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宗颐 编辑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男,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潮州(另有报道称其祖籍为广东梅县铜琶村)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中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钟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名誉教授。
1949年到香港,1952年曾于新亚书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年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后在法国、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周游讲学。2009年1月,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12月,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连任。
他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中文名:饶宗颐
外文名:Jaotsung-i
别名: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17年8月9日
逝世日期:2018年2月6日
职业:教授
主要成就: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法国汉学儒莲奖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长
出生地:广东潮安
1917年8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 (另有报道称饶宗颐祖籍为:广东梅县铜琶村 )。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1937年刊登于《岭南学报》,以此知名。
1929年,从金陵杨栻习书画,攻山水及宋人行草,开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1930年,饶宗颐以优异成绩入省立金山中学,总有“吃不饱”的感觉,因不愿浪费时光仅读一年便辍学。期间古文教师王弘愿指导他“学古文要从韩文入手”,对饶先生影响颇深。其时饶家常常高朋满座,如文学青年冯印月、冯瘦菊,诗人柯季鹗、戴贞素,画家王显诏、杨栻,词学大家詹安泰等,都是饶家的常客。
1933年,咏优昙花诗,一时惊诸老宿,竞相唱和。饶锷老先生因编写《潮州艺文志》劳累过度在饶宗颐15岁这年便匆匆离开了人间,年仅42岁。饶宗颐继承父志,一面将父亲诗文遗稿编成《天啸楼集》,另一面旁搜博采,拾佚钩沉,完成《潮州艺文志》,后刊于《岭南学刊》。
1935年,受詹安泰先生委托,代授国文课于韩山师范学校,旋被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纂修,同年加入“禹贡学会”。
1935年至1937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
1938年至1939年,在詹安泰的举荐下,饶先生受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当时广州沦陷,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饶先生拟绕道香港入滇。不料路途坎坷,抱病留港。当时香港集中了各界名流,得知饶先生在港,纷纷投以殷勤。著名学者王云五通过友人邀请他参加《中山大辞典》的编辑,书法家叶恭绰也力邀饶先生加盟《全清词钞》的编纂。这两项工作使饶先生有机会阅读到不少一流藏书家的各种珍本。饶先生的学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对国学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几年间先后撰写《广东易学考》、《尚书地理辨证》、《说文古文考》、《古史新证补》、《西汉节义传》,《金文平议》等,受到顾颉刚的看重并受约为他的《古史辨》撰著第八册《古地辨》和史书《新莽史》。
1940年,饶先生完成成名作《楚辞地名考》,著名学者童书业欣然为之作序云:“考据之学,愈近愈精,读宗颐饶君之书,而益信也。君治史地学,深入堂奥,精思所及,往往能发前人所未发!”
1947年至1948年,任广东文理学院教授。《楚辞地理考》出版。复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系主任,兼《潮州志》总纂,被推选为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1948年,入台考察高雄县潮州镇。
1972年至1973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
1973年至1978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退休 。期间于1974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1976年,师从巴黎大学高等研究院(EPHE SORBONNE)教授、亚述学泰斗蒲德侯(Jean Bottero)学习楔形文字及西亚文献,首次译出《西亚开辟史诗》。在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的陪伴下,一同考察闻名世界的法国西南部拉斯科史前洞窟壁画(Lascaux CAVes)。亲自观察后,饶公得出了欧洲古代或已存在蒙古马借助欧亚大草原东西交流的考察结论。
1978年,退休。
1978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在香港大会堂主办《饶宗颐书画展》;8月,举行个人书画展于曼谷。《选堂诗词集》、《敦煌白画》出版。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后,应聘为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部客座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宗教”。
1978年至1979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1979年,于法国高等研究院担任客座教授讲学期间,饶宗颐与其学生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教授初次萌生了用多种西方现代语言重新进行“五经翻译”国际合作学术工程的意愿与共识。("THE WUJING PROJECT:The idea of making a new translation of the five Chinese Classics into the major languages of the world was first conceived in 1979 by Jao Tsung-I and Kristofer Schipper")。同年,应中山大学之邀,首次回内地参加中国古文字学会议,会后赴湖南考察马王堆出土文物。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是年4月,游瑞士,过阿尔卑斯山入意大利,有《古村词》纪游。
1980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于日本京都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讲学。日本二玄社主办“饶宗颐教授个人书画展”于东京。被选为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 。聘为澳门东亚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10月,在武昌参加全国语言学会后,历时三月,参观国内博物馆33个,足迹遍14省市。
