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 编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208年发生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6年2月8日,魏国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280年,晋灭东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中文名:三国
外文名:Threekingdoms
时间范围:220年至280年
首都:洛阳,成都,建邺
货币:五铢钱
人口数量:2361万(220年),约3000万(280年)
国土面积:魏291万,蜀106万,吴145万(262年)
政治制度:门阀政治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永汉元年(189年),董卓控制朝廷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傕、郭汜控制东汉王朝 。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 。
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先后消灭吕布、袁术等割据势力,降张绣、逐刘备,控制了兖州、豫州、徐州以及司州等地。在官渡之战中,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亲自率兵火烧袁绍的军粮,以少胜多,击败了河北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白狼山之战中,派遣大将张辽率领先锋部队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随后又平定辽东,最终统一了北方 。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乘刘表病亡、荆州不稳之时,征荆州,刘琮束手投降,寄身荆州的刘备被迫退守夏口。曹操对江东虎视眈眈。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谋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盟 。其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曹操被迫退回北方,这就是奠定三国形成局面的赤壁之战。刘备乘势占据荆州五郡 ,后分别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夺得益州和汉中,势力达到了极盛。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1年)击破关中马超、韩遂等部 ,又命夏侯渊西征,消灭了韩遂、宋建等割据势力,将凉州纳入“魏”的势力范围之内,此后曹操数次南下,孙权亦曾数次北上,双方均未获得大的进展。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曹操大军前来欲夺回汉中,不成,于是从汉中退向长安。 刘备大将关羽北攻樊,吕蒙上疏孙权说:“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吕蒙遂假称病重,孙权也明令召吕蒙回建业治病。关羽信以为真,把留在江陵、公安的军队调出一部分赴襄阳。孙权得到消息,即令吕蒙进兵。吕蒙到寻阳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
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发生天灾饥荒,例如:“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等纪录。董卓掌权后,放纵士兵淫略妇女,剽虏资物。在面对关东军联合讨伐下,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民怨载道,人口数大减。曹操征徐州时,“凡坑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益州的刘焉、刘璋及荆州的刘表镇压叛乱,扬州因为孙策等人的战争,使得人口数都减少。
当时的人民朝三个方向流动:由关中西迁至凉州或是南迁至益州、沿汉水迁移至荆州,各约十万户。由中原地区往东北迁移至冀州或幽州,再迁至辽东。鲜卑和乌桓也因为这波流民而壮大。最后也是最大一股,是由中原地区迁移至徐州彭城,再南迁至江南地区。当时“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孙吴立国的基础即建立在此上。例如:鲁肃、诸葛瑾、吕蒙、张昭及徐盛等人就是此次南渡的中原士族之一。
自三国鼎立局势渐渐形成后,人民转而因统治者或战争而被迫迁移。曹操攻击张鲁时及攻下后,共迁部份的川东汉中居民入关中。曹丕建都洛阳后,迁冀州五万户士家以实河南。魏灭蜀后迁蜀人三万家至洛阳和关中。刘备领有益州,多次迁民于成都平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也迁陇西居民以实汉中。孙权在早期即击败江夏太守黄祖,虏掠男女数万口。他建国后为了提升人口数,平定山越并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并且骚扰淮南来获得人口。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263年,蜀国有1082000人 ;魏国有4432881人 ;公元280年,吴国有2562000人 ,总计郡县编户人口为7672881人 。现代学者考虑到被世家门阀荫庇的佃客、部曲还有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以及居于汉地的少数民族等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故认为三国末期约有3000万人,而东汉末年自曹操统一北方后,魏蜀吴三方势力的战争限于局部,如魏蜀交界的祁山、秦岭一带及魏吴相交的江淮之间,不再有波及全国并持续多年的战争,魏蜀吴又纷纷在其统治境内推行屯田、兴修水利、招徕流民等措施以此恢复社会经济,人口逐渐开始恢复,至三国初年约有2224万~2361万人左右,仅有东汉人口峰值的40%。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公孙度和董卓部将徐荣是同乡,在徐荣的力荐下,公孙度得以出任辽东太守。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此时中原混乱不堪,而辽东郡偏居东北,所受影响较小,得以借机振兴。不久,公孙度把辽东郡分为辽西、中辽两郡,各置太守,他还按照皇家规制设坛于襄平城郊,行郊礼天地之礼,无论车驾、仪仗、服饰都同大汉天子一般无二。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指引下,燕国成为乱世中难得的“世外桃源”。200年官渡大战之时,公孙度拒绝了曹操的拉拢,打算在曹袁两败俱伤后进军许昌。不料天不假年,他于204年去世。此后,其后代公孙渊周旋于曹魏和东吴之间。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然而,司马懿佯攻辽隧,很快便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时间 | 事件 |
---|---|
公元25年(建武元年) | 刘秀称帝,东汉开始。 |
公元57年(中元二年) | |
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 | 汉明帝卒,享年四十八岁。子刘炟继位,年十九岁,是为汉章帝。 |
公元88年(章和二年) | 汉章帝卒,享年三十二岁。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年十岁,窦太后临朝,窦宪专政。 |
公元92年(永元四年) | 十四岁的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共灭窦宪,窦宪自杀。 |
公元106年(延平元年) | 汉殇帝卒,享年两岁。侄刘祜继位,是为汉安帝,年十三岁。 |
公元121年(永宁二年) | 十八岁的汉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灭邓骘,邓骘自杀。 |
