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 编辑

清朝词人

纳兰性德(16551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爱新觉罗·胤礽)而改名纳兰性德。满洲旗人,清朝初年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侍卫衔,多随驾出巡。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二岁。

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概述图参考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纳兰性德

别名:纳兰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地:北京

生日期:1655年1月19日

逝世日期:1685年7月1日

主要作品:《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

主要成就清词三大家之一

旗籍:满洲正黄旗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时期

顺治十一年(1655年 )十二月十二日,纳兰性德生于京师,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

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

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御前侍卫

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寄情诗词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卢氏成婚。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卢氏难产去世,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

纳兰性德二十四岁时将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又著《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9首,合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 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疏财,而且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想升官发财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今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康熙的御用文人聚集太多而著名

英年早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

主要影响

编辑

文学成就

纳兰性德手迹纳兰性德手迹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 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

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予其哲学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

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

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

纳兰性德词纳兰性德词

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会诗书——一个地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

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蝶恋花毛笔书法纳兰性德蝶恋花毛笔书法

纳兰性德不但擅长书法,而且名重于当时。他初学褚遂良,后参悟《庄子》,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妙得拨法,用笔遒劲灵动,秀丽洒脱,不随流俗,别出锋颖,有一种率真自然之旨趣,颇得人们赞赏。

纳兰性德对书法理论也有其独到见解,所撰《原书》对书学议论颇为精辟,可见其学养之深厚,眼界之高远。如所云“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把书法与庄子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即主书外学书,体于自然。这是颇有见地的。其他散见于其文辞、书犊中的书评,也都卓有见识。如“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强调书法要任情随兴,自然真切,不要死临死摹、矫揉造作。这在馆阁体盛行的清代是难能可贵的。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其书法与词作旨趣是一致的,正所谓书如其人,词如其人,也即扬雄所说“书,心画也”。

藏书大家

纳兰性德漫画形象纳兰性德漫画形象

纳兰性德一生爱书藏书,从师顾贞观、陈维菘、徐乾学,研讨经学。曾耗资四十万金,编辑宋以来诸儒学经之书,刻为《通志堂经解》1860卷(后世学者何焯编撰有《通志堂经解目录》)。

辑有《全唐诗选》。

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大易集仪萃言》《删补大学义粹言》《词韵正略》《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等书。

英年笃意于经史、书法、诗文。嘱友人秦松龄、朱彝尊为购求宋元诸家经解,得抄本140余种,环拥古书万卷,建藏书楼“通志堂”、“珊瑚阁”,以弹词歌曲、评定书画、鉴藏古籍为乐。

鉴赏

纳兰性德虽为词人身份,但在书画鉴藏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鉴赏功力,对于书画鉴定有自己的见解。他在书法与绘画的学习品鉴过程中,注重史料、注重实践,以词拓画,对当世及后世的书画鉴藏鉴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注重史料

纳兰性德强调书法的学习和鉴赏都要注重历史,要知其来历。他在《题米元章<方圆庵碑>》中,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山谷云:‘杜之诗,昌黎之文,无一字无来历处。’书犹是矣。见近时学苏诗米字者,不知其来历而径学苏、米,且并不见苏、米而学。夫学苏、米者之点画与唇吻,每况愈下,久而弥失其真。……”

他认为凡字必有来历,学习书法的人,要知道字的来源与演。追根溯源,仔细观辨精微之处,才能得其神。不知来历而学苏诗米字,虽点画吻合,却难得古人真髓。

对于绘画的鉴定鉴赏,他也十分注重史实。在他的《通志堂集》中,可以看到他对于董其昌《秋林书屋图》的鉴定:

“世之目文敏者动于巨然、北苑内求之,非是辄云伪。此如画竹林诸,必写其沉湎潦倒、科头担胸之状,而不知山公启事,叔夜挥弦,彼自有正笏端绅,目送飞鸿时也。此卷绿莎,朱阑石砌,颇极雅丽,是文敏少年得意之笔,以为赝者乃见橐驼谓肿背也。识者辨之。”

在这段论述中,纳兰性德结合各个时期董其昌的风格变化,鉴定这是董其昌的少年时期之作。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对作品进行判定时,将史论研究与个人目鉴相结合,这是鉴藏家惯用的鉴藏方法。纳兰性德没有被周围其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而是以史实为依据,精准判断。

