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纪彬 编辑

历史学家

赵纪彬(1905725日—1982年),原名济焱,字象离。笔名向林冰、纪玄冰,河南安阳市内县千口村人。

九岁入私塾,十年的童蒙教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字基础。1934年后,转入文化教育界,先后任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东吴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委员、平原政府副秘书长、平原师范学院院长、开封师范学院院长、河南省文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1964年调中央党校任教,直至去世。

著有《中国哲学史纲要》《论语新探》《困知录》《中国思想通史》(与侯外庐人合著)等。

概述图参考料: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赵纪彬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82年

职业:历史学家

人物生平

编辑

赵纪彬是一个革命家,也曾是哲学家、史学界的活跃人物,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1905年7月25日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千口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庆是晚清秀才,爱书成癖,家学渊源。

赵纪彬从5岁起,父亲就教他背唐,兼及孟。

9岁入私塾时,他已识字两千余,还能流畅地背诵《语》《孟子》。10年的童蒙教育,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字基础。

1922年考入大名十一中学,因参加学潮被开除。

1923年考取大名省立第七师范。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共大名特支的负责人之一。

1927年10月,中共濮阳中心县委成立,他是主要领导成员

1929年2月被捕,1931年出狱,因暴露身份,无法在本地工作,经组织安排,赵纪彬于1932年西安警备师任政治教员,不久出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后因召开瑞金苏维埃周年纪念会暴露了身份,遂前往北平,任华北教联组织部长

1934年后,转入文化教育界,先后任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东吴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49年后,历任山东大学校委会副主任委员、平原省政府副秘书长、平原师范学院院长、开封师范学院院长、河南省文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历史研究所所长。 赵纪彬转身投入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在东北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讲授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逻辑学等课程。他每到一处,都因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深得进步师生的拥戴,不少青年学生受其影响走上了革命路。

1950年命筹建平原大学(今河南师范大学前身)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其间恢复党籍

1951年八月十七日,被任命为平原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前身)院长

1953年,平原大学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在新乡称二院,开封称为一院。赵纪彬任二院副院长兼党委书记。

1956年11月,赵纪彬出任开封师范学院院长,全面主持学院各项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高教十六条,制订学院工作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主持举办多次教学及科学讨论会;兼任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当时在河南大学校内)所长,主持举办重要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专业系科结构,使学院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师范学校。

1963年11月,赵纪彬调往北京,任中央党校教授。文革期间长期受到审查、迫害。1981年,其“历史问题”被澄清后,受聘为中国科院历史所兼职研究员,直至去世。

1974 年,赵纪彬在“批林批孔批周公”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发《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一文考证诛少正卯一事存在,以证明孔子反动保守

学术论著

编辑

著有《中国哲学史纲要》《中国思想通史》(与侯外庐等人合著)、《论语新探》《困知录》等。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5种,凡300余万言

1938年他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纲》,自成一家,是我国以克思主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嚆矢之作。1962年出版的《论语新探》采摭博富,立意宏远,是其生前最用力也最珍视的一部作品,先后在美、日等国翻译出版。除此之外,赵纪彬所著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知行学说简史》《哲学常谈》《哲学要论》等著作,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哲学洞识相结合的典范。

遗著由夫人慎仪和儿子赵明因整理。1982年以后,有22篇未刊稿在期刊上发表。1982年9月《赵纪彬文集》第一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收有《中国哲学史纲要》一书;1985年10月《文集》二卷出版,内收有《中国知行学说简史》一书及《章太炎哲学思想评述》一文;1991年4月《文集》三卷出版,内收入《先秦逻辑史论稿》一书(赵的散稿,由李慎仪编成)及《中国无神论唯物论史专题研究》一书(由李慎仪从《中国思想通史》前四卷中抽出若干章节汇集而成);1991年5月《困知二录》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内收入《释一二》一书八章及《中国权说史略》一书三章。《文集》四卷出版因故搁置下来,内收有《哲学要论》《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及《中国哲学思想》三书。五本书计170万字。解放后出版的《论语新探》《困知录》和《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三书(共计73万字)未收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