公元125年(延光四年) | 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起兵拥立汉顺帝,阎显被杀。 |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 | 二十八岁的汉桓帝与宦官唐衡等灭梁冀,梁冀自杀。 |
公元167年(延熹十年) | 汉桓帝卒,享年三十六岁。窦太后命窦武迎立宗室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年十二岁。 |
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 | |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 | 四月,灵帝卒,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外戚何进执政,谋诛宦官,反被宦官所杀。袁绍入宫杀宦官。九月,董卓入京,废少帝刘辩,改立刘协,是为汉献帝。十二月,曹操起兵讨董。 |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 | 关东州郡俱起兵讨伐董卓,公推袁绍为盟主,曹操行奋武将军。董卓杀弘农王刘辩,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 | |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 | 吕布杀董卓,投奔袁绍。曹操代理兖州牧,收黄巾军三十万,号称青州兵。 |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 | 吕布为兖州牧,刘备领徐州牧。 |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 | |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 | 六月,曹操表刘备为豫州牧。七月,汉献帝至洛阳。八月,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九月,曹操迎汉献帝都许。 |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 | 袁术称帝。袁绍以大将军领豫州牧、青州牧、幽州牧、并州牧。 |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 | 十二月,曹操擒杀吕布。 |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 | 六月,袁术死。八月,曹操军进黎阳。九月,分兵官渡。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十二月,曹操以官渡为大本营。 |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 | 正月,曹操征讨刘备。二月,袁绍军至黎阳。七月,袁绍军进阳武。八月,袁绍军至官渡。十月,官渡之战结束,袁绍败。同年孙策被刺身亡,孙权接班,年十九岁。 |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 | 刘备投奔刘表。 |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 | 袁绍病死。
|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 | 曹操自领冀州牧,让还兖州。 |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 | 诸葛亮出山。 |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 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七月,征刘表。八月,杀孔融。十二月,赤壁之战。 |
公元209年(建安十四年) | |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 | 十二月,周瑜谋灭刘备,至巴丘病卒,临终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鲁肃屯兵陆口,建议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 | 春,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十二月,刘备大军入蜀。 |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 正月,诏令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五月,诛马腾,灭三族。十月,东征孙权,荀彧卒。 |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 | |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 | 夏,刘备入成都,自任益州牧。 |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 | 三月,曹操西征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是年,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 |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 | 五月,曹操为魏王。 |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 | 四月,曹操仪同天子,曹丕为魏国太子。 |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 |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十二月,孙权杀关羽,上书称臣于曹操。 |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 | 正月,曹操卒。曹丕继位后实行九品官人法。十月,曹丕代汉,是为魏文帝。 |
公元221年(魏文帝黄初二年) | 四月,刘备称帝。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
公元222年(黄初三年) | 夷陵之战。 |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 | 四月,刘备卒,刘禅继位。 |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 | 曹丕卒,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
公元227年(魏明帝太和元年,蜀汉建兴五年) |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临行前上《出师表》。 |
公元228年(曹魏太和二年,蜀汉建兴六年) | |
公元229年(曹魏太和三年,蜀汉建兴七年,孙吴黄龙元年) | 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四月,孙权称帝。 |
公元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 | 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八月,李严被废为庶人。 |
公元234年(魏明帝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 | 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八月,病卒于军中。 |
公元249年(曹芳正始十年) | |
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 | 孙权卒。 |
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 | 八月,魏军出兵洛阳伐蜀。十月,刘禅降魏,蜀汉亡。 |
公元265年(西晋泰始元年) | 十二月,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曹魏亡,西晋始。 |
公元280年(咸宁六年) | 吴亡,晋一统天下,三国终。 |
此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