿一日(1823,4,2) | 署 | ||
32 | 文孚 | 道光四年十一月廿四日(1825,1,12)馳往江南查辦事件 | |||
33 | 英和 | 道光四年十一月廿四日(1825,1,12) | 署 | ||
34 | 文孚 | 道光八年二月十九日(1828,4,3)馳赴黑龍江查辦事件 | |||
35 | 禧恩 | 道光八年二月十九日(1828,4,3) | 署 | ||
36 | 文孚 | 道光九年正月十日(1829,2,13)因病賞假 | |||
37 | 松筠 | 道光九年正月十日(1829,2,13) | 署 | ||
38 | 文孚 | 道光九年四月十日(1829,5,12)為滿洲繙譯會試正考官 | |||
39 | 長齡 | 道光九年四月十一日(1829,5,13) | 署 | ||
40 | 文孚 |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1834,12,25)調大學士 | |||
41 | 穆彰阿 |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廿五日(1834,12,25) | 任 | 道光十五年三月六日(1835,4,3)為會試正考官 | |
42 | 文孚 | 道光十五年三月六日(1835,4,3) | 兼署 | ||
43 | 穆彰阿 | 道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836,8,30)調大學士 | |||
44 | 耆英 | 道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836,8,30) | 調 | 道光十六年九月廿九日(1836,11,7)緣事降調 | |
45 | 奕經 | 道光十六年九月廿九日(1836,11,7) | 任 | 道光廿年七月廿日(1840,8,17)丁母憂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四五),頁317 |
46 | 敬徵 | 道光廿年七月廿日(1840,8,17) | 兼署 | ||
47 | 奕經 | 道光廿一年九月四日(1841,10,18)馳赴浙江辦理軍務 | |||
48 | 恩桂 | 道光廿一年九月五日(1841,10,19) | 署 | ||
49 | 奕經 | 道光廿二年十月十九日(1842,11,21)緣事革職,斬監候 | |||
50 | 恩桂 | 道光廿二年十月廿日(1842,11,22) | 調 | 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日(1843,12,30)因病賞假 | |
51 | 敬徵 | 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日(1843,12,30) | 兼署 | ||
52 | 恩桂 | 道光廿四年二月四日(1844,3,22)因病賞假 | |||
53 | 敬徵 | 道光廿四年二月十四日(1844,4,1) | 兼署 | ||
54 | 恩桂 | 道光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846,11,9)出差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五一),頁303 | ||
55 | 賽尚阿 | 道光廿六年九月廿一日(1846,11,9) | 兼署 | ||
56 | 恩桂 | 道光廿八年正月七日(1848,2,11)因病賞假一月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五三),頁5 | ||
57 | 文慶 | 道光廿八年正月七日(1848,2,11) | 兼署 | ||
58 | 恩桂 | 道光廿八年二月八日(1848,3,12)卒 | 實二月七日卒(傳包) | ||
59 | 文慶 | 道光廿八年二月八日(1848,3,12) | 調 | 道光卅年六月廿二日(1850,7,30)因病再賞假二十日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五五),頁272 |
60 | 惠豐 | 道光卅年六月廿二日(1850,7,30) | 署 | ||
61 | 文慶 | 道光卅年七月廿六日(1850,9,2)緣事革職 | |||
62 | 柏葰 | 道光卅年七月廿六日(1850,9,2) | 調 | 咸豐元年五月十三日(1851,6,12)給假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一),頁157 |
63 | 惠豐 | 咸豐元年五月十三日(1851,6,12) | 署 | ||
64 | 桂良 | 咸豐元年六月十六日(1851,7,14) | 暫署 | ||
65 | 柏葰 | 咸豐元年八月六日(1851,9,1)為順天鄉試副考官 | |||
66 | 桂良 | 咸豐元年八月六日(1851,9,1) | 署 | 咸豐元年八月十四日(1851,9,9)調福州將軍 | |
