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大学 编辑
湖北大学(Hubei University),简称“湖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位列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11计划”、湖北省2011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
1931年,学校前身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此后迭经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教育学院、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师范专科学校、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和武汉师范学院等时期。1984年8月,更名改制为湖北大学。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武昌主校区、汉口校区、阳逻校区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3亿元;有23个学科性学院,本科专业87个,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9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9500余人,现有教师1500余人。
中文名:湖北大学
外文名:HubeiUniversity
简称:湖大(HUBU)
创办时间:1931年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11计划(2018年)湖北省2011计划(2016年)展开
民国时期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的宝积庵。
1931年,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1932年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1935年又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1936年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
1941年秋,学院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
1942年秋,湖北省政府通过参议会人士李四光等人请来西南联大陈友松担任院长;同年,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
1944年春,陈友松回到重庆之后,呼吁国民政府改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为国立大学,李四光对此支持,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将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亦称“国师”,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
1948年5月,国师归迁武汉,学生先期借住国立武汉大学附属医院;9月、10月间,学校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因当时国师无固定校址,遂停办整理。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建国初期
湖北省教育学院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1949年10月15日,湖北省教育学院开学,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
湖北大学
1952年,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将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科。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
1954年4月,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1955年8月,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将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范学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迁回武昌宝积庵。教职员工620人,在校学生2138人。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武汉师范学院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有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
改革开放
1984年1月,湖北省委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湖北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同年8月11日,教育部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1984年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召开,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揭牌。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6年5月,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0年9月19日,学校成为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
2011年10月,学校与长江出版社合作成立图书出版发行机构“湖大书局”。
2012年5月,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3年7月1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共建湖北大学的意见,湖北大学成为湖北地方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
2016年1月,湖北大学与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
2018年1月19日,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发布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湖北大学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0年11月6日,湖北大学微电子学院、湖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湖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湖北大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 11月8日,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11月26日,湖北大学珠海研究院成立。
2021年1月9日,湖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揭牌成立; 3月31日,湖北大学麻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11月26日,湖北大学美学研究院成立。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设有23个学科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7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文化遗产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密码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院 | 本科专业 |
---|---|
湖北大学文学院 | |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
湖北大学商学院 | |
湖北大学旅游学院 | - |
湖北大学法学院 | 法学 |
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中外合作办学) |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 |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档案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
湖北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 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 |
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 哲学 |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 |
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微电子学院 | 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湖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 |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药学、生物信息学 |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工程、生态学 |
湖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 教育、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 |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休闲体育 |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 | 通识教育 |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 | 自主选择专业 |
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 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
: |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 | |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 | 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 | 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 | 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美术学、设计学、世界史、化学工程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 |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 金融学 |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 | 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新闻与传播、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艺术、法律、生物与医药、出版 |
湖北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5个) | |
---|---|
优势学科(2个) | 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特色学科(8个) | 哲学、理论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史、数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
重点(培育)学科(5个) | 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地理学、工商管理 |
2017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结果显示,湖北大学上榜18个学科,B类学科5个,C类学科13个。