1979年至198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1981年,于新加坡举行个人书画展。参加太原古文字学讨论会。出版《远东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
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获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被邀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顾问。出版《选堂集林·史林》、《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作)。
1983年,日本东京二玄社为其出版《虚白斋书画录》,《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至1986年出齐)。
1981年至1988年,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
1997年,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第一届终身成就奖。创办《华学》大型学术刊物,由广东中山大学出版。
1998年,获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当代国学大师”荣誉。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首位荣誉院务委员。
1999年,先后受聘为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名誉教授。获颁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于香港艺术馆及澳门教科文中心举行个人书画展。
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国家文物局及甘肃人民政府颁发“敦煌文物保证研究特殊贡献奖”。受聘为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顾问及北京大学客座教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主办“饶宗颐书画欣赏”展览。
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被聘为学术顾问。于上海、中山、深圳、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个人书画展,及于潮汕地区举行巡回展。
2002年,被邀往美国哈佛大学作演讲。香港国际创作学会主办“学艺双携”饶宗颐书画展。
2003年,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落成。台湾新文兴出版公司出版《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全集共分十四卷,二十册。
2004年3月,被授予潮州市第二批荣誉市民称号。
2009年,由温家宝总理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同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授终身成就奖 ;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并为其题词“斯文在兹”。
2010年,在中国首次举办的世博会上,为家乡潮汕地区的唯一展馆“潮府馆”题写馆名。
2011年,正式当选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余部、论文400多篇。
饶宗颐在当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可简明概括为如下三点:
(一)本世纪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饶宗颐经其特殊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其成绩足以与当代名家相颉颃。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践踏,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1956年,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置亦将因此而显出其重要意义。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一定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名人。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与困惑。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启示意意义。根据饶宗颐自己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敦煌学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1959)
《选堂集林.史林》(1982)
《敦煌本老子想而注校笺》
《敦煌曲》(合著)
《敦煌琵琶谙》
在敦煌学研究领域,饶宗颐有许多开创性贡献,被学界誉为当代“导夫先路”的敦煌学大师: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首次据英伦敦煌写卷讲述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提出“敦煌白画”概念,所著《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研究的先驱之作,他还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的第一人;尤为可贵的是创立“西北宗山水画”,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
饶宗颐还长期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顾问,在香港举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邀请大陆学者到香港从事敦煌学专题研究,主持编辑《敦煌吐鲁番研究》等敦煌学专门杂志,成为国际敦煌学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领袖。
甲骨学
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甲骨文通检》(主编)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词学
代表作有《词集考》
《清词年表》
《全明词》
史学
代表作有《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集林·史林》
《潮州志汇编》
目录学
代表作有《潮州艺文志》(合著)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潮州志
1946—1949年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由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补编重刊,编印工作业已告竣,于8月3日正式出版,为建设文化潮州献上一份厚礼。
