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田县 编辑
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接壤,总面积2006平方千米。约占西安市总面积的19.9%,距西安市区22千米。。下辖1个街道、18个镇。
蓝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原产地,因境内盛产美玉而得名,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自古据秦楚大道,有“三辅要冲”之称,是关中通往东南诸省的要道。蓝田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出土了上陈遗址、蓝田人遗址等古遗址,境内有净土宗祖庭悟真寺、水陆庵、王顺山、汤峪温泉等风景名胜。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常住人口49.54万人。2021年,蓝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0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3.5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727元。
中文名:蓝田县
外文名:LanTianCounty
别名:峣柳城
行政区划代码:610122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陕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陕西省中部、西安市东南
面积:2006km²
下辖地区:1个街道、18个镇
政府驻地:蓝关街道县门街6号
电话区号:029
邮政编码:710500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49.54万(2021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华胥故里、水陆庵、王顺山、汤峪、蓝田人遗址、簸箕掌、白鹿原
车牌代码:陕A6
地区生产总值:151.70亿元(2021年)
地名由来
蓝田玉名列“四大名玉”,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故得县名蓝田 。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玉玺即为蓝田水苍玉所制。
建置沿革
上古时期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滋水更名为灞水。
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秦始置蓝田县。
秦献公十七年(前368年),秦献公封其子向为“蓝田君”。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初以小邑为31县,割蓝田西北部置芷阳县。
秦惠王十三年(前312年),楚怀王发兵攻秦,会战于蓝田,楚败。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丞相吕不韦被封文信侯,管辖蓝田等12县。
秦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蓝田建鼎湖宫、御羞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为36郡,蓝田隶内史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秦修驰道于蓝田国,其东南向驰道自咸阳,经蓝田,通武关,达襄阳。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赵高遣将守峣关。刘邦引兵绕峣关,越篑山与秦军大战,秦兵败。
西汉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置塞国,分封司马欣为塞王,蓝田隶塞国。高祖二年(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是年汉更秦内史郡为渭南郡,蓝田属渭南郡。
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临江王荣自杀,葬蓝田(即今蓝田县三里镇陈岩村村旁东南方向燕子冢,村人称为“冢疙瘩”)。
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宫名后改为鼎湖延寿宫。
东汉建武元年(25年)置雍州,蓝田县隶雍州。是年,三辅大饥,人相食,时武安王延岑据蓝田。建武十五年(39年),省雍州,复置司隶,蓝田属司隶。
建安十七年(212年)七月,马超余众梁兴部屯蓝田,夏侯渊击平之。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省司隶,复雍州,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
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蓝田先后属秦国和京兆国,正始五年(244年)属京兆郡。
前赵:光初二年(319年),设司隶,下设京兆郡蓝田隶之。
后赵:太和二年(329年),年设雍州辖京兆郡,蓝田属京兆郡。
前秦:皇始元年(351年),设司隶,下辖京兆郡,蓝田隶之。
后秦:蓝田隶属因之。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改司隶设雍州,辖京兆郡。蓝田属京兆郡。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北魏势力始达蓝田,设京兆郡(下辖蓝田县)。初蓝田县有杜陵县地,太武帝神鹿三年(430年),京兆郡上设雍州。蓝田属京兆郡所辖。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蓝田县入灞城县。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又设蓝田,并有灞城县和山北县地,灞城县取代蓝田为时共41年之久(446—487年)。
西魏:(535—556年)设雍州,下辖蓝田山北二县。
北周:天王元年(557年)置蓝田郡,下辖蓝田、玉山、白鹿三县。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废玉山、白鹿二县,辖地入蓝田县,移治峣柳城,隶京兆郡。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年),设雍州辖蓝田。大业三年(607年),设司隶辖京兆郡,蓝田隶之。
唐设雍州辖蓝田(畿县)。武德二年(619年),分蓝田县为白鹿、蓝田二县。翌年改白鹿县为宁民县,又增设玉山县,统归雍州所领。贞观元年(627年)废玉山、宁民二县,辖地入蓝田隶关内道之京兆郡。690年隶京道之雍州。开元元年(713年),蓝田属京道下之京兆府。
五代
属雍州。
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蓝田属雍州之大安府中。
宋元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改关西道为陕西路,下设京兆府,蓝田属京兆府。熙宁五年(1068年)蓝田隶永兴军路,大观元年(1107年)隶永兴军路下之大都督府。金皇统二年(1142年),蓝田属京兆府路,京兆总管府。
元至元二年(1265年),蓝田隶于陕西四川行省,至元七年(1270年)属四川陕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属西安路。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属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皇庆元年(1312年),属奉元路。
