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 编辑

中国当代作家

陈忠实(194283日—2016年4月29日),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中国当代作家

1959—1962年,在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上学。1965年,开始发作品。1968年11月—1978年7月,任陕西西安市郊区毛西公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3年,发表短篇小说《接班以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完成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同年出版文集《陈实自选集》。1985年7月—1993年4月,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1986年,完成中篇小说《四妹子》。199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到白杨树背后去》。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1993年4月—1996年12月,任陕西省作协主席。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2001年起,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发表短篇小说《十三推磨》;同年,《李十三推磨》获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201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2016年4月29日,因病在西安去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陈忠实

国籍:中国

民族

生日期:1942年8月3日

逝世日期:2016年4月29日

毕业院校: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出生地:陕西西安市灞桥区

代表作品:《白鹿原》

人物经历

编辑

陈忠实作品陈忠实作品

1942年8月3日 ,出生于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1959年9月—1962年9月,在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上学。1962年9月,开始参加工作。

1962年9月—1964年8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灞陵乡蒋村小学任教师。1964年8月—1968年8月,任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农业中学教师。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8月—1968年11月,任陕西省西安市郊区东李学校教师。1968年11月—1978年7月,任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

1973年,在《陕西文艺》发表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1976年,在刚复刊的《人民文学》第3期上发表短篇小说《无畏》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凭借小说《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1978年7月—1980年2月,任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文化馆副馆长。1980年2月—1982年11月,任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

1982年11月—1985年7月,任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1983年,凭借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 1984年,在《当代》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初夏》

陈忠实陈忠实

1985年,完成中篇小说《蓝袍先生》,讲述徐慎独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过程;同年,出版文集《陈忠实自选集》,对中国社会的角落和各色的人进行了描绘 。1985年7月—1993年4月,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

1986年,完成中篇小说《四妹子》,从地域文化入手描写人们 。1988年1月,在《延河》发表中篇小说《地窖》。1989年,在《鸭绿江》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害羞》

1991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白鹿原》,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1993年4月—1996年12月,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 。199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乡村

1996年12月—2001年12月,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1997年,凭借《白鹿原》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2001年12月起,任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五届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2004年,凭借散文《原下的日子》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2006年12月15日,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作家富豪榜第13位。2007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刻画了中国民间的风骨与正 ;同年,凭借短篇小说《日子》获2007年首届蒲松龄小说奖,凭借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获2007年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2008年,凭借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获《小说选刊》2008年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短篇小说奖 。2009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李十三推磨》,该作品收录了陈忠实2001年以来创作的10个短篇小说;同年,凭借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获《小说月报》2009年第13届百花奖

2010年,出版散文集《仰关中》,从人情景物、关于记忆、行走见闻、人生写作四个方面讲述生活 。201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白鹿原纪事》,该作品由18个短篇小说组成 。2016年4月29日7点40分,因舌癌在西安去世

主要作品

编辑

小说作品

作品名称

发表时间

作品体裁

《接班以后》

1973

短篇小说

《无畏》

1976

《初夏》

1984

中篇小说

《蓝袍先生》

1985

《陈忠实自选集》

小说集

《四妹子》

1986

中篇小说

《地窖》

1988

《害羞》

1989

短篇小说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1991

短篇小说集

《白鹿原》

1993

长篇小说

《乡村》

1996

短篇小说集

《李十三推磨》

2007

短篇小说

《李十三推磨》

2009

短篇小说集

《俯仰关中》

2010

散文集

《白鹿原纪事》

2015

短篇小说集

(:

