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芬 编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秋芬,山东县人。1949出生沈阳

中共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系国家一级作家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沈阳市作协主席,沈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文联的专业作家。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马秋芬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黄县

生日期:1949年

职业:文学作家

作品:《阴阳角》

人物经历

编辑

马秋芬和他的作品马秋芬和他的作品

长篇小说:《阴阳角》;

小说选集:《马秋芬小说选》;

中篇小说集: 《远去的冰排》;

短篇小说集:《雪梦》;

短篇小说集:《浪漫旅程》;

长篇散文:《沈阳》《到东北看二人转》;

文集:《文心流浪

写作之路

编辑

黄金时节的收获

年轻时的马秋芬年轻时的马秋芬

马秋芬的创作处在收获的黄金时节,从颇有影响的《老沈阳》、《到东北看二人转》,到获得中国读者最喜爱小说、中国优秀中篇奖的《蚂蚁上树》,再到此次参加双年奖的《朱大琴,与本台联系》。

确立“马氏文风

马秋芬现居沈阳市,她创作了许多带有强烈东北黑土气息,反映北方民风民情的作品。《远去的冰排》、《山里山外》、《阴阳角》、《水胆》……马秋芬用一系列的作品确立了自己的“马氏文风”。

马秋芬1973年就发表处女作,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和厚重的文化色彩是她早期小说的特色。

转型期

20世纪八十年代是马秋芬作品的转型期。马秋芬说,“八十年代初期,主观上想转型,想写有本土特色的东西,但写不出来。”于是,她系统地接触了外地作家的优秀作品,被一个现象深深触动了,她发现外地作家的作品都带有作家当地的风土人情,都能看到作家身后的土地。

这让马秋芬突然顿悟,于是,马秋芬背上背包径直往北走,连续五年去黑龙江,大风大雪大林大莽大山大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也是在亲近东北的山水后,马秋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的灵感。马秋芬转型之作《远去的冰排》一经问世,这个带有强烈黑土气息的作品就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关注。

马秋芬一心向北

一心向北的马秋芬在写完《到东北看二人转》后,就淡出其公众视野。马秋芬此次隐居,是在实施她的寻找文学之魂的“一心向北”计划。

马秋芬——《老沈阳》马秋芬——《老沈阳》

成名后,她一度“找不到北”哪一位作家不追求突破?马秋芬也不例外。但在很长时间里,她一直找不到“北”。

作家的创作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举手投足,难离旧章。

那段时间,一心想寻求突破的马秋芬一直被苦恼折磨着,她困惑,“北”到底在哪?回忆起当年的苦恼,马秋芬说:“八十年代初期,主观上想转型,想写有本土特色的东西,但写不出来。”

1982年,马秋芬到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编辑评论班深造,接着是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届作家班,这样的学习生活持续了六年。

在求学期间,她系统地接触了外地作家的优秀作品,被一个现象深深触动了,她发现外地作家的作品都带有作家当地的风土人情,都能看到作家身后的土地。

这让马秋芬突然顿悟,原来,她苦苦寻找的“北”就在东北。

放假期间,马秋芬背上背包径直往北走,连续五年去黑龙江,大风大雪大林大莽大山大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也是在亲近的东北的山水后,马秋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北”。

《远去的冰排》是破冰之作

第一个代表马秋芬转型之作的应该是《远去的冰排》,作品一经问世,《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相继在头条隆重推出,这个带有强烈黑土气息的作品引起了国内文坛的关注。

著名作家金河在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评价——《远去的冰排》女主人公还是老“知青”。但是在秀石这位老“知青”身上已经找不到马秋芬的自传痕迹。

作者所表现的是对那些至今仍扎根于黑龙江边的老“知青”的心态、情绪的全新窥视:黑龙江边有红火火的日子、富足的安乐窝,但是情感和精神却象游魂一样难觅栖身之所。

理性和伦理的规范中,女主人公有对自己农民丈夫的疼爱、诚和怜悯;在情感世界里,丈夫那肌肉发达的胸膛显然又不是她理想的港湾。

她在小心翼翼地寻觅,羞羞答答地爱恋,遮遮掩掩地调情,战战兢兢地企望。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她心中的情人并没有献给她玫瑰花。

金河带着欣赏的口吻说——马秋芬的创作了,叫突破,叫深化,叫蜕变,叫嬗变,叫什么都行,反正变了,变得叫人耳目一新。

也是带着对生活客体的独特体验和理解,马秋芬又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山里山外》、《阴阳角》、《水胆》……那段时间,马秋芬的名字是很热的。

因为这一系列中篇作品标示着马秋芬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奇妙地跳过了几。就在创作处于旺盛期的时间,她停止了创作,而且一停就是十年。

十年磨一剑,再度出发

目标向北

写出《远去的冰排后》,马秋芬的名字是最热的。因为这一系列中篇作品标示着马秋芬在短短的三二年内,奇妙地跳过了几道龙门,成为引人瞩目的秀于林。如果马秋芬一直走下去,马秋芬会更轰动会更成熟会更的魅力,但就在创作处于旺盛期的时间,她却停止了创作,而且一停就是十年。

直到2002年,她突然觉得应该回文坛写小说了,这样,她又回到书桌前,沉下心来继续作家的生活。

马秋芬马秋芬

第一个作品就是应湖北美术出版之邀创作《老沈阳》。马秋芬讲述创作经过时,还是很享受:“是努尔哈赤远去的马蹄声,张学良嘶哑的呐喊,让马秋芬嗅到了诱人的血脉之香。”她说:“没想到写这部《老沈阳》我竟会如此有激情,说到底还是因为咱是土生土长的沈阳人。”

