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一多 编辑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中文名:闻家骅
别名:闻一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899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46年7月15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职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红烛》《死水》《七子之歌》
性别:男
字:友三
姓氏:闻
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家庭。
1904年,进入私塾。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其间,阅读了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 。
1913年2月,寒假后开学,重新分班,被编入甲班;11月8日,与何均等人发起课余补习会,并被推举为副会长;11月15日,参与编剧《革命党人》(又名《武昌起义》),并饰演革命党人;12月6日,任《课余一览》编辑;12月30日,参与演出《打城隍》,饰演差役 。
1914年6月15日,论文《名誉谈》发表于《课余一览》;夏,参与国画校外写生团。
1915年9月,清华学校开学,进入中等科三年级;11月,担任《清华周刊》编辑;12月25日,参与创办贫民小学。
1916年1月,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4月,在《清华周刊》发表文集《二月庐漫纪》;9月,担任游艺社副社长。
1919年2月22日,论文《辩质》发表于《清华周刊》第101期;五四运动开始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联合会;同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8月5日,全国学生联合会举行闭幕式,第一次聆听孙中山的演说;9月,与杨廷宝、方来等组织美术社;11月16日,作论文《读沈尹默(小妹)!想起我的妹来了也作一首》,后编入《真我集》 。
1920年春,作新诗《雪》;4月24日,散文《旅客式的学生》发表于《清华周刊》第185期;5月14日,作新诗《率真》《忠告》;7月1日,作新诗《所见》《晚霁见月》;暑假,将所作古文诗词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9月18日,被选为美术社书记;10月8日,论文《时间的教训》发表于《清华周刊》第193期;12月4日,参与“清华演讲记录团” 。
闻一多纪念馆座落在闻一多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城。纪念馆占地15亩,建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仿古庭院建筑,古典园林环境。展览内容为铜像、序厅、《闻一多生平事迹简史》展、碑廊及其它景点。是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3年5月18日闻一多铜像揭幕暨开馆。1998年被确认为“湖北省爱国主义示范基地”,2001年6月连续两年被黄冈市旅游局授予“优秀景点”称号。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核定为全国重点博物馆 。
闻一多诗歌奖
闻一多诗歌奖由闻一多基金会设立,每年评选一届,旨在“倡导诗意健康人生,为诗的纯粹而努力”,《中国诗歌》杂志每年的12位头条诗人即为当届候选人。因对作品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和高额奖金,该奖项被誉为“中国诗歌界最高年度奖” 。
闻一多全集
2004年5月,湖北人民出版社与闻一多家属代表闻立雕在北京签订了《闻一多全集》重印合同。签约双方表示:为了弘扬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向读者展示闻一多先生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成就,同意重印199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年是闻一多诞辰105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共同发起了定于8月20至23日在武汉举办的“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一为“闻一多的学术研究与新诗的再考察”,一为“闻一多的生平、思想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