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进佤山 编辑
《初进佤山》是彭荆风创作的长篇散文,首次出版于2019年12月。
《初进佤山》是彭荆风在生命最后一段时期仍在创作、修订的作品,它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者在地处云南边疆的佤山西盟的革命工作经历。《初进佤山》延续了作者清新自然、健康明朗的美学风格,营造出一种朴素的诗意。
《初进佤山》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佤山日新月异的变化。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初进佤山时,佤族人民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还过着以部落为单位刀耕火种、衣不蔽体的生活。在人民解放军倾力帮助下,佤山建起第一所小学,有了第一个商店,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党和政府带领下实现质的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主题思想
作者在《初进佤山》中描写了当时佤山部落的贫困落后,并寄予了深切同情。《马散街》借“赶街”反映了当地的经济状况,“街”其实就是简陋的集市,商品稀少,人民币不流通,还保持着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山里人购买力低下,大多只是拿农产品换取火柴、盐巴等生活必需品。作者在对马散街做了综合描绘之后,又集中笔墨记叙了一位佤族老乡,他拿一只鸡找卖酒的汉人换了两碗薄酒,咕噜咕噜下肚仍不能满足酒瘾,再次索酒遭拒,被激怒而手举长刀追赶酒商,险成命案,幸被工作组拦下。作者自掏腰包请佤族老乡喝了碗酒,同时也批评酒商不公平交易太小气。一场“贸易”纠纷被作者写得生趣盎然,人物活灵活现,佤族汉子淳朴耿直,吃了酒在草丛里倒头便睡,酒虫上脑便不管不顾,然而,在作者风趣的笔调中却又不免有一丝悲凉:这里的人民实在是太穷困了。
1953年冬天作者在永别部落观看剽牛仪式时,那血腥的迷狂场面也著上了心酸的色彩,尤其是当看到连一根牛骨头都没有抢到的颓丧男子以及他那激愤的、责骂他无用的妻子,作者不由感叹道:“一个长期受压迫的民族,就靠着这份原始气息极重的拼搏精神培养敢于抗击外力的勇士并艰难地生存下来。”(《剽牛场上》)这是一份基于同情的理解。在部队初进佤山时,听到寨子里此起彼伏、缓慢、沉重的舂米声,“似在哭泣,又似在忧伤地叹息,使人听了觉得那是舂米的妇人在对着最后一把谷子掉泪”。而实际情况更为糟糕,许多人家舂的不是稻谷,而是山药,野菜,“我不禁为这苦难深重的民族而深深叹息!”正是因为深刻地体会到佤山人民的贫困无助和因贫困而生的悲哀,工作组的同志下决心努力工作,“和他们一起尽快结束这苦难”。(《佤山行》)在佤山创办了当地的第一所小学校,培养了西盟佤山的第一代读书人,让知识的火种在大山点燃。(《那所茅草屋里的小学》)协助探矿人员在佤族部落开展探矿工作,为佤山新时代冶炼业打下了基础。(《地下深藏着银子》)
书名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ISBN |
---|---|---|---|
《初进佤山》 | 2019年12月 | 978-7-222-18993-5 |
彭荆风,中国当代作家,1946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学课文,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届(1954—1979)少年儿童文学三等奖,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协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红指甲》(1988年)获首届“金盾奖”,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2010年)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2011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四届“徐迟报告文学奖”, 2013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宣传部第十二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文学类特别奖”,散文《桑荫街》2012年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2018年长篇小说《太阳升起》获中国作家协会《长篇小说选刊》第三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特别推荐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