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 编辑
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是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黄海之滨,东隔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西靠临沂市, 北接青岛市、潍坊市,南临连云港。全市总面积5358.5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6000平方千米,下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2区2县。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221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日照市常住人口为2968365人。
日照是中国滨海生态、宜居、旅游、现代化港口城市和临港产业基地,也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日照有 168.5 公里海岸线,有石臼湾、佛手湾两大天然港湾与日照港、岚山港组成的港群,被誉为“水上运动之都”与“东方太阳城”。因环境优良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日照夏商时期属东夷,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牛津大学《世界史便览》称为“亚洲最早的城市”。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宋设日照镇,始有“日照”之名。金设日照县,明代属青州,清代属沂州。1989年6月建地级市。
日照有姜尚、刘勰、丁肇中等历史名人。评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等称号。2020年10月20日,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2021年,日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1.96亿元。2021年12月24日,首届“千兆城市”高峰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上正式公布了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名单,日照入选。
中文名:日照市
外文名:RizhaoCity
别名: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
行政区划代码:371100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所属地区:山东省
地理位置:山东省东南部
面积:5358.57km²
下辖地区:东港区、岚山区、五莲县、莒县
政府驻地:东港区北京路198号
电话区号:0633
邮政编码:276800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96.84万(第七次人口普查)
著名景点:万平口、东夷小镇、九仙山、五莲山、浮来山
机场:日照山字河机场
火车站:日照站、日照西站、日照南站
车牌代码:鲁L
地区生产总值:2211.96亿元(2021年)
方言:日照方言-莒照小片
市长:李在武
港口:日照港
市树:银杏
市花:桂花
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
秦属琅琊郡。
三国魏时属城阳郡并于莒县。
日照市风光
隋时归莒县,属琅琊郡。
唐、宋属密州。宋元祐二年(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日照之名始于此。
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始设日照县,属益都府莒州。
元代日照县属益都路莒州。
明初,属青州府莒州。
清属沂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属胶东道。
1928年直属于山东省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照县政府隶属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0年3月,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属滨海行署、滨海专署和三专署。
1950年,归属沂水专区。
日照地貌
1956年,归临沂专区。
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县改为日照市(县级),属临沂行署。
1989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照市升格为地级市。
1992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日照市设区带县,以原日照市行政区成立东港区。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发布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通知,日照市入选。
根据2017年7月政府官网显示,日照市辖2区2县,共有11个街道、40个镇、4个乡,市政府驻地东港区。
日照市地图
下辖区域 | 乡镇隶属 | 政府驻地 |
东港区 | 日照街道 | |
岚山区 | 安东卫街道 | |
五莲县 | 洪凝街道、街头镇、潮河镇、许孟镇、于里镇、汪湖镇、叩官镇、中至镇、高泽镇、松柏镇、石场乡、户部乡 | 洪凝街道 |
莒县 | 城阳街道、招贤镇、阎庄镇、夏庄镇、刘家官庄镇、峤山镇、小店镇、龙山镇、东莞镇、浮来山镇、陵阳镇、店子集镇、长岭镇、安庄镇、碁山镇、洛河镇、寨里河镇、桑园镇、果庄镇、库山乡 | 城阳街道 |
统计截至2017年7月,来源 |
位置境域
日照市位于东经118°25′~119°39′,北纬35°04′~36°04′之间,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山东半岛东南部。东临黄海,西接临沂市,南与江苏省连云港市毗邻,北与青岛市、潍坊市接壤,隔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全市总面积5358.5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日照市属鲁东丘陵,总的地势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低,略向东南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间分布。最高点为五莲县境内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点为东港区东海峪村,海拔1~1.5米。山地占总面积的17.5%,丘陵占57.2%,平原占25.3%。日照地处海滨,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山丘、水域、湿地、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境内河流纵横,分别归属沭河、潍河,除潍河流入渤海外,其余流入黄海。较大河流18条,总长461.4公里,流域面积5222.7平方公里。日照境内有大小山头4358座。西部为泰沂山脉系,大多呈东南、西北走向;北部山脉多呈南北和西南、东北走向;中南部有7条互不衔接的山脉,走向各异;东部属胶东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的有39座。
气候
日照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潮湿,台风登陆频繁。年均气温12.7℃,年均湿度72%,无霜期223天,年平均日照2533小时,年均降水量874毫米。空气质量为国家二级标准。日照属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因其濒临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相对同纬度其他内陆地区四季温差较小,因此夏冬季气温适中。
水文
全市河流分属沭河水系、潍河水系和东南沿海水系,较大河流有沭河、傅疃河、潮白河、绣针河、潍河、巨峰河等。其中:沭河是日照市境内最大的河流,由沂水进入莒县境内,纵贯莒县南北,境内干流长83.29公里;傅疃河是日照市最大独流入海河道,境内干流长60.72公里;潍河经莒县、五莲县入墙夼水库,境内干流长47.5公里;绣针河是省际边界河道,境内干流长度24.42公里;潮白河是日照市与青岛市边界河道,境内干流长41.83公里。
日照海岸位于黄海中部,岬湾相连,北起甜水河口,南到绣针河口,全长168.5公里,属于比较平直的基岩沙砾质海岸。海岸线上有石臼湾、佛手湾两大天然港湾与日照港、岚山港组成的日照港群。近陆岛屿有桃花岛、出风岛;远有平岛、达山岛和车牛山岛组成的“前三岛”,面积0.42平方公里。日照无天然湖泊,共有水库595座,总库容13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座,分别是日照、青峰岭、小仕阳水库;中型水库10座,分别是马陵、巨峰、峤山、户部岭、长城岭、石亩子、学庄、河西、小王疃、龙潭沟水库。
日照海滨风景
土地资源