67 | 特登額 | 咸豐元年八月十四日(1851,9,9) | 署 | 咸豐元年八月廿日(1851,9,15)赴慕陵住班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一),頁258 |
68 | 裕誠 | 咸豐元年八月廿日(1851,9,15) | 署 | ||
69 | 柏葰 | 咸豐二年正月十九日(1852,3,9)赴慕陵住班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二),頁24 | ||
70 | 禧恩 | 咸豐二年正月十九日(1852,3,9) | 兼署 | ||
71 | 柏葰 | 咸豐四年十月廿一日(1854,12,10)緣事降調 | |||
72 | 花沙納 | 咸豐四年十月廿一日(1854,12,10) | 調 | 咸豐五年八月六日(1855,9,16)為順天鄉試副考官 | |
73 | 文慶 | 咸豐五年八月六日(1855,9,16) | 兼署 | ||
74 | 花沙納 | 咸豐八年六月五日(1858,7,15)馳往江蘇會議通商稅則事宜 | |||
75 | 麟魁 | 咸豐八年七月十四日(1858,8,22) | 兼署 | ||
76 | 花沙納 | 咸豐九年十二月七日(1859,12,30)卒 | |||
77 | 全慶 | 咸豐九年十二月七日(1859,12,30) | 調 | 咸豐十年三月六日(1860,3,27)為會試副考官 | |
78 | 穆蔭 | 咸豐十年三月六日(1860,3,27) | 署 | ||
79 | 全慶 | 同治元年二月七日(1862,3,7)緣事降調 | |||
80 | 瑞常 | 同治元年二月八日(1862,3,8) | 調 | 同治元年八月六日(1862,8,30)為順天鄉試副考官 | |
81 | 綿森 | 同治元年八月六日(1862,8,30) | 兼署 | ||
82 | 瑞常 | 同治三年八月六日(1864,9,6)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83 | 載齡 | 同治三年八月六日(1864,9,6) | 兼署 | ||
84 | 瑞常 | 同治四年閏五月廿四日(1865,7,16)馳赴山西查辦事件 | |||
85 | 全慶 | 同治四年六月五日(1865,7,27) | 署 | ||
86 | 瑞常 | 同治五年二月十五日(1866,3,31)調工部尚書 | |||
87 | 文祥 | 同治五年二月十五日(1866,3,31) | 調 | 同治七年三月六日(1868,3,29)為會試副考官 | 時赴盛京迎母,未到任前,以全慶署 |
88 | 全慶 | 同治七年三月六日(1868,3,29) | 兼署 | ||
89 | 文祥 |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日(1869,12,12)因病賞假兩個月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十九),頁343 | ||
90 | 全慶 | 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一日(1869,12,13) | 兼署 | ||
91 | 文祥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72,7,16)調大學士 | |||
92 | 寶鋆 | 同治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872,7,16) | 調 | 同治十三年八月三日(1874,9,13)調兵部尚書 | |
93 | 英桂 | 同治十三年八月三日(1874,9,13) | 調 | 同治十三年九月八日(1874,10,17)住工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二四),頁289 |
94 | 崇綸 | 同治十三年九月八日(1874,10,17) | 署 | ||
95 | 英桂 | 光緒元年三月廿五日(1875,4,30)住工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一),頁84 | ||
96 | 皁保 | 光緒元年三月廿五日(1875,4,30) | 兼署 | ||
97 | 英桂 | 光緒二年正月十七日(1876,2,11)出差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二),頁19 | ||
98 | 魁齡 | 光緒二年正月十七日(1876,2,11) | 兼署 | 光緒二年二月廿七日(1876,3,22)住工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二),頁71 |
99 | 廣壽 | 光緒二年二月廿七日(1876,3,22) | 兼署 | ||
100 | 英桂 | 光緒二年十月十七日(1876,12,2)出差 | |||
101 | 魁齡 | 光緒二年十月十七日(1876,12,2) | 兼署 | ||