学科大类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学科名称 | 评估结果 |
---|---|---|---|---|
人文社科类 | 哲学 | C+ | 教育学 | C |
理论经济学学 | B-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B- | |
中国语言文学 | B- | 体育学 | C | |
中国史 | C | 外国语言文学 | C- | |
理学 | 地理学 | C | 数学 | B- |
生物学 | B | 物理学 | C- | |
生态学 | C | 化学 | C | |
工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C+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C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C+ | 公共管理 | C-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9月底,学校共有教职工2335人,专任教师1509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59.05%;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的比例达到 6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 93%。
学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 3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7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4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课程思政名师2人);省级高层次人才 196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3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
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1个):林群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个):吴传喜 、陈勇 、陈正国、马勇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个):周积明、吴传喜
全国模范教师(2个):王志茹 、代方梅
注:名单不全
团队 | 负责人 |
---|---|
物理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 顾豪爽 |
旅游规划与开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马勇 |
团队 | 负责人 |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杨艳燕 |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 宋克夫 |
物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顾豪爽 |
食品生物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孙美玲 |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团队 | 汤莉莉 |
新闻事务课程群教学团队 | 杨翠芳 |
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教学团队 | 黄敬华 |
化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王娟 |
高分子材料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 王国成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一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大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1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与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
校园景色
国家级产教融合基地(3个):教育部--曙光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化学与生物学工程技术实验中心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湖北大学—武汉华侨城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湖北大学—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湖北大学—贵州地税研究生工作站 、湖北大学-武汉中学培养基地获此殊荣
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旅游规划与开发 、植物地理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旅游规划与开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6个):旅游管理、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通信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软件工程、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教育学、新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地理科学、数字媒体艺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历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法学、材料化学
国家特色专业(6个):汉语言文学 、旅游管理 、化学 、物理学 、生物科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湖北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大学生物(资源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师教育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等
注:名单不全
教学成果
据《湖北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显示,学校共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项目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
物理学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教育技术的整合与深化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05年 |
旅游管理专业“三段式”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与实践创新研究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05年 |
“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09年 |
中小学孝雅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14年 |
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本科教育“12310”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18年 |
全国地方高校优课联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 | 国家级 | 二等奖 | 2018年 |
社会评价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进步榜排名第18位。
2021年,湖北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排名第98名。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平台3类,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1个;有省部级平台14类,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6个、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湖北省基础条件平台1个、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委深改组智库1个、省委宣传部十大智库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2个、外交部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单位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2个、湖北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1个。
湖北大学风光
平台等级 | 科研机构类别 | 科研机构名称 |
---|---|---|
国家级平台 |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 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
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 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省部级平台 |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高分子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中药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工业生物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铁电压电材料与器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应用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功能材料绿色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有机化工新材料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生物资源绿色转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生物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能量转换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环境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植物倍性种质创新与绿色应用研究工程中心 | ||
湖北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农业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氢能源安全检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软件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功能化学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湖北省基础条件平台 | 湖北省传感器与光电子器件研发检测共享平台 | |
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湖北省中俄先进磁性功能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湖北省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湖北省动物行为与系统发育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催化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 |
药物高通量筛选湖北省工程实验室 | ||
智慧政务与人工智能应用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 | |
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 ||