日照市土地资源总量日照市土地总面积为8025127.7亩,农用地6433271.4亩,建设用地1065614.3亩,未利用地526242.0亩。其中:耕地3461468.1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43.13%;园地739752.2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9.22%;林地1137295.4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14.17%;其他农用地1094755.7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13.6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866966.7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10.80%;交通运输用地64935.9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0.81%;水利设施用地133711.7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1.67%;未利用土地为288414.1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3.60%;其他土地为237827.9亩,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2.96%。
东港区1706589.1亩、岚山区1148760.5亩、莒县2924321.1亩、五莲县2245457.0亩,莒县面积最大,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36.44%,岚山区面积最小,占日照市土地总面积的14.31%。
日照市有岛屿4个,分别是平岛、达山岛、车牛山岛、太公岛,共计面积600.7亩。
生物资源
日照市共有野生动物207种,隶属4纲26目11属。其中两栖纲7种,爬行纲15种,哺乳纲14种,鸟纲171种。现有野生鸟类中,有留鸟37种,候鸟134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4种(丹顶鹤、大鸨、金雕、白鹳),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20种(黄嘴白鹭、大天鹅、白额雁、鸳鸯、灰鹤等)。野生兽类中,以蒙古草兔及刺猬分布较广。
矿产资源
日照市横跨胶南隆起、胶莱坳陷和沂沭断裂带三个Ⅲ级构造单元,出露地层齐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非金属、地下水、矿泉水等矿产资源。已发现56种矿产,分别为铁、锰、铜、铅、锌、金、银、稀土、锆英石、白云岩、石灰岩、蓝晶石、红柱石、铸型用砂、煤、硫铁矿、磷、盐、金红石、钾长石、蛇纹岩、橄榄岩、萤石、重晶石、瓷石、高岭土、耐火粘土、石棉、硅石、硅灰石、滑石、石膏、砖瓦粘土、页岩、大理岩、花岗石、方解石、蛭石、膨润土、榴辉岩、玄武岩、沸石、水晶、刚玉、园林石、坤山玉、莒翠绿、紫豆瓣、砚石、海砂(河砂)、石墨、硅化木、金刚石、矿泉水、地下水。
日照河山摩崖石刻
201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308.2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143.98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1.00%,比上年末提高0.6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出生率11.53‰,人口死亡率5.75‰,人口自然增长率5.78‰。省内迁入5702人,省外迁入5151人。年末常住人口294.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7万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日照市常住人口为2968365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80101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67352人,增长5.97%,年平均增长率为0.58%。全市共有家庭户1102883户,集体户42244户,家庭户人口为2815750人,集体户人口为15261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0人减少0.15人。
全市各地区人口总量在80万人至100万人之间的区县有东港区、莒县,合计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61.02%;在30万人至50万人之间的区县有岚山区、五莲县,合计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7.72%;人口总量在20万人以下的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实现较快增长的区县为:东港区(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增加209131人和42501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日照各区县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509556人,占50.85%;女性人口为1458809人,占49.1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48,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提高1.25个百分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区县人口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4955人,占18.36%;15-59岁人口为1757495人,占59.21%;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5915人,占22.4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75835人,占16.0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10 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9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71个百分点。各区县中,15-59岁人口比重在60%以上的区县有4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5%的有3个。
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年龄构成
第七次人口普查各区县人口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01866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5592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12462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752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709人上升为13538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840人上升为1265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692人下降为34108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7667人下降为26194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24年增长至9.39年,增长了1.15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399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8154人,文盲率由7.22%下降为4.18%,下降3.04个百分点。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年限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814663人,占61.1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153702人,占38.8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95974人,乡村人口减少328622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4.05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718612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23903人,流动人口为49470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97002人,增长70.44%;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59883人,增长249.74%;流动人口增加137119人,增长38.35%。
综述
2020年日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06.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1.3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844.20亿元,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990.90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42.1:49.4。
日照市区新貌
