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 编辑

中国当代诗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西川,1963出生江苏徐州,1985年毕业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文学院,任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书作《唐的读法》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他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

出版作品有《深浅》《大河拐大弯。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诗》(1999),诗文集《深浅》(2006)、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沃什典》(与北塔合译,2004)。编有《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曾获鲁迅文学(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

2022年11日,西川担任解说工作的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在CCTV9献映。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西川

别名:刘军(原名)

国籍:中国

民族

出生地:江苏徐州

生日期:1963年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职业:作家

作品:《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等

主要成就鲁迅文学奖(2001年)UNESCO阿齐伯格奖修金(2001年)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文竞赛十佳(1999)展开主要成就:鲁迅文学奖(2001年)UNESCO阿齐伯格奖修金(2001年)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十月》文学奖(1988)收起

人物经历

编辑

西川,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书作《唐诗的读法

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任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诗》(1999),诗文集《深浅》(2006),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2004)。编有《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

西川西川

参加过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5)、法国巴黎瓦尔德玛涅国际诗歌节(1997)、美国芝加哥人文艺术节(2002)、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节(2004)等。其长诗《远游》曾由郭文景谱写为管弦乐作品,2004年10月由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指挥:EdodeWaart(荷兰)。其组诗花水月》被改编为实验戏剧,由孟京辉导演,于2006年5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公演。此外,西川还曾于2000年参加过贾樟柯导演的影《站台》的拍摄。

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翻译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2020年,担任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

2022年11月10日,参与录制的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屿读书》上线播出,与余华苏童、房琪一起担任书屋主理人常驻节目

个人作品

编辑

主要作品

译有博尔赫斯、米沃什等人的作品。评著 《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

时间

名称

类型

1995

西川诗选

诗集

1997

《虚构的家谱》

诗集

1997

《大意如此》

诗集

1999

《西川的诗》

诗集

2001

《水渍》

散文集

1997

《让蒙面人说话》

散文集

2006

《深浅》

诗文集

2012

《大河拐大弯》

诗论集

代表作

西川西川

《深浅》是一本期待已久的书。这既不是一本诗集,也不是一本散文集,也不是论文集。这是一个人在诸多方面的胡思乱想。但这依然不是一本完成的书。不过有了这本书,便有了一种可能,那些西川重的人们展开一场谦虚的对话。

从1992年写作《致敬》起,西川就改了写作路数。尽管出版业蓬勃到有时不够严肃的地步,但是西川一直没有机会集中展现他的写作。一些了解西川作品的读者偶然读到他的的作品时,倾向于认为他的东西写得混,但他知自己在做什么。人民文学出版1997年出版过一本《西川诗选》,那本书编成于1996年。后来那本书被更名为《西川的诗》于1999年重新出版。这本书与那本迥然不同。

湖南文艺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过《大意如此》,其中收录了西川的几首长诗。但那本书发行量有限。在将那几首长诗收入时他在个别地方作了修改。

获奖记录

编辑

西川西川

1 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

2《上海文学》奖(1992)

3现代汉诗奖(1994)

4《人民文学》奖(1994)

5联合国均教科文组织阿奇伯格奖修金(1997)

6曾在德国魏玛全球论文比赛中进入前10名(1999)

7鲁迅文学奖(2001)

8美国弗里曼基金会奖修金(2002)

9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

九国论诗

编辑

19日,来自九个国家的诗人汇聚北京,2006帕米尔诗歌之旅正式启动,22日,24名中外诗人将启程奔赴帕米尔,在原上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诗歌

关于诗歌的一个小小象征

应邀参加这次诗歌之旅的国外诗人包括法国汉学家、诗人尚德兰,在美国出版过《19种看王维的方式》的诗人艾略特·温伯格,阿拉伯诗人阿姆贾德·纳赛尔,委内瑞拉诗人格雷罗和日本诗人白石嘉寿子等。中国诗人则有多多、芒克、欧阳江河、西川、王家新翟永明等。

