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至 编辑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1912年,就读于叔祖冯学彰创办的一个私立小学,小学停办后,在家中从父亲学习《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某些篇章。
1917年,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
1924年,顾随于上学期结束时受青岛胶澳中学之聘任教,邀冯至去青岛度假,从7月上旬至8月中旬,在青岛愉快地过了40多天。暑假后,听鲁迅讲授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与诗人柯仲平相识。
1925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诗与散文。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北游及其他》。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1年2月底,与梁宗岱在海德堡相会。在贡多尔夫的课堂上认识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维利·鲍尔,后来成为好友。冯至决定离开海德堡,8月至柏林。在柏林大学,开始研究歌德时代的文学。与陈铨相识,与北大同学蒋复聪、朱懊交往。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杂文等。
1964年9月调任现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工作。
1970年,7月,离开燕东园,迁居建国门外永安南里,去河南息县干校。
1979年6月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联邦德国,冯至为团长。重访海德贝格,参观海德堡大学的日耳曼学研究室、东方美术研究室等。7月19日至9月底在黄山疗养。10月30日至ll月16日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作协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辞去所长职务,改任名誉所长。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作协副主席。
198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高教部授予他“格林兄弟文学奖”。
1987年6月初,与姚可昆、韩耀成赴联邦德国接受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5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接见冯至。6日至10日第三次重访海德贝格。14日,应奥地利科学院邀请访问维也纳。18日,应民主德国高等教育部邀请,至魏玛、柏林访问。12月15日,联邦德国驻华大使韩培德代表德国政府将联邦德国最高荣誉的“大十字勋章”授予冯至。
1988年1月14日,与臧克家、卞之琳、艾青一起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北京市青年宫联合举办的“诗歌一日”活动。5月16日,与韩耀成赴联邦德国卡塞尔,接受达姆施塔特德意志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予冯至的“弗里德里希·贡多尔夫外国日尔曼学奖”。25日回北京。
1989年4月25日,当选为新成立的中国北欧文学学会会长。8月,首届“冯至德语文学研究奖”在京揭晓。8月至10月中旬,患胸膜炎,住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作品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备注 |
《昨日之歌》 | 1927 | 北新 | 诗集 |
《北游及其他》 | 1929 | 沉钟社 | 新诗、译诗合集 |
《十四行集》 | 1942 | 桂林明日社 | 诗集 |
《山水》 | 1947 | 重庆国民出版社 | 散文集 |
《伍子胥》 | 1946 | 中篇历史小说 | |
《歌德论述》 | 正中 | 论文集 | |
《东欧杂记1950》 | -- | -- | |
《杜甫传1952》 | 1980 | 人文 | 传记、学术著作 |
《张明山与反围盘》 | 1954 | 工人 | |
《冯至诗文选集》 | 1955 | 人文 | -- |
《西郊集》 | 1958 | 作家 | 诗集 |
《十年诗抄》 | 1959 | 人文 | 诗集 |
《诗与遗产》 | 1963 | -- | 论文集 |
《冯至诗选》 | 1980 | -- | |
《冯至选集》(1--2卷) | 1985 | 四川文艺 | -- |
《论歌德》(1--2卷) | 1986 | 上海文艺 | 论文集 |
《冯至学术精华录》 | 1988 |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论文、论著摘编 |
《杜甫诗选》 | 1956 | 作家 | 与浦江清、吴天石合编 |
《德国文学简史》 | 1958 | 人文 | (上下卷)主编 |
《哈尔次山旅行记》 | 1928 | 北新 | |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 1938 | 商务 | |
《远方的歌声》 | 1953 | 人文 | |
《海涅诗选》 | 1956 | 人文 | |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 1958 | 人文 |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1978 | 人文 | |
《海涅抒情诗选》 | 江苏人民 | ||
《审美教育书简》 | 1985 | 北大 | |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 1988 | ||
《布莱希特选集》 | 1959 | 人文 |
以上资料来自:
洋为中用
“洋为中用”的治学方法。冯至把他在创作中使用“洋为中用”的方法叫做“吸收外来养分”。这个提法本身也表明“洋为中用”的主体是中国,“洋”为作为中国人的创作主体所用,为中国的广大读者能够并乐于接受。冯至的主要学术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和他写的其他学术论文都贯彻了这个精神。他明确地说过“我们搞外国文学,并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不是为外国人研究,而是从中国的需要出发去研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他在北大当“西语系”系主任的时候,搞教改,多次修改教学计划,他每次都强调两件事:一个他强调西语系的学生要打好扎实的外语基础,另一个强调的便是学外国文学的人要学好中国文学。“学外国文学的人要懂得中国文学”这个观点是冯至非常鲜明的观点。它不仅体现中国外国语言文学为谁服务的根本性原则,而且也符合语言、文学具有整体性的学科规律。严谨求真
严谨、求真的学风。对写论文,学术界流行着一句常说的成语,叫“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它表达了写文章不能信口乱说,写文章要有根据而且要符合逻辑,这恐怕就是“严谨”的要求。但我认为光按这句话行事,还远远达不到科学性的要求,因为这两个条件仅仅说明了写文章时对作者主观方面的要求,没有提出对写出来的文章要符合客观。但如果在“严谨”之外再有“求真”这一条,就保证了文章里说的要符合客观,或力求接近客观,这样才称得上科学性的要求。冯至搞研究工作就是按“严谨,求真”这两条要求去做的。我们从他两部主要著作《杜甫传》和《论歌德》里就可以看出这种治学态度。
1981年被聘为联邦德国美茵茨科学与文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5年民主德国授与他格林兄弟奖。
1986 年被聘为奥地利科学院通讯院士。
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金博士证书’。同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1988年联邦德国达姆施塔特语言文学研究院授与他贡多尔夫奖。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
冯至也是中国文学研究家,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酝酿《杜甫传》,至五十年代初才发表出来,当《杜甫传》在“新观察”上连载时,毛泽东就读了,有一次毛泽东曾握住冯至的手,说他写《杜甫传》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作为诗人的冯至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诗篇,他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他在《赠之琳》一诗中对卞之琳有这样的评价:“这星座不显赫,却含蓄着独特的光辉。”其实这同样可以看做诗人的夫子自道。
在冯至漫长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有两个为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关键阶段,那便是他创作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的时期和创作诗集《十四行集》的时期。对此文学史也早有定评。对于前者,最著名的评价莫过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极力褒扬的“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对于后者,朱自清先生也以其“诗里耐人沉思的理,和情景交融成一片的理”做出了很好的总结:“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冯先生这一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