2.注重实践

纳兰性德认为学习书法要注重实践,但是不要只顾刻意模仿。写到兴致盎然之时,要敢于写出抒发情致的笔画。 《书原》记载了他的看法:

“予笃好书,每谓书有天分,而非尽关乎仿效;书有兴会,而不必出乎矜持。……予尝谓熟读蒙庄即可悟作书之理。悠悠千古,解吾语者也?予恐书家之涉仿效矜持者有鹦哥娇、秦吉了之诮,故作书原。”

纳兰性德学书,于前人之法“心摹手追”又别出心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观其墨迹,秀姿飘逸,端劲工整,使人心怡。

纳兰性德于绘画亦有尝试。他赠予过朋友自己的题照诗,怀念亡妻卢氏时为其题照,可见他对绘画是有过实践的。后期他聘了王翚作为他的家庭教师,说明他希望自己在绘画方面有所长进,有所成就。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和书画鉴赏方面也有积极的影响。

3.个人特色

在可考的二十三幅作品中,其中有三幅是赵孟頫的作品,两幅来自倪瓒。纳兰性德对元人趣味的书画是情有独钟的,他有一首怀古诗歌咏赵孟頫。诗云:

“吾怜赵松雪,身是帝王裔。神采照殿廷,至尊叹映丽。少年疏远臣,侃侃持正议。才高兴转逸,敏妙擅一切。旁通佛老言,穷探音律细。鉴古定谁作,真伪不容谛。亦有同心人,闺中金兰契。书画掩文章,文章掩经济。得此良已足,风流渺谁继?”

诗文描述了赵孟頫挺拔的仪态,机敏的洞察力。从绘画、书法、佛学、音律、鉴定、文采、韬略等多个方面赞颂了赵孟頫,足见对其的钦佩。在2007年春季举办的一场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了一件纳兰性德的绘画作品。这是一幅扇面,内有纳兰隶书题识:“甲寅新秋仿云林溪亭秋色小景”,铃“成德”印。作品为他二十岁时的习作,颇有元人倪瓒的意趣。纳兰性德对二者的喜欢,不仅因为对其才华的欣赏。更重要的是,他们作品中所状写的萧疏景色,与纳兰性德用诗词表达的婉约意境是相似的。

由纳兰性德收藏的作品和他题画诗的数量,可知他寓目过很多书画作品。其中,以诗词开拓画境是他的个人鉴赏特色。词画相映,既增加了诗的意蕴,又丰富了画的内涵,得到时人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纳兰性德还将其对于绘画的审美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无论是边塞之景还是水乡风,都注重诗词中画意的描绘。他通过书画鉴藏来提高自己的审美品味,又将这样的审美情趣融入到诗词之中。二者互相促进,互相拓展,不断提高。

4.藏书印

对待书画珍品,纳兰性德只在画上散置印记,而不题跋。从其藏品的钤印上可知,纳兰性德约有十九方印:

1.字号印:“楞”“伽”“成德”(细框)、“成德”(粗框)、“楞伽”“楞伽山人”“楞伽真赏”“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成德容若”“容若鉴藏”。

2.堂号印:“花间草堂”“通志堂藏”“容若香红草堂书画记”。

3.鉴赏印:“神品”“香界”“真赏”“自伤多情”。

4.藏书印:“谦牧堂藏书记”(白文长方印)和“谦牧堂书画记”(朱文长方印)。此两印最早为明珠使用,后成为纳兰家族三代人通用的藏书印。只要是纳兰家族的藏书,只用这二方印鉴,不用其他个人名号属性的印。后来纳兰揆叙的儿子永寿以“谦牧堂”的名义刻书,编有《谦牧堂藏书目》。

历史评价

编辑

明末清初词人陈维崧: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榆园本《纳兰词评》)

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喜为长短句特甚。尝 言:“诗家自汉魏以来,作者代起,姓氏多澌灭。填词滥觞于唐人,极盛于宋,其名家者不能以十数,吾为之易工,工而传之易久。而自南渡以后弗论也。”其于词,小取唐五代,宗晏氏父子;长调则推周、秦及稼轩诸家。以为其章法转换、顿挫离合之妙,正与文家散行体何异,而世故薄之,何耶?故即第左葺茅为庐,常居之,自题曰“花间草堂”。 视其凝思惨淡,终合天巧,真若有自得之趣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表》)