明清
明洪武二年(1369年),蓝田属西安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蓝田属陕西布政司西安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分蓝田南境为孝义川,设抚民同知,为时不久又归蓝田,其后再无变易。
民国
蓝田归关中道管辖,抗日战争开始后,蓝田国分若干战区,蓝田先归商州专区,继属咸阳专区。
1950年,属渭南专区。
1956年,归陕西省人委直接领导。
1959年,划归西安市。
1961年,重归渭南专区。
1983年,再次划归西安市至今。
区划沿革
蓝田县县以下行政区划和基层行政单位,唐以前无考。
明代区划
全县分东、西、南、北4乡共20里,县以东为东乡。辖5里。去县城50里,抵渭南县界。
县西为西乡,辖3里。去县城70里抵咸宁县境。
县南为南乡,辖7里。去县城50里抵商州界。
县北为北乡,辖5里。去县城50里抵临潼,全县东西100里,南北120里。
清代区划
清初分4乡统16里,后又增加4里统归安民乡,共20里。
嘉庆七年(1802年)平均里粮时各统5里,名称与清初稍异。屯分左右中前后(谓之五卫)各卫。
民国区划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沿用清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后,分境为一、二、三、四、五(东、西、南、北、中)区。实行保甲制后,分全县为7个区,24联,35保,4185甲。
建国后区划
1949年5月23日,蓝田县解放,改乡为区,改保为乡。同年7月合乡并村后,全县正式建政为14个区,117个区辖乡。
1949年12月中旬,治城区改名为蓝田市。取消四贤区,将该区第6乡大部,第1乡全部及第3乡一部分划归普化区。把第3乡大部,第6乡局部,2、4、5乡全部归并于蓝田市。至此全县建制为1市12区,辖115个乡。
1950年4月,进行第一次区划调整,撤销蓝田市,恢复治城区。
1956年4月,行政区划作了第二次调整,调整后全县划为7个区,37个区辖乡和3个直属乡。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撤销乡建制。建立起25个人民公社,下辖55个管区390个大队,1940个生产队。
1964年12月7日经县委第六十次常委会讨论决定撤销城关公社,成立城关镇,全县为1镇,28社。
“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9月12日起,更换社(镇)名称。改用新名的公社除百神洞后又更名为小寨外其余22个公社,从1967年开始到1978年先后恢复原名。
1984年6月废止公社制,全县共为24个乡,5个镇。
2015年2月27日,蓝田县调整镇村行政区划的有关通知中,撤销金山镇,并入三官庙镇,镇名三官庙镇;撤销史家寨镇,并入汤峪镇,镇名汤峪镇;撤销辋川镇,并入玉川镇,镇名辋川镇;撤销蓝关镇,设立蓝关街道。
区划现状
2021年,蓝田县下辖1个街道、18个镇 。蓝田县人民政府驻驻蓝关街道县门街6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610122001000 | 蓝关街道 |
610122101000 | 洩湖镇 |
610122102000 | 华胥镇 |
610122103000 | 前卫镇 |
610122104000 | 汤峪镇 |
610122105000 | 焦岱镇 |
610122106000 | 玉山镇 |
610122107000 | 三里镇 |
610122108000 | 普化镇 |
610122109000 | 葛牌镇 |
610122110000 | 灞源镇 |
610122111000 | 九间房镇 |
610122112000 | 蓝桥镇 |
610122113000 | 辋川镇 |
610122115000 | 厚镇 |
610122116000 | 三官庙镇 |
610122118000 | 安村镇 |
610122119000 | 孟村镇 |
610122120000 | 小寨镇 |
位置境域
蓝田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面秦岭,负骊山,东南两面以秦岭为界与渭南市、华州区、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等市县相望,北部以横岭与临潼区为界,西部和长安区接壤。县境介于北纬33°50′—34°19′,东经109°07′—109°49′之间,东西长64千米,南北宽55千米,总面积2006平方千米。
蓝田县
地质构造
蓝田位于骊山——秦岭间的山前断陷盆地,属渭南地堑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由于骊山、秦岭上升之侧向挤压,而形成宽缓向斜。骊山南侧和秦岭北麓断层,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展。第三系红层变形微弱,断裂构造不甚发育。
褶皱
褶皱在蓝田的黄土台原及黄土丘陵地带表现较突出,主要有3条,一是白鹿原向斜;二是寺沟背斜;三是支家沟背斜。
断裂
断裂包括断层和裂隙两类。蓝田断层主要有辋峪口——流峪口——厚镇断层;汤峪口——岱峪口断层;库峪口——何家山断层;下韩——大嘴坡断层。这些断层的特点是延伸远,规模大,皆为长期活动性大断裂,它们构成了蓝田盆地的东、南、北部边界。
地形地貌
蓝田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为秦岭北麓延伸地带,东部为骊山南麓沟壑区,中、西部川原相间,灞河、浐河等重要河流贯穿蓝田境,蓝田地貌类型分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塬、黄土丘陵、秦岭山地。海拔最高2449米,县城海拔469米。山、岭占蓝田县土地面积的80.4%。
蓝田县的总体地势形似簸箕,东、南、北依山靠岭,中部为平地向西扩展,灞河水系,浐河水系镶嵌其中。秦岭山地在县境内自西而东再折北,总长100多千米,皆为群山叠嶂,沟谷纵横,海拔在800—2449米之间。蓝田地形地貌类型可分为:河谷冲积阶地、黄土台原、黄土丘陵、秦岭山地4种。
河谷冲积阶地
总面积268191.40亩,占蓝田县总面积的8.86%。海拔418—720米,是县境内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高产农田地区。
黄土台原
总面积325625.70亩,占蓝田县总面积的10.75%。海拔高为690—791米,原面高出灞河水面300—320米,高出浐河水面150—200米。白鹿原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和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古代又称灞上。白鹿原历史上曾先后建过芷阳、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宁民等7个县治。据《雍录》载:“白鹿原者,南山之麓”,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6—9千米,走向南东—西北分布,总面积273118.93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4%。
黄土丘陵
面积627762.40亩,占蓝田县总面积的20.73%,包括半岭和高岭。北接骊山,海拔500—1128.60米。
(一)半岭:主要包括灞河北岸二、三、四级阶地,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2—4千米,海拔600米左右。
(二)高岭:全长30千米,海拔960—1128.60米。
秦岭山地
面积1806434.60亩,占蓝田县总面积的59.66%。县境内东南部群山如带,属秦岭终南山之起点。东从华县、洛南、商县入境,逶迤西行,重峦叠障,纵横交错,山峰屹立,为秦楚古道之咽喉,古都长安之东南门户。境内秦岭山地,东西长37.5千米,南北宽44千米,海拔800—2449米,绝大部分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点在渭南、华县、蓝田交界处的箭峪岭,海拔2449米。