编剧作品

时间

作品

备注

1977年

渭水新歌

2012年

白鹿原

电影

2017年

白鹿原

电视剧

美术作品

时间

作品

担任职务

备注

1993年

路遥

美术 - 艺术指导

电影

其它作品

时间

作品

担任职务

备注

2021

柳青

其它 - 文学顾问

电影

参与纪录片

时间

作品

导演

2012年

田波、王苗霞

2021年

陈忠实

侯鹏辉

出版图书

创作特色

编辑

主题思想

乡土思想

陈忠实的创作有着浓厚的关中文化背景,其作品更是对关中乡土文化有着执着的坚守,家乡的乡风民情、山山水水早已融入到了他的心灵当中,他的小说始终是围绕着关中塬上的农民以及农村生活来书写的。从短篇小说集《乡村》以及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四妹子》到后来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都向读者展现了关中独特的乡风民俗以及乡村世界中各色人物,其朴素的农民心理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反映了关中农民的所思、所想。他对于所描绘的乡村世界更多呈现的是肯定、赞美态度,表现了对于关中乡村淳朴民风的热爱之情

历史反思

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不仅关注现实,还关注历史,尤其是关注历史中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并对此进行深切的反思。如短篇小说《初夏》《地窖》等,将建国后“左的政策路线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作为历史背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在不同人物间的陆续展开,表现了在动荡的时代政治政策给普通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而《白鹿原》则站在了更加宏大的视角来观照历史,作者不再站在狭义的、短视的政治视点上,而是站到了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的思想制点上来观照历史。作以民族心史为构架,以宗法文化的悲剧和农民式的抗争作为主线来结构全书

文化反思

陈忠实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喜恶。在他看来,两者并没有好坏之分,传统文化并不只代表着落后守旧,现代文明也不只代表文明先进,文化是复杂的,其“品性”也是复杂的。陈忠实对于传统不断反思,对于现代文明既警惕又强烈的认同。可以说,陈忠实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倾向是相互矛盾的,尤其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态度方面,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产生的矛盾注入到作品中,并不断探索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问题。如在《四妹子》中,表现出明显的现代倾向;而在《康家小院》中,表现市场经济和商品观念涌入农村造成农民德缺失

艺术特色

新历史主义

陈忠实在历史的书写中,体现出了新历史主义的色彩。他在创作中对历史的观照不同于传统历史主义注重塑造典型英雄,而是将视角放在了家族、村落的兴衰上,摆脱了以往国共两党之争的陈旧框架,站在了更为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展现出关中人们真实的生活面貌,挖掘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陈忠实不仅记录历史、反思历史,还思考民族文化的走向,即对传统文化的出路以及民族今后的价值取向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现实主义

陈忠实的作品的叙述风格以质朴、客观见长,将作家本身主观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对人物情节朴素、客观的刻画之中,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习惯通过小说情节、内容的描述与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立场。如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含蓄地折射了自己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他客观地讲述了发生在白鹿原上的故事以投射整个民族的历史迁,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关中农民以及整个民族的生存追求和文化精神的忧思之情

语言特色

在陈忠实的作品中,无是塑造人物还是叙述故事,都较为成功地将普通话与方言土语相结合,有效地为作品增加了地方特色,呈现出俗共赏的文学语言特点。如称爸爸为“大”;称呼年轻人为“娃”;称呼塬上人对于打工者为“客”,如“麦客”“风箱客”“勺勺客”,同时也对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人等的称呼,如“轱辘子客”则是对赌徒的统称;“乡党”则是乡亲、同乡之间的称呼,这些是陈忠实在小说创作中使用最多的关中地区最常见的独特的称谓。陈忠实不仅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关中塬上特色称谓与本土汇,还运用了诸多高密度长句以及排比句,体现出关中方言的内在节奏和情绪