清代学者徐乾学:君……精工乐府,时谓远轶秦柳,所刻《饮水》《侧帽》词传写遍于村校邮壁,海内文士竞所摹仿。然君不以为意。(《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神道碑文》)

清代词人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愁。(《通志堂词序》)

清末民国词人况周颐: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蕙风词话》)

清代词论陈廷焯:①容若《饮水词》,在国初亦推作手,较东白堂词(佟世南撰)似更闲雅。然意境不深厚,措词亦浅显。余所赏者,惟《临江仙》(寒柳)第一阕,及《天仙子》(渌水亭秋夜)《酒泉子》(谢却荼蘼一篇)三篇耳,余俱平衍。又菩萨蛮云:“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亦凄忱,亦闲丽,颇似飞卿语,惜通篇不称。又太常引云:“梦也不分明。又何必催教梦。”亦颇凄警,然意境已落第二乘。(《白斋词话》)②容若《饮水词》,才力不足,合者得五代人凄惋之意。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容若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末民国思想家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渌水亭杂识跋》)

清史稿》:①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②性德善诗,尤长倚声。遍涉南唐、北宋诸家,穷极要眇。所著饮水、侧帽二集、清新秀隽,自然超逸。③好宾礼士大夫,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姜宸英诸人游。

晚清词人周之琦:与友人论词,或言: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李煜字)后身也。余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然填词家自南宋以来,专工慢词,不复措意令曲。其作令曲,仍与词音节无异,盖《花间》遗响久成《广陵散》矣。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南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饮水词识》)

清代诗人赵函:纳兰成容若以承平贵胄,与国初诸老角逐词场,所传……词则卓然冠乎诸公之上,非其学胜也,其天趣胜也。(《纳兰词序》)

清代词学家谢章铤:①纳兰容若成德深于情者也。固不必刻划《花间》,俎豆《兰畹》,而一声《河满》,辄令人怅惘欲涕。(《赌棋山庄词话》卷七)②长短调并工者,难矣哉。国朝其惟竹姹、迦陵、容若乎。竹姹以学胜,迦陵以才胜,容若以情胜。(《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二)

清词论家李佳:八旗词家,向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左庵词话》卷上)

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①容若词天赋灵秀,神仙中之子晋。②容若词长调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纳兰词跋》)

晚清词人王鹏运:少游“晓风”之词,小山“苹云”之唱,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堂奥。(《寄番禹冯恩江永年手札》)

清代学者谭献: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复堂词话》)

清末民国学者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

清代诗人严绳孙、秦松龄:①玉溪纬词《金荃》丽句,寄托所之,前贤却步。②兄善倚声,世称绝唱,周、柳香柔,辛、苏激亢。每言诗词,同古所尚。古诗长短,即词之创。南唐北宋,波澜特壮。亦犹诗律,至唐而畅。为诗余,斯论未当。(《祭纳兰容若文》)

清代诗人严绳孙:①比喜小词,每好为之,当其合作,宋诸名家不能过也。(《进士纳兰君哀词》)②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成容若遗稿序》)

清代文学家谭莹:家世文章第一流,如猿啼夕雁吟秋。纵王内史生平似,何必言愁也欲愁。(《论词绝句》)

清代学者盛昱《八旗文经》:工书,妙得拨镫法,临攀飞动。晚乃笃志于经史。

《清史列传》:书学褚河南,见称于时。

晚清词人杜文澜:国朝词人最工律法者,群推纳兰容若、顾梁汾、周稚圭三家。(《憩园词话》卷二)

中国近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

轶事典故

编辑

纳兰与红楼梦

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但凡研究“红学”的人对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都会有所了解。

乾隆算得上是第一位红学家。当和珅进呈《红楼梦》,乾隆读后即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一句话,把《红楼梦》与纳兰家联系起来。且不说此推论是否确凿,天子首开一家之言,根据他的阅历提示了两事物间的联系可能。纳兰家族和曹家都是清初到中期“康乾盛世”中人,相继前后。他们的家世与经历,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那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纳兰与曹雪芹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与曹雪芹祖父曹寅同入值宫禁,均为大内侍卫。据考,这种同事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他们都极富文采,一个是满洲贵族通过发奋勤学,成功加入到中原主流文化的行列。另一个是祖代家风,把成熟汉学带入满清皇朝。从两个不同角度达到同工之妙,对满汉文化融合作出努力。现在最能作证的便是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随康熙南巡驻跸织造署的纳兰性德的诗文交往。纳兰有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此外还著文《曹司空手植树记》。

