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文理学院 编辑
宝鸡文理学院(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宝文理”,位于宝鸡。学校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
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省属本科宝鸡大学,1963年停办;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在宝鸡大学旧址成立,1978年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办学层次依然为本科;1984年职业大学宝鸡大学成立;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定名为宝鸡文理学院;2018年成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截至2022年9月,学校有高新、石鼓、蟠龙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设有17个二级学院,开设64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62个二级学科(领域);有专任教师1130余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21000名,其中研究生近1300名。
中文名:宝鸡文理学院
外文名:Baoj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
简称:宝文理、BUAS
创办时间:1958年
办学性质: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
学校特色: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
主管部门:陕西省
现任领导:赵健(党委书记)、郭霄鹏(校长)
本科专业:64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领域)62个
院系设置:17个二级学院
校训:博文明理,厚德尚能
校歌:《宝鸡文理学院校歌》
校庆日:10月16日
地址:高新校区:宝鸡市高新区高新大道1号石鼓校区:宝鸡市渭滨区宝光路44号蟠龙校区:宝鸡市蟠龙新区龙翔大道003号
院校代码:10721
宝大、师大分校时期
原省属本科宝鸡大学
1958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省属四年制本科高校宝鸡大学,校址位于长寿山麓。
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学校部分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移交宝鸡长寿中学。
原省属本科宝鸡大学
原省属本科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宝鸡师范学院
1975年,在宝鸡市政府及陕西师范大学支持下,宝鸡大学旧址停办长寿中学,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
陕师大宝鸡分校
1978年,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改建为宝鸡师范学院,四年制本科的办学层级、学制保持不变。
1980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宝鸡师范学院建设了石坝河校区(今石鼓校区)。
宝鸡师范学院成立迎新会
原市属职业大学宝鸡大学
1984年6月2日,宝鸡市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创办了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市属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宝鸡大学。校址设在宝鸡市工交干校,系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系(科),有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工业电气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和中文秘书大专班。
原职业大学宝鸡大学
调整合并时期
1989年秋,因办学分散、生均成本高,陕西省教育奠基会提出了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的部署。
1991年10月下旬,时任省教委主任戴居仁、宝鸡市市长李均就合并办学申请世界银行100万美元贷款进行协商。
1992年1月29日,省教委就两校合并问题专文呈报国家教委审批。2月14日,国家教委计划建设司电话通知陕西省教委:国家教委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两校合并,请即宣布予以执行。至此,两校的调整合并工作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两校的合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2年5月,时任宝鸡师范学院院长杨异军和院办主任赵尚东等同志去北京向国家教委反映了学校的情况,并转达了学校所在省、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新校名拟定为“宝鸡大学”的意见,国家教委派相关司、处负责人专门和学校代表进行了座谈并传达了国家关于高校设置及校名问题的新规定,认为学校的学生规模、师资力量、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及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硬件和教学科研水平等未达到大学的标准。不同意将新校名定为“宝鸡大学”,并责成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另行确定新校名。经学校和省教委反复斟酌协商,认为美国许多高校就叫文理学院,新校拟采用“宝鸡文理学院”作为校名。
1992年10月,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呈报了《关于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新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的请示》。
宝鸡文理学院命名暨庆祝大会
1993年5月6日,国家教委以教计(1993)64号文件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后校名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6月18日,学院举行了新校命名暨庆祝大会,时任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代表省教委宣布了国家教委、陕西省教委《关于宝鸡师范学院和宝鸡大学合并后名称的通知》。时任陕西省教工委领导寇发祥、陕西省教委秘书长江秀乐分别向院党委、行政颁发了印章。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钟、宝鸡市委书记冯波为“宝鸡文理学院”新校牌揭彩。中国第一所以“文理学院”命名的高校诞生了。此后,相继出现了绍兴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湖南文理学院、成都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文理学院。
文理时期
2004年,宝鸡文理学院高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的校园面积增加到1100余亩。
2008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
