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梦龙 编辑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原欲应试入仕,然屡试不第,于茶坊酒楼频繁接触下层社会,积累了大量民间文学史料。崇祯三年(1630年)补为贡生,次年破例授丹徒训导。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任满致仕回乡从事著述。晚年奔走抗清大业未成。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冯梦龙思想上受王守仁、李贽影响,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其家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定本传奇》等。所辑“三言”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创新、丰富了汉文学。他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作出了独异的贡献。
(概述图冯梦龙塑像取自宁德网)
科考失意
明万历二年(1574年),冯梦龙出生于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江苏苏州)葑门一带。
冯梦龙出身于理学名家,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而且酷嗜经学。他从小好读书,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他在青年时期高中秀才,但长期没有考中举人。
着力编书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这三部小说集相继辑成并刊刻于明代天启年间。“三言”中每个短篇小说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其中明代拟话本约有七、八十篇。“三言”的内容很复杂,其中较多地涉及到市民阶层的经济活动,表现了小生产者之间的友谊;也有一些宣扬封建伦理纲常、神仙道化的作品;其中表现恋爱婚姻的占很大比例。总之,明代拟话本较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感情意识和道德观念,具有市民文学色彩。它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三言”之外,冯梦龙还有一个“三部曲”系列的小说类书:《智囊》《古今谭概》《情史》。《智囊》之旨在“益智”,《古今谭概》之旨在“疗腐”,《情史》之旨在“情教”,均表达了冯梦龙对世事的关心。而《智囊》是其中最具社会政治特色和实用价值的故事集。除此之外,冯梦龙还曾参与校对精刻《水浒全传》,评纂《太平广记钞》《太霞新奏》,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古今烈女演义》《广笑府》《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如研究《春秋》的著作《麟经指月》等。艺术特色
在艺术表现方面,“三言”中的那些优秀作品,既重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和细节丰富,又调动了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这标志着中国短篇白话小说的民族风格和特点已经形成。“三言”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它的刊行,不仅使许多宋元旧篇免于湮没,而且推动了短篇白话小说的发展和繁荣,影响深远。 “三言”比宋元话本有了很大进步。它与宋元话本一样,具有情节曲折的特点,但它的篇幅加长了,主题思想更集中,人情世态的描绘更丰富,内心刻画上也更细腻。但是,“三言”艺术上也有不少缺点。小说中的矛盾冲突一般不如话本的直接尖锐,语言上文言成分增多了,虽然比较洗炼、流畅,但没有话本的鲜明、生动。
表现内容
“三言”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被压迫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了封建制度对妇女的压迫。(二)描写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罪恶的愤怒谴责。(三)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的行为。这类作品的大批出现,说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社会风气的恶劣;也反映了中叶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之民的生活。“三言”即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新思想,又存留有消极、腐朽、庸俗的旧意识。这种进步和落后交织在一起的现象,正是新兴市民文学的基本特征。传播特点
冯梦龙所编纂的这些书,从出版学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实用。他的那些记录当时历史事件的著作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他的那些解说经书的辅导教材受到习科举的士子们的欢迎;他的那些供市井细民阅读的拟话本、长篇说部、小说类书,以及剧本民歌、笑话等有更大的读者群,为书商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这使得冯梦龙的编辑工作,具有一定的近代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业的特色。在《智囊》一书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后世影响