同是帝王的近臣。纳兰是帝王身边与文化人士联系的桥梁纽带,曹寅是外放江南任官,监视江南文人举动,并为朝廷笼络人才的密使。他们的作用不一样,但目的与归宿却是一样,都是清王朝进行文化统治的干将与助手。这便是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扮演的同一角色,以及在文化职能方面的共同之处。

再者,纳兰家族和曹氏家族都是官僚世家。从龙入关,立有功勋,并数代承袭官爵,是功名奕世,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家不但是地道的满洲贵族,从血缘上与王朝有着复杂关系。曹家祖上是明朝辽东驻军军官,后降清改籍,入包衣列,属帝王家臣。曹寅的生母曾是康熙乳母,曹寅当过皇帝侍读(同学),曹寅的女儿又是礼亲王五世外孙、平郡王纳尔苏的王妃 。曹家世袭江宁织造达六七十年。纳兰性德、曹寅与康熙皇帝是年龄相近的“一起玩大”的年少君臣。

纳兰家与曹家不但在王朝关系上,而且在家世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祖上都是从龙入关的老资格,并在清王朝定鼎华夏后发迹。两个家族都有一定文化传统,注重文化建设。明珠是满汉文化融合政策的支持者,自己曾领衔主编过一批清初的大部头书籍。他对自家子弟的文化进修、发展尽了心力。儿孙中有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还有喜读书、善藏书的孙子福格。而曹家祖上就是明朝辽阳驻军的游击衔炮兵教官,之后的曹家子孙均是文才出众,并乐于广交天下名士的官员。他们的祖上虽都是武官出身,但在文化的过程和完善文治的大形势下,较早地顺应这个趋势,完成了这个转变。诗书传家,崇文重礼。

两个家族都有着“烈火烹油,鲜花著锦”的辉煌,都是“诗书簪缨之族”。但也都遭遇撤职抄家的厄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把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治斗争与家族盛衰演绎得如此惟妙惟肖,再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纳兰,王朝的政治风云变幻深深影响着他们家族的命运。他们家族内部的矛盾发展,家势的炎凉,也微缩、反映了王朝的兴衰。它们互为影响,互为观照。明珠与大多数封建官吏一样,由于权势渐重,也重蹈把持朝政,背公营私、贪财纳贿覆辄,被御史参劾,遭撤职抄家的处分。他的府邸家园被另一个佞臣巨贪和珅看中,据为己有。而曹家赫赫近百载,却被告挪用资财,出现亏空被撤职查抄,其织造之职被另一个叫隋赫德的贪官接替。这种陈陈相因并非以良继莠,正是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他们两家都曾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宫廷权力斗争,属于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朋党。纳兰性德大弟揆叙因在立储问题上重提“八阿哥”,康熙震怒而被降职。雍正更是穷治政敌,降谕在揆叙墓碑上铲去旧字,改刻“不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昭示永久。曹家也因为立储问题与皇八子、皇九子结为同党,被雍正恶之,一除为快。因在江宁织造衙旁万寿庵发现曹家为允禟收藏铸造的铜狮子,找着把柄削职为民,充军发配,一捋到底。两个家族同样在封建制度回光返照的“康乾盛世”里尽历了荣辱盛衰的轮回。

纳兰性德本人虽然没有象晚些时候的曹雪芹那样,亲历家道衰败。但他的婚姻、事业好景不长,似乎也鬼使神差地预示着水满则溢,月圆必亏,“盛宴必散”的规律。应该看到,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纳兰和曹氏家族。而是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封建王朝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正是他们家族史的会意义所在。