2010年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学校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5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和学校签订了《宝鸡市人民政府、宝鸡文理学院关于筹建宝鸡大学的备忘录》。
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学校正式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17年7月,学校被陕西省列入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计划。
2017年10月24日上午, 陕西省教育厅、宝鸡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宝鸡文理学院建成宝鸡大学协议签字仪式在该校举行。并与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四所高水平大学签订了《对口支援宝鸡文理学院协议》 。2018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校获批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及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达到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5个。
2018年7月,经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学校在宝鸡市蟠龙新区征地1700余亩土地用于建设蟠龙校区。至此,形成了石鼓校区、高新校区、蟠龙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达2800余亩的办学格局。2018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0月6日,学校举行60周年校庆、创建高水平宝鸡大学论坛暨誓师大会。
2019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对2019年陕西省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显示宝鸡文理学院申请更名为宝鸡大学。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1年12月31日,宝鸡文理学院官微发布新年贺词。其中提到:全面启动申博准备工作,继续做好更名大学工作,积极和国家部委、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联络,争取资金、政策等支持,认真做好迎接国评专家进校核查准备工作。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7月,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
学院 | 本科专业 |
---|---|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 材料化学、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 、应用化学、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
宝鸡文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
宝鸡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通信工程 、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 |
宝鸡文理学院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 | |
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 产品设计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 |
宝鸡文理学院计算机学院 | 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历史学 、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
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 |
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 | |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 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 |
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 美术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
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 音乐学、舞蹈学、舞蹈表演 |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测绘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
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
宝鸡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30余名,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人员530余名、博士300余名。同时,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有70余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等省部级以上奖励称号。
两院院士(双聘):石钟慈院士、于吉红院士
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名单不全):彭曦
全国优秀教师(名单不全):杨忠泰、李剑、王晓敏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名单不全):李景宜、李剑
省级教学名师(名单不全):赵德利、苏振武、 袁都奇、杨子元、李宗孝、赵天绪、王富平、张全省、王参军、杨得锁
省级优秀教师(名单不全):吴毅
宝鸡市有突出贡献拨尖人才(名单不全):杨子元、袁都奇、赵德利、李宗孝、杨得锁、温普红、赵立芳、陈虎魁、王晓玲、张亚妮
序号 | 年度 | 名称 | 负责人 |
---|---|---|---|
1 | 2007年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党明虎 |
2 | 2008年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 苏振武 |
3 | 2009年 | 地理课程教学团队 | 周旗 |
4 | 2010年 | 化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李宗孝 |
5 | 2012年 |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 党天正 |
6 | 2013年 |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胡皓 |
7 | 2014年 | 政治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 赵克平 |
8 | 2014年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 | 赵天绪 |
9 | 2015年 | 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 韩玉强 |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8月,学校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和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及专业领域;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位点