“三言”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至今仍然受到中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成为文学史上少有的经典之作。冯梦龙的小说是最早被翻译成外文的中国文学作品。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以英文翻译了两篇冯梦龙的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19世纪以后,又有五十多篇“三言”中的小说被译为英文,二十四篇译为法文。此外,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等文字的译本也很多。
戏曲
冯梦龙作为戏曲家,主要活动是更定传奇,修订词谱以及在戏曲创作上提出主张。
冯梦龙创作的传奇作品,传世的只有《双雄记》和《万事足》两种,虽能守曲律,时出俊语,宜于演出,但所写之事,缺少现实意义。冯梦龙之所以重视更定和修谱工作,在于他看到当时传奇之作,“人翻窠臼,家画葫芦,传奇不奇,散套成套”(《曲律序》)的现象严重。为了纠正这种弊端,使之振兴,于是主张修订词谱,制订曲律,以期“悬完谱以俟当代之真才”(《曲律序》)。同时提出“词学三法”,强调调、韵、词三者不应偏废。在冯梦龙看来,一部优秀剧作,应该情真意新,韵严调协,词藻明白,文采斐然,案头场上,两擅其美。冯梦龙正是在这种主张驱使之下,从事传奇更定工作的。
冯梦龙更定的作品达数十种之多,现可考者有17种,其中颇有不少名作,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邯郸梦》、袁晋的《西楼记》、李玉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以及《精忠旗》等。在更定过程中,冯梦龙强调关目的真实自然,合乎情理,突出中心,反对枝蔓。更定的《精忠旗》,便是以慷慨大节为主脑,突出岳飞忠君爱国和将士人民对他的爱戴。他还注重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刻画,使之生动鲜明。以更好地发挥“传奇之衮钺”的作用。在他更定的《酒家》中,就曾给各种人物以不同的个性特征,“虽妇人女子,胸中好丑,亦自了了”(《酒家序》)。
对于音律,见原作落调失韵处,冯梦龙也总是按谱加以修改,以便于演唱。他要更定汤显祖《牡丹亭》的原因,便是认为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杰作,只是“案头之书,非当场之谱”(《风流梦小引》),冯梦龙更定的《牡丹亭》,与汤显祖原著的意趣,虽有所差异,但也的确使之便于用昆腔演唱。《春香闹学》《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等昆曲剧目,便有采用冯梦龙定本的地方。冯梦龙更定传奇的工作,对于纠正创作脱离舞台的案头化偏向,繁荣明末戏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戏曲表演艺术方面,冯梦龙也有不少精湛之论。他在《双雄记序》中提出,“歌者”必须识别调的宫商,音的清浊,不能“弄声随意”,“唇舌齿喉之无辨”。在更定传奇的眉评中,也时时“提示”演员,何处是“精神结穴”处,戏要做足;何曲演时不宜删略。要求演员应认真领会角色的思想感情,气质风度,以及其所处的艺术环境,演出神情和个性来。这表明冯梦龙在有意地探讨表演艺术的规律,并从理论上作了一些总结。
明代
当代
习近平:冯梦龙去上任走了半年。当时我就一个感慨,一个才高八斗的封建时代知县,怎么千辛万苦都去,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吗?
黄寿祺(原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三言”世上流传遍,万口交称眼识高。四载寿宁留政绩,先生岂独是文豪。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士人,冯梦龙在寿宁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丝毫看不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对老百姓的爱护有任何动摇,丝毫看不出他在动荡岁月中为自己逐利的私心。这是一种担当精神,正是这种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担当精神支撑,冯梦龙才维护住了闽东北一方百姓的安宁。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一方的父母官?冯梦龙给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陆树仑(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梦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的通俗文学家和戏曲家。
聂付声:冯梦龙的言论离经叛道,一副笑傲历史、卓尔不群的狂士形象。
缪泳禾(著名学者):冯梦龙是中国文学的骄傲。他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艺理论体系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潜明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薄伽丘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而冯梦龙却没有迎来一个新世界。因此三言便没有取得《十日谈》那样令人瞩目的世界地位。这究竟是历史的过错,还是冯梦龙本人的失误,抑或是前者决定了后者?
