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苹 编辑

中国内地女导演

王苹(191692日—1990年12月28日),原名王珍,出生江苏南京市,中国内地导演毕业于南京中中师范科。

1935年,出演个人首部影《无限生涯》。1947年,参演剧情电影《一江水向东流》。1953年,执导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1962年,凭借剧情电影《槐树庄》获得第2届百花最佳导演奖。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似火》。1976年,与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面侠》的助理导演。1978年,执导剧情电影《我们八路军》。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王苹

外文名:PingWang

别名:王光珍、毛五(乳名)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生日期:1916年9月2日

逝世日期:1990年12月28日

毕业院校: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

职业:导演

主要成就: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

作品柳堡的故事、槐树庄、中国革命之歌

星座:处女座

人物经历

编辑

作品作品

1931年,王苹考入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在学校结识水华等人,并参加了“磨风艺。毕业后,她被保送到南京兴中小学教书 。1933年10月,上海左翼剧盟陈庭和宋之的吸收磨风艺社集体加盟,成立南京分盟,王苹成为南京分盟唯一的性。

1935年,因在话剧《玩偶之家》中饰演女主角娜拉而被教育局革职,并通南京各校永不聘用她担任教师 ;10月,在中共帮助下,离家赴上海,进入西北影业公司演员同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无限生涯》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王苹在重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接见。后赴东北在第四野战军工作,王苹留在上海。

1947年,参演剧情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 ;同年,参演剧情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1949年,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同年,参演由陈鲤庭执导的剧情电影《丽人行》。1950年,进入总政文化部电影处。1952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1953年,执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军教纪录片《河川进攻》,该片的内容是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的一次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演习 ;同年,执导军教纪录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1956年,执导个人首部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7年,由其执导的爱情电影《柳堡的故事》上映,该片改编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说 。1958年,执导剧情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该片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中共党员侠潜伏在敌占区,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 。1959年,执导由田华、凌元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江山多娇》 。1960年,执导由王心刚、何美萍共同主演的剧情电影《勐垅沙》。

1962年,由其执导的剧情电影《槐树庄》上映,她凭借该片获得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1964年,执导剧情电影《东方红 。1966年,执导舞台艺术片《青春红似火》,该片由洪万生、王志刚、柳成联合主演。1968年,担任武侠电影《笑面侠》的助理导演。1976年,与黄宝善联合执导舞台艺术片《长征组歌》 ;同年,由其执导的革命电影《红军不怕远征难》上映。

1978年,执导由昌钰、高保成等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我们是八路军》,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故事 。1985年,执导了建国35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革命之歌》,该片获得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个人生活

编辑

1990年12月28日,王苹病逝,享年74岁

主要作品

编辑

导演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85年

《中国革命之歌》

电影

1978年

《我们是八路军》

电影

1976年

《长征组歌》

电影

1976年

《红军不怕远征难》

电影

1966年

《青春红似火》

电影

1964年

东方红》

电影

1964年

霓虹灯下的哨兵》

电影

1962年

《槐树庄》

电影

1960年

《勐垅沙》

电影

1959年

《江山多娇》

电影

1958年

《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影

1957年

《柳堡的故事》

电影

1956年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电影

1953年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纪录片

1953年

《河川进攻》

纪录片

助理导演

时间

名称

类型

1968年

《笑面侠》

电影

参演电影

获奖记录

编辑
荣誉奖项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1986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中国革命之歌 获奖
1963 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槐树庄 获奖

人物评价

编辑

王苹的创作量很大,她的作品显示出一 种内外融汇贯通的立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规范,一种社会理想的风格表征。如果说在谢铁骊或谢晋的影片中还可以发觉心理和意识的动机,那么王苹的电影则主要是热情的颂扬和温柔的呼唤。与其说她深刻,不如说她是执着,在她的艺术世界中,难以找寻繁复的痕迹,而更多的是简单和明快。她依赖那种切实可感的隐喻唤起观众的想象,并在直白的语中揉进温馨而舒缓的色彩,她把政治信仰和个人艺术品味巧妙地熔于一炉,铸就出某种坦诚而直率、流畅而晓白的艺术风格 (《电影艺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