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化学、地理学、数学、哲学、物理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
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机械、旅游管理、艺术、体育、翻译、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会计
重点学科
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化学
省级一流学科:化学
省级重点学科:哲学、数学、地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8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有3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序号 | 专业名称 | 所属学院 | 级别 | 入选年份 |
1 | 教育学 | 教育学院 |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2 | 物理学 | 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 | 2021 | |
3 | 地理科学 | 地理与环境学院 | 2021 | |
4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20 | ||
5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2020 | |
6 | 英语 | 外国语学院 |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 2021 |
7 | 材料物理 | 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 | 2021 | |
8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学院 | 2021 | |
9 | 哲学 | 政法学院 | 2020 | |
10 | 学前教育 | 教育学院 | 2020 | |
11 | 历史学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2020 | |
1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工程学院 | 2020 | |
13 | 物联网工程 | 计算机学院 | 2020 | |
14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2020 | ||
15 | 思想政治教育 | 政法学院 | 2019 | |
16 | 化学 | 化学化工学院 | 2019 | |
|
省级名牌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特色专业:教育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工商管理、制药工程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中心、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化学为主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IT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电路分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地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电子拖动、法理学、政治学原理、数学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现代汉语、文学概论、有机化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高等代数、全球变化、植物地理学、机械原理
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成果
2007年,学校获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2个;2008年,获得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2009年,获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3个、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3个;2011年,获得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4个;2012年,获得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4个;2013年,获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2017年获得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
成果名称 | 主持完成人 | 时间 | |
---|---|---|---|
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三结合、一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赵怀玉、李全武等 | 高等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07年 |
以实践性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为能力训练平台,构建中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赵德利、王渭清等 | 高等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7年 |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 傅志军 | 高等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9年 |
深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改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创新型人才 | 赵天绪 | 高等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9年 |
普通高校水彩画写生与创作教学之探索 | 党天才 | 高等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9年 |
构建“三三制”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四实”人才 | 王志刚 | 高等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13年 |
基于顶层设计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1261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 司晓宏 | 高等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17年 |
构建周秦伦理文化特色育人教学体系,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 王兴尚 | 高等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17年 |
成果名称 | 主持完成人 | 奖项 | 时间 |
---|---|---|---|