段宝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冯梦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家。
孙丽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明代文坛奇人辈出,冯梦龙是其中之一。他所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写尽了世间百态,令世世代代的读书人如痴如醉。他才华早露,曾雄心勃勃,像一团燃烧的烈火般不甘忍受礼法束缚。他的人生充满起伏变化,有叛逆,也有内省;有放诞,也有遵从。经过漫长岁月里的希冀、挣扎与沉浮,最终还是回归了传统文人的道路,操持国计民生,心系天下百姓。
阎维文(男高音歌唱演员):冯梦龙是我国明代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在60岁的时候跋山涉水,从苏州远赴福建一个偏僻穷县寿宁当县令,任职期间,他减轻徭税、改革吏治、革除弊习、为民除害,造福一方百姓。冯梦龙赴任前已经完成了著名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文学作品,按说也是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在颐养天年的花甲之年跨越万重山,去做一个穷乡僻壤的县令?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价值在他看来,就是古人追求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著书立说既已立言,他还要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抱负,做到实实在在的为民立德、立功。
为才所误
为了补贴家用,冯梦龙笔耕不辍,靠为书商编写书稿、设馆授徒等途径,想方设法维持生活。他个性洒脱、狂放不羁,且多才多艺,酒令、牌戏无所不通,不仅撰写教辅书《麟经指月》为广大考生指点迷津,还编出俚俗小曲《挂枝儿》流传市井,甚至连牌戏也有专门著述。当时新出现一种牌戏叫“马吊”,据说就是后来的麻将,冯梦龙一如对待科举那样认真分析总结,撰写了一部《马吊牌经》。
冯梦龙写了一本介绍打牌技巧的《叶子新斗谱》,一时间当地年轻人趋之若鹜。由于一些人沉溺其中,以致债台高筑,让年轻人的父母们十分恼火,认定是冯梦龙败坏地方风气。他们愤怒地攻击、声讨冯梦龙,还到官府去告他。冯梦龙苦思冥想该如何摆脱不利处境,终于想到了与他有师生之分的熊廷弼。于是冯梦龙不远千里,去了熊廷弼赋闲后的居住地江夏,上门恳请老师施以援手。熊廷弼却不动声色,只管招待冯梦龙喝茶、吃饭,闲聊间只字不提怎样为他解决纠纷。虽然摸不着头脑,冯梦龙也不敢问,乖乖接受款待。端上来的饭菜异常粗劣,冯梦龙咬牙勉强吃了几口,就放下筷子,声称自己吃饱了。熊廷弼不动声色,只管津津有味地吃饭。饭吃完了,他仍然没有给冯梦龙明确的答复,只是托冯梦龙回去时给他的一个朋友带封信,然后就端出送客的架势。最奇怪的是,临别时他送给冯梦龙的礼物,居然是一个沉甸甸的大冬瓜。冯梦龙糊里糊涂地告辞出来,走到半路,实在抱不动那个冬瓜了,就偷偷把它撂在了路边。他垂头丧气地上了船,认为自己这回是白跑一趟了。不料到了熊廷弼那位朋友家,递交了书信,那人却对冯梦龙热情款待,尊敬有加,还送他白银。等冯梦龙回到家里,才知道熊廷弼已经给当地县官写了信,为自己说情,所以县官很快就撤销了对他的诉讼。原来熊廷弼从一开始就很同情冯梦龙,但他感到冯梦龙不谙世事,没把心思用到正途,觉得应该让他经受些教训,所以摆出粗茶淡饭,还故意送个大冬瓜来整他,等挫其锐气后,再帮忙解围。可见,即使在爱惜他才华的恩师眼中,冯梦龙也是个为才所误的形象。
爱情故事
冯梦龙年轻时,曾有过一段“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的生活。仅在他著作中留下姓名的青楼女子便有10多人:侯慧卿、冯爱生、白小樊……他一生中的最爱便是苏州名妓侯慧卿。两人性情相投,知心合意,盼望着能够厮守终生。可是冯梦龙家境贫困,根本没有能力为恋人赎身。在无望的守候中,侯慧卿最终被一个商人买去。冯梦龙对于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从此化为泡影,他写下许多凄凉的诗句,表达了与爱人诀别的痛楚与绝望。在一首诗的序里,冯梦龙这样写道:“年年有端二(农历五月初二),端二无慧卿。去年今日,我们痛苦分别,从今往后连这样悲伤的分别的日子也不可再得!”曾有记载说冯梦龙失去挚爱后写下了《怨离诗》三十首,总名《郁陶集》。这本集子今已失传,但《怨离诗》保存下来一首:“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家欲招魂。”从中可以看出,冯梦龙失恋后曾大病一场,闭门谢客,一心创作情诗。从此之后他再也不去青楼。
巧对对联
一群纨绔少年掷骰子赌酒行酒令,和冯梦龙较量,无论在技巧的熟练或者酒量的高低以及对于酒令的文化内涵上,均不能和冯大相公相匹敌。准备好了难度很大的酒令想让冯梦龙挨罚,没想到才思敏捷的冯梦龙很快接上,还代为拟作收令,反让群少们受罚。
里籍争议
《冯梦龙研究》等书在提到冯梦龙的里籍时,大多认为他家在苏州葑门一带,有的明确指出他住在葑门内或葑溪旁,属于葑溪冯氏。
死亡争议
为了反清复明,冯梦龙以衰年之躯奔波于苏、浙、闽三地密谋起兵抗清,他曾经又到过寿宁,或许生命的休止符最终也止于寿宁。他是事败后回归家乡忧愤疾病而死还是被清兵所杀或者漂洋过海去了日本,至今学界仍有争议。
一说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冯梦龙因抗清忧愤而死。近人根据沈自晋撰《重订南词新谱凡例续纪》,并参以王挺的《挽冯犹龙》诗,考定出他死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夏间,说“他在江浙一带从事了一个时期的抗清复明活动之后,回到了陷入清军手中的家中”,或说“他在战乱中……匆匆回到长洲故里”,“因忧愤而病死”。