重刊的《潮州志》是一部鸿篇巨著,全书按1949年已刊行版式编为10册,4400页,230多万字,合为《古瀛志乘丛编》一大集,将于向海内外发行。重刊的《潮州志》补编卷首一册编入4篇序文:民国时期曾任铁道部长、广东省文献会主任叶恭绰1949年夏撰写的《潮州志序》,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2004年8月撰写的《重印〈潮州志〉序》,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2004年7月撰写的《重印饶氏〈潮州志〉序》,饶宗颐2005年6月撰写的《重刊〈潮州志〉序》。
楚辞学
代表作有《楚辞地理考》
《楚辞书录》
考古学
《唐宋墓志》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
金石学
《新加坡古事记》
书画
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1946年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
1962年法国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
1963年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永久会员;
1974年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1979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
1980年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该会是欧洲最古老亚洲学会;
1982年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
1982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讲座教授;
198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荣誉讲座教授;
1993年12月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人文科学博士,为该院建院125年颁授的第一位人文科学博士;
1993年12月法国文化部文学艺术勋章;
1994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学研究特别奖,饶教授将全部奖金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
1997年北京大学开设之原校长汤用彤学术讲座首位主讲教授;
1998年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国学大师荣衔,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首任荣誉院务委员。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学术地位与影响:饶宗颐教授对于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文学艺术史及世界比较文化史等方面的学术影响,已有季羡林、李学勤、钱仲联、姜伯勤、李联升等中国著名学者以及戴密微、池田温、吉川幸次郎等海外汉学家著文评价,收入香港三联书店《论饶宗颐》一书(1995年出版)。
2011年7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已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这颗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是紫金山天文台于1978年10月30日发现的。
2011年12月16日在香港接过聘书,正式就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同年12月,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开设“饶宗颐国学院”。2012年12月,获颁亚洲首位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荣衔。
2013年3月,国立华侨大学荣誉教授。
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饶宗颐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2014年3月26日,山东大学在香港大学王赓武讲堂举办仪式,授予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博士学位。
2014年9月29日,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4月,饶宗颐获颁“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书画作品
主要作品:《加拿大路易士湖雨意》、《蒲甘佛塔》、《桂林漓江春雨》、《仿马麟二老观瀑图》、《新加坡阿答屋》、《庐山含鄱口》、《尼加拉瓜瀑布》、《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松柏长春》、《仿马麟二老观瀑图》、《不动明王》、《法国中峤春色》、《狮山晨曦》、《日本高野山》、《米南宫笔意溪山雨意图》、《宋元禅僧笔意散发登山》、《荷藕》、《达摩面壁》等。
不少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及陈寅恪相比,因为他们都是在治学上,既博而又能深,在不少学术领域上,具有很大开创性。但王观堂及陈寅恪两位,都未有如饶宗颐教授之艺术成就,所以若以前人相比,饶宗颐应是更近宋代苏轼。
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学问、胸襟、气魄,越来越明显地在其作品中显露出来。中国画之钵于世界其它地域绘画者,是中国绘画的美,是要在画外求之,也就是说,中国画是要内含创作者之人品、学养、性格,甚至世界观。至于技法,不过是帮助创作者把这一些表达得更完美而矣。
饶宗颐在技法上,经过了超越半世纪的磨炼,所谓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对于他已经是控制自如之事。而他的学养及学术研究,性情及人生观,现今更圆通无碍地溶在画中,使到他的画成为世人所称,极其罕见之学者画。
诗词作品
饶宗颐的友人和门人成立了一个“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替他印行了一部《选堂诗词集》。夏书枚先生说他的诗“实兼采魏晋六朝唐宋人之长,随体而施,靡不尽其神趣”。港大罗忼烈教授说他的词“才大拟于坡仙,格高无愧白石”。可见他的诗词所曾获很高评价。
少年饶宗颐先生创作的《优昙花诗》,这组诗刚一传出,便使当时潮州诗文界颇为惊叹,诗坛宿学皆与之唱和,这一年是1933年,饶宗颐先生只有十六岁,遂被称誉为“神童”。次年(193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刊载了这组诗。由于《文学杂志》发行量极少,世人多不见到,就是省内各大图书馆也未收藏。饶老本人曾托人多方寻觅。1997年才由中山大学研究人员检获,饶老闻知欣喜极了,即书成条幅,以作纪念。《优昙花诗》
优昙花,俗称昙花,也称“月下待友”、“月下美人”,为多年生常绿肉质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斯里兰卡(锡兰)。花白色,达20多瓣,极富香气。遗憾的是,昙花深夜开放、翌晨凋萎,观赏期只有几个小时,人们只有牺牲睡眠,才能欣赏到它那动人艳丽姿态,故有“昙花一现”的典故。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令人惋惜的是,这样美的花,却只开一个夜晚,次日凌晨就凋谢了,多令人伤感啊。当然,诗人歌咏的重点在于昙花的冰肌玉质,在于其不与群芳争妍、稍然离开污浊尘世,返回大苍的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真是构思新颖,意趣横生。历代咏昙花的诗作不多,饶宗颐为何赋予昙花这么高的品格,这是因为饶宗颐自小谙熟佛典,《法华经》上说,“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优昙花是佛家圣洁之花。饶宗颐少年时对它有特别的情感,并且高声赞美,正是其中的原因。
