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汉语文字

(拼音:qǐng),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言、青声。“请的本指拜谒(指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拜见)。拜谒的目的常常是有所请求,故又引申为“请求”。“请”用作“请求”的涵义有两种:一是请对方做某事,二是请允许我做某事,后现代汉语少用。“请”又,作敬辞之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请

拼音:qǐng,qíng,qìng

繁体:請

部首:讠

五笔:YGEG

仓颉:IVQMB

郑码:SCQ

笔顺:点、横折提、横、横、竖、横、竖、横折钩、横、横

字级:一级(编号:2108)

平水韵:上声二十三梗(qǐng),下平八庚(qíng),去声二十四敬(qìng)

笔画:2+8

统一码:U+8BF7

注音字母:ㄑㄧㄥˇ,ㄑ〡ㄥˊ,ㄑ〡ㄥˋ

字形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造字法:形声字

四角码:3572₇

文字源流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字形演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请”是形声字。金文(图1)和小篆(图3-5)皆从言,青声。字從“言”為義符,表示與言語有關;從“青”為聲符,不兼義。隶变以后楷书写成“請”。汉字简化时将“言”旁简化为“讠”。

“请”的原义是谒见、拜访。拜见时必定有所陈述,故“请”从言。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这是说公子几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拜。

拜见又往往要问安、问好,于是“请”又有了问的意思。请安,即是问安。拜访即有请求对方相见之意,也引申为请求。由此又用作敬辞,表示希望某人做某事。例如“请坐”。“请”还延伸成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例如“主动请缨”。去见,也常常是为了邀请、聘请,所以“请”也指邀约。如成语“不请自来”。

已知较早的战国文字“请”的用例,或读为“靖”,或用为人名,与秦汉篆隶“请”是否有直接关系,尚难遽断。

详细释义

编辑

读音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qǐng

动词

谒见;拜谒。

《墨子‧号》:“豪杰之外多交诸侯者,常请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

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

request;

entreat

左传‧隐公元》:“(武姜)爱共叔段,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请教;请假;请命;申请;恳请

询问。

inquire

《礼记‧乐记》:“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

宋·叶适《草庐先生墓志铭》:“少而广问博请,长而探幽索微,而愈勤,穷而益信,其学既明矣。”

问候。

废名《讲究的信封》:“会面了,除了请一声‘先生’之外,他说不出一句话。”

请安

告诉。

tell

《仪礼‧乡射礼》:“宾出迎,再拜。主人答,再拜。乃请。”

邀请;约人来。

invite;

engage

《史记‧魏公子列传》:“于是公子请朱亥。”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夫人请我别无话。”

请客;请帖;请柬;宴请;聘请

敬辞。用在动词前,表示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论语‧颜渊》:“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史记‧吕不韦列传》:“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适嗣。”

请问;请调(diào);请缨;请战

敬辞。用在动词前,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please

红楼梦》第一回:“正是无聊的很,贾兄来得正好。请入小斋,彼此俱可消此永昼。”

茅盾《子夜》六:“那么,请做罢,再会!”

请便;请进;请君入瓮

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或使语气委婉。

楼梦》第十四回:“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请过一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下放声大哭。”

老舍《四世同堂》四九:“快走吧!我不知什么小崔、小孙,也不管他们的事!请吧,我忙得很!”

旧时指买佛龛神像、佛道经典、礼神用品

宋书‧隐逸传‧沈道虔》:“至四八日,每请像,请像之日,辄举家感恸焉。”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刘老头子上教祥子去请一堂苹果。”

请神

名词

指宴请。

fete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

(Qǐng)姓氏用字。

qìng

名词

古代朝会名。诸侯拜见天子天称朝,秋天称请。

《史记‧吴王濞列传》:“及后使人为秋请。”

qíng

动词

认领;接受。

宋·王安石《答曾公立书》:“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

名词

通“情”。实情;情况

circumstance

《墨子‧明鬼下》:“夫众人耳目之请。”

荀子‧正名》:“正名而期,质请而喻。”

通“情”。情感。

列子‧说符》:“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

副词

通“情”。实在;的确。

《墨子‧明鬼下》:“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汉语大字典》

古籍释义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三】【言部】七井切(qǐng)