秦岭北延,有4条支山脉:一是库峪河与汤峪河之间有石门山和风凉原;二是岱峪河与辋川河之间有紫云山、云台山、风雩山、七盘岭、尤凤岭、天马山;三是辋川与东西采峪之间有响鼓山、五峰山;辋川谷与蓝水河谷之间有迷魂山、黄沙岭、全山、桓公堆、峣山;四是林岔河与全井河之间有大顶山、鸡冠岭、紫龙山、宝东山、马鞍岭。
秦岭从商县向北延伸,环绕县东南境西行又有4条支脉:一是蓝水河与流峪之间的天平山、玉山、王顺山;二是流峪河与倒沟峪之间的狮子山、三峰山;三是倒沟峪与清峪河之间的将军帽、天明山、闵家山、龙凤山、高尖山;四是清峪河以北蓝田、华县、渭南交界处的箭峪岭、月圆山、倒虎山、旺旺山等。
天下第一孝山——王顺山
气候特征
蓝田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冷暖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1℃,日照2148.8小时,无霜期212天,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55%。
光照
蓝田县多年平均太阳辐射值为114.5—118.5千卡/平方厘米·年,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77.1—1845.1小时。
热量
蓝田县多年平均气温13℃,≥0℃积温4826.7℃,持续期长达299天;≥10℃积温4224.6℃,持续期长达204天;≥20℃积温2488.0℃,持续期长达98天,无霜期212天。
降水
蓝田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为537.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2.6%;雨热同季为其主要特点。此外,降水日数分布较为均匀,多年平均降水日数107.4天,平均3.4天有一次降水。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1983年)多达1131.7毫米,最少年(1986年)仅509.2毫米,高低年间相差622.5毫米,年际变率高达84.1%,属于湿润而微显水分不足的区域。
地域差异
从气候的区域差异考虑,可将蓝田县划分为四个气候区:
河谷川道东部区,年均气温12℃左右,年降水高于740毫米,为温和湿润区。
河谷川道西部地区,年均气温13℃,年降水在740毫米以下,属暖温半湿润气候区。
骊山黄土丘陵区。因海拔高度的影响,年平均气温10—12℃,≥10℃的积温3500—4025℃,降水量700—800毫米,属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的半湿润区。
秦岭高山地区,大部分海拔在1100—1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8℃左右,≥10℃积温在3500℃上下,降水800毫米以上,属温凉湿润气候。
水文概况
蓝田境内之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灞河、浐河和零河。
灞河水系
灞河,古名滋水,是蓝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灞源乡华岔村西部,西流至华胥乡的新街西北入西安市灞桥区,于东经109°1′,北纬34°36′14″处注入渭河,全长109千米,流域面积2581平方千米,灞河有四大源流即:清峪、流峪、同峪和倒沟峪,它们在玉山镇汇流后始称灞河。主要支流有浐河、清河、辋河等。
辋峪河:又称屋水,是灞河的最大支流,有东西二源。东源名曰东采峪水,长21千米,源于葛牌乡南的东沟南部,俗称沙沟是辋水之正源。西源又名西采峪水,全长20千米,源于红门寺东南的刘申沟东部。
麻川水:灞水主流。源于灞源镇东约10千米的董家崖。
北川水:灞水主流之一,亦有称作主源的。源于灞源镇北约10千米的箭峪岭北麓。
湘子岔水:灞水主流之一,源于灞源镇南木家台的东麓。
流峪水: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全长约20千米。源于张家坪东沟村西北、木家台的南麓。
清峪水:全长约19千米,灞河主要支流之一。源于将军帽山东北麓。
浐河水系
浐河,发源于汤峪乡秦岭主脊北侧海拔2000米以上,于西安城郊灞桥区注入灞河,全长63.5千米,流域面积760平方千米。主源为汤峪河,出山区汤峪口后,呈西北流向切穿白鹿原,于长安县魏寨乡与岱峪河汇流后始称浐河。主要支流有库峪河、汤峪河、岱峪河、荆峪河。
库峪河:为长安、蓝田两县之界河,发源于长安县东南部秦岭主脊北坡,河长37.7千米,流域面积119.75平方千米。
汤峪河:又名石门峪水,源于汤峪乡南月亮石东北1.5千米处,全长31千米。
岱峪河:又名焦岱河,源于紫云山北麓的老沟,总长约29千米。
荆峪沟河:讹称鲸鱼沟水,古名长水,源于荆山西麓的毛家十字,流长约16千米。
零河水系
零河,又名冷水,在蓝田的一段称涝池河。全长10千米,源于厚镇乡之南。
李家河水库
土壤类型
蓝田县的土壤分为10个土类、22个亚类、47个土属、107个土种。
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00—1300米的山坡和沿山的洪积扇上,面积为82.394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26.87%。褐土又分为4个亚类,12个土属,25个土种。
塿土:是蓝田县面积最大的农业土壤,面积为29.853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9.90%,占农耕面积32.1%。塿土又分为5个亚类,8个土属,13个土种。
黄土性土:面积25.1678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53%。黄土性土又分为4个土属,11个土种。
红色土:面积为37.6182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2.49%。
水稻土:面积37980.3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1.26%。水稻土又分为淹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三个亚类,黄泥土等5个土属,黄泥田等13个土种。
淤土:主要分布在各主要河流两岸和山、岭、原各支流的出沟口,面积10.840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49%,淤土按其母质来源分为河淤土和洪积两个亚类,5个土属,16个土种。
潮土:主要分布在各条河流两岸,面积21058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0.70%,潮土有1个亚类,2个土属,6个土种。
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蓝田5条河流两岸的低洼地带和鲸鱼沟上中游积水处,秦岭山区也有零星分布。面积2987.9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0.01%。此类土壤的亚类、土属、土种均为1个。
棕壤:主要分布在蓝田秦岭山区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地,区域面积104.163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34.60%,是县境内第一个大的土类,又可分为3个亚类,5个土属,6个土种。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骊山南麓,面积47779.7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59%。紫色土的亚类和土属均为1个,土种3个。
