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编辑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部由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和王超冰等人合作撰写的现代文学史教材,该书突破了80年代前“新民主主义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治史方式,成功的引入了“现代性”的文学史撰写观念,且体例新颖,内容涵盖全面,一经出版获得学界极高评价,并且成为众多高校首选的现代文学史教材。是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反思期中出现的一部独具特色的综合性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也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
2016年3月,本书第三版正式出版,这次修订部分章节吸收了学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调整了内容的写法,改正了一些字句表述和史料运用上的错漏。其中有些章节的改动较多。如“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二)、“新诗”(一)(三)、“散文”(二)、“戏剧”(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从文”、“赵树理”。特别是“通俗文学”(一)(二)(三),有的章节几乎是重写。
书名: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作者:吴福辉/钱理群/温儒敏
类别:文学史研究专著、文学史教材
出版时间:1998年
ISBN:9787301036709
字数:587千字
初版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王超冰
修订版作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序及前言
《序》为著名文学史研究家、我国现代文学史开拓者之一的王瑶生前为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所作。《前言》为《三十年》主要作者钱理群所撰写。
第一编
本编讲述了1917年到1927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作者以专章的方式分别介绍了新文学发轫时期的思想根源,以及新思想传入时文学界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创作潮流,同时将文学的各种题材辟为专章,讲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里小说、散文和诗歌等文学题材如何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者同时着重介绍了本时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奠基式的作用的作家及思想家鲁迅的创作的一部分。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第二章 鲁迅 (一) | |
二 说不尽的阿Q | |||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 |||
附录 本章年表 | 附录 本章年表 | ||
第三章 小说(一) |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 第四章 通俗小说(一) | 一 民国通俗小说 |
二 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 | |||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 |||
附录 本章年表 | 附录 本章年表 | ||
第五章 郭沫若 | 第六章 新诗(一) | 一 新诗的诞生 | |
二 早期白话新诗 | |||
三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 |||
四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 四 新诗的规范 | ||
附录 本章年表 | 五 纯诗概念的提出 | ||
六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 |||
附录 本章年表 | |||
第七章 散文(一) | 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 第八章 戏剧(一) | 一 文明新戏 |
二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 |||
三 小剧场运动的倡导 | |||
附录 本章年表 | 附录 本章年表 | ||
以上整理自 |
第二编
本编延续第一编的阐述手法,首先讲述了第二个十年具有旗帜性质的文学思潮运动,指明了第二个十年别离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团队作战”的局势,新文学内部已然开始分裂,形成了无产阶级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相对立的局势,同时较为粗略的分析了两大文艺思潮,指明本时期的创作趋势和导向。紧接着,作者分章介绍了本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文学大家茅盾、老舍、巴金以及沈从文。然后根据文学题材的划分介绍了诗歌、小说等在第二个十年里的继续发展。在戏剧领域,又着重单列出剧作大家曹禺,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本编延续第一编中《鲁迅》的讲述,继续讲述了鲁迅在第二个十年中的文艺贡献,在本编的鲁迅专章中,作者又借题讲述了鲁迅创作的杂文的意义及其后世影响。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 一 30年代文艺的基本线索 | 第十章 茅盾 |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 |||||||||||||||||||||||
二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 | 二 茅盾的小说成就 | |||||||||||||||||||||||||
三 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 三 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 |||||||||||||||||||||||||
四 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 ||||||||||||||||||||||||||
附录 本章年表 | 附录 本章年表 | |||||||||||||||||||||||||
第十一章 老舍 | 一 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 第十三章 沈从文 | 一 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 | |||||||||||||||||||||||
二 《骆驼祥子》 | 二 乡村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 | |||||||||||||||||||||||||
三 京味与幽默 | 三 文学理想的寂寞 | |||||||||||||||||||||||||
附录 本章年表 | 附录 本章年表 | |||||||||||||||||||||||||
第十二章巴金 | 第十四章 小说
钱理群祖籍浙江杭州,1939年生于重庆。1978年考取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等 。温儒敏1946年生,籍贯广东紫金。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代表作有《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等。吴福辉1939年12月9日生,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室主任、副馆长,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著有专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等。王超冰著名文学史研究家王瑶之女。九十年代后迁居海外。论文代表作《不容忽视的副笔——试析老舍小说中关于婚姻爱情的描写》、《读<茅盾作品浅论>》和《“不能够在生活以外看见艺术”——谈巴金短篇抒情小说的现实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