人物形象

维护传统形象

陈忠实在小说中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维护者的形象。例如,在中篇小说《蓝袍先生》中,塑造了徐慎行父亲的形象,他整日不苟言,从不与人搭话。他信“耕读传家”,为了使儿子将全部心思放在教书育人上,又迫使徐慎行娶下丑妻淑娥,他对新事物新文化社会都秉持敌对的态度。陈忠实对徐慎行父亲这一顽固的守旧派的刻画,是典型的传统文化维护者形象;《白鹿原》中,最具传统文化典型的形象是朱先生与白嘉轩,二者承载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贯穿全书。朱先生作为《白鹿原》中传统文化的维护者,表现了他的智者形象,书中还塑造了他作为白鹿原上道德模范的形象。他有济世之才却淡泊名利;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自甘堕落;生活节俭,与人为善,他是白鹿原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精神领袖;白嘉轩是一个从历史文化背景中走出来的族长形象,他是白鹿村的族长,同时他也是“仁义”的化身。“仁义”二字是他一生供奉的信条。作为东家,他义待鹿三一家,与鹿三情同兄弟,共同劳动,而对待鹿三的孩子黑娃他同样仁义。同时,他也是白鹿原上传统礼教的维护者,儒家伦理典范的实践者。对内,他秉承“耕读传家”四字箴言,他以身作则,一生都在劳动,并且也以此教育。对外,他是严肃负责的族长,他推行《乡约》并且严格依此实施,整治白鹿原的民风

受害者形象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女人的地位低下,她们忍受封建思想体制的禁锢,沦为传宗接代的工具。陈忠实将这一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识注入到自己小说的创作当中,塑造了一个个封建礼教牺牲品、受害者的形象。如《蓝袍先生》中的张淑娥具备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她勤劳、善良、持家、顺从、谦卑,言行举止遵循着“三从四德”的规范行事。可却因其外表丑陋,而没有换来丈夫半分怜爱。她继续在无爱婚姻中卑微的生活,她是封建礼教彻头彻尾的牺牲品;《康家小院》中的,在遇见进村扫盲的年轻教员后才清楚,她缺少爱情。在教员的引诱下,玉贤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枷锁与媒妁之言的婚姻牢笼与教员大胆的“偷情”。她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真爱,可是在被勤娃撞破后,村里的人都对她的行为嗤之以鼻。在她承受这些肉体上的折磨后,教员又给她的心灵又带来致命的一击,最后她不得不回归到了被封建礼教压制的包办婚姻中去。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描写,陈忠实写出了被封建思想长期压制的中国女性,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思想上虽有所解放,但这种思想解放并不彻底,实现人格上的完全独立还需一段艰辛历程

至美者形象

陈忠实塑造了人性人情美的形象,这是陈忠实心中的理想人物。如《信任》中的罗坤,一位在四清运动结束后曾被划入地主成分而遭批斗的罗坤重新上任村书记,作者写出这一公正、仁义、值得信赖的领导公正办事、亲力亲为的作风;在《白鹿原》中,白灵是陈忠实所歌颂、赞美的人物形象,她美丽、聪慧、活泼可爱、勇敢正义。她为了退婚不惜与父亲决裂,是具有觉意识与反叛精神的新女性形象。对白灵这一白鹿原上理想的美好的特立独行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出陈忠实对她的厚爱,以及对人性、人情美的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获奖记录

编辑
文学类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1979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信任》 提名
1980 飞天文学奖 《立身篇》 获奖
1984 当代文学 《初夏》 获奖
1985 长城文学奖 《十八岁的哥哥》 获奖
1993 陕西双五文学奖 《白鹿原》 获奖
1997 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 获奖
1983 《小说界》首届优秀作品奖 《康家小院》 获奖
2004 《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 《原下的日子》 获奖
2007 蒲松龄小说奖 《日子》 获奖
2007 茅台杯人民文学奖 《李十三推磨》 获奖
2008 《小说选刊》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短篇小说奖 《李十三推磨》 获奖
2009 第13届百花奖 《李十三推磨》 获奖

(:

人物评价

编辑

(陈忠实)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书法家范曾评)

他(陈忠实)为人质朴,像他生活的陕北土地一样厚重。(评作家高洪波评)

(陈忠实是)久经儒家文化浸润和陶冶的人,举手投足,皆有仁义礼智信的约束(作家朱鸿评)

陈忠实是一个很杰出的作家,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会长期存留于世的。(作家贾平凹评)

他(陈忠实)是一位君子,一位忠厚的长者,品格令人尊。(评论李敬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