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鹿门山 编辑
坐落于鹿门山半山腰的鹿门寺是中国有名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无数海内外香客云集于此,佛光高照。原先的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古朴雅致,蔚为壮观。故历来常有名僧如处贞、丹霞等来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至1117年)最为兴盛:当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共560余间。
鹿门山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城东南15公里的东津镇境内,为国家森林公园。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鹿门山峭壁苍翠,景色幽丽。
此寺兴盛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约500间,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现有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景点。鹿门山是名人高士的隐居之地。
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唐代诗孟浩然官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
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忿栖鹿门山……。因此,人们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后人在山上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但现又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以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记载着鹿门高僧名士事迹及兴废始末。
鹿门山及附近岗峦上,还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兵、香炉秋红5个景区,共32个景点。
八角井
在鹿门寺后200米远的山腰处有一口井,因井门曾砌有八角围栏,故称八角井,又称八卦井。井中之水:无论天干地旱多么严重,始终保持一样的流量,实在神奇。井中泉水往下暗流20余米,又汇一泉称天坑,也称天井。此井为一自然竖井:深约2米,井口直径约一米。再往下暗流,经一天然石洞,洞内多钟乳石,有一大石块向外伸出尺许,泉水顺此石突然悬空倾泻,散如珠,垂如帘,称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门前,从两个石雕的龙口中喷入灯公洗钵池(又称龙头喷泉),流泉昼夜不停,相传:孟浩然就是常饮此泉,又接山中灵气,才有盖世之诗情。
鹿门寺
山上有座鹿门寺,据当地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部在此梦见神庙,遂建寺纪念,后来山以寺名,得名鹿门山。
山上另有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万年龟、庞公地王洞、孔明拜堂、孟浩然隐居遗址等景点,这些景点和鹿门寺一起组成了海内外闻名的文化旅游区。游客上山时,可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别有一番情趣。
鹿门山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当年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每次来求教,都跪拜在庞公榻前,其虚心为学之状,令后人敬仰。庞公还常邀其侄儿“凤雏”先生庞统、“卧龙”先生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鹿门山是一座秀美的山,天兰丽质,风情万种。它又是一座诗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诗的神笔,将它描绘得清美如画。不,是它哺育了大诗人孟浩然,也将众多的文人雅士之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极至。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游鹿门不果后,发出了“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感叹。他是为未能目睹鹿门山的秀丽风光和名胜古迹而遗憾,抑或是为无缘感受圣山陶冶性情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