就纳兰性德和曹雪芹个人品格来比较,也有许多共同和相通、相似之处,两人都有过人的才分和非同一般的文化基础。纳兰性德在主编《通志堂经解》时,就把凡读书、索引、见闻俱记录在册,以后编成《渌水亭杂识》,其中涉及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可见博学之一斑。一首《望海楼·宝珠洞》把视野内一望之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千古苍桑一并道来,信息量大,跨度大,内涵丰富。一首《忆秦娥·龙潭口》把所看到的地理、地质现象作正确的描述与艺术的表达。竟可以与著名文化地理著作《帝京景物略》中有关描写一并参照阅读、欣赏。而曹雪芹也多才多艺,曾撰写《废艺斋集稿》《南鹞北鸢考工志》等多册关于金石工艺美术、烹调等书籍。另外还擅长书画、诗词。这些在他的封建社会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都一一展现。纳兰性德与曹雪芹同属风雅之流,脱俗之士,但对朋友却有情有义。纳兰性德交友朱彝尊、梁佩兰、姜宸英、高士奇、顾贞观等著名学者文士,并倾力营救身陷绝地的吴兆骞。纳兰性德身虽富贵,但不恋官场,不贪功名,甚至想摆脱世俗纠缠,做闲云野鹤。曹雪芹则有诗友敦敏、敦诚、张宜泉等,更有神秘的“脂砚斋”、弘晓等知音。他乐于帮贫济困,据说他在“鬻画维生”“绳床瓦灶”的困境中,仍“常济孤寡”,收养双目失明的老妪白媪,作风筝谱教盲人于叔度谋生之术。曹雪芹曾谢绝好友敦敏的推荐,不入宫谋职。

他们之间确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和几乎能重叠套合的家世经历。无怪相隔不久,又与纳兰家结为“亲家”的乾隆,看过《红楼梦》后,一口咬定所写是明珠家之事。更有人牵强、索隐,认定明府为大观园;明珠纳兰父子即贾政、宝玉等等不一枚举。且不管这类说法有否根据,有否意义,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的确太多,而且在纳兰之后的曹雪芹也不可能对之前的包括明珠家的变故毫无知晓,加之个人的亲历和体验,丰富了他的艺术创作源流,使《红楼梦》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更大的涵盖性。

主要作品

编辑

纳兰性德书法保存下来的甚少,行世作品有行书《纳兰性德手书词稿真迹》,颇能体现其书法风格。

市面上的纳兰词集

《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 张秉戍笺注

《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草纫笺注

《纳兰性德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 叶嘉莹主编 张秉戍笺注

《纳兰性德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草纫笺注

《纳兰性德词》上海古籍出版社

《纳兰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书韵楼丛刊)

《纳兰的词》华侨出版社 何雅苓笺注

《饮水词笺校》辽宁教育出版社 冯统一 赵秀亭笺校

《纳兰词》燕山出版社

《纳兰词》上海古籍出版社(书韵楼丛刊单行本

《纳兰词》浙江古籍出版社

《纳兰词笺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西风吹梦》(纳兰性德 项鸿祚 蒋春霖合集) 岳麓书社2002年

人际关系

编辑

纳兰性德祖父尼雅汉从龙入关,因征战有功,被授予骑都尉世职。顺治三年(1646年)尼雅汉病故,其子郑库袭职,抚养年仅12岁的明珠长大成人。顺治八年(1651年),明珠17岁进入銮仪卫,同年,和被赐死的英亲王阿济格的五格格爱新觉罗氏成婚。顺治十一年(1655年)冬天,生下纳兰性德。

据赵秀亭先生考证,纳兰性德前妻卢氏亡故后,性德于康熙十九年间续娶官氏。“官”“关”同音异字,女真“瓜尔佳氏”的汉译简称。

后世纪念

编辑

纳兰庄园

纳兰性德家在京师西北皂甲屯一带有圈地。皂甲屯西北角,有一处长方形庄院,名思源庄。一直是明珠和家人的一处乡下郊园。庄园占地200余亩,东西长650余米,南北宽210余米。庄园划分3个功能区,东部为马圈、车库和下人的居处,西部是花园,中部是庄院的主体,分布大大小小的四合院。20世纪70年代,思源庄还遗有围墙残迹和古井。

纳兰墓地

纳兰家族祖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乡上庄村北,今“泰丰商贸中心”西墙外。建于清代顺治三年,大规模修建于康熙十六年,总面积约为340亩。纳兰家族祖墓以明珠父亲尼雅汉立祖。墓地坐东朝西,背靠皂甲屯,面向阳台山,俗称南寿地。一条小河自西北向东南而来,蜿蜒绕过墓地,自墓地左边向西流淌而去。墓地有茔宝顶5座,主位是尼雅汉,按左昭右穆排列,昭位是郑库,次昭位是纳兰性德,穆位是明珠,次穆位是揆叙。除纳兰性德墓外,其余4座均有汉白玉或青石雕刻的墓围。尼雅汉墓前不远有供桌,再往前有汉白玉雕刻的享殿。墓地前方约180米,有神道碑两座,分别是明珠和纳兰性德。神道碑前方约250米,有两座碑亭,分别存有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所立的明珠诰封碑和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立的明珠谕祭碑。据故老相传,碑亭和神道碑之间尚有石人石马等石相生数座,民国初被军阀拉走,下落不明。20世纪70年代纳兰家族祖墓出土墓志铭6通,分别是明珠、觉罗氏、性德、卢氏、揆叙、耿氏。未见尼雅汉和郑库墓志铭,据当地人传说,这两座坟墓是衣冠冢,应该可信。纳兰氏家族墓地在清代基本保存完好,后多次被盗。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0年冬,被彻底拆毁。