经山东省统计局首次统一核算并反馈,2019年日照市实现生产总值1949.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77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831.88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949.73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由9.3:43.1:47.6调整为8.6:42.7:48.7。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山东省统计局对2018年各市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统一核算修订。修订后的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790.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1.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52.5亿元。
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43.1:47.6调整为8.6:42.7:48.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0.4%、52.7%和46.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3.8、3.4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占比超过4成。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94%。先进钢铁制造快速发展,高端钢材占比继续提高。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其中,新能源新材料产值增长11.6%,高端化工产值增长6.0%。
双招双引成果丰硕。全市新落地招引项目252个,到位资金268.46亿元。其中,计划投资过亿元项目211个。东华软件、能链集团、上海通用重工等重大项目落户日照。经济园区“四上”企业达到710家,比上年净增56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
市场主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25.12万户,注册资本(金)6504.6亿元,分别增长17.0%、28.3%。市属国有企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年末,16家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706.81亿元,增长14.6%;实现营业收入391.97亿元,增长9.4%;实现利润总额27.64亿元,增长25.3%;上缴税费22.89亿元,增长10%;存量融资729.56亿元,其中年内新增融资289.92亿元;市属国有企业重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68.73亿元。
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进。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03万人,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1.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5%,低于控制目标1.25个百分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9亿元,支持2174人自主创业。举办日照市第四届创业大赛,县级以上创业孵化平台26家,3个乡镇(街道)获评省级创业型乡镇(街道)。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减轻负担6570万元。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引导扶持1420名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6.2%。建成启用首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并成功争创省级产业园,58同城等26家企业已签约入驻。
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全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5亿元,巩固提升7.6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成效,现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莲西区域扶贫经验入选全省地方改革十大案例。进一步巩固贫困人口收入支撑,全市614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实现收益87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总额10.16亿元、余额7.32亿元,累计实现贫困户收益1.53亿元,贷款总额和贫困户获贷率均居全省第一位。创新建立日照市脱贫监测和即时帮扶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和饮水安全攻坚行动,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内住院费“一站式”即时结算。“低保助力脱贫攻坚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生活费补助制度”在全省发文推广。
乡村振兴全面提速。实施新一轮“林水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增造林8066.7公顷、育苗2966.7公顷,整治重点河道58公里,建设水利工程56项。425个村实施饮水安全建设,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82%。海岸带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创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省级田园综合体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市级田园综合体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五莲山-白鹭湾园区片区综合治理整体开发经验”在全省推广。
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04%,低于控制目标2.46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援企稳岗政策,为5957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9580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2万人;为8174名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7387.02万元。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为3.88万人发放失业补助金7232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4万笔、29.83亿元。接收应届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1.33万人,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1.92%。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八大类商品价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9%,购进价格下降2.5%。
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33.97万户,注册资本(金)9864.92亿元,分别增长14.9%、28.8%。民营市场主体实有33.57万户,增长15.1%,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8.8%。19家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203.28亿元,增长30.0%;实现营业收入240.49亿元,增长7.5%;利润总额7.8亿元,下降68.9%;上缴税费16.57亿元,增长8.4%;职工人数10189人,增长1.7%。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221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4.68亿元,增长7.4%,两年平均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03.55亿元,增长0.8%,两年平均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1113.73亿元,增长11.7%,两年平均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8.8:40.8:50.4。
第一产业