《老沈阳》与以往史料性的作品完全不同的是,它表现了一个活的老沈阳,活的古城灵魂。她笔下的老沈阳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特质和审美价值,闪射着强烈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品格。

马秋芬继2003年的《老沈阳》获得辽宁文学奖后,长篇散文《到东北看二人转》再次获得了该奖。《到东北看二人转》以“我”的个人经历和观察视角作为贯穿线索,它既是关于二人转的大文化散文,也是一部以二人转为载体的东北地方文化史。

《小说选刊》年度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奖昨日在沈阳揭晓,沈阳著名女作家马秋芬获得殊荣。颁奖会上,她代表全国的获奖作家发言……

写出《老沈阳》和《到东北看二人转》后,马秋芬再次“消失”,开始“隐居”生活。当记者向马秋芬因何“隐居”时,她说:“正在写反映关东风情长篇小说。”

马秋芬的人生充满着传奇色彩

从文人到商人,再从商人回到文人。

1992年,在文坛如日中天的马秋芬突然停下了自己手中的笔进入商海。2002年,经商获得成功后,她又绝然地离开商海,重新做回文人。“那十年我完全成为了‘经济动物’”。马秋芬这样形容她人生的这一段特殊经历。

马秋芬坦言,自己喜爱创作反映小人物、底层人生活的作品。做商人这十年她最大的收获是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了解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这段传奇的经历对她来说是一笔意外财富,是自己多少次采风都换不来的。

马秋芬的爱人曾在铁岭县插队,在铁岭有一些朋友,她的生活中经常出现铁岭的回忆。她说,“小品是二人转这棵树上变异的一颗果子。小品的根是二人转。

铁岭的二人转很好,扎根很深。铁岭出了赵本山,铁岭二人转在全国叫座,这些都与铁岭人的文化根基有关系,铁岭人的幽默气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都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营养。”

马秋芬说:“我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相信这部作品不但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同样也会给文坛一个惊喜。”

谈创作

编辑

马秋芬马秋芬

写小说也就是写社会。马秋芬的新作就是写社会,是一部时代生活和社会情绪的长卷。市作协主席马秋芬是沈阳人,善于写东北,善于写沈阳,而这次,她又着着实实地写了一回沈阳,描写了这个极具东北风情城市的世风转迁与社会流变。马秋芬谈起自己正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白云苍狗》充满信心地表示:“一定会写好。”

市井题材,饶有趣味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一部小说,头一个条件就是引起兴趣,要使读者发生幻觉,并相信书中的事情真的发生过。”

马秋芬这次选择了市井题材,并且更细更真切地放大了不同时代生活中的各个毛,足以勾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小说里仅“蹲裆胡同”、“宫殿大院”这两个地名就会让人品味良久。

马秋芬谈创作马秋芬谈创作

作品以东北重镇沈阳老城蹲裆胡同里的“宫殿大院”为生活截面,展现了从新中国建立初到21世纪的世风流变,串起了50余年的东北民情和城市记忆。

小说描写了四个家庭,以其中一个为重点,呈现了一个小的世界、小的社会,折射出市井小民与时代相伴相生的情状,表达了时代变迁中命运的变化,展现出生生不灭的民生、民俗和民习。

作家在创作中展开艺术构思,采撷不同时代的民间生活逸趣,展示出东北民众特有的精神品质。

作家力图通过作品解析世道人心、人格精神和民族心理,同时在大众美学的范畴内,留存城市的历史记忆。

《白云苍狗》表现社会世风流转变迁的不可预见、难以琢磨的特点。

作品体现了作家多年的生活积累,展示了东北市井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东北语言的独特和魅力。

作品--《文心流浪》作品--《文心流浪》

马秋芬的中篇小说《蚂蚁上树》是一篇独树一帜的描写底层的作品。作家没有身居处,以视的优感对弱者施以同情,也没有汪洋恣肆地夸苦难。

而是以平视的目,以胸膛贴近大地的姿态不仅谛听着城乡民工们为生存而劳碌的艰辛与苦痛,也挖掘着他们世俗、平凡、却真实、质朴的快乐。说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具有很深的隐喻意

通过他们。马秋芬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的辩证关系。

马秋芬在写区别中不忘记写城乡融合。故事由一开始情感上对农民工的绝对排斥到后来对他们充满善意的接纳,这一转变作者写得细腻、自然、浑和而不生涩。

获奖记录

编辑

获奖的马秋芬获奖的马秋芬

1993年获中国庄重文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中篇小说《蚂蚁上树》,2006年获《小说选刊》颁发的全国优秀小说奖;1989年获“辽宁省第二届优秀青年作家奖”、中篇小说《山里山外》获辽宁省政府“优秀作品年奖”、中篇小说《二十九代人杰》获“第二届东北文学奖”、中篇小说《那刘哥》获“辽宁优秀作品奖”;长篇散文《老沈阳》、《到东北看二人转》分别获第三届、第四届“辽宁文学奖”等。因创作成就,2007年被评为沈阳市十大杰出女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由《小说选刊》主办的“中国小说双年奖”首届评选活动,沈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马秋芬的中篇小说《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首发于《人民文学》2008年2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