植被条件
蓝田县的植被类型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松栎类型。全县林地基本是阔、针叶混交林。森林分布特点是:山区最大,岭区次之,川和原很少。农作物垦种指数大小的顺序则相反,原区最大,浐灞川区次之,岭区最小,山区最小。
自然灾害
蓝田县地处关中东部,秦岭北麓,川、原、岭、山兼备,地形高差悬殊,沟壑密布,溪流较多。因受地形、季风的控制和影响,气候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各类灾害在不同地区和季节都有发生,主要的灾害有连阴雨、暴雨、干旱、冰雹、滑坡、干热风、虫灾、地震和瘟疫等。其中以旱灾和水涝出现的较多,旱灾与水灾的比例4.7:1。在旱涝灾害发生的同时,伴有冰雹、干热风和虫灾出现。
水资源
地表水
1.大气降水时空分布
蓝田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68210.8万立方米,由于受地形、地貌等的控制和影响,降水差异明显分为4个区域:浐、灞河川区降水量为12228.4万立方米;黄土原区为13541.6万立方米,黄土丘陵区为364.49万立方米(其中半岭102.40万立方米,老岭262.09万立方米);秦岭山区为1320.35万立方米(其中低山区141.36万立方米,中山区1178.99万立方米)。
2.地表径流分布
蓝田多年平均年总径流量为69234万立方米,入境流量有:蓝桥河上游(商县境内)78.5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产水量2627万立方米;倒沟峪上游(商县境内)1.8平方千米流域面积产水量58.5万立方米,共计2686万立方米。出境水量有:洛河在境内流域面积13.18平方千米,产水量470.95万立方米;零河、龙河在境内面积81.8平方千米,产水量1510.11万立方米,共计1981.06万立方米。按水资源四大分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分别是浐灞河川区3852.54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25.0万立方米;黄土原区3379.66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8.8万立方米;黄土丘陵区6131.24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6.8万立方米;秦岭北麓山区55871.02万立方米,每平方千米产水量42.3万立方米。
地下水
蓝田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2371万立方米,其中浐灞河川区4608万立方米,黄土原区1650万立方米,黄土丘陵区3711万立方米,秦岭山区22402万立方米,实有地下水资源量为4910万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69234万立方米。
植物资源
根据植被生态,作物结构布局等,蓝田县在区域上划分为山外和山内两个地区。
山外区
林木树种有:刺槐、白杨树、泡桐、臭椿、白椿、红椿(香椿)、中国槐、加拿大杨、梧桐、白榆、黄杨、旱柳、垂柳、龙爪槐、软枣、合欢、侧柏、皂角、桑树、枸树、苦楝、杜梨、箭杆杨、新疆杨、响树叶、五角枫、银杏、大关杨、15号杨、北京杨、青杨、银毛杨、水杉、雪松、河杨、悬铃木、楸树。
果树有:桃、杏、李、梨、枣、柿、苹果、核桃、葡萄、石榴、沙果、樱桃、山楂、板栗、拐枣。
观赏植物有:美人蕉、玉簪、女贞、夹竹桃、夜来香(木本、草本两种)、芍药、牡丹、牵牛、菊花、鸡冠花、万寿菊、玫瑰、月季、含羞草、木槿、仙人掌、木瓜、凤仙花、海棠、腊梅、红梅、玉兰、望春、迎春、鸢尾、紫薇、榆叶梅、蔷薇、凌霄、扇子七、百合、山丹、石竹、石蒜、惠兰、春兰、吊兰、飞燕草(野鹊花)、桂花、丁香、杜鹃、景天(蝎子草)等。
野生植物:灌木有栓柳、毛柳、酸枣、绣线菊、紫穗槐、刺玫、枸杞、连翘、透牡丹(臭泡)、崖桑、龙柏、狼牙刺、栒橘等。草本植物以白草、白茅、禾本科杂草及蒿类为主。
秦岭山区
综述
2021年,蓝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9亿元,增长8.4%;第二产业增加值25.07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93.54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构成为21.8:16.5:61.7。2021年,蓝田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727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2.6%。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蓝田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71.4%;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3.1%,其中,工业投资下降33.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9.1%。民间投资增长5.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1%,技术改造投资下降42.6%。
财税收支
2021年,蓝田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1亿元,比上年增长55.1%,其中,税收收入3.61亿元,增长56.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0%。
人民生活
2021年,蓝田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2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39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09元,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4,比上年缩小0.0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7242.3元,比上年增长8.0%;经营净收入2112.8元,增长6.4%;财产净收入1584元,增长4.3%;转移净收入5800.4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282.1元,比上年增长9.2%;经营净收入908.6元,增长8.9%;财产净收入44.3元,增长8.0%;转移净收入6074.3元,增长9.3%。
2021年,蓝田县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775.0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59.4元,增长2.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549.2元,增长9.2%。
第一产业
2021年,蓝田县粮食种植面积59.55万亩,比上年下降1.10%;蔬菜种植面积6.55万亩,增长6.7%;瓜果种植面积1.21万亩,增长3.6%;油料种植面积2.4万亩,下降4.0%;棉花种植面积564亩,下降13.0%。2021年,蓝田县粮食产量18.12万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0.14万吨,增长3.4%;秋粮产量7.97万吨,下降1.2%。肉类产量0.74万吨,增长5.0%;奶类产量1.87万吨,增长71.1%;禽蛋产量0.57万吨,下降1.8%;蔬菜产量12.94万吨,增长9.7%;园林水果产量7.12万吨,增长5.2%。
