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曲 编辑

2010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尘曲》是20101011日浙江文艺出版出版的图书,作者七堇年

七堇年《尘曲》全书分为游记,散文小说,三个部分。收录了七堇年后期零散见刊的精品散文,最新创作的精彩游记,以及中篇小说《尘曲》。全书皆配以作原创旅途摄影插图

基本信息

编辑

书名:尘曲

作者:七堇年

类别:中国当代文学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11日

页数:304

定价:25元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533930660

胶版

有关尘曲

编辑

新浪微博这条消息,以下是七仔原话:

谢谢沈师,为新书谈过很多合作方,此前人文社作家都长期与我交流,诚恳示合作意向,前辈这等青,真的我情何以堪诶+受宠若惊,但自觉还要多多历练,而且新书的市场挑战让我倍感exciting, 和沈老师谈了很久,很多地方都一拍即合,我会尽快敲定的,我也很希望新书尽早与读者见面。

转自小七微博:

首先我真的对出版界和文学界各位前辈的关注和肯定,感到受宠若惊,真的,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作者,很多前辈老师对我的垂青,让我觉得受宠若惊啊;但是还没有定下来新书的合作方,毕竟新书《尘曲》承载了我太多的期待和投入,选合作方一再举棋不定啊…就让我这天枰座再慢犹豫吧……

沈老师送给小七的凡客图片上的文字是:

她是旅行狂,她是宅

她是时爱情的拾荒人

她是成长的摄影师 她知出名需及早

她不是张爱玲

自由得像 一颗会跳跃的苹果

她畅销,她纯文学

她有朴素的生活遥远的梦

她是出生一九八六年的畅销女皇

她是七堇年

编辑推荐

编辑

《尘曲》一本书,讲述两代人的生命厚度!

《尘曲》六百页沉淀,一位作者洗尽铅华后整装重发!

《尘曲》千万书迷翘首以待,畅销女皇睽违两年华丽转身!

翻开《尘曲》,读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七堇年!

我们仍需共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有些爱注定荒芜,有些爱终究缄默,

献给所有不遗余力以这稀薄情感对抗命运的人们。

首版特别赠送“记忆之痕系列明信片一张

我才知道,我是如此的爱着你

生命之曲,竟是如此婉转动听——致《尘曲》

来到苏州,渐渐地发现:这儿的天空似乎永远有着向人间说不尽的柔情,很多时候,都总是细缠绵。

曾经,似乎总是喜欢有着缠绵细雨的天气。这样,就可以找一个人声稀疏的地方,或是屋檐,或是廊前,或是边,静听雨丝诉说某种似乎永远也诉不尽、说不清的失落,私下里也在心中拼命挖掘那些滋长了很久、但自己却都解释不了的感伤。

曾经一度的以为,生命之于我,恐最大意上的,就仅仅是一场黑色的虐人游戏——

落花虽有意,流水却无情;莎草含千愁,月光泻流觞。锐利的目光,每每捕捉到的总是人世间有形或无形的怀疑与敌意、耻与厌弃;敏感的触觉,也似乎总会感触到空气里时刻浮动着一股伤人的寒流。

我曾深深地喜欢阴雨的天气,因着内心深处对人世某种程度的惧怕与不信任,我的双眼所能看到的空气里,似乎只有阴云细雨才懂我的内心——象征死亡的铅灰、缓慢流泻的湿气,只觉得这些,与自己的柔弱灵魂不断地撞击,以温柔的渗透方式,激起我内心一次又一次沉重而绝望的共鸣。

——像诸多尚且不懂得生命真谛的少年,总是会忍不住地伤悲秋,满眼凄凉;总是心甘情愿地认为:一切存在的、与可能并不存在的刺伤,都是那般可憎却又似更加的美丽动人。我说不清这个人世给了我什么绚丽的光点,让我知道前方有希望的召唤;我曾爱着的,竟只是自己一直想以悲愤的声音喊出来的“美丽却令人伤痛与压抑的一片暗灰”。

但,梦里花落的青涩,总也会慢慢化去;年轻的生命,总是在无数真实存在以及自己头脑臆想出的种种敲打下被历练得更加成熟与坚硬;稚嫩的智慧也总是在看多了人世间什么才叫真正的爱与恨、冷与暖、安逸与挣扎之后,才渐渐具备了理性的成分。

——无缘无故的伤春悲秋、满心抱怨、满眼凄冷的代表着幼稚的年岁终究要在不觉间遁去身影。当生命在不觉间站到了生涩的终点与成熟的起点上的时候,才蓦然发现:曾经一度悲观地痛恨、却也无奈地深深爱恋着的灰暗色调,似乎有了另一种美丽的含义。

坚韧的生的本能,在来越懂得接纳这个世界所给予的种种历练之后,总会在无形中督促你脆弱的心脏坚持坚持再坚持地跳动下去——当双目洞彻了现实中一切向生的挣扎与梦境里濒死的恐惧之后,方才蓦然觉得:活着,竟是一件多么美好也多么美丽的事情!