102 | 英桂 | 光緒三年正月七日(1877,2,19)調大學士 | |||
103 | 載齡 | 光緒三年正月七日(1877,2,19) | 調 | 光緒四年五月一日(1878,6,1)調大學士 | |
104 | 靈桂 | 光緒四年五月二日(1878,6,2) | 調 | 光緒四年六月十七日(1878,7,16)出差 | |
105 | 廣壽 | 光緒四年六月十七日(1878,7,16) | 兼署 | ||
106 | 靈桂 | 光緒五年二月七日(1879,2,27)出差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五),頁49 | ||
107 | 景廉 | 光緒五年二月七日(1879,2,27) | 兼署 | ||
108 | 靈桂 | 光緒七年十月十四日(1881,12,5)調大學士 | |||
109 | 廣壽 | 光緒七年十月十四日(1881,12,5) | 調 | 光緒八年四月十日(1882,5,26)病假一月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八),頁96 |
110 | 麟書 | 光緒八年四月十日(1882,5,26) | 兼署 | ||
111 | 廣壽 | 光緒十年八月十二日(1884,9,30)卒 | |||
112 | 恩承 | 光緒十年八月十四日(1884,10,2) | 調 | 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廿九日(1886,1,3)調大學士 | |
113 | 崇綺 | 光緒十一年十一月廿九日(1886,1,3) | 調 |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日(1886,1,14)因病賞假 | |
114 | 烏拉喜崇阿 | 光緒十一年十二月十日(1886,1,14) | 暫署 | ||
115 | 崇綺 |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一日(1886,3,16)因病解職 | |||
116 | 錫珍 | 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一日(1886,3,16) | 調 | 光緒十二年三月八日(1886,4,11)為會試正考官 | |
117 | 麟書 | 光緒十二年三月九日(1886,4,12) | 兼署 | ||
118 | 錫珍 |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七日(1887,3,21)穿孝 | |||
119 | 崑岡 | 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七日(1887,3,21) | 兼署 | ||
120 | 錫珍 | 光緒十五年六月廿一日(1889,7,18)因病賞假 | 八月廿一日再賞假一個月 | ||
121 | 麟書 | 光緒十五年六月廿一日(1889,7,18) | 兼署 | ||
122 | 錫珍 | 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一日(1889,10,5)卒 | 實九月八日卒(傳包) | ||
123 | 麟書 | 光緒十五年九月十三日(1889,10,7) | 調 | 光緒十六年七月四日(1890,8,18)因病續假 | |
124 | 福錕 | 光緒十六年七月四日(1890,8,18) | 兼署 | ||
125 | 麟書 | 光緒廿一年六月十六日(1895,8,6)調大學士 | |||
126 | 熙敬 | 光緒廿一年六月廿一日(1895,8,11) | 調 | 光緒廿六年三月十七日(1900,4,16)卒 | 實三月十五日卒(傳包) |
127 | 剛毅 | 光緒廿六年三月十八日(1900,4,17) | 調 | 光緒廿六年閏八月二日(1900,9,25)緣事交部議處 | |
128 | 敬信 | 光緒廿六年九月五日(1900,10,27) | 調 | 光緒廿八年七月二日(1902,8,5)出差 | 離職根據光宣兩朝上諭檔(二八),頁167 |
129 | 崇禮 | 光緒廿八年七月二日(1902,8,5) | 兼署 | ||
130 | 敬信 | 光緒廿九年八月廿一日(1903,10,11)調大學士 | |||
131 | 世續 | 光緒廿九年八月廿一日(1903,10,11) | 調 | 光緒卅一年六月十七日(1905,7,19)調大學士 | |
132 | 奎俊 | 光緒卅一年六月十七日(1905,7,19) | 調 | 光緒卅二年九月廿日(1906,11,6)裁缺 |
历任吏部尚书(汉)
共有 117 筆資料
任職人員 | 任職資訊 | 類別 | 卸任資訊 | 備註 | |
---|---|---|---|---|---|
1 | 劉墉 |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七日(1792,9,22) | 調 | 嘉慶二年三月廿三日(1797,4,19)補授體仁閣大學士 | |