第二产业
据出土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蓝田县先民们已开发使用蓝田玉,有玉璧、玉戈等。
殷商时,华夏族活动在滋水(今灞河)鹿塬一带,使用刀、斧、戈、钺、锯、削、锛等青铜器具,孟村乡怀珍坊建有冶铜作坊,冶铜炉灶。
战国时期,铁器使用,鹿原东香村已生产“V”型铁犁铧,并生产铁制农具锄、镢、镰、锨、耧铧等。
秦始皇时,得蓝田水苍玉制为传国玉玺,李斯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从此,蓝田玉受到青睐,蓝田逐渐成为玉器加工之乡。
西汉时设盐铁官,奖励盐铁生产。孟村乡双柏树村出土文物有西汉早期车水灌溉用的铁制机械齿轮,结构合理,表现了西汉早期机械加工工艺水平。
北宋时,县城北三里头村南曾建冶铁作坊。
明崇祯年间,锻造业遍及民间。
清同治、光绪年间,蓝田漂染业兴起。县城及东西两川、焦汤一带已有染房数十家,制土靛业也随之兴起,东川农民多以种蓝为业。西川洩湖乡纺织技术为全县之首,乡民用旧式机杼织成土布,以结实耐用受到欢迎,大宗贩者曾络绎不绝贩往甘肃、宁夏一带销售。
民国时期,厚镇乡姜刘沟廖家坪,出产“土子”(锰矿颗粒)。陕西省政府建设厅在展览会上,曾开辟专栏,对土子以蓝田特产进行介绍,并由民间手工开采,行销秦、陇、晋等省区。
解放后,1965年,全县工业企业28个,职工565人,总产值186.49万元,实现利润14.36万元。此间,中国航天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属向阳公司来蓝田建厂,对蓝田工业外环境改变很大。
20世纪70年代初,蓝田县工业企业开始复苏,各厂矿陆续扩大生产规模。
工业
2021年,蓝田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4.69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5.5%;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3.93亿元,增长2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8%。2021年,蓝田县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总产值21.23亿元,增长64.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9%。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8.1%,汽车制造业增长137.7%,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3.2%,金属制品业增长27.8%。
建筑业
2021年,蓝田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7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8%。全县具有资质等级并纳入“企业一套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1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6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3.36亿元,增长0.3%。所有资质等级企业签订合同额9.98亿元,下降2.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1年,蓝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5.15亿元,增长1.7%。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0亿元,下降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5亿元,增长31.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4.56亿元,增长1.0%;餐饮收入0.59亿元,增长7.4%。2021年,蓝田县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48亿元,比上年下降9.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81亿元,增长5.0%;金融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7.3%;房地产业增加值14.54亿元,增长21.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46.12亿元,增长7.4%。
2021年,蓝田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88亿元,比上年下降36.0%。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28.2%,化妆品类下降25.9%,日用品类下降59.6%,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54.1%,书报杂志类下降78.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9.3%,中西药品类增长4.8%,汽车类下降18.4%。2021年,蓝田县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中,网上商品零售额452.8万元,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0.9%,比上年下降15.2个百分点。
2021年,蓝田县新登记市场主体3454户,比上年增长4.2%。年末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37820户,增长1.8%。
对外经济
2021年,蓝田县出口总额2.13亿元。2021年,蓝田县实际利用外资15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0.7%。
房地产业
2021年,蓝田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594.8%。房屋施工面积173.51万平方米,增长22.6%;商品房销售面积29.16万平方米,增长179.9%。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02万平方米。
邮电通信
2021年,蓝田县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4437.1万元,比上年增长9.4%。完成2021年,蓝田县邮政函件类业务37427件,包裹类业务109.68万件,特快专递类业务9981件。2021年,蓝田县电信业务总收入1.14亿元(不含移动公司),比上年增长15.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9.46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63万户。
旅游业
2019年,蓝田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67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9.4%;旅游业总收入94.92亿元,下降9.6%。