2019年,农业生产基础稳固。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6.27万亩,粮食总产84.06万吨,亩产428.31公斤。全年猪出栏156.02万头,羊出栏52.55万只,牛出栏4.74万头,活禽出栏13103.46万只。猪肉产量12.1万吨,下降16.2%;禽肉产量17.11万吨,增长54.9%。奶类产量4.84万吨,增长67.2%。禽蛋产量11.63万吨,增长11.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0.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51亿元,增长10.7%。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构建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8400余家,农业“新六产”带动主体800余家。全市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省级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6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9个、市级农产品企业产业品牌63个。其中,日照绿茶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跻身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第51位,在茶类中排名第8位,实现历史性突破。日照海通丝业高档白长丝获得国家首批首个“中国名牌”产品;五莲国光苹果、日照绿茶争创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效期内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645个、新增72个。年末标准化生产基地82家、新增7家。
生产力水平继续提升。全年农林水支出28.39亿元,增长8.9%。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83.1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6.21万台。农机合作社233家,农机户19.83万户,乡村农机从业人员17.66万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累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登记和换证赋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914个,完成率97.8%。在莒县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在岚山区试点“三变改革、五大合作”。莒县代表山东省通过了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第三方评估。
2020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3.91万亩,粮食总产84.07万吨,亩产433.55公斤。全年生猪出栏108.81万头,羊出栏30.16万只,牛出栏3.87万头,活禽出栏11144.72万只。肉类总产量27.51万吨,下降11.6%;禽蛋产量14.37万吨,增长23.6%;奶类产量8.8万吨,增长81.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3%。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3.56亿元,增长4.9%。
2021年,日照市粮食总产量87.11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夏粮产量33.82万吨,增长9.3%;秋粮产量53.29万吨,增长0.3%。分品种看,小麦产量33.82万吨,增长9.3%;玉米产量42.45万吨,增长1.2%;稻谷产量1.91万吨,增长4.2%;大豆产量1.08万吨,下降4.1%。2021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6.8万吨,其中,猪肉产量11.3万吨。牛奶产量6.6万吨,禽蛋产量14.9万吨。年末,生猪、能繁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7.7%、11.6%。2021年,日照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5%,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5.24亿元,增长8.0%。
第二产业
2019年,“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围绕“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好平台、做优环境”,聚焦聚力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5.52亿元,实现增加值增长8.6%,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21.9:78.1,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0%,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0.8%。产销率99.8%,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山钢一期二步热试生产,日钢第5条ESP生产线主体建成,钢铁产业产值达到1303.37亿元。成功举办2019中国(日照)汽车产业高峰论坛,长城(威奕)汽车日照生产基地全面开工,中兴汽车获“商专乘轿”4项生产资质,整车项目正式投产,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264.88亿元。
经济效益总体平稳。出台《日照市加快实施全市工业企业扩量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推动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本增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18.43亿元,增长18.4%;实现利润总额140.13亿元,下降13.1%。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利润4.41元,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90.88元。全市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198家,增长15.1%;实现营业收入2980.38亿元,增长21.1%。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53.53亿千瓦时,增长11.4%。其中,工业用电量208.65亿千瓦时,增长12.4%。全年完成供电量139.94亿千瓦时,增长12.2%;售电量134.41亿千瓦时,增长12.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1941.12万吨标准煤,增长11.3%。前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1818.76万吨标准煤,增长9.3%,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两个百分点。
建筑企业实力增强。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62.81亿元,增长19.6%。其中,完成建筑工程产值442.24亿元,增长19.7%;完成安装工程产值15.52亿元,增长30.5%;完成其他产值5.05亿元,下降7.4%。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68.13亿元,增长12.3%。共签订工程项目合同额844.13亿元,比上年增加135.26亿元,增长19.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02.4亿元,增长11.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38.5万平方米,增长4.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3.81万平方米,增长4.4%。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两年平均增长4.9%。36个行业大类有21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增长面58.3%。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44.8%,制造业增长0.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7%;股份制企业增长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4.6%;私营企业下降0.7%。从重点行业看,钢铁行业下降3.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7.7%,汽车制造业下降9.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8.4%,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2.7%。2021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91.02亿元,同比增长6.8%,两年平均增长17.4%;利润总额200.69亿元,增长5.8%,两年平均增长25.3%;营业收入利润率4.91%。
第三产业
2019年,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增长7.9%,乡村零售额增长8.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增长12.1%,商品零售增长7.6%。