新课标下高师院校师范生角色转换的策略 | 刘景世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8年 |
中小学实验教学学生动手能力评价标准研究 | - | 基础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09年 |
有效教学论 | 侯耀先、栾宏 | 基础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09年 |
张昕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09年 | |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指标探讨 | 王富平 | 基础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11年 |
英语多元问答教学法研究 | 屈社明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11年 |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 | 孙新 | 基础教育省级三等奖 | 2011年 |
幼儿性别特质发展及幼儿男性化教育缺失问题研究 | 王红瑞 | 基础教育省级三等奖 | 2011年 |
中学地理第二课堂开发设计与实效探究 | 周旗、文彦君 | 基础教育省级一等奖 | 2012年 |
浅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 刘景世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12年 |
英语差异教学设计研究 | 梁婷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12年 |
农村学校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 | 刘燚 | 基础教育省级三等奖 | 2012年 |
中小学教师招考问题研究 | 周喜华 | 基础教育省级三等奖 | 2013年 |
中小学学生座位结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冯东 | 基础教育省级二等奖 | 2017年 |
合作交流
学校每年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中央大学、俄亥俄州穆斯静冈大学、路易斯安那州路易斯安那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韩国东亚大学、庆星大学等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开展本科生交换学习、带薪实习、“2+2”本科双学位、国外游学、赴外读研、国外就业、国际大学生文化论坛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该校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签订了“伙伴实验室合作协议”,以集成资源、促进优势互补。
高新校区广场
科研机构
截至2021年4月,学校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社科普及基地、1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研究中心、1个省级众创空间,20多个市级或校级研究所。
省级重点实验室: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实验室、植物化学实验室、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与评估实验室
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省级社科普及基地: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陕西关学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宝鸡文理学院科创科普教育基地
市级科研平台:宝鸡市超快激光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市机器人试验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宝鸡市机器人智能制造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宝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西部数字经济研究院宝鸡分院暨宝鸡数字经济研究院
横渠书院 | 哲学研究所 | 非线性研究所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 |
人文科学研究所 | 周秦文化研究所 | 陕西文学研究所 | 渭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研究所 |
教育科学研究所 | 法学研究所 | 陕西方言研究所 | 超快光学与光通信工程技术中心 |
自动化研究所 | 应用化学研究所 | 计算机软件研究所 |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研究所 |
城乡经济研究所 | 机电工程研究所 | 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 | 西府民间音乐研究所 |
关陇宗教文化研究所 | 翻译研究所及高教研究室 | 体育科学研究所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据2020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2015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1项。
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85项,其中国家级41项,省厅级636项,出版专著、译著133部,主编教材66部,发表论文9185篇,其中884篇被SCI、EI、ISTP收录或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539项,其中省部级科研奖3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学校图书馆总藏书212万册。生均新增图书4.1册,累计109.7册。截至2017年底,图书馆购买电子图书1405000册;电子期刊56762册;学位论文9628469册。
学术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9年,原名《宝鸡师院学报》,后改为《教学与科研》,1985年复名为《宝鸡师院学报》,1993年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1998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该刊是双月刊,设西周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文艺学、现代当代文学、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与心理学、伦理学、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张载与关学栏目。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重要期刊;“周秦文化与青铜器”“张载与关学”栏目为全国第三届社科学报名优栏目;陕西省优秀人文社科学报;《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来源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本刊为季刊,是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获中国优秀期刊奖。设置博士论坛、理论研究、环境科学、机械工程、电子与电气技术、物理学栏目。
形象标识
校徽
校徽中间菱形徽标由文理二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W”、“L”抽象而成,“W”意为展翅飞翔的大雁,““L”为昂首挺胸的胸肌。“W”、“L”组合和鸡、雁精神的契合寓意宝鸡文理学院是文理兼容的大学,坐落在古陈仓、周秦文化发祥地——宝鸡。