纳兰遗存

永泰庄东岳庙《重修东岳行宫碑记》记载,明珠每年都要到祖坟扫墓祭祖,见附近三座古刹年久失修,沦没于荒蔓草之中,就有了修复之心。但因繁忙,一直未能如愿。临终之前,嘱咐总管安尚仁,一定要完成修庙夙愿。安尚仁于十年后大兴土木,用了三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将东岳庙、龙母庙,真武庙修葺一新,并延请僧人主持管理。修庙的同时,还将跨榆河古道的两座陈旧的木桥既马坊桥和榆河桥改建成石桥。为了让后人记住纳兰家族修庙的功德,安尚仁将东岳庙的西转角殿设为纳兰家族祠堂,在龙母庙和真武庙供奉明珠牌位。雍正十二年(1734年),位于北玉河村的关帝庙重修,管家安尚仁和揆叙后人宁秀代表纳兰家族,布施香火地56亩,是关帝庙捐资修复的首户。

纳兰性德府纳兰性德府

纳兰性德纪念馆位于北京海淀区最北端,隔沙阳公路与昌平区白水洼遥遥相望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隶属上庄镇管辖的皂甲屯村(亦名造甲屯)。皂甲屯东临南沙河,西北部的阳台山为它挡住了西伯利亚甲屯西侧有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大庄园,

纪念馆按其笔下的“郊园”设计,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

纳兰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纪念之际,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成立,纳兰研究进入一个高潮。

1997年8月台湾历史文学学会和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共同发起组织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在承德举行,纳兰性德作品研究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纳兰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创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承德有研究纳兰性德的纳兰性德研究所。

1985年7月,在承德纳兰性德学术研讨会上,满族社会活动家于岱岩首次发出了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呼吁。1996年5月,海内外纳兰研究学者数十人来北京京郊皂甲屯考察纳兰性德在这一地区的古迹遗址,凭吊纳兰性德。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承德纳兰性德研究会会长关阔等三十六名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修复纳兰家庙,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提案。1998年5月24日,上庄乡人民政府作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建立纳兰性德纪念馆”的决定,并向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申请建立纪念馆的请示报告。北京市文物局立即委托由国家文物局张德勤、故宫博物院吕济民、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组成的专家组,到上庄查对纳兰性德在上庄地区的遗迹和资料,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1998年12月4日,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批准上庄乡人民政府的建馆申请,并写馆名为“北京上庄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同年,海淀区人民政府拨款2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馆资金。陈列馆在翠水乡旅游渡假区内破土动工,1999年7月竣工。8月22日,举行开馆典礼。纳兰馆于当日正式对社会开放。纳兰性德史迹陈列馆,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

艺术形象

编辑

文学形象

1987年,中国台湾女作家朴月创作了传记小说《西风独自凉》,该书讲述了纳兰容若一生的坎坷情史,写了他与表妹佩蓉、妻子婉君之间的凄美爱情悲剧。2007年1月30日,该书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4年5月,张立和著长篇历史小说《渌水亭畔金缕曲》出版,该书以纳兰性德的一生为素材,讲述了其身世、求学、交友、入仕、恋情、戍边及抗击外侮、沉浮及不幸早逝等故事

影视形象

2011年5月26日,北京人艺排演的清代历史戏《知己》首演,该剧描述了清代文人顾贞观、吴兆骞和纳兰性德之间“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

年份

视剧/电影

饰演者

1987

《满清十三皇朝》

李陵

2004

《御前四宝》

王九胜

2005

烟花三月

陈浩民

2006

《康熙秘史》

钟汉良

2011

《紫禁惊雷》

黄嘉乐

2016

寂寞空庭春欲晚

张彬彬

2017

《少林寺传奇4》

郭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