2 | 沈初 | 嘉慶二年三月廿三日(1797,4,19) | 調 | 嘉慶二年八月廿日(1797,10,9)調戶部尚書 | |
3 | 朱珪 | 嘉慶二年八月廿日(1797,10,9) | 調 | 嘉慶四年十月七日(1799,11,4)調戶部尚書 | 仍暫署皖撫 |
4 | 劉權之 | 嘉慶四年十月七日(1799,11,4) | 調 | 嘉慶五年八月六日(1800,9,24)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5 | 朱珪 | 嘉慶五年八月六日(1800,9,24) | 兼署 | ||
6 | 劉權之 | 嘉慶九年六月十一日(1804,7,17)調兵部尚書 | |||
7 | 費淳 | 嘉慶九年六月十一日(1804,7,17) | 調 | 嘉慶十二年正月四日(1807,2,10)調大學士 | |
8 | 鄒炳泰 | 嘉慶十二年正月四日(1807,2,10) | 調 | 嘉慶十三年三月六日(1808,4,1)為會試正考官 | |
9 | 曹振鏞 | 嘉慶十三年三月五日(1808,3,31) | 署 | ||
10 | 鄒炳泰 | 嘉慶十三年閏五月廿九日(1808,7,22)馳往直隸河間縣審案 | |||
11 | 秦承恩 | 嘉慶十三年六月二日(1808,7,24) | 署 | ||
12 | 鄒炳泰 | 嘉慶十八年八月六日(1813,8,31)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13 | 曹振鏞 | 嘉慶十八年八月六日(1813,8,31) | 署 | ||
14 | 鄒炳泰 |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緣事降調 | |||
15 | 曹振鏞 |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七日(1813,10,10) | 調 | 嘉慶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813,10,14)調大學士 | |
16 | 章煦 | 嘉慶十八年九月廿一日(1813,10,14) | 調 | 嘉慶十九年六月廿二日(1814,8,7)查看運河 | |
17 | 戴均元 | 嘉慶十九年六月廿三日(1814,8,8) | 署 | ||
18 | 章煦 | 嘉慶廿年六月十日(1815,7,16)馳往湖北查辦事件 | |||
19 | 戴均元 | 嘉慶廿年六月十日(1815,7,16) | 署 | ||
20 | 章煦 | 嘉慶廿一年閏六月廿四日(1816,8,17)調禮部尚書 | |||
21 | 戴均元 | 嘉慶廿一年閏六月廿四日(1816,8,17) | 調 | 嘉慶廿二年三月六日(1817,4,21)為會試正考官 | |
22 | 劉鐶之 | 嘉慶廿二年三月六日(1817,4,21) | 署 | ||
23 | 戴均元 | 嘉慶廿三年四月十四日(1818,5,18)出差 | |||
24 | 盧蔭溥 | 嘉慶廿三年四月十六日(1818,5,20) | 署 | ||
25 | 汪廷珍 | 嘉慶廿四年八月六日(1819,9,24) | 署 | ||
26 | 戴均元 | 嘉慶廿四年十月七日(1819,11,24)馳往河南查看河工 | |||
27 | 戴聯奎 | 嘉慶廿四年十月七日(1819,11,24) | 署 | ||
28 | 戴均元 | 嘉慶廿五年二月十七日(1820,3,30)調文淵閣大學士 | |||
29 | 吳璥 | 嘉慶廿五年二月十七日(1820,3,30) | 調 | 嘉慶廿五年八月十二日(1820,9,18)馳赴儀封工次 | |
30 | 劉鐶之 | 嘉慶廿五年八月十二日(1820,9,18) | 署 | ||
31 | 吳璥 | 嘉慶廿五年九月九日(1820,10,15)以協辦大學士督辦儀封大工 | |||
32 | 劉鐶之 | 嘉慶廿五年九月九日(1820,10,15) | 調 | 道光元年十二月九日(1822,1,1)因病賞假 | |
33 | 汪廷珍 | 道光元年十二月九日(1822,1,1) | 署 | ||
34 | 劉鐶之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七日(1822,1,9)卒 | |||
35 | 盧蔭溥 | 道光元年十二月十七日(1822,1,9) | 調 | 道光八年八月六日(1828,9,14)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36 | 潘世恩 | 道光八年八月八日(1828,9,16) | 署 | ||
37 | 盧蔭溥 | 道光九年七月廿一日(1829,8,20)給假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三四),頁292 | ||
38 | 王引之 | 道光九年七月廿一日(1829,8,20) | 署 | ||
39 | 盧蔭溥 | 道光十年九月廿三日(1830,11,8)調大學士 | |||