新兴消费潜力释放。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8.75亿元,增长3.3%,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1倍。网络零售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4.69亿元,增长17.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网络实现零售额7720万元,增长4.3倍。传统零售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城市商业综合体规模持续扩大,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住餐市场企稳向好。全市双招双引和项目投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希尔顿、喜来登、创元千禧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相继引进运营,住宿餐饮产业向高端化拓展。举办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首届日照茶叶博览会、中国围棋大会等会展活动,“会展经济”拉动住宿餐饮市场增长。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零售额增长9.4%,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0.5%。
服务业成为主引擎。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49.7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48.7%,比重比第二产业高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9%。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6%,其中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1.6%。
旅游富市动力强劲。深入实施“旅游富市”战略,聚力打造“旅游之城”。“旅游+”六大消费业态全面起势,网红营销为旅游赋能加油,海洋公园、东夷小镇等高品质项目成为“网红打卡地”,推出精品民宿“日照模式”,“中国音乐小金钟—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管乐独奏展演”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一机游日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有一种生活叫日照”旅游品牌荣登博鳌国际旅游奖年度传播口号榜单,日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13%。年末共拥有A级景区64家,旅行社162家,星级酒店19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旅游强县1个、旅游强乡镇2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3个,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园4个、省级1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10处。
港口改革深度融合。中外运“日照-青岛”、中创“岚山-青岛”集装箱外贸内支线开通运营。沿海港口新增泊位8个,新增通过能力2237万吨。全市生产性泊位82个,年通过能力2.78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71个。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64亿吨,增长5.9%。集装箱吞吐量450.15万标箱,增长12.1%。
交通运输形势稳定。全年铁路、公路、水路、机场共完成客运量2902.62万人次,增长4.2%;货运量19993.94万吨,增长10.0%。全年交通运输投资134.8亿元。年末通车里程9605.06公里。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71.1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9.6%,其中私人轿车42.44万辆,增长9.6%。
2021年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416.9亿元,同比增长11.6%,两年平均增长7.3%;利润总额30.0亿元,增长18.7%,两年平均增长3.2%。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20%,同比提高0.46个百分点。25个行业大类中,19个大类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6.0%。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3.81亿元,增长36.3%;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3.09亿元,增长8.7%。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76亿元,下降0.7%;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35.89亿元,增长12.7%。
科技事业
2019年,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19家、新增75家。337家企业加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增长130.8%。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家;新备案院士工作站2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获批省重大科技专项13项,支持资金3亿元。山东省特钢材料与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获省科技厅批复。引进高端外国专家23名。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承办科技部第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对接企业需求解决方案50余项。征集291个“创新种子”进入“创新苗圃”培育。成立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日照大学科技园获批建设省级大学科技园。
品牌建设稳步发展。年末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准予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41家。新增泰山品质认证产品2个、山东名牌产品15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45个。地理标志商标34件,商标注册总数24300件。全年商标申请10160件、商标注册7410件,分别增长33.9%、69.8%。拥有国家质检中心1家,省级质检中心4家,省级计量站1家。
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新招引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44个、创新团队71个、创新人才1018人。引进的人才和团队带头人中,院士16人,人计划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1人。新增技能人才9544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23人。
教育事业
2019年,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092所,在校生48.7万人,教职工3.96万人。其中幼儿园692所,在园儿童10.75万人,教职工1.15万人;普通小学281所,在校生20.05万人,教职工1.12万人;普通初中82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4所),在校生9.66万人,教职工0.98万人;普通高中16所,在校生5.41万人,教职工0.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 所,在校生1248人,教职工256人;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3所(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2.71万人,教职工1852人。共有省、市属高校(含技师学院1所)8所,在校生7.2万人,教职工4609人。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职业教育办学能力提升,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跻身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30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15所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之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3金、9银、4铜,位列全省第2。
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文化事业
