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编辑

1987年张艺谋执导电影
粱》是由西安制片厂出品的战争文艺片,由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滕汝骏主演,于1987中国上映。影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以抗战时期的山东高密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人公历经曲折后一起经营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军侵略战争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计均因参与抵抗运动而被日军杀害的故事。1988年,该片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红高粱

外文名:RedSorghum

类型:剧情、战争、文艺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

导演艺谋

编剧:莫言、陈剑、朱伟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

片长:91分

上映时间:1988-02(柏林电影节)、1988-5-19(中国香港)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主要奖项: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出品时间:1987年

剧情简介

编辑

九儿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九儿始终不吭声。九儿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鳌发生了感情。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九儿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罗汉大叔和伙计们凑钱又将九儿赎了回来。但余占鳌看到九儿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九儿,余占鳌才罢休。余占鳌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格外好,九儿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九儿的儿子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沙口,烧杀抢掠。九儿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九儿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余占鳌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余占鳌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尘埃过后,余占鳌拉着儿子的手,挣扎地来到九儿的尸体旁。日食,九儿的儿子放声唱起了童谣:“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获奖记录

编辑

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方

备注

1988年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金熊奖

《红高粱》

获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最佳故事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最佳摄影奖

顾长卫

最佳音乐

赵季平

最佳录音奖

顾长宁

最佳导演奖

张艺谋

提名

最佳男主角奖

姜文

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最佳故事片奖

《红高粱》

获奖

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最佳导演奖

张艺谋

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红高粱》

第25届澳大利亚悉尼国际电影节

电影评论

《红高粱》

获奖

摩洛哥第一届拉什国际电影电视

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红高粱》

获奖

1989年

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奇幻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

最佳影片奖

《红高粱》

获奖

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

银熊猫奖

《红高粱》

获奖

1990年

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

《红高粱》

获奖

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红高粱》

获奖

2022年

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

百年百部优质电影

《红高粱》

获奖

(获奖记录来源

幕后制作

编辑

创作背景

红高粱红高粱

《红高粱》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张艺谋看了莫言的小说以后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小说里的这些男人女人,豪开朗,旷达豁然,随心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在创作的时候,《红高粱》无是在精神气质还是在电影形态上,都没想学,就是想创造一种地地道道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莫言小说里的高粱地是庄稼汉们种的,在电影里则把它改成了神秘的野高粱地。《红高粱》的编剧有三个人:陈剑雨、朱伟以及原著小说的作者莫言。1987年,莫言在高密的时候,张艺谋就把《红高粱》的定稿拿给莫言看。莫言看完以后发现定稿跟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

角色选择

电影红高粱剧照电影红高粱剧照

《红高粱》剧组选择演员的时候巩俐还在中央戏剧学院演系读二年级。因为“我奶奶”这个角色很关键,剧组在寻找演员的过程也比较费劲,找了好几个人选,史可也是候选人之一。之后李彤给《红高粱》剧组的副导演杨凤良推荐了巩俐。剧组分别给巩俐和史可试了造型,发现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又拍了她们两段小品,还是觉得巩俐更合适。杨凤良表示《红高粱》剧组选演员实际上出发点特别简单,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就是想找长得像的人物。选择姜文也是如此,虽然姜文在演《红高粱》之前已经演过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了,但是剧组导演有意不去看《芙蓉镇》,如果看过他演的秦书田,或许就不会选他演《红高粱》中“我爷爷”这个角色

修复放映

2018年10,张艺谋经典代表作《红高粱》推出2K高清“修复版”并放映。

制作发行

编辑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1988年2月

西德

1989年1月27日

日本

1988年5月19日

中国香港

1989年2月2日

荷兰

1988年9月11日

加拿大

1989年2月

美国

1988年10月9日

美国

1989年6月22日

西德

1988年12月25日

瑞典

1989年11月24

芬兰

2018年11月27日

CCTV6电影频道

影片评价

编辑

红高粱剧照和海报红高粱剧照和海报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而为人所称道(《成都商报》评)

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爷爷”、罗汉大叔等一批中国普通百姓群像,歌颂了他们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民族精神,也对中华民族历史、性格、心理、文化以及生存方式作出了思考。该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国人豪爽快的一面,跟中国内地电影一贯的哀伤沉重的传统风格大相径庭。摄影师顾长卫在取景和色彩的运用上有出色表现,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国电影罕见的“景人合一”之美,人看得畅快淋离(网易评)

相比于《英雄》中分块式的色彩划分,《红高粱》就显得不那么繁复。整部电影似乎只由色和红色组成。在黄土高坡上,黄沙漫天,特别是颠轿这个段落,几个轿夫连唱带跳,带起了滚滚尘土。身为西安人的张艺谋用泼墨式的表象风格向它们表达着热爱之情,那些黄色的土地正是他所要朝拜的对象。而红色则更加出彩,除了比人高的“红”高粱,还有“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轿子、红鞋子,上的红窗花、碗里的血红的高粱酒、红彤彤的炉火,还有最后日食时那彻底成红色的世界。这份鲜艳的色彩的出现,更能表达出陕北人的热情与豪爽,呈现了中国农民向上的精神状态(凤凰网评)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了具体的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

红高粱海报红高粱海报

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等。画外音这部电影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电影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