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编辑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抗大”的前身。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但沿途被蒋介石围追堵截,红军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人,而且军队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技术水平,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同日,第一期学员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批学员编为3个科,共1063人。其中,有一个“将军科”。
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突袭瓦窑堡,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至保安县城。在保安县城,红大召收第一批学员。他们全部来自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分为3个科,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科。第一科有学员38人,他们在1955年初次授衔时,最低军衔是中将。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苏振华等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将军科”。据统计,第一科学员平均年龄27岁,人均有伤疤3处。
(1936.6 - 1936.12)林彪、罗瑞卿、罗荣桓、谭政、彭雪枫、黄永胜、周士第、罗保连、周建屏、陈光、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陈士榘、赵尔陆、杨立三、谭冠三、莫文骅、郭述申、耿飚、张纯清、贺晋年、符竹廷、刘惠农、宋裕和、彭加伦、边章五、张树才、张经武、吴富善、萧文玖、童小鹏、贾立夫、邓富连(邓飞)、张达志、杜理卿(许建国)、武亭(朝鲜)、洪水(越南)、王胜明、刘明山、张平凯、杨森、黄骅、丁秋生、于瑞英(女)、王诚汉、孔石泉、李夫克、向守志、李文昌、刘昌毅、徐斌洲、刘清明、丁山、阎捷三、欧阳平、皮定钧、张平化、郭化若、罗贵波、苏进、涂通今、刘汐清、姚铁林、杨喜才、朱金茂、黄欧东、廖鼎琳、姜殿富、钟汉华、徐绍恩、张贤庭、易良品、陈耀之、方正平、陈志方、潘自力、康庄、田守尧、胡继成、唐亮、郑友生、苏焕清、崔日发、王德云、尤奋涛、曾思玉、王伟、孙胜云、袁功廷、刘华清、曹光琳、张同舟、郭涛(女)、张方金、杨伯让、李维祯、李志明、曾三、银欣、徐斌、北沙、韩振纪、匡中民、杨冷、杨闻天、刘鹏、童勇、廖昌全、宋之光、黄志勇、郝汀、季凯(季诚龙)、邓远征(女)、童云(女)、罗盛明、韦杰、何柱成、陈明义、王贵德、陈诛之、雷义廷、林仲、刘世湘、刘兴隆、龙光、卢伟良、冯行盛、庄田、吴克华、袁共廷、周静夷、盛士坤、周昆、袁国平、赖富、程坦、穰明德、赖光勋、张仁初、喻楚杰、况学笋、谭善和、夏青田、钟奇、高岗、马云、赖邦、张连金、陈建才、方坤、张荫田、王德林,张英辉、魏国禄、曾传芳、杨玉山(杨裕模)、李致远、邱一涵(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