《优昙花诗》第一首主要是咏物;第二首则重在述怀。诗人在这里提出“人世衰荣,变幻难测”之理。他认为,即使“千载”也不足以言修身,转瞬就逼在眼前。“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是诗的结句。对此,他的“太夫子”温丹铭老先生给予爱护和勉励。还说,“饶子年方少,前途远大,吾愿其有以进之也。”
著作列表
以下包括学术专著单行本目录、书画集目录、诗词结集及发表目录(至1998年)三方面。
《潮州艺文志》
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专号 1935-1937年第五、六合卷
《潮州丛著初编》
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出版 1938年初版 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年重印
《楚辞地理考》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初版 台北九思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重印
《潮州志》
汕头潮州修志馆发行 1949年初版
《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
香港1950年初版
《海南岛之石器》
国泰印刷所 1951年1月稿(新加坡大学图书馆藏 编号2148—1843)
《明器图录·中国明器略说》(附英译)
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印 1953年
《战国楚简笺证》(油印本)
京都 1954年
《人间词话》平议
香港1955年初版
《长沙出土战国楚简初释》(油印本)
京都 1955年
《楚辞书录》
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1月初版
《巴黎所见甲骨录》
香港1956年12月初版
《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
《选堂丛书》香港1956年初版
《战国楚简笺证》(长沙仰天湖武国楚简摹本)
香港上海出版社 1957年初版
《词乐丛刊》(与赵尊岳、姚志伊合著)
《香港坐忘斋》 1958年10月初版
楚辞与词曲音乐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长沙出上战国缯书新释》
选堂丛书 香港 1958年初版
《九龙与宋季史料》
《选堂丛书》 香港 1959年11月初版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年11月初版
《词籍考》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63年2月初版
《文心雕龙研究专号》(主编)
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庆祝金喜纪念特刊 1963年 又台北明伦出版社1971年2月初版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5月初版
《潮州志汇编》
香港龙门书店 1965年7月初版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香港龙门书店 1970年12月初版
《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新加坡 1970年初版
《敦煌曲》(Airs de Touen-Houang)
with an adapation into French by Prof.Paul Demieville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Paris 1971.
《选堂赋话》
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又见辑于何沛雄编《赋话六种》内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年5月初版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专刊之一 1975年9月初版 1976年5月增订再版
《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
香港龙门书店 1977年9月初版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丛书1997年再版
《敦煌白画》
法国远东学院考古学专刊 巴黎 1978年初版
《香雪庄藏砂壶·供春壶考略》(编著)
新加坡 1978年
《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史料丛刊(二)》(法国远东学院共同出版 列该院期刊127号) 1981年初版
《选堂集林·史林》
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1月初版 台湾明文书局重印
《云梦秦简日书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三 1982年初版
《虚白斋书画录》
东京二玄社 1983年初版
《选堂选集》
现代佛学大系第53册 第273-538页 台北弥勒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
《楚帛书》
香港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专刊之四 1985年初版
《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 编)
《东京二玄社》 1983年至1986年
《固庵文录》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9年9月初版
《甲骨文通(一):先公、先王、先妣、贞人》(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出版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悉昙学绪论》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
1990年4月初版
《敦煌琵琶谱》(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一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12月台一版
《词学秘笈之一——李卫公望江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0年初版
《近东开辟史诗》(编译)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1月台一版
《敦煌琵琶谱论文集》(编)
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之二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1年8月台一版
《Questions on the Origins Of Writing Raised by the Silk Road》
(Translated by Denis C.Mair & Victor H.mair)
Sino - Photonic Papers No.26; September, 1991.Order from
Pepartment of Oriental Stuelie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19104-6305,USA.)
