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 编辑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Tongji-Universität),简称“同济”,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21世纪学术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国际铁路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卓越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亚洲校园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绿色校园联盟,中美“10+10”计划、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
学校前身是1907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4余万平方米;设有29个专业学院,开设8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专任教师2792人。
中文名:同济大学
外文名:TongjiUniversity
简称:同济(Tongji)
创办时间:1907年(光绪33年)
创办人:埃里希·宝隆
办学性质: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综合类
学校特色: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卓越联盟展开
同济初创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1932年停办的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该校土木科、机械科后与其他院校合并,分别发展为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和吉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在李庄镇的六年时间,同济师生把寺庙当作授课场所,茶馆当成自修课堂,坚持授课学习。当地至今很好地保存着同济大学的办学旧址。也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学校事业有了继续发展,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后来成为两院院士。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67年6月2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
1968年3月6日,经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济大学核心小组”,这是市革委会批准的第一个高校党的“核心小组”。此后“整党”由“校革会”和“核心小组”共同负责。
1970年11月,同济大学招收的首届工农兵学员入校。
1972年起,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197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地质专业调入至同济大学。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继往开来
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7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96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年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0年4月,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并复办医学院。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985工程”)名单;成为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学校。
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4年,列为中共中央组织部直管高校。 同年9月,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2005年7月12日—8月22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2007年,成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之一;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
2008年,入选国家“111计划”。
2009年,入选国家“珠峰计划“。
2010年6月,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9月16日,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签署协议,合作共同推进17所高校涉海学科建设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济大学名列其中。同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
2011年11月,同济大学与中国气象局正式建立局校合作关系。12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2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和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主办21世纪学术联盟第6届总会。
2014年,入选国家“2011计划”。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在知识产权学院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5月,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7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18年,学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揭牌成立,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服务港珠澳大桥建设,攻克若干世界级技术难题;成立雄安未来城市研究院,服务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由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成为入选教育部珠峰计划的首批七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经费位居全国高校第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数并列全国高校第3。发表在《Nature》上的研究成果为开发新型抗肿瘤药提供全新思路;实现全球首例人类自体肺干细胞移植再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的建筑设计任务,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项目立项合同额首次突破1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总计83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较上一年增加27.7%。文科科研项目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学校成为中央网信办首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之一。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上海市科学技术奖18项 ;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奖13项 ;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8项。 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495亿元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2022年8月,由同济大学等25家单位编制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发布。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9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教育部“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2022年9月,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联盟。