金融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3.30亿元,增长16.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4.61亿元,增长12.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6.71亿元,增长10.5%,其中住户贷款29.75亿元,增长18.7%。
保险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共有保险机构2家。2021年,蓝田县保费收入17456.81万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821万元,增长17.7%;人身险保费收入13635.81万元,下降10.0%。
交通
2021年,蓝田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88亿元,增长0.3%。
运输
2021年,蓝田县货物运输总量726万吨,比上年下降11.4%;货物运输周转量51271万吨千米,下降12.6%。旅客运输总量426.2万人次,增长3.6%;旅客运输周转量31091.3万人千米,增长1.7%。
沪陕高速蓝田段
科技事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高新技术企业29家,比上年末增加5家。科技活动机构14家,科技活动经费共筹集18309万元。专利授权量196件,比上年增长44.1%。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6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0.6%。
教育事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有各类学校共252所,普通中学45所,在校学生数23262人,毕业生8457人。小学83所,在校学生27493人,毕业生4062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共有博物馆(不含私营)7座,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53处。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图书总藏量44万册。文化馆1个,文化站19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2021年,蓝田县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12场。
体育事业
2021年,蓝田县举办各类群众体育展示表演和竞赛活动共计15项次,体育社团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6项次。新建社区全民健身路径6个,新建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个。全县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83名。
卫生事业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70个,其中,医院10个,卫生院28个,村卫生室468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44人,注册护士950人。各类卫生机构床位2171张,其中,医院床位1492张。
劳动就业
2021年,蓝田县城镇新增就业425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1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
社会保障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8.96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11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86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0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151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1043人。
社会福利
截至2021年末,蓝田县共有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7个,床位632张,收养人数308人。年末城市低保对象287户、469人,发放低保金407万元;农村低保对象7553户、20697人,发放低保金14361.7万元。
环境保护
2021年,蓝田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5天,比上年增加24天。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9微克/标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34微克/标立方米,颗粒物(PMIO)年平均浓度为73微克/标立方米,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为32微克/标立方米。
安全生产
2021年,蓝田县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起、死亡12人,分别比上年下降66.7%和29.4%。其中,道路运输事故12起、死亡12人。
综述
蓝田是人类先祖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萌发地。蓝田玉名列中国“四大名玉”,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故得县名蓝田,秦始皇传国玉玺即为蓝玉所制。蓝田古属京畿之地,秦献公六年(前379年)置县,已有2300多年历史。
蓝田作为古人类生息繁衍的地方,是唐代宫廷名画家韩干、北宋神宗年间著名的“四吕”兄弟、著名理学家牛兆濂等历史名人的故乡,也是唐诗画家王维隐居的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遗存。蓝田自然景观秀美,是西安东南秦岭北麓旅游带的重点区域之一,境内山雄水秀,川美岭阔,自然风景秀丽,有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被誉为“第二敦煌”的壁塑瑰宝水陆庵,建于隋唐的佛教净土宗圣地悟真寺,东汉才女蔡文姬墓,王维辋川别业遗迹等人文景观。
方言
蓝田方言,属北方方言(即北方话)西北方言区,它和普通话比较,语法结构和声韵系统大部相同,而声调多有差异。蓝田话发音咬字重,声音短促,调子低沉,缺乏普通话那种轻盈、委婉、抑扬之感。
蓝田是秦、汉、唐历代京畿之地,古都门户,文人云集,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其语法结构简练,生动幽默。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谚语和歇后语中。县内语音,存在着地区差别,大体可分三个方言小区:
一、鹿原小区(包括安村、孟村、巩村、焦岱、汤峪、史家寨)。
二、县川小区(包括城关、三里镇、洩湖、华胥、普化、李后、大寨)。
三、横岭小区(包括金山、三官庙、厚镇、马楼、许庙等)。
民间艺术
二黄戏
别名土二黄,清初流行于灞源一带。时有戏班班主黄亮子领班演出,上演剧目较丰,有《木柯寨》、《战秦琼》、《二天门》、《敬德还朝》、《收岑彭》等。解放后,虽无登台演出,其板腔唱段亦有流传,灞源乡河东村李永清加入陕西省二黄戏曲协会,参与挖掘研究工作。
花鼓戏
