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公权 编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二十九岁时状元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入夏州李听幕府。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世。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均存其诗。
概述图片来源:南熏殿旧藏《唐代名臣像册》
本名:柳公权
别名:柳少师、柳学士、柳尚书
字:诚悬
所处时代:唐朝
出生地:京兆华原
出生日期:778年
逝世日期:865年
主要成就:创“柳体”书
官职:太子少师、太子太保
封爵:河东郡开国公
追赠:太子太师
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
少有才学
大历十三年(778年),柳公权出生。他的祖父柳正礼,曾任邠州士曹参军;父亲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中唐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赋。
元和三年(808年),柳公权参加科举,以状元及第。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楚州刺史李听升任夏绥银宥节度使时,柳公权进入其幕府,任掌书记。
三朝侍书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暴崩,由唐穆宗李恒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朕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想见你很久了。”就升任他为右拾遗,补翰林学士,后又升为右补阙、司封员外郎。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都在宫中担任侍书之职。他的哥哥柳公绰在太原任职,写信给宰相李宗闵说:“我的弟弟苦心钻研文章书法,先朝只任他为侍书,这种职务,和占卜小吏没有什么区别,我也以此为耻,请给他调换一个闲散职位。”于是升任尚书右司郎中,又转为司封郎中、兵部郎中、弘文馆学士。文宗思念他,又召他为侍书,升任谏议大夫。不久又改为中书舍人,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每次在浴堂回答文宗的提问,常常是蜡烛烧完了,而谈兴正浓,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宫中婢女便用蜡油谌纸来照明。
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戒,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文宗对他说:“我深知你这个舍人之官不应降为谏议,但因你有谏臣风度,那就任你为谏议大夫吧。”第二天,文宗便下旨授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
劝谏文宗
开成三年(838年),柳公权经调转任工部侍郎,但不过是备员而已。文宗曾召他问事,问他:“外边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自从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文宗说:“郭旼是尚父(郭子仪)的侄子,太皇太后(懿安郭皇后)的叔父,在职也没有过错。从金吾大将升任小小的邠宁节度使,还议论什么呢?”柳公权说:“凭郭旼的功绩和品德,任命为节度使是合适的。人们议论的原因,据说是郭旼把两个女儿献入宫中,因此才升官,这是真的吗?”文宗说:“他的两个女儿进宫,是来看望太后的,并不是他进献女儿。”柳公权说:“常言说,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如没有嫌疑,为什么这事嚷得家谕户晓?”他因而举出唐初名臣王珪劝唐太宗送卢江王(李瑗)之妃出宫的事例来说明利害,文宗当即派内使张日华把二女送还郭旼家。后经屡次升迁,柳公权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一职。
晚年仕途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驾崩,由唐武宗李炎即位。武宗即位后,罢去内府学士官职,命柳公权为右散骑常侍。其后,宰相崔珙举荐柳公权任集贤殿学士、判集贤院院事。另一宰相李德裕素来厚待柳公权,但当柳公权被崔珙举荐时,他很不高兴,便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又改为太子宾客。经屡次迁官,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后更历任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工部尚书等职。大中(847年-860年)初年,柳公权转任太子少师。
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一日,宣宗在元旦举行朝会,柳公权年已八十,便在群臣之首向宣宗称颂祝贺,因含元殿较远,柳公权到时因年迈已感疲惫,在称贺之后,本要为宣宗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但柳公权误称“光武和孝”,因此御史弹劾,罚了一季的俸禄 ,议事官恨他不退休。柳公权在三品、二品班列三十年,直到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他才以太子太保之职致仕。
耄耋而逝
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时年八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师。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 宋代苏轼在诗中曾说:“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三步之才
柳公权曾随从唐文宗去未央宫花园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公权说:“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发下,现在二月里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把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作首诗向我祝贺。”宫人催他亲口念给文宗听,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高兴地说:“曹子建七步吟诗,你竟只需三步。”
致力学术
柳公权特精于《左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讲说一词一义,常写满好几篇纸。他通晓音律,却不喜欢听演奏,他常说:“这是由于听音乐容易使人产生骄慢情绪的缘故。”
辈分 |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家世 | 祖父 | 柳正礼 | 官至邠州士曹参军。 |
父亲 | 柳子温 | 官至丹州刺史。 | |
平辈 | 兄长 | 柳公绰 | 字起之,官至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曰成。 |
弟弟 | 柳公谅 | 官至南郑县令。 | |
子辈 | 儿子 | 柳仲宪 | 生平不详。 |
孙辈 | 孙子 | 柳瑗 | 字虚中,生平不详。 |
表格:
第一代 | 第二代 | 第三代 | 第四代 | 第五代 |
柳正礼(邠州士曹参军) | 柳子温(丹州刺史,配崔氏,继娶薛氏) | 柳公绰(兵部尚书,河东节度使,追赠太子太保)(夫人韩氏,韩皋女) | 柳仲郢(天平军节度使)(娶宰相韦贯之女) | 柳璞(著作郎) |
柳珪(进士) | ||||
柳璧(进士) | ||||
柳玭(御史大夫) | ||||
柳氏(嫁杨堪) | ||||
柳道娘(女) | ||||
柳愔愔(女,有墓志) | ||||
柳老师(女,有墓志) | ||||
柳公权(大书法家,太子太保,河东郡公) | 柳仲宪 | 柳瑗 | ||
柳知微 | ||||
柳公谅(南郑县令) | ||||
柳子华 (成都县令) | 柳公器 | 柳仲遵 | 柳璨(末年宰相) | |
注:柳子华可能为柳正礼所生,也可能是柳正礼侄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