冯梦龙在吴江的友人沈自晋在《重订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写到乙酉春,冯梦龙游苕溪,武林,过吴江向沈自晋言别时,曾杯酒盘桓,连宵话榻,监与沈自晋作十句之约。可是,至期未能如约。一年以后,沈自晋定居山头的时候,在友人那儿得到冯梦龙逝世的消息。
一说冯梦龙在福建被人所杀。由福建冯学专家王凌等人经多方考证,提出确凿证据证明冯梦龙死在福建唐王政权的抗清一线。
学者高洪钧根据署作“吴门后学七十二老人冯梦龙书于天宁僧舍”的《题杨忠愍赠养虚先生诗册》三绝句序中“余偶游台郡,闻应氏有是册,籍杨明府力求观,因题如左”推出冯梦龙于七十二岁时还远游到了临海,而临海是台州府治所在,明太祖第十世孙鲁王朱以海于崇祯十七年明亡后南逃居此。闰六月,浙东义师钱肃乐、张煌言等奉鲁王监国,始由台州移驻绍兴。几乎与此同时,福建的黄道周、郑芝龙等,也奉鲁王之叔、唐王朱聿键建国于福州,改元隆武,并颁诏至越。冯梦龙出于正统观念,将此《唐王令谕》编进了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传世作《中兴伟略》,署作“七十二老臣冯梦龙恭撰”。因这书鼓吹反清复明,不可能在已为清军占领的江南刊行。故而起码可说,冯梦龙在乙酉年七月前尚未回到苏州。他又推测冯梦龙死在福建。
曹济平的书中记载:据传当冯梦龙南下福建去参加唐王政权时,途经普陀,即投宿在普陀的弥陀寺,该寺的厨工见他背一青布包袱,时时不离身边,猜疑逃难人一定背约是珠宝,随起歹意,将冯梦龙杀害,解开布包一看,哪知是一堆书稿。这批书稿后被日本一商船带去日本,并予刊行,所以冯梦龙著作流传在日本的较多。
冯梦龙勤于著作,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主要有以下几类:
话本·小说类(短篇小说) | 《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
话本·讲史类(长篇历史演义) | 《有夏至传》、《东周列国志》(《新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 |
民歌类 | 《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夹竹桃顶真千家诗》 |
笔记小品类 | 《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 |
戏曲类 | 《双雄记》《万事足》(撰写)《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流梦》《双丸记》《杀狗记》《三报恩》(改订) |
散曲、诗集、曲谱类 | 《宛转歌》和诗集《七乐斋稿》(均已失传),《太霞新奏》《最娱情》《墨憨斋传奇定本》 |
时事类 | 《王阳明出生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 |
其他 | 《寿宁待志》《折梅笺》《楚辞句解评林》《牌经》《马吊脚例》 |
应举类 | 《春秋衡库》《麟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月》《春秋定旨参新》 |
表格出自
纪念物
纪念邮票
2015年4月4日中国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四)》邮票,其中第2枚就是冯梦龙。
邮票上的冯梦龙
纪念地
冯梦龙村
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为了纪念冯梦龙,2014年11月15日将“新巷村”更名为“冯梦龙村”。
纪念活动
1985年,中国俗文学学会等联合在福建宁德举办第一次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 ,从纵向和横向比较的角度,剖析冯梦龙“三言”为文学史增添了什么新东西,取得共识。
1987年,第二次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召开,肯定了福建率先提出“冯梦龙研究要有一个大突破”的开拓性意义,成立“冯梦龙研究筹备委员会”。
1991年,中国俗文学全国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召开,把冯梦龙研究列入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重点课题,而且正式成立了冯梦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俗文学会的一个专门学术委员会开展工作。
1992年,中国俗文学全国学术会议在北京大学举办,“冯学研究七十年”论文在大会宣读并选进大会论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6年1月26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北京大学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16年福建省社科界学术年会“2016福建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在福建江夏学院举行。
2017年10月16日,福建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召开“推进冯梦龙文化传承和发展”座谈会。
2018年5月23日,福建省政协在福州召开“《冯梦龙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出版暨‘冯梦龙研究与媒体传播’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