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宾王 编辑
骆宾王(626年?—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朝大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永徽年间,任道王李元庆文学、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仪凤三年(678年),任侍御史,因事下狱,遇赦而出。调露二年(680年),出任临海县丞,坐事免官。光宅元年(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骆宾王结局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空门。
骆宾王诗歌辞采华赡,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短篇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有《骆宾王文集》传世。
早年岁月
骆宾王出身寒门,其名(宾王)和字(观光)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宦海浮沉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年—655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受命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贬谪,从军至西域,长期守卫边疆。后入蜀,进入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僚,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他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狱中作《在狱咏蝉》。
调露元年(679年),骆宾王遇赦被释放。
调露二年(680年),骆宾王出任临海县丞,故世称骆临海。《旧唐书》记载,骆宾王在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后,以长安主簿的身份被贬谪为临海丞。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讨武失败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李勣之孙)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起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嗣圣元年(684年)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结局不明。
诗歌创作
据《骆氏宗谱》记载:“骆氏源于炎帝之后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姜。至周,(姜)太公望有子名骆谷者,子孙遂以骆为姓……”东汉章帝建初间,骆雍临因得罪权贵窦宪,为免遭横祸,携妻儿由陕之骆谷迁乌伤(今浙江义乌)。义乌骆姓宗族以雍临公为始迁之祖。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骆雪庄 | 隋朝右军长史 | |
骆履元 | 字申佑,号梅所,唐青州博昌县令 | |
刘氏 | 刘长史之女 |
作品综述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宾王文,得数百篇。骆宾王诗,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十卷,今已佚。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骆临海集笺注》辑录骆宾王的诗文有:诗一百〇八首,赋二篇,颂一篇,文三十六篇,要比《全唐诗》及其外编所收的骆诗少。《全唐诗》卷七七至七九收骆宾王诗共一百十二题一百三十首,其中有些是别的诗人的作品,误系于骆宾王名下。《全唐诗外编》增补骆宾王诗三首,除《怀京邑》五言六韵短排一首可肯定为骆宾王作品外,其他两首尚有争论。如《灵隐寺》五言七韵短排,《全唐诗》就作宋之问诗,《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骆宾王集》也认为非骆宾王所作。另一首《陇头水》五律,《全唐诗》卷四二作卢照邻诗,但《古今图书集成》作骆宾王诗。
传世作品
题名 | |||||
---|---|---|---|---|---|
诗歌 | 咏鹅 | 春夜韦明府宅宴得春字 | |||
咏怀 | 于紫云观赠道士 | 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 |||
于易水送人 | |||||
畴昔篇 | 送郑少府入辽 | ||||
帝京篇 | 在狱咏蝉 | ||||
讨武曌檄 | 冒雨寻菊序 | 与博昌父老书 | 秋日于益州李长史宴序 |
出版图书
狼山骆宾王墓
南通狼山脚下有一处骆宾王墓地。据朱国桢《涌幢小品·骆宾王冢》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南通有一曹姓农民在城北黄泥口挖地时,发现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碑石,棺内还有尸骨,遂加以掩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刘南庐闻听此事,历经艰难访得骆宾王墓地,遂将其骸骨迁葬于狼山脚下。骆宾王诗歌奖
2015年,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骆宾王诗歌奖”,骆宾王故乡浙江省义乌市为该奖项的永久颁奖地。“骆宾王诗歌奖”每两年举办一届,每届评出两本华文诗集。
生年之争
骆宾王的生年,《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唐才子传》等书均未记载,现行的说法则以存疑的方式。有619年、623年、626年、627年、638年(刘开扬说)、640年(闻一多说)、652年多种说法。
结局之争
骆宾王的结局,历来存在争议。《资治通鉴》说他与徐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孟棨《本事诗》则说:“当(徐)敬业之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据《酃县志》记载,骆宾王曾在婆婆仙道观避难。骆宾王曾在婆婆仙道观的石壁上刻过一首诗《漫成一首》,诗云:“阿溪世业空,小家各西东。玉盘圆八月,雁落荒野中。从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孤蓬从此去,叶飘随秋风。”因久经风雨剥蚀,字迹已经辨认不清。
《潜阳唐夏骆氏宗谱》中有十四篇文章提及骆宾王“由灵隐至淤潜(於潜)”,说明骆宾王晚年来到了於潜。於潜民间一直流传骆宾王隐居妙乐寺,死后,灵柩通过天目溪到桐庐,再经兰溪到金华,而后前往义乌。而宗谱只说骆宾王来於潜,却没有隐居妙乐寺记载。於潜老中医周智考证后认为,这是因为寺庙事宜不能入家谱。
《旧唐书·吐蕃传下》记载贞元年间,吐蕃有一个徐舍人自称是“司空英国公五代孙”,有学者推测此人是徐敬猷的后代,并主张骆宾王也一起流亡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