40 | 湯金釗 | 道光十年九月廿三日(1830,11,8) | 調 | 道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1831,6,24)緣事降調 | |
41 | 潘世恩 | 道光十一年五月十五日(1831,6,24) | 調 | 道光十二年三月六日(1832,4,6)為會試正考官 | |
42 | 盧蔭溥 | 道光十二年三月六日(1832,4,6) | 兼署 | ||
43 | 潘世恩 | 道光十三年二月廿一日(1833,4,10)出差 | 離職根據嘉道兩朝上諭檔(三八),頁93 | ||
44 | 汪守和 | 道光十三年二月廿一日(1833,4,10) | 兼署 | ||
45 | 潘世恩 | 道光十三年四月九日(1833,5,27)調大學士 | |||
46 | 朱士彥 | 道光十三年四月九日(1833,5,27) | 調 | 道光十四年二月一日(1834,3,10)乞假省親 | 後乞養 |
47 | 湯金釗 | 道光十四年二月一日(1834,3,10) | 兼署 | ||
48 | 湯金釗 | 道光十四年二月廿六日(1834,4,4) | 調 | 道光十五年八月六日(1835,9,27)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49 | 史致儼 | 道光十五年八月六日(1835,9,27) | 兼署 | ||
50 | 湯金釗 | 道光十六年三月六日(1836,4,21)馳往四川查辦事件 | |||
51 | 何淩漢 | 道光十六年三月七日(1836,4,22) | 兼署 | ||
52 | 朱士彥 | 道光十六年六月廿五日(1836,8,7) | 署 | 服闋,未到任前,仍以何淩漢兼署,同日諭馳往廣東查辦事件 | |
53 | 湯金釗 | 道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1837,11,28)馳往直隸宣化府查辦事件 | |||
54 | 何淩漢 | 道光十七年十一月一日(1837,11,28) | 兼署 | ||
55 | 湯金釗 | 道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1838,3,6)馳赴山西查辦事件 | |||
56 | 何淩漢 | 道光十八年二月十二日(1838,3,7) | 兼署 | ||
57 | 湯金釗 | 道光十八年五月十三日(1838,7,4)調戶部尚書 | |||
58 | 朱士彥 | 道光十八年五月十三日(1838,7,4) | 調 |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七日(1838,11,13)卒 | 實九月廿六日卒(傳包) |
59 | 湯金釗 | 道光十八年九月廿七日(1838,11,13) | 調 | 道光十八年十月廿六日(1838,12,12)馳赴江西查辦事件 | |
60 | 何淩漢 | 道光十八年十月廿六日(1838,12,12) | 兼署 | ||
61 | 湯金釗 | 道光廿一年閏三月十二日(1841,5,2)緣事降調 | |||
62 | 卓秉恬 | 道光廿一年閏三月十二日(1841,5,2) | 調 | 道光廿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845,1,23)調大學士 | |
63 | 陳官俊 | 道光廿四年十二月十六日(1845,1,23) | 調 | 道光廿九年七月三日(1849,8,20)卒 | |
64 | 賈楨 | 道光廿九年七月三日(1849,8,20) | 調 | 道光卅年三月六日(1850,4,17)為會試副考官 | |
65 | 杜受田 | 道光卅年三月八日(1850,4,19) | 兼署 | ||
66 | 賈楨 | 咸豐四年十一月廿五日(1855,1,13)調大學士 | |||
67 | 翁心存 | 咸豐四年十一月廿五日(1855,1,13) | 調 | 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1856,12,16)調戶部尚書 | |
68 | 周祖培 | 咸豐六年十一月十九日(1856,12,16) | 調 | 咸豐九年二月十四日(1859,3,18)調戶部尚書 | |
69 | 賈楨 | 咸豐九年二月十四日(1859,3,18) | 任 | 咸豐九年三月六日(1859,4,8)為會試正考官 | |
70 | 周祖培 | 咸豐九年三月六日(1859,4,8) | 兼署 | ||
71 | 賈楨 | 咸豐九年五月廿六日(1859,6,26)調大學士 | |||
72 | 許乃普 | 咸豐九年五月廿六日(1859,6,26) | 調 | 咸豐十年九月四日(1860,10,17)因病解任 | |
73 | 陳孚恩 | 咸豐十年九月四日(1860,10,17) | 調 | 咸豐十一年十月七日(1861,11,9)緣事革職 | |
74 | 朱鳳標 | 咸豐十一年十月八日(1861,11,10) | 調 | 同治三年八月六日(1864,9,6)為順天鄉試副考官 | |
75 | 趙光 | 同治三年八月六日(1864,9,6) | 兼署 | ||
76 | 朱鳳標 | 同治七年三月六日(1868,3,29)為會試正考官 | |||
