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翔 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

蔡翔,男,族,19647出生湖北梅人,1990年3月参加工作,1995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0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0年7月28日,北京市三中院一审以蔡翔犯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蔡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生日期:1964年7月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出生地:北黄梅

人物履历

编辑

蔡翔蔡翔

1990.03——1995.01,历任中国卓出版公司编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编辑;

1995.01——2001.08,历任华夏出版社编辑、科编辑室副主任、社科部主任;

2001.08——2011.04,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

2011.04——2011.10,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兼出版社社长、井园区管委会主任;

2011.10——2014.07,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兼出版社社长;

2014.07——2018.01,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8.01——2020.01,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出版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人物事件

编辑

违纪被查

2019年6月26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翔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依法双开

2020年1月8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消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纪委监委对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翔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联合审查调查。

经查,蔡翔违反政治纪律,对抗组织审查,与相关人员串供,订立攻守同盟,阻止相关人员提供证据,教唆他人干扰核查工作;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纪律,组织公款出国旅游,用公款购买购物卡、高档酒,私车公养,收受大额慰问金,设立、使用“小金库,违规校内取酬,用公款承担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用公款送礼,违规发放各类津补贴;违反组织纪律,在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中,不如实报告个人收入和家庭房产,在上级组织开展的高校领导干部违规取酬自查自纠工作中,未如实报告个人收入;违反群众纪律,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违反工作纪律,违规转让国有产;违反生活纪律,与他人长期保持不正当性关系。

蔡翔身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丧失,背弃初心使命,纪法意识淡漠,个人私膨胀,“六项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项项违反,构成职务违法并涉嫌贪污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严肃处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研究并经教育部党组决定,给予蔡翔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有关规定,经北京市纪委常委会会议暨北京市监委委员会议研究决定,将其涉嫌贪污犯罪问题及所涉款物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依法逮捕

2020年2月10日,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官网消息,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蔡翔(副局级)涉嫌贪污一案,由北京市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贪污罪对蔡翔作出逮捕决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审判

公诉机关指控称,2008年6月至2017年12月,蔡翔利用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等职务上的便利,骗取公共财物人民币72万余元。

案发后,蔡翔的亲属已代为退缴全部赃款,蔡翔对公诉机关指控的事实、罪名及量刑建议没有异议,并自愿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

北京市三中院经审理查明,2008年6月,被告人蔡翔利用担任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的职务便利,通过虚列会议费支出的方式套取公款3万元,在北京某文化公司办理会员卡一并用于个人消费。

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被告人蔡翔利用担任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职务便利,以虚列学生劳务支出、虚假发票报销等方式套取公款共计49万余元据为己有。

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被告人蔡翔利用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职务便利,以虚列审读费、购买虚假差旅机票等方式套取公款20万元据为己有。

法院认为,被告人蔡翔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担任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职务便利,以虚列学生劳务开支、虚假发票报销等方式套取公款,且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贪污罪。

综合全案证据,2020年7月28日,北京市三中院一审以蔡翔犯贪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万元。

主要作品

编辑

出版著作多部,发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人物荣誉

编辑

1996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

2007年,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