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熊奖 编辑
金熊奖(Golden Bear Award)是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52年,每年颁发一次。金熊奖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熊奖(Golden Bear Award)是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熊奖创立于1952年,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奖,一般仅颁发给一部电影作品。
另外,柏林国际电影节设有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最佳短片金熊奖等。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志物是一只抬起手臂向人们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熊奖与银熊奖,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密切合作,至今仍在为柏林国际电影节提供熊像。
届次 | 年份 | 作品 | 导演 |
---|---|---|---|
第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1年 | 《吉普车上的四个人》 | 利奥波德·林特贝格 |
第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2年 | 《一个快乐的夏天》 | 阿恩·马特森 |
第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3年 | 《恐惧的代价》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第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4年 | 《女大不中留》 | 大卫·里恩 |
第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5年 | 《鼠》 | 罗伯特·西奥德梅克 |
第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心声幻影》 | 吉恩·凯利 | |
第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7年 | 《十二怒汉》 | 西德尼·吕美特 |
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8年 | 《野草莓》 | 英格玛·伯格曼 |
第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59年 | 克劳德·夏布洛尔 | |
第1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0年 | 《托梅斯的盲人犬》 | 塞萨尔·阿达温 |
第1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1年 | 《夜》 | |
第1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2年 | 《一夕风流恨事多》 | 约翰·施莱辛格 |
第1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3年 | 《武士道残酷物语》 | 今井正 |
《恶魔》 | Gian Luigi Polidoro | ||
第1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4年 | 《干旱的夏天》 | 麦顿·埃尔克桑 |
第1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5年 | 《阿尔法城》 | 让-吕克·戈达尔 |
第1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荒岛惊魂》 | 罗曼·波兰斯基 | |
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7年 | 《出发》 |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 |
第1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68年 | 《谁见他死去》 | 扬·特洛尔 |
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第一份工作》 | 热利米尔·日利尼克 | |
第2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1年 | 《费尼兹花园》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第2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2年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
第2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3年 | 《遥远的雷声》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第2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4年 | 《学徒》 | 特德·科特切夫 |
第2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5年 | 《领养》 | 玛塔·梅萨罗什 |
第2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6年 | 《西塞英雄谱》 | 罗伯特·奥特曼 |
第2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7年 | 《上升》 | 拉莉萨·舍皮琴科 |
第2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8年 | 《鲑鱼》 | 何塞·路易斯·加西亚·桑切斯 |
第2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79年 | 《大卫》 | Peter Lilienthal |
第3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0年 | 《拓荒者》 | 理查德·皮尔斯 |
《巴勒摩或沃夫斯堡》 | 沃纳·施罗德 | ||
第3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快,快》 | 卡洛斯·绍拉 | |
第3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维洛妮卡佛丝》 |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 |
第3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3年 | 《蜂巢》 | 马里奥·卡穆斯 |
《1920年的法斯特》 | 爱德华·本内特 | ||
第3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4年 | 《爱的激流》 | 约翰·卡索维茨 |
第3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5年 | 《陌生男子》 | 戴维·黑尔 |
Rainer Simon | |||
第3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6年 | 《大审判》 | Reinhard Hauff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7年 | 《主题》 | 格里布·潘非洛夫 |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8年 | 《红高粱》 | 张艺谋 |
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89年 | 《雨人》 | 巴瑞·莱文森 |
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0年 | 《失翼灵雀》 | 杰里·闵采尔 |
《八音盒》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
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1年 | 《微笑之屋》 | 马尔科·费雷里 |
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2年 | 《大峡谷》 | 劳伦斯·卡斯丹 |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3年 | 《香魂女》 | 谢飞 |
《喜宴》 | 李安 | ||
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4年 | 《因父之名》 | 吉姆·谢里丹 |
第4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5年 | 《手到擒来》 | 贝特朗·塔维涅 |
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6年 | 《理智与情感》 | 李安 |
第4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7年 | 《性书大亨》 | 米洛斯·福尔曼 |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8年 | 《中央车站》 | 沃尔特·塞勒斯 |
第4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1999年 | 《细细的红线》 | 泰伦斯·马力克 |
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0年 | 《木兰花》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1年 | 《亲密》 | 帕特里斯·夏侯 |
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2年 | 《千与千寻》 | 宫崎骏 |
《血腥星期天》 | 保罗·格林格拉斯 | ||
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3年 | 《尘世之间》 | 迈克尔·温特伯顿 |
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勇往直前》 | 法提赫·阿金 | |
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5年 | 马克·唐福特·梅 | |
第5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6年 | 《格巴维察》 | 亚斯米拉·兹巴尼克 |
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7年 | 《图雅的婚事》 | 王全安 |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8年 | 《精英部队》 | 何塞·帕迪里亚 |
第5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09年 | 《伤心的奶水》 | 克劳迪雅·洛萨 |
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0年 | 《蜂蜜》 | 赛米·卡普拉诺格鲁 |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1年 | 《一次别离》 | 阿斯哈·法哈蒂 |
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2年 | 《凯撒必须死》 | 保罗·塔维安尼、维克托里奥·塔维安尼 |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3年 | 《孩童姿势》 | 卡林·皮特·内策尔 |
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4年 | 《白日焰火》 | 刁亦男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5年 | 《出租车》 | 贾法·帕纳西 |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6年 | 《海上火焰》 | 吉安弗兰科·罗西 |
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7年 | 《肉与灵》 | 伊尔蒂科·茵叶蒂 |
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8年 | 《不要碰我》 | 阿迪娜·平蒂列 |
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19年 | 那达夫·拉皮德 | |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20年 | 《无邪》 |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
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21年 |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 拉杜·裘德 |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 2023年 | 《造梦之家》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