西川作品西川作品

主办方中坤帕米尔文学工作室负责人之一、诗人西川称这是一次真正意上的小型国际诗歌节,诗歌评论唐晓渡代表中坤帕米尔文学工作室在致辞中则表示:“有理由认为这将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也是有关诗歌存在于当今世界及其存在方式的一个小小象征。”出席的国外诗人在研讨会上谈了自己对中国诗歌的认识。美国诗人艾略特·温伯格说,“英美诗歌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之所以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这可以追溯到1911年庞德的意象宣言。”德国诗人顾彬谈道,他16岁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李白的诗,这个机缘使他放弃了原来所学的神学和哲学,他说:“中国的诗歌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完全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和立场 。”

诗歌奖

西川第一部诗集西川第一部诗集

19日,西川宣布帕米尔文学工作室将举办首届中坤国际诗歌节,他介绍,诗歌节两年举办一次,现已成立由谢冕、唐晓渡、西川、翟永明等组成的组委会,将设立中国诗人奖、外国诗人奖和汉学家奖三个奖项,每人奖金约一万美元,06年启动,年底颁奖。

主旨

西川:边缘才是阐释世界的地方。五四以来,中国诗人长期希望变得现代化起来,有人甚至也想像拥有一种国际风格,但这件事的潜台词是希望和西方诗歌建立某种联系,完成自我现代化的追求。但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诗人的身份认同已然成为一个问题,在国际化背景下,一个中国诗人究竟写什么样的诗歌?这个问题不仅是诗人,相信作家、画家、导演同样会面临

而这次来自九国的不同诗人将在一次旅途上开始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国诗人将直接和外国诗人交流,这必然迫使中国诗人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而选择去远在新疆的帕米尔远足,也许与“边缘才是阐释世界的地方”有关。

访谈语录

编辑

诗人西川:书籍中的旅行也全是故事

西川西川

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颁奖。由于“新作迭出、卓有建树,并开启了中国现代诗的新风气”,诗人西川、王小妮于坚同获“启明星”奖。西川在发言时称,他8年不断遭到圈内人的质疑、谩骂,“但我始终没有攻击过任何人。诗坛里低层次的风起云涌,不值得我真正动怒”

西川说,自1996年以来,他接二连三地遭到圈内人的质疑、排挤、攻击甚至谩骂,“这种情况今天已经8年了。这种滋味不好受,好在我能坦然面对”。

诗歌评论家陈超介绍,西川所说的“被圈内人质疑、谩骂”主要是以西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与以于坚为代表的“民间写作”者间的争论。“‘民间写作’认为西川的诗忽略本土历史情怀和当下关怀,专注于语言游戏,是对诗歌的彻底背叛。”陈超认为,语言是不是口语化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直达诗歌核心。

诗人于坚承认自己与西川在创作上有分歧,但否认攻击过西川,同时他认为“有争论是好事,这样可以激活诗歌事业”。

人物评价

编辑

著名诗人西川著名诗人西川

西川的诗宽容、开放、有散文化倾向,诗中的尴尬、荒谬,且多是无名无姓的小人物或是妖怪、妖仙、小儿、幽灵,也是印证了这个节段进程的谱系和传承。西川的诗在内容上让平常生活成为陌生与不确定,而又细微地将时代裁剪。他的寓言故事形式及箴言经文的语句又形成了向纯粹古典的回归与审美自主的精神和写作原创的理念。

西川的写作当然吸取了东方古典文化内在精髓,如果说西川师承了卡夫卡、博尔赫斯等大师的现代文学传统的话,那西川比他们更加纯粹,更加现实化,而且这种纯粹是发生在一种朴素的心态之上的。

西川在不经意之间,把生活的片断组成了寓言,让噩梦和游戏构成交会,沮丧与讽刺构成默认和融合,让诗句构成似是而非的表述,背后是黑暗的隐义。如果但丁追求的是不朽的话,那莎士比亚追求的是此生此世,而卡夫卡追求的是虚无,西川为人们写下的只是瞬间,并且是不真实的瞬间,尴尬,还有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