《老子想尔注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
《文辙——文学史论集(上、下)》
台湾学生书局 1991年11月初版
《词集考——唐五代宋金元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10月初版
《广济桥史料汇编》(与张树人合编)
香港新城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1993年2月第一版
《画(左)宁(右)页——国画史论集》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93年6月20日初版
《梵学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7月第一版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与曾宪通合著)
北京中华书局 1993年8月第一版
《法藏敦煌书苑精华》(编纂)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1月第一版
《甲骨文通检:地名(二)》(主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年初版
《潮州本草》排印本
《楚辞》(又名《楚辞别录》)(编)油印本
《澄心论萃》(胡晓明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敦煌曲续论》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 1996年版
《选堂文史论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文化之旅》
《华学》(主编)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
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选堂书画集》
香雪斋 1978年1月
《选堂扇面册》
芥子居 1985年1月
《饶宗颐书画集》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9年
《选堂书楹联初集》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6月
《饶宗颐翰墨》
香港艺苑出版社 1992年8月
《饶宗颐书画》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瑶山诗草》
1947年
《选堂诗钞》(甲午)之诗心四首
香港大学文学院年刊 1958年4月12日
《选堂近诗》
《蓝字四页(有李棪斋小引)》 1964年
《白山集》(线装)
1966年3月
《黑湖集》
Le Recueil du lac Noir;戴密微(paul Demieville)法译;Etudes
Asiatiques;XXII·1968年于瑞士印行;油印本
《固庵词》(排印本)
1968年于香港
《晞周集》(线装)
1971年3月 另有排印本
《宋元吟韵继声十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6月 第48-52页
《宋元行吟图题诗》香港明报月刊 1973年7月 第48-52页
《选堂诗词集》
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 1978年1月
《佛国集》
《欧游杂诗》 油印本
《浙东游草》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2月 第61-64页
《古村词》
香港明报月刊 1985年3月 第16-17页
《题日本五山僧所著书五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月 第134页
《九州诗槁》
香港明报月刊 1986年10月 第69-70页
谭汝谦编《港日关系之回顾与前瞻1845-1987年——香港日本文化协会25周年纪念特集》 香港日本文化协会 1988年 第483-490页
《题伍蠡甫长卷八段锦小景》、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云冈绝句(三首)》
香港明报月刊 1989年3月 第73页
《选堂诗词集》
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公司 1993年1月台一版
《澄心选萃——饶宗颐的艺术》
香港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会 1999年8月
《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9月
2002年9月,根据多方考证后,饶宗颐最终确认其祖籍地为梅县松口镇。为此,他专门为饶氏宗族重修的族谱拜题“饶氏族谱”四字。
长年在外讲学,使得饶宗颐“名声在外”,荣誉等身,1962年就获得了有汉学界诺奖之称的法兰西学院汉学“儒莲奖”。但似乎国内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他也从来不在乎。有人当面称颂他是“大师”,饶宗颐笑言:“大师?我是大猪吧
前有“南饶北钱” ,后有“南饶北季”
钱钟书:旷世奇才
季羡林: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师
许嘉璐:“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沈建华:“无法而法”为至法,“三重证据”贵求真
李焯芬:饶公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
张靖依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
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
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饶宗颐大笔一挥,书就“大爱无疆”4字,为四川灾区筹得500万元。
2010年8月,得知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正在敦煌庆贺95华诞的著名香港学者饶宗颐决定将160万寿礼捐赠灾区。
2010年11月18日,敦煌晚会筹款1316万元用于维修及保育敦煌石窟经费。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捐赠10张书画作品供现场拍卖。
2012年4月,向华侨大学赠送画作。
2013年4月,惊悉四川雅安地震、深感心痛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说,“戚戚之情,哀哀我心”,“现捐款50万元港币以表微衷。”
2013年4月29日,饶宗颐夫人不幸逝世。经此变故,饶宗颐牵挂灾区同胞之心不改。2013年4月30日,这位大师委托饶宗颐基金会主席孙少文等人来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中联办)、转交善款。中联办副主任殷晓静说,饶老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心令人尊敬。
2018年2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对饶宗颐教授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同日,特区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亦对饶宗颐教授辞世深表哀悼,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饶宗颐先生的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饶宗颐先生逝世后,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张高丽、汪洋、刘延东、李源潮、杨洁篪、陈希、胡锦涛、刘云山、王岐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悼念,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2月8日晚,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专程前往饶宗颐先生家中,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饶宗颐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对家属的慰问。
2月28日,“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葬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来自香港、内地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宗教界数百人士参加。
为饶宗颐教授扶灵的人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联办副主任黄兰发、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陈建文、香港大学署理校长谭广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法国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及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