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辑

四川大学二级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是四川大学二级学院,是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

早在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二十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系。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根据2020年3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有15个教研室,7个本科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 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简称:文学与新闻学院

办学性质:二级学院

学校特色:部校共建新闻学院(2013年入选)

主管部:四川大学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古立峰、院长:

本科专业:7个

硕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

博士点: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

地址:江安校区:四川成都双流区川大路二段文科楼1区望江校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文科楼3楼

主要项: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截至2020年3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截至2020年3月)

历史沿革

编辑

四川大学的前身锦江书院(1704年)和尊经书院(1875年)设立之初,即开设中文学科。

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创办四川中西学堂时,“分课华文、西文、算学”。

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成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等几大学院。

二十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撤销文学院建制,分为中文、外文、历史等系。

1994年,恢复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等系。

1998年,又进行调整,将原四川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与原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3年,学院进入首批十所与地方宣传部门共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序列,加挂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牌。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22年6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出版智库遴选培育名单。

办学条件

编辑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设有15个教研室,7个本科专业。

教研室\专业

名单

教研室

文艺学教研室、语言学与语国际教育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学人类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新闻学教研室、广播视学教研室、广告学与符号学教研室、编辑出版学教研室、传播学与新媒体教研室、影视艺术学教研室、艺术理与文化产业教研室

专业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所属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在第二轮、第三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先后排名全国第五。在第四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等级为A,新闻传播学学科等级为B+。

一级学科名称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文艺学※〇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〇

汉语言文字学※〇

中国古典文献学※〇

中国古代文学※〇

中国现当代文学※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〇

文艺与传媒※〇

文学人类学※〇

汉语国际教育※〇

宗教语言文学※〇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〇

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四川省重点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新闻学 ※〇

传播学※〇

广播电视学※〇

广告与媒介经济

编辑出版学 〇

网络与新媒体※〇

符号学 ※〇

艺术学理论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备注:带※为二级学科由对应的博士点,〇为二级学科由对应的硕士点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专业学位点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

出版硕士(MP)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新闻学、汉语言文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与传播分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中国诗歌艺术》《中华文化》

    省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

    校级精品课程:《中华文化》《古代汉语》

  • 教学成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实行教学、科研与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育改革新途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比较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6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中国文学》(四卷)

    国家精品教材:《比较文学教程》

    工程”重点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

    力量

    截至2019年4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职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58人(含博士生导师53人),副教授40人。其中有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2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1人,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比较文学教学团队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享受院士待遇):项楚、曹顺庆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项楚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曹顺庆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曹顺庆 、蒋晓丽、邱沛篁、吴建、赵毅衡(名单不全)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曹顺庆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傅其林、雷汉卿、刘亚丁、李怡、陆正兰、吕肖奂、勇、谭伟

    国家级教学名师:曹顺庆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傅其林

    全国模范教师:王晓路

  • 学术研究

    编辑

    科研平台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牵头建设省级“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基地1个,有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此外还设有12个校级科研机构。

    “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基地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国务院侨办四川大学华文教育基地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实验室:出版融合发展实验室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比较文学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基地

    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基地:中国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国家认同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巴蜀语言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文学艺术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创意产业研究所、新媒体研究所、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西部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2022年8月1日,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名单正式公布,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入选。

    科研成果

  • 科研综述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近10年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77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语文》《新闻与传播研究》等A刊上发文章119篇,SSCI和A&HC收录26篇。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15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110项。

  • 中国语言文学方向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项,分别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俄罗斯《中国精神文化大典》中文翻译工程”、“敦煌文全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重要文献翻译和研究”、“东欧马克思主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明清以来西南官话区地方志方言俗语集成”、“中国古代音乐文学通史”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并在《文学评论》、《中国语文》、《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中国国内期刊和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敦煌文学丛考》、《王梵志校注》、《唐代白话诗派研究》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简明汉语史》、《佛典与中古汉语汇研究》、《宋代诗学通论》、《世说新语辞典》、《中外文论史》(四卷本)、《比较文学学科史》、《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等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民歌与国学:民国早期“歌谣运动”的回顾与思考》、《<集韵>校本》等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 新闻传播学方向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别是:“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项目 “‘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4项,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等中国国内多家期刊和SSCI、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专著《舆擎中国——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力提升方略研究》、《广义叙述学》和《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分别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交流合作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每年举办国际、中国国内学术会议;同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地区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双向合作交流关系。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图书馆有图书资料约10万册,设有工具书室、流通书室及学术期刊室。

  • 学术期刊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共创办学术刊物14种,其中《中外文化与文论》《汉语史集刊》《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符号与传媒》四种为CSSCI来源集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and West为全英文集刊;此外还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共建有学术期刊《新闻界》,为CSSCI来源刊物。

    《中外文化与文论》

    院徽院徽

    学院标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篆刻文字,同时结合学院人文气息浓厚的特征,择一篆刻特有的“文”字配以印章风格,最终确定整体设计思路。新版视觉标志外部以吴昌硕齐白石李叔同等名家常用的篆刻“文”字为基础进行设计。该字造型和学校的“校门”具有相似性,都具备厚重、质朴的风格。综合两者风格,融合设计、图底交融,不仅巧妙融入了学校的传统元素,还表达了学院长期积淀的文化韵味和历久弥新的精神面貌。

    考虑到学院包含新闻传播学科,在标志内部选取“闻”字造型以彰显其特性。“闻”既是传播学的内容本身——信息,又是传播的经典载体和路径。而“闻”外已是门,所以在标志中取“耳”做变体。从形态来看,横为目,竖为耳,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意,它寄予了学院学子能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天下之人的意涵。

    颜色的设计上,选择“赫赤”这一传统中国色。《释名·释采帛》中有言:“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院标采用赤色,希望表现出文学与新闻学院的人文气息和蓬勃向上的活力,同时也饱含对学院学子辉日新的祝福。宏观来看,视觉标志以篆刻为视觉风格,巧妙地将象征现代意义的川大老校门和篆刻的“文”字异形同构于一起,塑造出疏与密、离与合、外方内圆的艺术效果;内部似太极图的反转配以外部的对称,有着沉稳厚重的图腾之感。

    在其设计中,“文”与“闻”既代表学院拥有的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也是学院所有学生应该拥有的闻治学之态度

    学术传统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视对本科生研究生学术根柢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每学期都开展大型系列学术讲座,邀国际、中国国内学者主讲,拓展全院师生的学术视野。还举办了多期由优秀博士生主讲的“博士论坛”,以及由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参与主讲的“尊经论坛”;同时鼓励本科生进行文学创作,资助出版了《起点》、《青桐》等文学刊物,资助所有主干课出版了课程刊物。

  • 现任领导

    编辑

    职务

    名单

    院党委书记

    古立峰

    院长

    李怡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张莹

    副院长

    易容、周维东、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