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岸 编辑

中国诗人、翻译家、出版家

屠岸(19231123日-2017年12月16日),本名蒋壁厚,笔名叔牟,江苏常州市人。1946年肄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出版家。

历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干部,华东地区文化部副科长,《戏剧报》编辑编辑部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现代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主任及副总编、总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41年开始发作品。2011年11月,获得“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物

2017年12月16日,屠岸在京逝世,享年94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蒋壁厚

别名:叔牟、屠岸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日期:1923年11月23日

逝世日期:2017年12月16日

毕业院校:上海交通大学(肄业)

主要成就:2011年中国版权产业风云人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

人物简历

编辑

屠岸的作品屠岸的作品

从小时候起屠岸就从母亲那里得到中国古典文的滋养,母爱的温馨连同中国古典诗歌的瑰丽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初一时他就拿起笔来写出了第一首诗《北风》,母亲鼓励的目送他走上了诗歌创作路。而就读于大学英文系的表兄推荐的《牛津英国诗选》和《英诗金库》激发了屠岸对英文诗的浓厚兴趣。在上海交通大学铁道管理系学习期间,他课余研习语音学,与外国教师对话练习英语,看原版英文影片。在写诗的同时也尝试译诗。他的第一部诗歌译作特曼的《鼓声》出版于1948年,是在哥哥和未婚妻的助下自费出版的。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选择他还有象征,当时美国的南北战争惠特曼支持北方的林肯,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屠岸以此来象征代表中国北方的延安、西柏坡将战胜代表南方蒋介石南京

翻译出版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在1950年,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他最好的戏剧在文学史上是并列的,屠岸非常喜欢它们的含义深刻,韵律优美,但担心它们与当时的革命气氛不协调。胡风先生的话解除了他的顾虑,胡风先生说:“文学作品影响人的灵魂的东西,这样的作品不仅对今天读者有用,对将来的读也有用。”屠岸感到欣慰的是“文革”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手抄本还在边疆的知识青年中流传。

从四十年代起屠岸就对济慈的诗情有独钟,不仅因为济慈用美来抗衡社会的丑恶,与屠岸的价值观相吻合,而且由于济慈只活了25岁,22岁得了肺结核,屠岸也在22岁得了肺结核,这在当时是可怕的病,屠岸把济慈当作冥中知己,好像超了时空在生命和诗情上相遇。几十年来济慈的诗与他的灵魂相互交融,困难时读莎士比亚和济慈的诗成为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文革”时在“五七”干校,他和妻子一起背诵济慈的《夜莺颂》《秋颂》驱逐心中的苦闷,所有的书被抄走了,但心中镌刻的诗文是抄不走的,这些作品还能背诵。厚积而薄发,1997年出版的屠岸译《济慈诗选》成为他译诗生涯峰,并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屠岸屠岸

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诗爱者的自白――屠岸的散文散文诗》《深秋有如初――屠岸诗选》《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诗论·文·剧论――屠岸文艺评论集》《夜灯处课儿诗》等。

译著有惠特曼诗集《鼓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莎士比亚长篇叙事诗《鲁克丽斯失贞记》(与屠笛合译)、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国》(与妻子方谷绣合译)、《英美著名儿童诗一百首》《英美儿童诗精品选》三种、《英语诗歌精选读本》(英汉双语)、《迷人的春光――英国抒情诗选》(与卞之琳等合译)、《我听见亚美利加在歌唱---美国诗选》(与杨德豫等合译)、《济慈诗选》《英国诗选》。

编辑《田汉全集》(任副主编),选编有《外国诗歌经典100篇》(与章燕合编)。《济慈诗选》译本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