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乂 编辑

三国时期蜀国尚书令

吕乂(?-251),字季阳,荆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三国时期蜀官员。

吕乂出身南阳吕氏,自幼丧父,喜好读书弹琴。初任典曹都尉,管理盐税,迁绵竹县,政绩卓著,拜巴西太守诸葛亮北伐中原,以为汉中太守,督促农事,供应兵员军需粮草。诸葛亮死后,累迁蜀郡太守。后来,入朝担任尚书,辅佐费祎,代董允为尚书令。

吕乂任职内外,生活俭朴,谦虚少言,为政简明,执法严苛,以清明能干著称。延熙十四年(251年),去世。

基本信息

编辑

本名:吕乂

字:季阳

所处时代:三国时期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荆州南阳郡

逝世日期:251年

官职:蜀郡太守、尚书、尚书令

人物生平

编辑

吕乂的父亲吕常,送原先的益州刘焉进入蜀郡。因官堵塞,遂不能返回中原。

吕乂自幼失去父亲,喜好读书弹琴。当初,刘备平定益州,设置盐府校尉一职,管理盐铁的财政收益。校尉南阳人王连吕乂与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干共为典曹都尉。吕乂后被升任为新都、绵竹县县令。心地善良,体恤百姓,百姓无不称颂,在本州各县城中首一指。又升任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征调各郡兵员、钱粮,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时如数送交,吕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给诸葛亮,他对这些人进行慰问讲明道理并加以监督制约,这些人竟没有一人逃走。吕乂被转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负责供应军需粮草。

诸葛亮去世后,吕乂累次升任为广汉、蜀郡太守。蜀郡为京都所在地,户口众多,又逢诸葛亮死后,士兵开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领这些人空额的军饷,各地奸巧纷纷出现。吕乂到任后,进行防范禁止,他对士兵们开导劝谕,几年之间,那些脱漏军籍而自愿出来的人有一万多。

后来吕乂入朝,担任尚书,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公事都及时处理不留拖延,内没有停留的宾客。吕乂先后任职朝廷内外,自己生活俭朴,谦虚少言,为政简明而不繁琐,以清明能干著称于朝;然而用法过严过深,喜爱起用文官俗吏,所以虽说官居位,但在各郡县中的名声不大好。

延熙十四年(251年),吕乂去世。

人物评价

编辑

陈寿:吕乂临郡则称,处朝则被损,亦、薛之流亚矣。 吕乂少孤,好读书鼓琴。

史料记载

编辑

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陈董吕传第九》

家庭成员

编辑

父亲

吕常,送原益州牧刘焉入蜀,因官道堵塞,不能返回中原。

儿子

吕辰,景耀年间(258―263年)官至成都令。

,官任谒。清厉有文才,著有《格》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