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 | ||
湖北人才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 | ||
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 | ||
开放经济研究中心 | ||
湖北休闲体育发展研究中心 | ||
湖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 ||
绩效评价信息管理研究中心 | ||
湖北大学农村社区研究中心 | ||
湖北大学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 ||
省委深改组智库 | 湖北县域治理研究院 | |
省委宣传部十大智库 | 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 | |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 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 |
巴西研究中心 | ||
外交部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单位 |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 | |
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单位 |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 |
国家治理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 ||
湖北省文化厅重点研究基地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
: |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社科基金项目,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中华大典》之《语言文字典》,《尔雅诂林》《汉语大字典》《汉语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辞海》《引用语辞典》《引用语大辞典》以及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中的《典志·思想文化志》,研创了中国国内首部《文化建设蓝皮书》。
沙湖
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获奖项目 | 获奖名称、年份 |
---|---|
大功率压电陶瓷材料与大功率压电陶瓷变压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 |
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开发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
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控制与制备技术及其在大跨度结构的应用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 |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截至2020年底,湖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中外文纸质文献247.83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为299.64万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310个(含子库),中外文电子全文期刊4.69万种;中外文纸质报刊564份,各种非印刷型资料近万件。
学术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4年7月,期刊栏目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语言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学术领域,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维普)全文收录。
校园风景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75年创刊,主要栏目有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与电子技术、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被美国《化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ZM)、英国《动物学记录》(ZR)等数据库或期刊收录或转载。
截至2020年5月,学校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关系。学校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可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湖北省政府奖学金。先后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与波兰雅盖隆学院合作建立孔子课堂。
合作交流
精神文化
校训
日思日睿 笃志笃行
释义:语出该校前身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汪奠基先生为国师填写的院歌歌词。意思是每天不倦地学习,勤于思考,就能融会贯通,博大精深;立定志向,始终如一地去追求,然后切实地实践,就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它体现了该校一贯的教育目标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是学校历史和校风的延续。“思曰睿”出自《尚书》中的《洪范》篇,“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汪奠基先生化用《洪范》原文,推陈出新,改为“日思日睿”,意为每天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博学通达,与时俱进。
“笃志”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一语。意为广泛地学习,志趣专一。
“笃行”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语。意为忠实地实践。该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树立为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敬业奉献的志向,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办好湖北大学,不断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校园精神
“习坎”精神:自强不息 克难奋进
校歌
《湖北大学之歌》 原词者:曾腾芳 湖北大学集体改词 作曲者:陈国权 沙湖水水粼粼,琴园桂花香桂花香 啊!黄鹤高翔我心回飞扬,长江奔腾我心激荡 黄鹤高翔我心飞扬,热血汗水共铸明日辉煌明日辉煌 岁月花烂漫,豪情高万丈高万丈 啊!黄鹤高翔我心飞扬,长江奔腾我心激荡 | 湖北大学之歌 |
形象标识
校徽
释义:
湖北大学校徽整体形状为编钟。编钟外形取于楚国古乐器,由左右两组构成,组成湖北大学第一个字母“H”。左上部钥匙意为“开启智慧之门”。两侧用“湖北大学”的金文字体,形成一种装饰性的图案,给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之感,并使编钟具有立体感。凤凰为楚国图腾,出自于出土楚文物的丝绣。凤凰造型为“U”,点出了“大学”这一主题。编钟和凤凰是楚文化艺术代表,以此为湖北大学的象征。编钟的材质为青铜,具有阳刚之美,凤凰取材为丝绸,具有阴柔之美,刚柔相济,体现了湖大学人精神品质。昂首挺胸,正在腾飞的凤凰,代表湖北大学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编钟和凤凰的组合,代表教学和科研,教学要求严谨,如青铜铸钟,科研需要想象,如凤凰腾飞。整体形上窄下宽,为梯形,代表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升华。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谢红星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刘建平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檀坤华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王世敏、钱建国、肖德、艾青松 |
副校长 | 蒋涛 |
党委常委 | 李莉、章天金 |
党委副书记 | 祝欣、侯勇 |
历任领导
学校名称 | 主要领导 | 任职时间 | |
---|---|---|---|
湖北省立教育学院 | 院长 | 黄建中 | 1931秋-1932.6 |
罗睿 | 1932.6-1933.7 | ||
罗廷光 | 1933.8-1935.1 | ||
姜琦 | 1935.1-1936夏 | ||
张伯瑾 | 1941秋-1942秋 | ||
陈友松 | 1943.7-1943.11 | ||
叶叔良 | 1943.11-1944秋 | ||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 | 院长 | 汪奠基 | 1944秋-1947夏 |
王治孚 | 1947夏-1948.5 | ||
王震寰 | 1948.9-1949.5 | ||
湖北教育学院 | 院长 | 李实 | 1949.8-1952.9 |
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 院长 | 史子荣 | 1952.10-1954.8 |
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 校长 | 黄先 | 1954.9-1957.8 |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前) | 校长 | 李伯刚 | 1956.9-1957.8 |
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 | 校长 | 李伯刚 | 1957.9-1958.8 |
党委书记 | 黄先 | 1957.10-1958.8 | |
武汉师范学院 | 院长 | 王宗东 | 1962.3-1965.12 |
余金堂 | 1966.1-1979.4 | ||
李成文 | 1980.5-1983.4 | ||
徐章煌 | 1983.4-1984.9 | ||
党委书记 | 黄先 | 1958.9-1959.12 | |
王宗东 | 1960.1-1962.3 | ||
李明 | 1962.3-1963春 | ||
李春鉴 | 1963春-文革 | ||
余金堂 | 1966.1-1977.5 | ||
周斌盛 | 1977.6-1980.5 | ||
李珠 | 1980.5-1981.6 | ||
李成文 | 1981.6-1985.1 | ||
湖北大学 | 校长 | 徐章煌 | 1984.9-1993.3 |
安明道 | 1993.3-1998.2 | ||
蔡勖 | 1998.2-1998.12 | ||
吴传喜 | 2000.1-2011.3 | ||
熊健民 | 2011.3-2017.5 | ||
赵凌云 | 2017.5-2018.7 | ||
党委书记 | 徐善广 | 1985.1-1987.2 | |
徐章煌 | 1987.2-1987.11 | ||
李开蕊 | 1987.11-1993.3 | ||
安明道 | 1993.3-2000.1 | ||
胡曙光 | 2000.1-2002.12 | ||
罗永根 | 2003.6-2010.5 | ||
刘建凡 | 2010.5-2015.11 | ||
资料来源: |
政界
陈训秋 |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正部级)。原司法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原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 |
李宪生 | 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原湖北省常委,常务副省长,原武汉市市长 |
张岱梨 |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委统战部部长 |
涂勇 |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原武汉市委副书记 |
刘昌胜 | |
王秋良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强电磁工程与技术专家 |
张先恩 |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
2022年5月4日,湖北大学研究生赴藏支教团被授予“湖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8月9日,2021—2022年度中国大学官微百强发布,湖北大学官微位列第2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