别名打花鼓,明末清初流行于葛牌、蓝桥等山区,今仍有业余演出,其乐器单一,表演形式类似二人台,唱腔兼蓄湖南花鼓与商洛花鼓。以葛牌米汤河流行最盛。解放后,地方政府和县文化馆支持花鼓戏演出,传统剧目有《三娘年磨》、《张德河进殿》、《夫妻观灯》、《刘海戏金蟾》等。
道情戏
蓝田的道情戏在华胥乡上许村延续时间较长。1960年,挖掘民间艺术遗产中,县民光剧团团长韩辅华曾蹲点搜集整理,排练上演了蓝田道情《槐阴媒》和《卖华山》。蓝田道情与长安道情、商洛道情颇似,但在行腔、拖音、韵味乃至表演上又不尽相同,其唱词前必搭“哎”字,落音收腔急刹紧收尾。伴奏乐器以云锣碰铃为主,时则加以大钹大镲。其风格淳朴,情调豪放。
亦称对对戏、地摊子、地游子。明清流行于蓝田普化乡赫张村,民国期间曾一度活跃,多为农妇喜爱,时有大姑娘小媳妇皆习秧歌之说。常以自乐班演唱,无丝竹管弦,只配以大鼓、铙钹和铜锣,表演者就地载歌载舞。其唱腔曲调兼及山歌、民歌和情歌,无拘无束,自然通俗。流传剧目有《黑宝打草鞋》、《来宝吃面》、《蓝桥会》、《绣荷包》、《打补丁》、《货郎担》、《抬牛老爷》等。1980年以后,县文化馆收集蓝田秧歌剧本26个,曲牌43调。
水会音乐
源于隋,盛于唐,原囿于寺庙。演奏乐器以笙、管、笛、箫为主,击节伴奏用木鱼、铁磬和碰铃。所奏乐曲细腻委婉,清雅悦耳,故而也称细乐。传入民间后,有两种用途,一种为取水耍马角利用。其演奏为适应路途活动,遂形成路拍。本县曾有普化乡全家岭水会乐社、楸树庙水会乐社、西川田家村水会乐社,此3家乐社于民国时期活动频繁,每遇干旱要到本县的锡水洞、周至县的太白山、洛南的黄龙庙(黄龙洞)取水,水会乐社随行演奏,即使行程百里,也须吹奏不息,乡民称此路拍为“取水经”。其主要曲牌有《清江颂》、《敢中砂》和《小曲子路拍》。另一种为坐夜曲,多在过庙会或民间做佛事念经时演奏。主要曲牌有《粉红莲》和《散拍坐夜》。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取水耍马角绝迹,水会音乐频临失传。
跑佛
属祭佛舞蹈活动,原出水陆庵庙会,多由妇女参加。舞队以偶数组列,舞前,有2人持碰铃和木鱼击奏吟歌(绣荷包调);舞队遂按其节奏蹈步起跑,继而手舞足蹈。开始常为单队跑8字型,后陆续加入双队(或四或六)则由各领队示意指点,相互变幻排列组合,跑双8字或X字型亦曰套锁链,届时伴唱声亢,舞蹈者大汗淋漓。反复循环数遍后,即告段落。再由领舞者各带队回归。至今,这项活动仍在庙会中流行。
社火
俗称“底子”,源于春社祭祀迎神赛会,盛行于明清时代。社火由2—4人扮作春梦婆、春娣或春吏、春皂,手持捧槌之类物器,在锣鼓的伴奏下扭怩作态,滑稽可笑,惹人发笑。此形式常与高跷、芯子、竹马、旱船、狮子、龙灯联袂表演。解放初期,这些民间热闹遍及城乡,成为本县群众庆丰收、贺新春、闹元宵的主要娱乐活动形式。较以肖家坡的芯子,布村的高跷,冯家村的桌头“掏肠换肚”,柳家村的竹马旱船,村和灞源的狮子龙灯驰名。
| 蓝田人遗址 1964年在蓝田县的公王岭,科学家发现了距今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喻为20世纪60年代国际考古界的重大发现,伴随着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2000多件动物化石和公王岭上保存完好的第四纪黄土剖面,都为研究从早期猿人到晚期智人的进化演变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滨河西路,总占地1200亩,投资额3.5亿元,民俗文化村依白鹿原地势而建,南望秦岭、东临灞河,为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以白鹿原坡和灞河为中心区域,展示了白鹿原的田园风光、白鹿祥瑞、婚丧礼俗、传统工艺、休闲娱乐、百味美食、宗法传承、历史记忆等特色民俗文化。 |
| 白鹿原影视城 陕西首座大型影视城,位于蓝田县前卫镇,距蓝田县城仅16千米,距西安36千米,1小时内可达咸阳国际机场,入口设在关中环线,交通便利。整个景区占地面积1050亩,由入口区、生态景观区、栈道水景、扶梯通道、白鹿村、滋水县城、麦塬儿童区、儿童游乐区、轮胎公园九大功能区组成。 |
| 蔡文姬墓 位于蓝田县三里镇蔡王村。蔡文姬(一作昭姬),名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女。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促道,夫亡,归母家。汉末大乱,为董卓部所虏。曹操念蔡邕无后,以金壁赎归,再嫁董祀。琴曲歌词《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她所作。蔡文姬墓,冢高7米,林木葱郁。相传,蔡王庄就是当时给蔡文姬看墓的人,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一个村庄。 |
| 王顺山 被称为“天下第一孝山”。“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这是诗人唱吟王顺山的名句,王顺山的奇特险峻被游人定位于“兼华山之险,具黄山之秀”。 |
| 悟真寺 位于蓝田县普化镇,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以前。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是为净土宗祖庭。 |
| 水陆庵 有“天下第一彩色连环壁塑”之称,原是悟真寺的水陆殿,是当时举行“水陆大斋”、“水陆道场”的重要场所。明朝时,秦藩王朱怀埢用了5年多的时间,修为家庙。水陆庵大雄宝殿保存下来的3700余尊泥塑,被喻为“壁塑瑰宝”。 |
| 辋川 蓝田县的秦岭北麓一条美丽的川道,川水自嶷关口流出以后,蜿蜒流入灞河,古时候川水流过川内的欹湖,两岸山间也有几条小河同时向欹湖流来,从山上望下去,川流环凑涟漪,好似车辋形状,由此得名——辋川。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的“辋川别墅”就修在这里。当年王维常和好友裴迪同游,过着弹琴赋诗的悠闲生活,作有《辋川集》和《辋川图》。 |
| 辋川溶洞 位于风光秀美的秦岭北麓,距西安60千米,西商高速公路可直达。景区群山环抱、重峦叠翠、瀑布涟滟,分为天然游览区、高空滑索娱乐区、通真道教区、七星潭自然游乐区等。凌云洞在照壁峰腰,海拔千米,洞深527米,内钟乳石笋千姿百态。锡水洞被奉为道家第55福地,洞深270米,洞庭高大宽阔。 |
| 汤峪温泉 位于蓝田县汤峪镇,依山傍水,景色旖旎。汤峪温泉原名“石门汤泉”,为秦地胜地,唐时即建“大兴汤院”和皇家行宫“上林苑”。清道光年间因水患渐衰,汤泉水温达60°C以上,富含十多种矿物制,浴疗价值极高,民间称为“功德水”,又因春季浴洗更佳而谓“桃花水”。 |
|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对蓝田县五里头村北宋吕氏家族墓地进行了调查、测绘、勘探及发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婴幼儿墓葬9座)和东、西、北三侧围沟各一处,调查勘探家庙遗址一座。出土遗物700余件组,砖、石墓志铭24合。 |
| 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创建了长征路上的第一个红色政权——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留下了“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建立在旧址上的“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占地800平方米,展出资料照片400余幅,已成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安市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