如今,我忽然这样想:一个完整而的生命,很适合被赞赏地比喻为荒漠中的仙人掌——在从鲜有湿润的细沙中探出脑袋的时候开始,便要接受烈日与狂风的残酷的爱抚,以及接受渐渐从自身生长出来的用以防御伤害、却会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伤害到自身的利刺。当沙尘滚滚涌来的时候,浑浊中看到的,更多的都是绝望的颜色,但若就此悲愤地倒下,你怎么还能看到有朝一日晨光下开出美丽花朵的自己的价值?

——活着!哪怕用“已经失望的希望,或是注定冷却的激情”!

写到此处,想稍稍停一下手中的笔了。我起身踱到了窗边——江南水乡。苏州的天空,似乎永远有着向人间诉不尽的柔情,总是在大多的时候都细雨绵绵。现在,它在下着雨,透过无数细到极致、也密到极致的雨丝,看见温柔的白抚摸着无数的楼台绿树——暗影交叠,神秘莫测。视野的尽头,是一片因蒙着雾气而望不到尽头的微笑着的光。

——微笑。

我还是这么爱着阴雨的缠绵的天气。

生命,“因知晓这短暂渺小,所以怎愿只留一纸伤情于世?”

我的生命,你的生命,他们的,以及眼前这个世界的全部——我这才恍然的发觉:我竟是爱你爱得深沉,以致至死不渝!

岁月即使不如歌,我们也可以选择唱

第一部分,游记。有些似曾相识,一方面有一些在blog中贴过,或为专栏而写;另一方面,同为关注往事,看过七的另一些作品,再看这本的时候自然觉得熟悉。到第二部分散文更是,一些事情,之前的文章都或多或少的提起过。但也仅仅是些许熟悉感而已,多的还是成长的痕迹和生命的馈赠。文中有时会提起年少的不懂事,或不尽人意。但旅行和生活都交给我们太多。所以,回头看来时的路,感激总会比悔恨多一些?

另,七的文依然动人。我总觉得她是“造专家”,我会边看边感叹:原来这两个字也可以组合到一起啊,好奇妙。这让我想起木心老先生。当然,还少不了一些不认识的字,我又会怀疑七不是不经常抱着一本字典研读,才会使用那些生僻字。当然,读者要是翻字典查那些生词也太影响阅读心情了,而且那些字词不认识,也知道它们表达什么。再有,就是那些巧妙的比喻,读来句句切肤,她真的能把那些细微的体验传达给看字的人。看的时候有很多想摘抄,但又急于读完,遂手边有笔时就划线,没笔时就回头多看几遍。

说回书名——《尘曲》。在没看到书,不知道任何内容的时候,我自己下的注解是:“过去的所有往事或许像尘埃一样,会得渺小,变得卑微,但还是值得为它们唱支曲——《The song of the Dust》。”后来看自序最后一句:“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我便自然地把Dust解读为“岁月的刻薄与荒芜”,把Song解读为“生命的慷慨与繁华”。在读游记和散文的时候依然是抱有这样的想法。到开始真正读本书的重头戏,名为《尘曲》的中篇时,倒是有些疑惑了,这样一个由家庭维系在一起的三段秘密往事,应该换个其它的角度来解读《尘曲》吧,但我不得而知。我不是合格的读者。

整个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告诉我们自己,我们会好好地,好好地过下去的。”没有用“我告诉我自己”。大概,过去的那些人即使永远地错过了,但经历了那些事情后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了,而是带着曾经的“你”——“你”留在“我”身上,心上的所有。所以,其实每个人从来都不是“我”,而一直是“我们”——我和很多的“你们”。

七的微博有一条这样说:“对于看不懂《澜本嫁衣》的小读者,我只能说,唉,为难人家了……心智尚?,不喜欢的话情有可原,那书不适合他们;但是抱歉,我真的再不会为了照顾良莠不齐的理解层次,而折衷我的写作了。而今《尘曲》是一部很淡定的作品,是无关个人感受的真正的Fiction创作:关于几段如尘的旧事,和一些如井的拥抱。”

当年看《澜本嫁衣》时,好几次都不愿看下去,不住地说:“怎么写得这么惨,不忍心看了!”当然,最后还是忍着看完,然后惊讶于同龄人如此早熟的叙事。真的,那些看来都不忍多想的场景,作为书写者的她是以多强大的内心支撑写下的?或者以我幼稚的心态会这样想:一个人得经历过多么凄惨的过往,才能刻画出如此剧烈的疼痛?想来是我内心太不强大,想象力也太缺乏。。所以,这次依然惊讶于同龄人能写出如此像耗尽生命才能体会的那些爱或恨。

自序中还有:“文也好画也好,作品所能具备的最大使命,不是直接描绘世界,而是为描绘世界提供切口,或者想像。所以我只想,写一些类似切口的东西。”这么看来,七也只是大胆给了我们一个提议,提我们谱一首《尘曲》,至于演奏出什么样的旋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旋律。也便可以像七自己说的:“ 不是散文游记,还是中篇小说——他人的旅途与爱情沉没于内心,无从?捞。我却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读到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