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 编辑

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个年号

永徽(公元650—655年十二月),是唐李治的第一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六年。“永徽之治指的是唐高宗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永徽

性质:年号

使用:唐高宗

开始年份:公元650年

结束年份:公元655年

美称:永徽之治

户数:380万户

纪年

编辑
永徽

年号纪年

永徽元年

永徽二年

永徽三年

永徽四年

永徽五年

永徽六年

干支纪年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公元纪年

650年

651年

652年

653年

654

655年

大事记

编辑

永徽元年

大足石刻开始开凿。

永徽二年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食使者到达中国。唐高宗永徽初年下诏,命由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刑部尚书唐临、大理卿段宝玄、刑部侍郎刘燕客、御史中丞贾敏行人,根据旧制唐律重新编修。于永徽二年完成颁布,是为《永徽律》,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十二篇,五百零二条,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

永徽三年

孙思邈70岁,写成《备急千金要方》。 始建西安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内藏玄奘印度带回的大量佛家经卷。李元婴升迁苏州刺史,调任为洪州都督。契苾何力率唐兵与回纥兵西进,败贺鲁所属的处月部。唐高宗颁布诏书,命太尉长孙无忌等人着手进行编修注疏,诏曰:“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凭准。宜广召解律人条疏奏闻。仍使中书、下监定。”

永徽四年

唐太宗之弟滕王、洪州都督李元婴开始修建滕王阁。永徽四年完成注疏并将律文与注疏同时颁布, 是于由此《永徽律》与其注疏合称《永徽律疏》,今称《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完备的标志。

永徽六年

十月,唐高宗不顾大臣长孙无忌等的强烈反对,废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册命武昭仪为皇后,于十一月初一举行立后仪式。

永徽之治

编辑

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年—683年),前六年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隼及犬者罪之。”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