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牧 编辑
杨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献,笔名叶珊、杨牧,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县,中国当代诗人、散文家。
1955年,以“叶珊”为笔名发表诗作。1959年,入读东海大学历史系,后转读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水之湄》。1964年,入读美国爱荷华大学诗创作班。1966年2月,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同年10月入读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1969年,出版诗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于麻省大学。1971年,获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年底任教于华盛顿大学。1972年,发表《年轮》,改笔名为“杨牧”。1975年,出版诗集《瓶中稿》、散文集《杨牧自选集》。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莱精神》。1978年,出版诗集《北斗行》。1980年,出版诗集《禁忌的游戏》《海岸七叠》。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道》。1987年,出版散文集《飞过火山》《山风海雨》。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诗的完成》。1996年,返回故乡花莲,任台湾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1997年,出版诗集《时光命题》、散文集《昔我往矣》。2001年,出版诗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前书》。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后书》。2012年,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后出版《奇来前书》《奇来后书》《杨牧诗选》。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岁。
1940年9月6日,出生于台湾省花莲县。小时候入读花莲县花莲市明义国民小学,学习国语。小学毕业后,入读台湾省花莲中学初中部。1955年,初中毕业后,入读花莲中学高中部,期间广泛涉猎通俗小说及翻译小说,协助陈锦标编辑花莲《东台日报》的诗周刊。1958年,高中毕业,参加联考落选后赴台北。1959年,《创世纪》改版,被选为该刊编辑委员;9月,入读东海大学历史系,后转读外文系。1960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水之湄》。1962年,与同学组织《原人学会》,学习中国哲学、古典文学。
1963年,从东海大学毕业,赴金门服役。1964年,退伍返台湾;9月,入读美国爱荷华大学诗创作班,学习古英文、中国艺术史、比较文学。1965年,列名《现代文学》杂志编委。1966年2月,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10月,入读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1969年,出版诗集《非渡集》。1970年,任教于麻省大学。1971年,获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年底任教于华盛顿大学。
1972年,发表《年轮》于《纯文学》第62期,改笔名为“杨牧”,主编《现代文学》现代诗回顾专号出版。1974年,与余光中合编《中外文学》诗专号 ;同年,出版评论集《传统的与现代的》,内收《惊识杜秋娘》《郑愁予传奇》等15篇文章 。
1975年,出版诗集《瓶中稿》、散文集《杨牧自选集》。1976年,与痖弦合编《洪范丛书》。1977年,出版散文集《柏克莱精神》 。1978年,出版诗集《北斗行》,收诗47首 。1980年,出版诗集《禁忌的游戏》,收诗36首,分“南陵”“全录”“诸宫调”“九辩”等四辑 ;出版诗集《海岸七叠》,收诗44首,分“会话”“草木疏”“出发”“子午协奏曲”等四辑 。
1982年,出版散文集《搜索者》。1985年,出版散文集《交流道》。1987年,出版散文集《飞过火山》《山风海雨》。1989年,出版散文集《一首诗的完成》。1991年,出版诗集《完整的寓言》、散文集《方向归零》。
