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升起 编辑

彭荆风创作长篇小说

太阳升起》是中国当代作家彭荆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11

《太阳升起》是彭荆风继创作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旌旗万里》后又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小说通过西盟佤族大头人窝朗牛一家在解放前的遭遇到解放后的生活描写了佤族人怎样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新会的艰难曲折过程。这一过程见证了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从而形成一部既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又具有历史性,故事性,感人的长篇小说。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显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威力,深刻见证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历史。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太阳升起

作者:彭荆风

创作年代:当代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2018年11月

字数:211千字

内容简介

编辑

《太阳升起》描写1953年1月人民解放军争取西盟佤族人民融入祖国家庭的经过。以侦察参谋金文才为首的民族工作小组,由于执行了党的正确民族政策,在经历艰难曲折、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后,终于以事实教育了蛮丙部落头人窝朗牛,团结了佤族人民,使其从原始部落末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小说分为十一个章节,叙述20世纪50年代云南西盟佤族部落社会革中佤族人经历的痛苦与欢乐

作品目录

编辑

去蛮丙部落的路上

在蛮丙部落外边

求助于神灵

初见窝朗牛

不幸的叶妙

解救叶妙

岩浆在永恩部落

叶妙回到了小寨

去寻找岩浆

被岩浆偷走的信

十一

山谷里的激战

尾声

后记

创作背景

编辑

1952年冬,彭荆风作为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的成员,进军西盟佤山,在那里剿匪战斗并开辟民族工作。他一手握枪,一手拿笔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是解放后第一个走进佤族部落的作家。亲历见证了佤山从原始部落后期步入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向西盟佤山进军后,佤山的政治经济、文化才得到大的改变。如何真实、详尽地描述从1952年冬以来,那一段既艰难又极有历史意的变革过程,一直是彭荆风这个曾经参与进军西盟、并在那里的几个民族工作组工作过的亲历的愿望。关于那段往事,由于各种原因,彭荆风的这一写作计划被担搁了六十余年,也思考、梳理了六十余年,直至2018年才形成了长篇小说《太阳升起》。

人物介绍

编辑

窝朗牛

蛮丙部落首领。窝朗牛原本专横粗暴、目空一切,在他的领地,他的利益于一切,拒绝解放军进入佤寨。到最后,他感谢解放军的救命之恩,欢迎解放军进入他的领地。小说写出了这几天之内发生的一系列尖锐冲突,也写出了窝朗牛变化的心理逻辑,让人感到真实可信。窝朗牛的心灵感受的变化、性格的变化,更深入地体现了佤族人民心灵感受的变化。

金文才

解放军三人小组的参谋,有勇有谋,判断准确,处事果断。 金文才在小说中的地位很重要,是上级此次行动战略的执行者,是行动中所有战术的构想者和主要实现者,因此需要交代他的主要关联前史。金文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解放大西南的粤桂边战役中,他曾经有过只身一人劝降敌几百人的成功战例,到了云南后,他学了一年多佤语,还多次深入西盟地区侦察过地形。

小康

解放军战士,单纯腼腆,但战斗中却能奋勇当先。

作品鉴赏

编辑

主题思想

心灵透视

《太阳升起》创作的核心是人的形象塑造,是人的心灵透视,民族历史记忆重构的核心也是具体的人心灵感受的重构。小说成功地书写了佤山蛮丙部落里人的心灵感受的变化。逃亡到边境线上的蒋军残部,在佤山依然延续对佤族人歧视和驱使的态度,不惜挑动佤山不同部落之间的争斗,从中渔利。人民解放军以关怀和帮助佤族人的方式进入佤山,三人小组冒着生命危险首先进入,而不是大军强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有违进步与团结的事耐心说服,真心团结。

民族情感

《太阳升起》字里行间渗透着作家对兄弟民族的深厚情感。情感舒缓而又诚挚的流露,也是造就《太阳升起》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彭荆风是解放后第一个走进佤族部落的作家,他亲历并见证了佤山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对兄弟民族的历史、生活、斗争和精神风貌,有着切身经验和深刻理解。直接、可靠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他提供了创作的热望和动力,亦构成其创作源源不断的深厚基础。小说借助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写活人物的性格、心理,尤其是性格、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一发展变化的微妙契机和历程经过,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力地展示出来,作为其思想观念转变的根本依据。

蛮丙部落头人窝朗牛性格倔强、暴躁、固执,做事专横、武断、自负乃至自大。同时,他又是部落中最有主意、最有威信的人,拒绝外人进入部落。他是个“有着狭隘民族情绪的人,也是个“勇敢的爱国者”。小说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将其矛盾性特点进行了淋漓极致的现:在是否让解放军进入山寨的问题上,他游移不定,只好求助于“莫伟其神”。初次会见金文才时心理情绪多番波动,先是矜持不作声,继而客气地让座,既承认解放军,又对工作组的进驻心存戒备甚至激烈反对。他的反复多变、游移不定,更体现在对解放军和民族工作组能否进驻部落的态度上。直到最后解放军将其从“突击队”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其态度才有根本转变。透过窝朗牛这个典型,读者看到了一个民族走向新路的艰难曲折,更看到了一个民族新生的必然。