基地类型 | 平台或基地名称 | |||||||||||||||||||||||||||||||||||||||||||||||||||||||||||||||||||||||||||||||||||||||||||||||||||||||||||||||||||||||||||||||||||||||||||||||||||||||||||||||||||||||||||||||||||||||||||||||||||||||||||||||||||||||||||||||||||||||||||||||||||||||||||||||||||||||||||||||||||||||||||||||||||||||||||||||||||||||||||||||||||||||||||||||||||||||||||||||||||||||||||||||||||||||||||||||||||||||||||||||||||||||||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学校每年接待境外来宾5000多人次,2002年德国总理施罗德、2004年法国总统希拉克、2006年意大利总理普罗迪、2007年德国总统克勒等,并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校讲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留学生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国际学生人数达3575人。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2022年1月13日下午,同济大学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新一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推动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同培养新型数字化人才,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打造中德校企合作新典范。同济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2014年起开展土木、环境、交通领域的“3+1+1”学生交流项目,至今共有约80名同济学生参加。学校针对该项目的调研显示,项目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参与该项目的学生或选择在美国顶尖高校继续深造、或就职世界500强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回国继续科研之路。 欧洲 1.与德国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德国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慕尼黑大学、弗莱堡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康茨坦茨大学、图宾根大学、勃兰登堡工业大学、波鸿鲁尔大学、马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波恩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等。 2.与法国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法国的接触和交流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交流合作逐渐密切。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法两国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入,特别是2004年10月法国时任总统希拉克阁下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奠基和2006年11月法国时任文化部长为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落成揭幕,学校对法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除了学校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校暨巴黎高科于1999年11月合作创办的的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之外,学校与法国二十多所高等院校保持了密切的校际合作关系,高层人员来访频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且呈系列化趋势;目前,合作专业已拓展到交通、电信、建筑城规、汽车、机械、经济管理、环境、土木、人文科学和理学(数学、物理、化学、海洋地质、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 此外,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也已逐步成为同济大学对法合作交流的窗口与平台,且得到了法国驻华使领馆、法国企业和各类机构的长期支持。 3.与意大利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教授间的交流与合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意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备忘录的签署,特别是2006年意大利普罗迪总理来学校见证同济大学中意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对意合作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意学院作为中意两国第一个政府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从开始的工程类本科双学位项目,业已扩大至设计、工程、建筑、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的硕士、博士生合作项目,中意学院也成为同济大学对意产学研合作的窗口与平台。 合作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包括: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帕维亚大学、帕维亚高等研究院(Istituto Universitario di Studi Superiori di PAVia)、特兰托大学、威尼斯IUAV大学、威尼斯国际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罗马第一大学(La Sapienza)、罗马第二大学、帕多瓦大学、佩鲁贾外国人大学,意大利但丁学会(Società Dante Alighieri),菲亚特集团(FIAT Group),意中基金会等。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与意大利驻上海总领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大利环境国土海洋部、意大利教育中心和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等政府、民间机构和诸多企业在科研、人才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2008年5月“中意学院战略顾问委员会”的成立也为更多关注同济对意合作的企业、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平台。 4.与瑞士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瑞士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 5.与奥地利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组织学生赴奥地利高校交流,合作院校包括:因斯布鲁克大学、林茨大学、格拉茨技术大学等。 6.与芬兰的合作与交流 自2010年起,同济大学与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二所大学共建了同济大学中芬中心,以期成为国际创新知识的枢纽和引擎。 两校合作双学位项目:国际设计商业管理(跨设计、经管和电信专业)。学生交流:学校土木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建筑城规、材料工程;设计;经管等院系同学可以申请。 亚洲 1.与日本的合作与交流 同济大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与邻国日本的交流。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学校与日本各界的友好合作关系逐步加强,同时随着大批新一代留日学者陆续回国,来同济工作,使同济大学对日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化,更具实质性,合作方式与领域也益趋多元化,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于2004年在东京及2007年在大阪与当地大学合作设立了教学点,以便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1992年得到大阪工大摄南大学的帮助,在同济大学外语系下设立了日语专业,目前已发展成教师19名,在籍学生128名的日本语言与文化专业,更是为学校对日交流的发展积蓄潜力。目前与学校有校际合作关系的日本大学就有24所,局部合作的则更多,近年在产学研结合潮流中,与日本企业也进行着频繁的交流。