謁也。从言青聲。

说文解字注

謁也。周禮春朝秋覲,漢改爲春朝秋請。

从言,青聲。七井切,又才性切,十一部。

广韵

疾盈切,平清從 ‖ 生聲耕部(qíng)

請,受也。又在性、七井二切。

七靜切,上靜清 ‖ 生聲耕部(qǐng)

請,乞也。求也。問也。謁也。七靜切。又疾盈、疾姓二切。二。

疾政切,去勁從 ‖ 生聲耕部(qìng)

請,延請。亦朝請,漢官名,張禹首爲之。又秦盈、親井二切。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 請;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8

(qǐng)《唐韵》七井切。《集韵》《韵会》此静切。《正韵》七静切,并清上声。

《说文》:谒也。《广》:求也。《篇》:乞也,问也。《增韵》:祈也,扣也。《书·汤诰》:以与尔有众请命。《左传·僖十年》:余得请於帝矣。《礼·曲礼》: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又《王制》:墓地不请。《仪礼·士昏礼》:摈者出,请事入告。《前汉·张汤传》: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师古注:请,谒问也。

又《尔雅·释诂》:告也。《礼·昏义》:纳徵请期。注:请昏姻之期日也。

又《韵会》:汉请室,请罪之室也。《前汉·贾谊传》:造请室而请罪耳。

(qīng)又《集韵》亲盈切。《正韵》七情切,并音清。亦谒也,祈也。又受也。

又《类篇》:《前汉·贾谊传》:请室,亦读平声。

(qìng)又《广韵》疾政切。《集韵》《韵会》《正韵》疾正切,并情去声。《说文》:义同。又《广韵》:延请。

又《正韵》:汉制春曰朝,秋曰请,如古诸侯聘礼也。《史记·吴王濞传》:使人为秋请。《前汉·宣帝纪》:时会朝请。

又《韵会》:朝请,汉官名。张禹首为之。《唐书·百官志》:从五品上曰朝请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请郎。

(qíng)又《广韵》疾盈切。《集韵》慈盈切,并音情。《类篇》:受言也。

又《韵会》:《礼·昏义》请期,徐音情。《周礼·秋官·条氏》注:大夫受命以出,馀事莫不复请。刘音情。

又《转注古音》:《史记》《礼书》请文俱尽。注:徐广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请,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听之经,明其请。注:请当为情。听狱之经,在明其情。

字形书法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讠”2画,㇊(横折提)一笔写成。“月”的第一笔撇改竖。“讠”窄“青”宽,顶部“讠”低,底部“青”低。“讠”,㇊(横折提)从横中线起笔。“青”,“龶”的三横长短不一,下横最长,从“讠”侧起笔,在横中线上侧;“月”,首笔竖在竖中线,㇆(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本汉系统

tsʰ

i̯ĕŋ

王力系统

tsʰ

ǐeŋ

董同龢系统

tsʰ

jeŋ

周法高系统

tsʰ

jieŋ

李方桂系统

tsh

jingx

jieng

jieng

南北朝

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后期北齐

庚耕清青

jiweŋ

齐梁陈北周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汉系统

tsʰ

i̯ɛŋ

王力系统

tsʰ

ǐɛŋ

董同龢系统

tsʰ

jɛŋ

周法高系统

tsʰ

iæŋ

李方桂系统

tsh

jäng

陈新雄系统

tsʰ

ǐɛŋ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疾盈切

dzʰjɛŋ

上声

四十静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七静切

tsʰjɛŋ

去声

四十五劲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疾政切/疾姓切

dzʰjɛŋ

集韵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亲盈切

tsʰiæŋ

平声

下平十四清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慈盈切

dziæŋ

上声

四十静

开口呼

三等

次清

此静切

tsʰiæŋ

去声

四十五劲

开口呼

三等

全浊

疾正切

dziæŋ

礼部韵略

上声

此静切

去声

疾正切

增韵

平声

七情切

上声

七静切

去声

疾正切

中原音韵

上声

庚青

齐齿呼

次清

tsʼiəŋ

去声

庚青

齐齿呼

次清

tsʼiəŋ

中州音韵

上声

庚青

叶青上声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八庚

次清

七情切

ts‘iəŋ

上声

十八梗

次清

七静切

ts‘iəŋ

去声

十八敬

全浊

疾正切

dz‘iəŋ

分韵撮要

阴上

第七英影应益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