2019年,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92处(包括文化站),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1个,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影院12家。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年末有乡镇综合文化站54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有广播电视台3座,7套电视节目,5套广播节目,全年广播播出节目3.52万小时,电视播出节目5.06万小时。有转播电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覆盖率87%。有线广播电视用户70.14万户。
日照市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成功举办“中国音乐小金钟”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管乐独奏展演、2019山东国际文物保护装备博览会等文化活动。举办了2019中国(日照)元旦迎日祈福大典暨全省“好客山东贺年会”启动仪式、“颂歌献祖国、唱响新日照”大型群众合唱艺术节等文化惠民活动。红色电影《不老年华》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观看影片,电影《日照妮儿》《我的汉子女友》等在日照启动,网络大电影《小镇青年》、电视剧《王牌主播》拍摄完成。
医疗卫生
2019年,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年末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90处,其中,医院62处,乡镇卫生院46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8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处,卫生监督机构5处,妇幼保健机构5处,专科疾病防治机构7处,门诊部、诊所等616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开放床位1690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3702张。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819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867人,注册护士8594人。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诊疗1852.48万人次,出院病人56.35万人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持续增强。
日照市人民医院
体育事业
体育运动蓬勃发展。成功申办第25届省运会,举办第24届省运会自行车皮划艇比赛、国际太极拳大赛、中国(日照)国民休闲水上运动会、中国体操节、日照国际马拉松和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开闭幕式等重大赛事活动。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群众体育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体医结合经验在全省推广。新建全民健身工程255处,成立2008个社区和村级体育总会,基本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健身组织网络。开展各类群众性赛事活动659项,吸引旅游人数突破1300余万人次。“海滨山岳行”体育旅游线路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大青山国际太极拳大赛和山海24小时挑战赛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体育彩票销售突破7亿元,市场份额达到57.78%。
日照国际马拉松
积极参加第24届省运会,231名运动员参加15个大项的决赛,共获青少年组金牌22.5枚、银牌17枚、铜牌21枚和86个四至八名的成绩,位列金牌榜第11名;省运会综合金牌54.5枚,位列金牌榜第11名。
2022年,日照市承办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是省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体育赛事。5月28日,“中泰证券杯”帆船帆板决赛是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的第一个正式决赛项目,将诞生首枚金牌。
山东省第二十五届运动会的第一个正式决赛项目
场馆建设:日照市新建和改造提升体育场馆21个,遍布全市5区2县。网球中心、香河体育公园、国际足球训练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游泳中心、水上中心等6处改造提升工程均取得重大进展,并投资新建了高水平的日照体校。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大力实施全民参保,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2万人、42.26万人、28.77万人、38.52万人和31.63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9206人、16533人、10457人、10285人和9786人。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39.09万人、234.14万人。全面取消社保待遇领取资格集中认证。顺利完成2018年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惠及21万名退休人员。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100元提高到118元。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全市职工全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开展医保单病种付费,将151个病种纳入单病种结算范围。协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配合岚山医共体落地实施。继续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按要求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建筑业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保持100%。
群众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改善。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由1640元调整为1730元。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低保人数4600人,保障标准提高到550元/人/月,人均月补助358元,比上年提高20元。农村低保人数55502人,保障标准提高到395元/人/月,人均月补助257元,比上年提高36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救助管理站3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处。年末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54个,收留抚养人数7880人。乡镇敬老院50个,总床位数达到6049张。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6636元/人/年,照料护理标准全自理3480元/人/年,半护理5220元/人/年,全护理10440元/人/年。全年福利彩票发行额5.1亿元。
平安日照建设深入推进。全市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持续平稳,全市接报违法犯罪警情下降4.3%,刑事立案下降16.2%,万人发案率18.64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9起,死亡人数56人,分别下降6.8%和13.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25人。
邮电通信
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9.48亿元,增长51.5%。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57亿元,增长14.8%;实现业务收入5.45亿元,增长16.6%。其中,快递业务量3781.28万件,增长17.8%;业务收入3.06亿元,增长24.1%。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9.21万户,下降4.8%;移动电话用户287.85万户(非沉默用户),其中4G用户197.96万户,增长20.5%。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利用成效显著。严守全市295.2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全年报备入库补充耕地3.43万亩,水田1723.35亩;实施增减挂钩项目132个村,节余挂钩指标1.2万亩,验收完成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项目4个,复垦农用地953.08亩。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完成海汇新能源汽车、市文博中心等13个重点项目3894.74亩用地初、预审工作,上报省级批复城市批次用地、单选项目和市批农转用面积共计23019亩。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完成划拨土地344宗18936亩,协议出让土地134宗3999亩,公开出让土地275宗14854亩,土地出让价款160.03亿元。全年启动储备项目41宗11862亩,完成收储37宗10496亩。全年市域范围内共办理不动产登记42.77万件,其中,发放不动产权证书、证明13.22万本。