1995年,从华盛顿大学退休,回到台湾担任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1996年,返回故乡花莲,任教于台湾东华大学,协助成立人文社会科学院,担任首任院长。 1997年,出版诗集《时光命题》、散文集《昔我往矣》。
2001年,出版诗集《涉事》。2003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前书》。2006年,出版诗集《介壳虫》。2009年,出版散文集《奇莱后书》。 2012年,将诗歌授权给《中国新诗百年大典》,向大陆出版社正式授权,此后出版《奇来前书》《奇来后书》《杨牧诗选》。
2020年3月13日,在台北去世,享年80岁。
杨牧
名称 | 首版时间 | 作品类型 |
---|---|---|
《水之湄》 | 1960年 | 诗集 |
《花季》 | 1963年 | 诗集 |
《灯船》 | 1966年 | 诗集 |
《叶珊散文集》 | 1966年 | 散文集 |
《西班牙浪人吟》 | 1966年 | 译著 |
《非渡集》 | 1969年 | 诗集 |
《传说》 | 1971年 | 诗集 |
《中国现代诗英译选集》 | 1973年 | 译著 |
《传统的与现代的》 | 1974年 | 评论集 |
《毛诗成语创考》 | 1974年 | 英文著作 |
《瓶中稿》 | 1975年 | 诗集 |
《杨牧自选集》 | 1975年 | 散文集 |
《年轮》 | 1976年 | 散文集 |
《柏克莱精神》 | 1977年 | 散文集 |
《北斗行》 | 1978年 | 诗集 |
《禁忌的游戏》 | 1980年 | 诗集 |
《海岸七叠》 | 1980年 | 诗集 |
《搜索者》 | 1982年 | 散文集 |
《交流道》 | 1985年 | 散文集 |
《有人》 | 1986年 | 诗集 |
《飞过火山》 | 1987年 | 散文集 |
《山风海雨》 | 1987年 | 散文集 |
《一首诗的完成》 | 1989年 | 散文集 |
《方向归零》 | 1991年 | 散文集 |
《完整的寓言》 | 1991年 | 诗集 |
《疑神》 | 1993年 | 散文集 |
《星图》 | 1995年 | 散文集 |
《亭午之鹰》 | 1996年 | 散文集 |
《下一次假如你去旧金山》 | 1996年 | 散文集 |
《昔我往矣》 | 1997年 | 散文集 |
《时光命题》 | 1997年 | 诗集 |
《涉事》 | 2001年 | 诗集 |
《奇莱前书》 | 2003年 | 散文集 |
《介壳虫》 | 2006年 | 诗集 |
《奇莱后书》 | 2009年 | 散文集 |
主题思想
反思探索
在杨牧的散文中,“反思”和“探索”为其核心主题,“反思”是撇开“意识积淀”,对历史沿革、思想传统、社会现象、体制规范进行自己独立的判断;“探索”是对外在的宇宙世界和内在的自我存在进行终极追问。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原则的坚守和秉持,使其散文在总体上不以感性见长而以知性见重。
杨牧散文关怀乡土,关怀社会,关怀人群、自然和生命,勇于揭露矛盾、提出理想,具有深广的人文精神。他的随笔小品善于以知性提升感性,常以哲学的感悟为主线,串连起叙事、写景、抒情与说理,辐射出种种画面,并将它们融合为一个艺术整体。
艺术手法
杨牧散文富有象征性,他深受17世纪玄学诗人的影响,“静坐窗前,时兴干岁之忧”。他常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对人生乃至整个生命意义的思考。如《作别》在心灵深处回首自己的流浪生涯。回首过往,他向过往告别;总结羁旅,他向羁旅作别;在整理异国诗章时,他向异国作别。杨牧以高度的象征手法否定以往,告别在异国的羁旅,把握现在,扎根于故国的实际。
推陈出新
杨牧尝试在历史和传统题材的再创作中,赋予传统新鲜的生命,使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情调。杨牧在作品中努力开掘传统人文精神,将历史人物故事按现代情绪重新处理。从《延陵季子挂剑》《秋祭杜甫》到《林冲夜奔》《吴凤》,可以清晰地看出他融通传统与现代精神的轨迹。
自由句式
杨牧散文具有追求音乐性的特点,杨牧通常不采用骈偶排比的句式,而是依据情感的自然流泻和语言的自由运作安排节奏,追求不骈偶不排比的音乐境界,因此他的散文自由活泼,挥洒自如。
语言精炼
杨牧散文的文风清丽飘逸,无论抒情、叙事、议论,他都运用诗化的语言,呈现出超然的风度。杨牧极为注重语言的加工提炼,善于将文言、现代人的口语和欧化语熔为一炉,精心铸造,巧妙地加以剪裁衔接,另创新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但也有部分篇章因刻意求工,在语言上有些生硬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