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经济学 编辑

经济学领域术语

经济学有时候被一些意识形态教条主义扣上“资产阶级的帽子,用来指“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上以不同形式维护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他们认为“它成为一独立的学科,是在近代生产方式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作为经济领域内的意识形态而开始出现的”。

实际上,经济学只有在进入规范经济学领域时才会涉及到不同会集团的利益冲突。本质上,经济学没有阶级属性。

条的内容系阐述经济学的历史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经济学

类别:经济学科

出现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

基本内容

编辑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发展 :法国的重农学派和英国的斯密进一步发展了古典经济学。重农学派把农业看成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在农业生产的限界内去分析资本,以纯产品学说为核心,把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直接生产领域,已经接触到剩余价值的起源,为分析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斯密以经济较为发达的英国为研究背景,在发展经济科学方面前进了一大步。1776年出版的他的最重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集中体现了当时工业的利益和要求。他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来源,企图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分析经济社会的本质,从而接触到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他正确地把利润和地租看作是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种扣除,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收入。古典经济学在嘉图那里达到了顶峰。1817年出版的他的《政治经济学及税原理》,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最能代工业利益的经济学著作,也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最具有科学论点的代表作。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比斯密更为精确的论述,并摒弃了斯密的三种收入决定论(见A.斯密)的观点。他的功绩在于把劳动创造价值看作是分析整个资本主制度的出发点,而把所有其余的经济学范畴都归结到这一原则之内。他把工资和利润看作是劳动所创造价值的两个部分,这实际上是把利润归结为剩余价值。他第一次指出了工资和利润二者在数量动中的对立以及利润和地租的对立,表述了社会各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作为产业革命时期的产物,李嘉图的经济学说消除了斯密体系中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不够发达所引起的矛盾,发展和加深了斯密理论中所包含的科学成份。

评价:上述古典经济学家都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和谐、永恒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理论都包含有科学的成份和严重的矛盾。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虽然对劳动价值学说作了最初的探讨,但观点很混乱,往往把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混为一谈。重农学派局限于分析农业生产,没有提出正确的价值概念,无法清楚地阐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因而不能建立起真正的科学理论。斯密无法解释资本与雇佣劳动相交换所产生的与价值规律的矛盾,由劳动价值论转向三种收入决定论,即斯密教条,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李嘉图虽然制定了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但由于不能区分劳动力与劳动、价值与生产价格,他在剩余价值的研究上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衰微。西斯蒙第与上述这些古典经济学家不同,他从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转向人本主义,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然合理性,成为经济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经济发展较早的英、法两国。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古典经济学适应于这一历史条件,对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作实事求是的探索,具有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在科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就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

经济学

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经济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①经济学从古典到科学的转化;②近代经济学(亦称传统经济学);③当代经济学。

经济学从古典到科学的转化。

经济学家是英国的T.R.尔萨斯和法国的J.-B.萨伊。

萨伊是法国经济学家,是斯密思想在法国的传播者。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他创立了三分法,生产、分配和消费互相并列。在价值论和分配论上,他发展了斯密价值论中;他由效用价值论出发,转到生产费用论,进而建立“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理论。在销售论上,他揭示了供给能够创造它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根本否认再生产过程中存在供求脱节和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这就是至今仍然很有影响的萨伊定律。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马尔萨斯在对斯密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同李嘉图及其整个学派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他抓住前述李嘉图无法解决的两个理论难题(未能区别劳动和劳动力,未能解释价值规律与量资本获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到19世纪30年代,经济学的各种学说,如生产三要素说、以效用或生产费用为中心内容的价格论、“三位一体公式”的分配论、萨伊定律等,已经开始在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

近代经济学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中,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可算是近代经济学时期。在这约一个世纪中,经济学有了进一步重大发展,其中主要以两次经济理论的大综合、大调和为标志:第一次是19世纪中叶出现的J.S.密尔的经济学;第二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占统治地位的A.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J.S.密尔虽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一定影响,但他的经济学体系是19世纪中期以前马尔萨斯、萨伊、J.密尔、N.W.西尼耳(1790~1864)等人经济学的综合,1848年出版的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中的若干应用》一书,曾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几十年间成为经济学界最流行、最有权威的教科书和理论读物。J.S.密尔的经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调和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进行了经济学上的综合。核心是生产费用论。关于利润,他基本上接受了西尼尔的节论。关于工资,他承袭了工资基金说。但是,J.S.密尔承认并强调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同劳动的付出成反比例的,这是他与经济学的一般学者有所不同的地方。J.S.密尔赞成社会主义,他具有社会变革的观念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和风行。马歇尔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综合在一起。马歇尔把他的这一经济理论体系区别于古典经济学(包括上述除边际效用学派之外的、从斯密到J.S.密尔的所有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80年代起在经济学界广为传播,占据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

此外,在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百余年间,经济学界还先后出现了和以上流派不同的历史学派(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德国,70年代以后演变为新历史学派)、制度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瑞典学派(19世纪末创立于瑞典)。其中,瑞典学派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瑞典学派是在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对由马歇尔集大成的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最初的挑战。它的主要创始人 K.维克塞尔(1851~1926),把货币分析引入经济分析,强调投资与储蓄的均衡,提出自己的利息理论,他是经济学者中率先反对萨伊定律、破除自动均衡教条、主国家干预的第一个人,因而被经济学界公认为凯恩斯主义的先驱

当代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始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是经济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期。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从世界范围内撼动了世界经济体系,西方国家更多地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对这一新时期的新特点,传统的倡导自由放任、笃信充分就业均衡的经济理论再也不能自圆其说地作出解释了,经济需要新的科学学说和政策依据。受历史学派、制度学派及J.A.熊彼特、凯恩斯影响而形成的W.W.罗斯托(1916~ )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

当代经济学者尽管分属不同流派,但出于维护经济有效运行这一共同目的,也相互交叉地研究同一课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速增长,凯恩斯主义者和非凯恩斯主义者都提出了多种不同模式的经济增长理论。适应于国家全球战略的需要,许多经济学家热衷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状况及其原因,提出加速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各种主张,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理论。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几乎所有著名的经济学者都涉及福利经济问题,并提出各自的福利经济学。此外,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形成了消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对策的研究形成通货膨胀论,对现行的政府干预与私人经济并存,垄断与竞争并存的经济体系的研究形成混合经济理论,等等。一般来说,对于每一个研究课题,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都依据各自不同的观点、方法,得出不同的政策结论,但这并不排斥他们在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上存在互相影响、看法一致的可能性。 当代经济学者把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并列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或基本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分析,以市场经济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论证经济运转的自动均衡。 它是30年代以前新古典经济学通行的经济分析方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过一再补充和扩展,已经逐渐形成规范化的分析体系。宏观经济分析,以社会的总体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倡导和组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谋求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它是在凯恩斯主义兴起以后才得到充分发展的,但直至今日,争论甚多,尚未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大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数学和统计学的发展,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经济学者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以经济现象的可计量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和发展了经济计量学(包括投入产出分析法、经济预测方法等)。为了追求理论分析的科学性、精确性,许多经济学者(新制度学派为少数例外)都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将自己的经济理论数量化、模式化。近代和当代经济学对经济某些具体的理论、方法和政策问题的研究(例如,关于企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关于宏观经济控制的研究、关于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关于发展经济现代化所可能引起的问题及其对策的探讨,等等),有借鉴、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