矿产资源开发质量效益双提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落实“生态立市”战略要求。全市已发现矿种63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32种。全市矿山企业由210处整合压减至90余处,其中省级发证矿山11处,市级发证30处,县级发证50余处。加大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做好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完成矿山恢复治理项目58个。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市区环境空气中四项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分别为42、79、12、35微克/立方米,分别下降6、8、4、1微克/立方米。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9,比上年改善9.3%。市区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78天,增加14天,其中国控站点优良率为76.4%,提升0.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居全省第一方阵。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好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点位数占100%。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改善14.6%和4.4%。年末共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乡镇41个、绿色学校145所、绿色社区85家、环境教育基地63个。
城市建设
城市载体功能增强。加快完善中心城区市政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110.7平方公里。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35%,比上年末提高1.7个百分点。年末城市道路912.88公里,面积1908.0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48条,全市(含五莲县、莒县)排水管道总长度2824公里。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7890.89万立方米。城市使用天然气总户数27.1万户,全年供应液化气1.55万吨,下降0.6%;供应天然气总量2.85亿立方,增长21%;年末用气普及率99.8%。城市(含五莲县、莒县)集中供热面积2815万平米,新增234万平米,增长9.1%。全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749.47公顷,其中公园面积1074公顷。市区现有动物园、公园33个。
日照市区航拍
年末全市(含县)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620辆,其中清洁能源公交车313辆,新能源公交车786辆,年客运总量9237.7万人次;出租汽车运营车辆1398辆,年客运量2702万人次。全市拥有公共交通汽车1836.30标台,每万人6.27标台(含城乡公交)。
2020年11月,被数字山东建设专项小组办公室公布为2020年创建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2021年2月,入选交通运输部ETC智慧停车试点城市名单。
综述
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地方公路客运量2487万人次,增长1.4%;公路货运量9403万吨,增长9.6%。海上客运量47.60万人次,下降15.5%;海上货运量756.74万吨,下降14.2%。铁路发送旅客量161.30万人次,增长7.7%;铁路货运量7995.98万吨,增长3.6%。机场客运量90.13万人次,增长22.2%,提前7年达到设计能力;货运量1448.69吨,增长41.1%。
港口
港口生产形势良好。沿海港口新增泊位1个,新增通过能力1750万吨。全市生产性泊位74个,年通过能力2.56亿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4个。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38亿吨,增长8.9%,日照港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7位。其中,外贸完成2.95亿吨,增长5.6%;集装箱吞吐量401.72万标箱,增长24.1%。有六种货物过千万吨,其中金属矿石17735万吨,增长6.8%;石油及制品6874万吨,增长5.1%;煤炭4816万吨,增长19.6%;木材2486万吨,增长13%;钢铁1412万吨,增长42.8%;粮食1212万吨,下降3.0%。
日照港
航空
日照山字河机场(Rizhao Shanzihe Airport,IATA:RIZ,ICAO:ZSRZ)简称日照机场;位于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山字河,距离日照市中心19千米。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大兴、首都)、上海(浦东)、大连、哈尔滨、广州、厦门、深圳、西安、兰州、郑州、重庆、天津、沈阳、成都、太原、海口、武汉、长沙、济南、杭州、长春21个城市22个通航点的航班。2018年,机场旅客吞吐量90.12万人次,同比增长22.2%;货邮吞吐量0.14万吨,同比增长41.1%;起降架次7.95万架次,同比增长83.4%;分别位居中国第101、第99、第44位。
日照山字河机场
铁路
2018年日照西站建成运营,青盐铁路正式通车,2019年鲁南高铁正式通车,我市正式跨入“高铁时代”。铁路发送旅客量161.30万人次,增长7.7%;铁路货运量7995.98万吨,增长3.6%。日照站将于2020年进行开工改造,项目涉及现有站房、广场改造提升,其中包括新建日照站北广场与站房、改扩建南广场与站房、新建高架候车室、新建海曲路地下通道、烟台路跨铁路立交桥和威海路下穿铁路隧道等项目,改造后的日照站将会作为新菏兖日铁路、青盐铁路和日兰高速铁路在日照地区的始发终到站继续运营。
高铁日照西站
公路
截至目前,日照境内的高速公路有:日兰高速、沈海高速、潍日高速、长深高速、日照石臼港区疏港高速、日照机场高速。2018年末全市通车里程9233.2公里。其中,国道439.35公里,省道305.98公里,农村公路8487.90公里。按照等级分,高速公路214.58公里,一级公路400.22公里,二级公路1110.49公里,三级公路501.61公里,四级公路7006.33公里。
潍日高速日照段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4.88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0.4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08%。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9.50万辆,增长10.8%。民用轿车保有量40.30万辆,增长10.7%,其中私人轿车38.74万辆,增长10.8%。
综述
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日照人文地图
日照以“山海雄观,鱼盐利饶,钟灵毓秀,代多伟人”而著称,文化底蕴丰厚。牛津大学出版的《世界史便览》称,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的日照两城,是亚洲最早的城市。日照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已发现两城遗址、陵阳河遗址、丹土遗址、东海峪遗址等“龙山文化”遗址近百处,其中1934年发现的两城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陵阳河遗址发掘的原始陶文早于甲骨文1000多年,为中国文字始祖;莒文化曾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日照黑陶已有五千年历史,是华夏文明之瑰宝。1988年日照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与上海金山县、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
民俗文化
日照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据考证,《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祭祀太阳的汤谷和十日国就在日照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上的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大羿陵、老祖象、东方神龙、老母庙、石鸡、石椅、石磨、日晷等与太阳崇拜有关的遗迹。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
元旦迎日祈福大典
