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园 编辑
燕园是北京大学校园的别称。北京大学校本部坐落在燕园,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是著名的皇家园林,北大校园在“九大园林”的基础上建造的。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校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北与圆明园毗邻、西与颐和园相望。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北京大学于一九五二年迁此园后,充分利用了这些古典园林基础,保持传统,适当改造,适应了内外园林区的风貌,营建了园林化校园环境.北大校园既有北方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园林的秀丽特色,可谓集江南山水园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
燕园,数百年来,虽饱经沧桑,已非原貌,但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成为难得的历史遗产,北京大学校园有如此珍贵的园林,自然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有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和假山怪石,而且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插,湖光塔影,风景宜人;校园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四季常青,鸟语花香,园林景色步移景异。
“燕园”原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
北大的“燕园”,原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又称“米园”。在《天府广记》中载:“海淀米太仆勺园,园仅有百亩。一望尽水,长堤大桥,幽亭曲榭……”现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周围,便是当年勺园遗址。当时在勺园的西边也有一座著名的园林“清华园”。不过,这座清华园不是现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而是明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的园子,故又名“李园”。清华园“占地十余亩,堂亭楼台俱全。水程十余里,乔木千计,竹万计,花亿万计……牡丹以千计,芍药以万计,京师第一名园也”。但到明末清初,勺园和清华园均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康熙在海淀修建的清代第一座皇家园林畅春园,就是在清华园原址上修建的。康熙修建畅春园时,还在畅春园北的福海一带修建一小园“圆明园”,赐给四子雍亲王,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大修并扩建圆明园,使圆明园有了三十景。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又在圆明园的东边修建了长春园,在两园的南边修建绮春园,也叫万春园,成为“圆明三园”,并使圆明园有了四十景,达到鼎盛时期。此后,乾隆皇帝又整修了圆明园南边的未名湖畔勺园,名叫“春熙院”(今北京大学处)。同时,还整修了圆明园东边的熙春园,又叫东园(今清华大学处)。使圆明园有“圆明五园”之称,即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春熙院、熙春园。
乾隆年间“勺园”成为和珅的“淑春园”
嘉庆七年,和珅被处死,淑春园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嘉庆五子惠亲王绵愉的花园名叫“鸣鹤园”,面积较大,现已无存,但和珅时的花神庙,一些四合院遗址仍在。现北大西校门就是当年鸣鹤园的宫门。宫门上的匾额“北京大学”四字为毛泽东主席题写。淑春园的东北部改为嘉庆四女庄静固伦公主的“镜春园”,故人们俗称庄静公主为镜春公主。镜春园面积比鸣鹤园小,园的宫门为三间门楹,在今未名湖东南。门里以假山为屏,园里为多重的大四合院。房屋为宫殿式建筑,临风待月楼仍为主楼。因“有木方为园”,故园内松柏参天,槐柳夹道,百花争艳。尤以牡丹取胜。在为和珅的淑春园时,这里的牡丹就名冠海淀。现在北大西门里未名湖北一带还叫“镜春园”,园南的大道叫“镜春路”。镜春园也是北大校园内现存的唯一一处古建群。镜春园内的古建有一部分已复修,仍为古香古色的古典园林建筑,大部分还保存原状,有的四合院还是和珅淑春园时的建筑。光绪年间,在镜春园和鸣鹤园两园之间又修建了朗润园(又名春和园,原为鸣鹤园的一部分,是慈禧赐给恭亲王奕訢的花园)。此后,三园渐成废园。1911年,美国基督教会从清室后裔醇亲王的后人载涛手中买下废园,建立“燕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合并,北京大学从城里东城沙滩的北大红楼搬迁到“燕园”。
1920年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及北京汇文大学合并,建成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从军阀陈树藩手中以六万银元买到了淑春园和南部的勺园故址作校址(今北京大学校址),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H.K.Murphy)负责校园规划设计,墨菲的设计首先体现着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山水相依,湖岛相伴,红墙灰瓦,雕梁画栋。它的建筑布局则采用了主次分明的轴线系统,并以此为脉络展开。第一条主轴线,以西校门为起始点,通过办公楼,越过山林、湖面,穿过湖心岛亭,延伸到东面湖岸;第二条主轴线从南部第二体育馆为起点,穿过一至六个大庭院,越过山林,到达两组建筑中间。这样的设计在当时的效果也是让墨菲声名远播,更博得“建筑界范品”的美誉。也有人评价它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不仅实现了建筑功能与环境统一,建筑艺术与环境协调,也让传统民族风格的个体建筑与古老园林风格相协调,让纵横交替的建筑轴线布置与园林环境相互渗透,用建筑组群形成和谐的韵律,用建筑与山水、道路、树林相融合的空间序列,使人产生多种美的感受,体现了建筑特有的人文关怀。因是燕京大学所在地,故有燕园之称。北京大学于1952年从内城的沙滩(红楼)搬迁到西郊的燕园,从此燕园成为北京大学所在地,也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