77 | 譚廷襄 | 同治七年三月六日(1868,3,29) | 兼署 | ||
78 | 朱鳳標 | 同治七年三月廿七日(1868,4,19)調大學士 | |||
79 | 單懋謙 | 同治七年三月廿八日(1868,4,20) | 調 | 同治九年二月五日(1870,3,6)出差 | 離職根據咸同兩朝上諭檔(二十),頁45 |
80 | 沈桂芬 | 同治九年二月五日(1870,3,6) | 兼署 | 出差 | |
81 | 單懋謙 | 同治十年正月廿九日(1871,3,19)因病乞假 | |||
82 | 毛昶熙 | 同治十年正月廿九日(1871,3,19) | 兼署 | 同治十年三月六日(1871,4,25)為會試副考官 | |
83 | 萬青藜 | 同治十年三月六日(1871,4,25) | 兼署 | ||
84 | 單懋謙 | 同治十一年八月八日(1872,9,10)調大學士 | |||
85 | 毛昶熙 | 同治十一年八月八日(1872,9,10) | 調 | 光緒元年八月六日(1875,9,5)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86 | 董恂 | 光緒元年八月七日(1875,9,6) | 兼署 | ||
87 | 毛昶熙 | 光緒三年三月六日(1877,4,19)為會試副考官 | |||
88 | 董恂 | 光緒三年三月六日(1877,4,19) | 兼署 | ||
89 | 毛昶熙 | 光緒四年五月十九日(1878,6,19)丁憂 | |||
90 | 萬青藜 | 光緒四年五月十九日(1878,6,19) | 調 | 光緒四年十一月十七日(1878,12,10)赴東陵住班 | |
91 | 徐桐 | 光緒四年十一月十七日(1878,12,10) | 兼署 | ||
92 | 萬青藜 | 光緒六年正月廿八日(1880,3,8)因病賞假廿日 | |||
93 | 李鴻藻 | 光緒六年正月廿八日(1880,3,8) | 署 | ||
94 | 萬青藜 | 光緒八年正月廿四日(1882,3,13)緣事開缺 | |||
95 | 李鴻藻 | 光緒八年正月廿四日(1882,3,13) | 調 | 光緒十年三月十三日(1884,4,8)緣事降調 | |
96 | 徐桐 | 光緒十年三月十五日(1884,4,10) | 調 | 光緒十五年八月六日(1889,8,31)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出差未回,未及時到任 |
97 | 張之萬 | 光緒十年三月十六日(1884,4,11) | 兼署 | ||
98 | 許庚身 | 光緒十五年八月六日(1889,8,31) | 兼署 | ||
99 | 徐桐 | 光緒廿一年三月六日(1895,3,31)為會試正考官 | |||
100 | 翁同龢 | 光緒廿一年三月六日(1895,3,31) | 兼署 | ||
101 | 徐桐 | 光緒廿二年十月廿八日(1896,12,2)調大學士 | |||
102 | 李鴻藻 | 光緒廿二年十月卅日(1896,12,4) | 調 | 光緒廿三年三月廿三日(1897,4,24)因病乞假 | |
103 | 孫家鼐 | 光緒廿三年三月廿三日(1897,4,24) | 兼署 | ||
104 | 李鴻藻 | 光緒廿三年七月三日(1897,7,31)卒 | |||
105 | 孫家鼐 | 光緒廿三年七月五日(1897,8,2) | 調 | 光緒廿三年八月六日(1897,9,2)為順天鄉試正考官 | |
106 | 翁同龢 | 光緒廿三年八月七日(1897,9,3) | 兼署 | ||
107 | 孫家鼐 | 光緒廿四年三月六日(1898,3,27)為會試正考官 | |||
108 | 翁同龢 | 光緒廿四年三月六日(1898,3,27) | 兼署 | ||
109 | 孫家鼐 | 光緒廿五年六月十日(1899,7,17)因病予假 | |||
110 | 徐用儀 | 光緒廿五年六月十日(1899,7,17) | 署 | ||
111 | 孫家鼐 | 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廿四日(1899,12,26)因病開缺 | |||
112 | 徐郙 | 光緒廿五年十一月廿五日(1899,12,27) | 調 | 光緒廿七年三月廿七日(1901,5,15)調禮部尚書 | |
113 | 孫家鼐 | 光緒廿七年三月廿七日(1901,5,15) | 調 |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廿二日(1902,1,31)調大學士 | |
114 | 張百熙 | 光緒廿七年十二月廿三日(1902,2,1) | 調 | 光緒卅年二月六日(1904,3,22)為會試副考官 | |
115 | 瞿鴻禨 | 光緒卅年二月七日(1904,3,23) | 兼署 | ||
116 | 張百熙 | 光緒卅一年四月四日(1905,5,7)調戶部尚書 | |||
117 | 鹿傳霖 | 光緒卅一年四月四日(1905,5,7) | 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