小说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亦栩栩如生,如在目前。金文才细心谨慎,精明干练,对同胞贫困生活有设身处地的同情;大娘安木素善良、宽容、谦和、仁厚,为救叶妙煞费苦心;叶妙倔强、善良,勇敢追求自由爱情;岩松淳朴、彪悍、豪,既有对父亲权威的畏惧,又有救助叶妙的智慧;娜淳朴活泼,热情大方……小说通过他们写人情与人性之美,写出他们对幸福、自由、美好生活的天然向往。小说描写人物,与佤山美妙瑰丽的风物风情和奇丽多彩的佤族习俗相互映衬、生发,在揭示佤族人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时,也在如数家珍般的娓娓而谈中,带给读者对佤山风景和佤族生活的新奇感受。难能可的是,小说并未刻意渲染这种新奇感,而是将边地风情的“新奇感受”放在民族走向新路这一“新鲜事物”中,使之获得更真实的审美表现和更深刻的历史思考。

艺术特色

清新简练

掀开一个民族历史前进中重要的篇章,这在小说创作中常常具有“史”的品质。这一类小说的故事时间跨度往往很长,数月以至数年。但是,《太阳升起》却只有几天的时间,在这几天时间里浓缩了一段特殊的历史,交织了多重矛盾,写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从小说的叙事时间就可以看出作家不凡的艺术功力,这是作家积淀多年、几经修改、融会了作家数十年创作经验的一部作品。

生动描写

《太阳升起》对佤族千百年来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生动的描写。历代统治者对这个生活于险峻山林之中,生产方式原始、生活方式落后的少数民族从来没有过平等的思想观念,把他们看作化外之民,从称呼到行为都把他们当作异类,极端歧视。因此,他们只想维护自己的领地,减少与外部的交往,哪怕困守一方,哪怕贫穷落后。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承,形成他们更为刚烈的反抗性格,他们长期固守封闭的险峻山寨,生产方式极为原始,生活方式也极为落后。小说真实地描写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也写出了在解放军来到之前,他们对待“外人”的基本态度。长期以来,他们更明确的是自己的族群记忆,而少有国家记忆。

“莎士比亚化”处理

《太阳升起》遵循艺术和美的创造规律,将党的民族政策这一政治问题进行“莎士比亚化”处理,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小说描绘西盟佤族人民的生活图景,真切而细腻。但这种生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现象,而是涉及一个民族命运去路和未来发展的生活,是佤族人民所面临的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党的民族政策体现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佤族人民的重大历史抉择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作者对政治、历史、生活与文学关系的根本理解。基于这种理解,小说没有对这一政策进行面面俱到的僵硬图解,没有借人物之口或叙述语言将其作“席勒化”的理念传达,而是通过对窝朗牛、岩松、娜红、魔巴、岩浆、叶妙、山药不同身份、地位和阶层的佤族人物形象的真切刻画,通过他们的心理、情感、言语、行为,通过他们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微妙变化,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

史实结合

《太阳升起》对佤族人民生活、风俗写得立体而丰富,显示出作家广博的民族生活知识和切实的边地生活体验。但小说并未停留于此,而是将生活放在历史的发展中进行总体性观照。这种处理,使得作品较为详尽地描绘了边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民情习俗等内容,具有清新美妙的风情与风俗之美。作品抛弃对边地风情的猎奇式展览,而是将其放在民族历史性变革的重大时刻来审视,进行了更真实、更深刻、更具历史性品质的反映。小说对党的民族政策的表现,除了“莎士比亚化”的处理,另一个重要方式是将政治、政策内容与历史发展潮流结合起来,将民族历史发展的去路与人民的命运和生活的巨大变迁结合起来,使当代历史、政治在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维度上,得以颇具生活质感和文化深度的广阔表现。这样不仅突出了在兄弟民族生活和命运转机中最为重要的历史力量,突出党的民族政策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更使抽象的政治和政策话语,在根本上获得了朴素厚实的生活经验支撑。在这里,历史与现实、政治政策与生活生命的水乳交融,是这部长篇小说成功的原因,亦是其成功的标志,是作家生活经验的丰厚积淀和高度政策思想水平的深层融合。

作品影响

编辑

2018年12月2日,《太阳升起》获得由《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举办的2018第三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特别推荐

2012年12月12日,由文艺报社、中国作协创研部、作家出版社云南省宣传部、云南文联共同主办的“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研讨会”今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勇,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出席会议并致辞。柳建伟、叶梅、白烨等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吴义勤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主持。

作品评价

编辑

彭荆风的长篇小说遗作《太阳升起》体现出作家对美、爱、善意、温暖等美好精神的强烈追求。小说对自由、人的尊严甚至是对生命乐趣的探索和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军旅文学的某种刻板印象。(《解放军报》评)

《太阳升起》是彭荆风的遗作,也是他倾注心力最多,寄托愿望最深的作品。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作品,它沉甸甸地摆放在我们面前,也摆放在时代面前,这既是对彭的告慰,更是对他的深深怀念。(云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勇评)

出版信息

编辑

2018年11月,《太阳升起》由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

书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ISBN

《太阳升起》

2018年11月

作家出版社

978-7-5212-0135-2

作者简介

编辑

彭荆风彭荆风

彭荆风(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出生江西鄱阳县祖籍江西省萍乡市,中国当代军旅作家,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云南分会副主席、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代表作品有《驿路梨花》《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解放大西南》《今夜月色好》《孤城日落》《太阳升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