| 汪锋同志故居 蓝田是革命前辈汪锋同志的故乡,在汪锋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了汪锋同志故居纪念馆。汪锋同志故居位于蓝田县九间房镇街子村,保护面积380平方米。按照20世纪50年代当地群众建房的风格,对故居进行了大面积维修。从2008年4月开始到2010年6月,先后完成了汪锋旧居修复、人行道石台阶道路铺设、车行道路水泥路面硬化、院内及周边地面平整、护坡砌体及故居周边绿化建设、厕所修建等工作。2007年1月被蓝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近现代革命史迹。 |
| 蓝田玉 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是中国开发利用最早的玉种之一,早在万年以前的石器时代,蓝田玉就被先民们开采利用,春秋秦汉时蓝田玉雕开始在贵族阶层和上层社会流行,唐时达到鼎盛。著名的秦始皇传国玺就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此后玉玺一直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流传千余载。 |
| 白皮松 蓝田县地处秦岭山区与关中平原过渡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适合白皮松的繁育生长。境内拥有中国最大的天然白皮松连片纯林区和白皮松繁育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白皮松原产地和交易市场。2017年,蓝田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白皮松之乡”称号,合作共建“陕西蓝田白皮松研究院”,进一步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白皮松这一珍稀资源。 |
| 核桃 蓝田核桃生产历史悠久,先后引进了河北露仁核桃、新疆薄皮核桃等品种,经过精心栽培管理,选育了适宜当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北仓湾803,并通过省级评定。经过20多年的大面积推广,蓝田县核桃栽植面积达6万亩,年产量2.8万吨。其中发展北仓湾803优质核桃2万亩,年产量35万吨。 |
| 柿子 柿子营养丰富可加工成柿饼、柿糕,还可用来酿酒、制醋,又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蓝田县栽植柿子历史悠久,栽植面积2万亩,分布于三官庙、金山、厚镇、玉山、普化等乡镇,属纯天然无公害产品,年产柿子2.5万吨。 |
| 洩湖樱桃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蓝田县就引进栽培甜樱桃,早熟品种红灯5月上旬成熟,果实大,平均单果重9.6克;果型呈肾脏形,果柄粗短;果皮红色或紫红色,可食率达92.9%,耐储运。拉宾斯是由加拿大杂交育成的自花结实品种,有光泽,外观美;果肉硬脆多汁,酸甜可口,口味佳,耐储运。 |
| 蓝田葱花大饼 |
| 蓝田高馔蒸馍 为麦面制品,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所创,广泛流传于蓝田白鹿塬上。馍香四溢,筋道耐嚼,老少皆喜食之。 |
| 蓝田楼祝手工空心挂面 以蓝田楼祝村命名,楼祝村位于玉山镇北约2千米。村中有十有八户以生产手工空心挂面为业。所产挂面选用上等面粉,加盐水拌匀揉搓,直至软韧俱备时,用手工拉细,细如发丝,内为空心。该面筋道而韧,口感圆滑,放入锅中久煮不烂,在蓝田为送亲戚的馈赠。 |
| 蓝田水晶饼 陕西名点,蓝田县食品生产,同西安德懋恭齐名,在群众中享有盛誉。成品小巧别致,面色全黄四周雪白,皮酥馅足,润香适口,油多而不腻,糖重而渗甜,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和橘饼清香。曾获国家优质产品、免检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 |
| 蓝田泡油糕 泡油糕色泽白中带黄,脂凝晶亮,犹如轻纱蝉翼,其味芬芳醇香,见风则消,入口即化,启齿则散,松酥绵润,风味悠长。清时陕西名厨侯治荣为慈禧太后祝寿时制作的泡油糕,令慈禧太后食后赞叹不绝,从此流传蓝田民间。 |
| 蓝田醋粉 用上等面加醋鳖制成。成品味酸可口,有去火明目消暑功效,为夏季美食。 |
| 蓝田苦荞小麦饸饹 蓝田苦荞麦饸饹条细,色泽黄亮,棉软筋韧,清香利口。因糖分含量少,粗纤维多,利于消化,对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为陕西著名小吃。 |
| 蓝田神仙粉 夏秋两季,采秦岭山中绿色无污染的糜子稍树叶,晾干后放入盆中,加入沸腾开水,待稍凉后用力揉搓,去叶柄及杂物后,放入一干净盘中,冷后即成凝胶状,切块后加入蒜、醋、油泼辣椒等。神仙粉味苦清肝,清火明目,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
| 蓝田洋芋搅团 将优质土豆冼净,蒸熟后去皮,放入石臼之中用木杵锤打,直至粘稠状,取一块入碗中,加入汤汁、酸菜等即可食用,成为农家乐的主打品种。 |
| 灞源豆腐干 因产于蓝田县灞源乡而得名,属绿色食品。用秦岭中出产的无污染黄豆为原料,点卤而成。豆腐干清香可口,营养丰富,含胆固醇、脂肪少,具有抗血脂,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
韩干,蓝田人,唐代名画家,官至太府寺丞。善画人物、花竹、菩萨、鬼神,特别擅长画马,被传为画马神手。生平所作名画有《五王出游图》、《宁王打球图》、《对鉴仕女图》、《明皇射鹿图》、《明妃上马图》等,皆以写真出名。
吕大忠,字进伯,北宋京兆蓝田人。皇祐年间进士。熙宁中出任陕西转运副使,后又改为秘书丞,检校枢密院使,兵房文字。绍圣二年(1095年)加宝文阁直学士。
吕大防(1027—1097年),字微仲,北宋京兆蓝田人,大忠之二弟。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举进士第,曾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尚书右丞。
吕大钧(1029—1080年),字和叔,大忠之三弟,北宋京兆蓝田人。北宋关学的代表人物。自幼胆识过人,为“横渠先生”张载弟子,曾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
吕大临(1042—1090年),字与叔,号芸阁,大忠之四弟,北宋京兆蓝田人,哲学家和著名的金石学家。“关学”起家的重要人物之一。程颢称赞吕大临的学问“深潜缜密”,朱熹称其成就高于宋代理学诸公。
王承恩,汤峪川聚庆村人。明崇祯时宫廷宦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兵临城下,黎明时帝死于万寿亭,承恩即自缢其下,南明福王时谥忠愍。
牛兆濂(1867—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陕西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后人尊称蓝川先生。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
2019年3月,蓝田县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7月,获2019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青年乐业百佳县市。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8月,入选“2020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2020年12月10日,被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县城称号。
2021年7月,上榜2021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排名第2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