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窑文化 编辑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马家窑文化形成后,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传播。第二阶段由渭河上游向东翻越陇山进入关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岭山地,经西汉水上游进入白龙江下游。第三阶段由白龙江下游经阴平道、扶文松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泾河上游翻越六盘山西进黄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阶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黄河支流庄浪河谷、乌鞘岭至河西走廊东部,由洮河下游先后进入洮河上游和白龙江上游。第五阶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龙江流域内继续扩展。
中文名:马家窑文化
外文名:Thehorsehomekilnculture
发现:1923年
地址:甘肃省中南部地区
发现者:安特生
代表遗址: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年代:3300B.C.E~2050B.C.E
文化亮点:彩陶文化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甘青地区早于马家窑文化且与马家窑文化类型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活动以甘、青地区分布的大量的马家窑彩陶为得天独厚的研究基础,对彩陶纹饰图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把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华文明起源的多个领域,从民族学、民俗学、哲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挖掘究,以期找到人类关注的、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的文化源头。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填充了历史文化研究中对纹饰图案解读的学术空白,会长王志安成为这一研究活动中的领军人物,他对马家窑文化的解读和研究,使马家窑文化向深层次、跨地域传播和认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马家窑文化的神奇与辉煌。
一个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热、收藏热正在形成。
马家窑文化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文化类型,从已经发现的有关地层叠压情况看,马家窑类型早于半山类型,半山类型早于马厂类型。从以往发现的资料就可以看出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关系密切。
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过去限于资料太少,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张将马家窑类型单独称为马家窑文化,与半山--马厂文化分开。
康乐边家林、兰州关庙坪出土的陶器,补充了马家窑到半山类型发展的中间缺环,这些陶器无论是器型还是花纹都有马家窑类型的一些遗风,而且还反映出了半山类型的一些特色,过渡性的特点非常突出,从而表明半山类型是从马家窑类型演变而来。
分期表:图1为文化分期表
马家窑文化的重要遗址有东乡林家、临洮马家窑、广河地巴坪,以及兰州的青岗岔、花寨子、土谷台、白道沟坪与永昌鸳鸯池和青海乐都柳湾等20多处。1988年,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文化的墓葬,经发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邻,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规则,多数为东或东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长方形、方形和圆形等。葬式因时期和地区不同而有变化,一般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内一般都有随葬品,主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少数随葬粮食和猪、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随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锛和石凿等工具,女性多纺轮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间的分工。随葬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着差别,而且越到晚期差别越大,有的随葬品达90多件,而有的一无所有。这种贫富差别的增大,标志着原始社会逐步走向解体和中国文明曙光的来临。
这个文化群体的居民以经营旱地农业为主,大田作物主要种植粟和黍。这两种谷物的遗存曾分别发现于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和兰州青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湾墓地的许多墓葬中,也都发现有装在粗陶瓮中的粟,说明这种作物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各个氏族营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农业生产工具,用于翻地的石铲通体扁薄,略呈长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农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制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镰,形状有长方形穿孔的和两侧打成缺口的两种。在镰刀中有一种形制很特殊,也是长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锯齿,为马家窑文化居民所独创。谷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马家窑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还饲养猪、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只的猪、狗或羊随葬。这一现象是家畜饲养业比较发达的证明,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丧葬习俗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类似。当时饲养的家禽仅见鸡一种,数量尚不多。
虽然农业经济比较进步,采集和狩猎活动仍是经济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遗址中大多发现了石镞、骨镞、石球等。发现的野生动物骨骼较多的是鹿,野猪等。