校徽上半圆顶部是学校中文名称,下半圆底部是学校英文名称。校徽中间菱形下方1958表示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旗
材质:专用国旗布
制作:水印或热转印
悬挂方法:国旗挂于中间,校旗在左边,校副旗在右边,三个旗杆之间的距离为2.8米,旗杆高度为12米至15米左右。
精神文化
校训
博文明理,厚德尚能
“博文” 《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 即通晓古代文献,知识渊博。
“明理” 《朱熹集传》:“明,谓明于理”。《淮南子·时则》“天地乃明。”,高诱注:“明,理。”,《新书·六术》——道德说:“明,德之理也。”,《诗经·大雅》,“既明且哲”。即明辨是非,通情达理。“厚德” 《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即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德,在儒学伦理观中,主要是指以仁义为核心的人的善良的品行和高尚的品德。
“尚能” 即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素质的全面提高。确立以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观和以技能贡献于社会、以技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人生理念。
博文明理既包含做人要多学多思明是非之意,又寓意学校文理(工)兼备、文武双全。
厚德尚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体现,既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着眼于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培养,又更关注学生高尚道德的塑造。
校歌
作词:王志刚,作曲:赵文平
校歌
秦岭莽莽,渭水汤汤。
西府名苑,誉闻四方。
博文明理崇风雅,厚德尚能仰贤良。
英才得化育,桃李竞芬芳。
报我桑梓,山高水长。
博文明理崇风雅,厚德尚能仰贤良。
英才得化育,桃李竞芬芳。
报我桑梓,山高水长。
炎帝故里,周秦发祥。
西府名苑,弦歌悠扬。
立心立命继圣学,敢为人先谱华章。
壮思逸云汉,著论竞光昌。
报我华夏,情深意长。
校赋
作者:马平川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始祖炎帝,教兴农桑。嘉禾葱绿,赫赫伟绩。奠基民族大厦,肇启文明曙光。汤汤渭水,清波荡漾。郁郁青铜,秦韵流光。斗转星移,岁月迁流。西府名苑,于斯而立。秉炎黄遗风,汲天地灵气。博文明理,厚德尚能。八字校训,师生传承。一校两区,蔚为大观。诚学术之殿堂,乃人才之摇篮。
伟哉吾校,根深叶茂。忆兹往昔,创业维艰。初创于“大跃进运动”,停办于“三年困难时期”,宝大,陕师大分校,师院,文理学院,宝鸡大学①,一路走来,风雨兼程。长寿山下,肩挑背扛。渭河滩上,挥汗如雨。其址三迁,其名三更。弦歌不辍,薪火长传。道义同担,众志成城。
惠哉吾校,造福四方。贞下起元②,杏坛葳蕤③。渭河春色来天地,秦岭浮云变古今。高新区妙手同拓新苑,遂成今日之崭新学府。顺应民心,嘉惠千秋。共襄盛举,造福乡梓。人才强校,谱大学教育之新篇;整合资源,创西部教育之福祉。教学评估,揽金优秀。服务地方,报国利民。泽育陕西,惠及他乡。
美哉吾校,无限风光。广场喷泉,流光溢彩。草坪花坛,红绿相映。圣贤雕像,厚德崇光。栋宇鳞次④,轮奂质相。艺术楼里,丹青翰墨,丝竹新声。图书馆中,缥帙⑤满架,菁华满堂。春时樱枝绽蕊,玉兰竞芳。夏令荫翳⑥匝地,绿藤绕廊。秋至落叶缤纷,丹桂飘香。冬来银装素裹,青松傲霜。书声与鸟声交相悦耳,墨香与花香共飘怡情。
壮哉吾校,器宇轩昂。栉风沐雨,化蛹为蝶。秦风汉韵,咸聚于此;八方才俊,俱会于斯。大学精神,种德修福。有周公吐哺归心之雅量,怀张载天地立心之壮志。崇德启智,明理传道,绛帐授业讲坛献丹心;文理渗透,理工结合,浮槎⑦乘风破浪济沧海。本科教育,橙黄橘绿。硕士培养,霞蔚云蒸。横渠书院传千年薪火,社科基地延盛世文脉,重点实验室凸显科技创新。
盛哉吾校,任重道远。渭水之滨,夹岸晓烟杨柳绿;石鼓山下,满园春色杏花红。嗟我学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天时,享地利,得人和,求卓越。等闲识得东风面,滋兰树蕙满庭芳。
江河行地,日月经天。举觞⑧浩歌,操觚⑨为赋,惟祝惟颂:大厦基业已奠,培育英才前程无量。偕力腾踔⑩致远,踵事增华⑪世代流芳!
注释:
①宝鸡文理学院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宝鸡大学(本科),1963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办,197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宝鸡师范学院,1992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与1984年新设立的宝鸡大学合并,更名为宝鸡文理学院。
②贞下起元,用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③杏坛,传说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葳蕤,wēi ruí 形容草木茂盛。
④栋宇鳞次,房屋象鱼鳞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⑤缥帙,piǎozhì,淡青色的书衣。亦指书卷。
⑥荫翳,yìn yì,形容枝叶繁茂。
⑦浮槎,fúchá,指木船。
⑧举觞,jǔshāng,举杯饮酒。觞,古代酒器。
⑨操觚,觚,gū,古代作书写用的木简。原指手持木简写字,后即指写诗作文。
⑩腾踔,téng chuō,跳起;凌空。
⑪踵事增华,zhǒng shìzēng huá 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赵健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郭霄鹏 |
党委副书记 | (无)/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段恒春 |
副校长 | 王富平、李景宜、韩干校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职务 | 党委书记 | 校长 | |||
/ | 姓名 | 任职时间 | 姓名 | 备注 | 任职时间 |
宝鸡大学 | 张正穗 | 1959- | 薛志仁 | - | 1958 |
何远平 | 1959-1961 | ||||
洛文 | 负责人 | 1962-1963 | |||
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 | 洛文 | 1975.10-1978.4 | 洛文 | 革委会主任 | 1975.10-1978.4 |
宝鸡师范学院 | 洛文 | 1978.4-1981.2 | 洛文 | - | 1978.4-1983.9 |
李希廉 | 1985.4-1987.11 | 姜秉正 | - | 1986.12-1990.2 | |
戴益民 | 1990.2-1992.2 | 杨异军 | 代院长 | 1990.2-1991.11 | |
杨异军 | - | 1991.11-1993.5 | |||
宝鸡大学(高职) | 杜鲁公 | 1984.11-1988.11 | 杜鲁公 | 1984.10-1987.31 | |
张新维 | 1988.11-1991.2 | 黄育才 | 1987.3-1991.7 | ||
宝鸡文理学院 | 戴益民 | 1992.3-1999.10 | 杨异军 | 1993.6-2000.11 | |
张志鸿 | 1999.10-2003.10 | 王志刚 | 2000.11-2013.4 | ||
赵怀礼 | 2004.12-2010.6 | 白黎 | 2013.4-2015.1 | ||
王志刚 | 2010.6-2015.1 | 司晓宏 | 2015.1—2018.12 | ||
白黎 | 2015.1-2019.5 | - |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
2021年5月28日,宝鸡文理学院扶贫办公室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