《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莒县博物馆苏兆庆先生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用史迹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古代神话进行印证,可能汤谷就在东海之滨的琅琊一带。这里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断四时,并将这种原始历法用于发展农业和航海事业”,“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元旦迎日祈福大典
日照有一个民俗节日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农民获得了丰收,据说后来这饼越做越大,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叫煎饼,这就是山东大煎饼的来历。1992年,日照人自己作词谱曲,由著名歌唱家范淋淋演唱的《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获得全国新歌比赛大奖,被中央电视台选项为每周一歌。
艺术文化
日照和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日照农民画,是日照民间传统抹画的继承与发展,在全国民间绘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先后经历了明清时期的孕育期、建国初期的雏型期、改革开放后的定型期以及新世纪的创新发展期。
日照农民画
明清时期,日照抹画大量应用在器物、门帘、楼宇装饰上。
新中国成立后,日照抹画以新的内容、形式得到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大跃进”时期,为了配合政府宣传,农民在农闲时于大街小巷、船头、炕头、中堂处涂画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画面,形成独特风格,被称为“农民的画”。农民画以生活气息浓厚,色彩艳丽、线条粗壮、构图饱满,具有时代民风民俗为特点。
1988年,日照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随后,十余次出国展出。
新世纪以来,日照农民画作者进一步吸收日照抹画、剪纸、年画的特点,使日照农民画的民俗生活特点更加突出,艺术形式更加质朴、率真、丰富。日照现代民间绘画有着鲜明的特点:在色彩上,吸收了木版年画和民间刺绣的用色特点,厚重而不混浊;对比强烈而不刺眼;色彩单纯而不显单调,给人以色彩丰富、明快、艳丽的感觉,在表现形式上吸取了剪纸和汉画石刻的特点,使构图饱满、丰富,画面满而不塞、多而不乱,不讲透视、不重比例,以意造形,以形抒情,使画面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真挚的情感。
工艺刺绣品是日照市东港区的传统工艺品。民间妇女的手工绣品,注重图案、色泽、细密度的结合,表现图案千姿百态,或龙凤呈祥,或福禄寿禧……惟妙惟肖,成为婚嫁、童装、鞋垫等日常用品不可缺少的饰物。随着生活需求量的增大,绣品的需求日益增大,手工生产难以满足需求,机绣、电脑刺绣应运而生,产品种类也由单一的家庭消费品转变为宾馆、大酒店理想的饰用合一用品。东港区现有工艺刺绣企业十余处,个体(联合体)加工户1万余户。东港绣品选料考究、绣工精细,图案花纹布局合理,色彩丰富,自然景色浓,层次清晰,主体感强,为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所喜爱,饰品畅销日、美、德、英、加等国家和地区。
日照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于世。近年来一直保持了一级大气、一类海水、饮用水合格率100%的环境优势;境内百公里的海岸线上有64公里的优质沙滩,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沿海仅存未被污染的黄金海岸”。这里既有新开发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公园、著名的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万平口海滨旅游区,还有号称“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黄海小九寨”的九仙山、“江北第一竹”的竹洞天、莒县的浮来山风景区等。
日照海滨风景
“旅游富市”成效显著。实施“旅游富市”战略,日照市被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全年新建、续健重点旅游项目120个,建成30个,完成投资165亿元。年内新增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7个、2A级景区7个,新增旅行社7家。年末全市共拥有A级景区64家,旅行社155家,星级酒店20家,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拥有省级旅游强县1个、强乡镇21个、特色村54个。拥有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园4个、省级12个、市级25个,国家级海洋牧场4处、省级9处,省级休闲垂钓示范基地4个、市级8个,精品露营地1处,滑雪场地3处,婚庆旅游基地4处。
日照旅游主要景点
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4A级景区) | 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 |
五莲山风景区(4A级景区) | 万平口风景区(4A级景区) |
九仙山风景区(4A级景区) | 刘家湾赶海园(4A级景区) |
浮来山风景区(3A级景区) | 龙门崮风景区(3A级景区) |
竹洞天风景区(3A级景区) | 莒县沭河湿地公园(3A级景区) |
磴山寨风景区(3A级景区) | 御海湾生态茶园(2A级景区) |
大青山风景区(3A级景区) | 桃花岛风情园 |
东夷小镇 | 日照海洋公园 |
日照太公岛风景区 | 王家皂民俗旅游村 |
灯塔广场旅游风景区 | 日照黄海九寨沟风景区 |
以上来源
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 国家卫生城市 |
联合国人居奖 |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 国家级园林城市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
中国人居环境奖 |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
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 | 水上运动之都 |
中国十佳绿色城市 | 世界清洁能源奖获得城市 |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 东陇海核心城市 |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 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
国家森林城市 | 2018畅游中国100城 |
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 | 第四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 |
2019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第124 |
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 | 2020中国避暑名城 |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020年) | 第二批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 |
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 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
2020年创建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 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
2020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 | 2021年7月26日,在全国开放数林标杆城市中排名第八 |
2021年2月,入选2020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拟激励市县名单。 | |
2020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 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
2021年11月,拟通报表扬为“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 | 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 |
2021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 2021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 |
永久获得“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称号 | 2021年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
以上来源
姜太公 | 宋平 |
项橐 | 尹衍梁 |
吕母 | 丁肇中 |
刘勰 | 于洪恩 |
张行简 | 董力 |
张恩照 | |
安哲 | 叶金刚 |
王尽美 | 张鼎铭 |
丁惟汾 | 唐一军(山东 日照 莒县 人) |
于海田(山东莒县人) | 郑德雁(山东日照五莲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