在社会生产中已经有了相当明确的专业技术分工,原始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石器制造业、木工作业、纺织业几种。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但在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中带有仰韶文化影响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是明显。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最多见的是卷缘盆、彩陶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庙底沟类型有相承关系。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还是纹饰都高于以前的彩陶,是有明显的独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数量多、制作精美和纹饰的繁复而代表彩陶的高峰。
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
要看一种物品的收藏价值,就要看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增值价值等。所有的远古陶都有历史价值,而马家窑文化古彩陶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其它远古文化类型的古陶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它的巨大增值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队伍的迅速扩大,将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2000年以来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价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成为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马家窑文化是分布于甘肃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占整个陶系的20%-50%,随葬品中可达80%,而且成型与装饰技术也至为发达。自本世纪二十年代瑞典人发现此类文化遗存以来,马家窑文化一直处在学术界热烈的讨论中。有关中国古代彩陶是本土发生还是西方传入的课题的研究使之声望日隆,其富丽神秘的图案及多变的造型也令艺术家爱不释手。但无论对这些问题作出怎样的诠释,马家窑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让后人垂涎了。
缘起于一个电影《解放大西北》的拍摄。一九九六年,沉睡着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古老文化名城临洮,来了七千人的拍摄队伍。他们发现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马家窑文化沉寂在此而无人研究、推广和利用。在他们的推动下,深受马家窑文化熏陶的有心人士志安与其他一些热爱马家窑文化的民间人士一起创立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他们栉风沐雨、历尽艰辛的研究、传播使马家窑文化名声大振。会长王志安自筹资金先后在北京、浙江、上海、山东、天津等地开办展览和设立传播窗口,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创办了《马家窑文化源流》会刊(已出版十期)。
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将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晋升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作为研究会会长的王志安先生,是这个研究会的创始人和带头人,也是研究和宣传马家窑文化最痴情的人。他个人出资办刊物、建网站,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宣传、推广马家窑文化。2004年,他筹资举办“马家窑文化发现命名80周年纪念活动”,建成了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希望借此将马家窑文化从书本走进社会,走进民间大众。
2005年12月与甘肃彩陶研究会共同举办“2005中国彩陶马家窑文化研讨会”,2006年1月,会长到上海举办马家窑文化讲座。
《上海收藏报》以“中国当代研究马家窑文化第一人”为标题,对他作了数次报道。
《文汇报》发表了他的“也谈中华龙起源”的文章。上海有关方面专门邀他为建立上海马家窑文化研究所做筹建和指导工作。经过10多年的潜心研究,会长本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彩陶专家。
2005年7月,会长应邀去沈阳参与修建世博园兰州园的工程,冒着烈日高温亲自动手设计、构图、画彩,将一件件巨大而精美的马家窑彩陶雕塑艺术品屹立在世界园林博览会上,向世界展示马家窑文化。世博会开幕后,经他精心设计、制作的彩陶获得了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七项大奖( “彩陶王”水景主雕获建筑小品类金奖,彩陶园获综合类银奖、设计类银奖和施工类银奖,入口尖底彩陶瓶与“蛙神”彩陶组合获建筑小品类银奖,休闲彩陶亭获小品类铜奖)。这应是对研究会在研究、传播、发展马家窑文化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和肯定。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制作了六集电视专题片《神秘的中国彩陶》,该片由王志安会长担任顾问和彩陶文饰解读的主讲。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对马家窑文化的很大关注和兴趣。
2009年4月,研究会的依托单位临宝斋商务总社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等四部门评定为首批“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2009年9月,研究会与中共临洮县委、临洮县人民政府一起具体承办了首届“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十多年来,研究会和王志安会长已在全国创造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传播等方面的近十几个第一,研究会通过对大量彩陶图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和论断,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重点刊物,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是2007年经甘肃省民政厅注册成立,是研究会鉴定马家窑彩陶的专业机构,有数位大学教授和国内著名专家组成,在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香港等地以及省内部分市、县的博物馆和收藏家做过专业马家窑彩陶鉴定,有多篇专业鉴定论文发表,2009年2月28日在甘肃临洮举行的中国马家窑文化研讨会期间和中国鉴宝杂志举行了鉴定马家窑彩陶免费专场鉴定会,天下收藏、甘肃卫视、定西电视台等媒体有报道。在长期的鉴定工作中始终坚持鉴定职业道德,秉承去伪存真的宗旨,假货绝不出鉴定证书,如有修补的地方一定要在鉴定证书中注明,避免了很多彩陶收藏爱好者上当受骗,得到了国内彩陶收藏家和博物馆的认可。
自2003年12月开馆以来,已接待了包括原中宣部副部长聂大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赵维绥在内的各级各界的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一千多人,以及社会各界的观众三万多人次。博物馆对全国开放,欢迎研究者、爱好者及各界朋友前来参观和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