此外,从2003年起学校开始与日本的几所大学开展大多为期一年的短期学生交流,以助两国青年学生的相互交流、增进理解、锻炼意志、开阔视野和增长学识。 2.与韩国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于2001年初次与韩国的江原大学签署校际学术交流协议以来,陆续与韩国庆熙大学、高等科学与技术大学(KAIST)、高丽大学、汉城大学、成钧馆大学、釜山国立大学、密阳大学、亚洲大学、仁济大学、全州大学等建立和开展了包括学生短期交流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与韩国的企业如LG、LS、PRIME集团等也建立了联系,领域覆盖土木、建筑、材料、电信、物理、汽车、人文、社科等领域。 3.与越南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越南的交往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为数不少的越南优秀学生在学校建筑、城市规划、结构、工民建、建筑机械、工程经济等专业学习,毕业或进修后回国工作,成为越南城市建设的栋梁,其中不乏成为部级领导的校友,我国改革开放后他们不断介绍年轻学生来同济留学,与留校工作的校友开展合作科研项目等,并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越南相关领域的大学(河内建筑工程大学、河内建筑大学、越南矿业与地质大学)缔结了合作交流协议,同时不断介绍越南建设、教育部的官员前来访问交流,输送官员来学校参加培训项目,邀请学校专家赴越南讲学等。近年,又有校友在越南第三大城市DANANG联合创办了DANANG建筑大学,在课程设置等上寻求母校的支持和帮助。 4.与新加坡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有校际学术交流协议,在建筑、规划、土木、工程管理、交通工学领域有学生短期交流等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与南洋科技大学、亚太管理学院、新加坡住房发展局、新加坡教育学院、ABB安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有合作关系。 5.与马来西亚的合作与交流 2003年在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的见证下学校与吉隆坡基建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为该校提供教育大纲及教学活动的咨询等,2006年在土木领域签署了更为详细的合作协议。 6.与也门的合作与交流 20世纪70年代应我国教育部的要求,学校先后派出机电、建工、建筑领域的教授赴也门萨那技术学校教学,并参与该校的管理工作,此后该校发展为萨那大学,学校于1990年与该校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 7.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美洲 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开展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包括学生交换、双学位培养、联合科研、教师交流和寒暑期学校等项目。 大洋洲 自1988年起,同济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土木、建筑城规、航空航天和设计等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 非洲 早在1975年,同济大学就开始招收非洲留学生,33年来共招收来自非洲45个国家的留学生357名,他们分别在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接受学历教育。2001年起,同济大学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交流更加密切,不但与诸多非洲高校与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也参与或组织了一些针对非洲国家的国家支援项目与高层次培训项目。2005至2007年期间,非洲多国教育部长代表团、安哥拉文化部副部长Andre Mingas先生、非洲联盟副主席Patrick Mazimhaka先生等政府高层先后访问学校。 一、同济大学环境领域对非合作 1.非洲国家青年环境领导人研修班 2.面向非洲与南亚国家环境部官员管理可持续发展硕士项目 3.非洲用于造林的社区废水管理和利用项目 4.中国非洲德国博士水资源管理夏季学校 二、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领域对非合作 1. “非盟会议中心”项目 2.非洲规划院校(AAPS)网站 3.中非可持续城市发展研讨会 4.安哥拉首都罗安达规划项目 截至2019年11月,同济大学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56人。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精神文化校训 同舟共济 同济古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校风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校歌 《同济大学校歌》 词:易韦斋 曲:肖友梅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好一片中华大地, 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慈爱、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同济之歌》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同济,同舟共济! 学校精神 同济大学的学校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 同济大学的办学理念:济世兴邦,爱国奉献 同济大学的学术风格:脚踏实地,不鹜虚名 原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在同济百年校庆讲话中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同济精神,并具体指出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形象标识校徽 一、名称 同济大学校徽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基本图案由建筑系学生徐建华在1981年设计,后经过艺术处理,于1997年确定为校徽。二、历史 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三、文化 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校园建筑1952年院系调整完成后,同济大学开始了建设校园的热潮。南、北教学楼和图书馆围绕着校前区广场,师生们叠山挖池建成了景色优美的“三好坞”,富有民族特色的西南一楼是学生宿舍,拥有3000多座位的大礼堂曾是远东第一的无立柱薄壳结构建筑,包豪斯风格的“文远楼”则入选上海50年经典建筑名录。 改革开放的年代,在杨浦区政府的支持下,同济大学又掀起一轮建设高潮,规模不断扩大,许多新颖独特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在内环线范围里,同济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单位,也是连续多年的上海市花园单位。 【三好坞】 50年代师生义务劳动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学生做“三好学生”。由陈从周设计、题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建于1956年。1987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全面整顿“三好坞”。三好坞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两个在山上的,成为聚友、约会、休闲的好地方。 【大礼堂】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 【“一·二九”礼堂】 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建于1942年,得名于“反饥饿、反内战”的“一·二九”运动(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请命而被反动派残忍镇压,导致69名学生受伤,3人重伤,33人失踪的“一·二九”血案)。礼堂是纯白色的现代建筑,有曲线的房顶,落地玻璃的走廊。 【文远楼】 “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建筑城规楼群】 “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 【衷和楼】 “衷和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是教学科研综合楼,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2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建筑高度约100米,象征21世纪,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
校区分布
同济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