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编辑

汉语成语

不求甚解(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不求甚解的原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不求甚解

拼音:bùqiúshènjiě

近义:囫囵吞枣、生吞活剥、浅尝辄止、食古不化

反义词:穷源竟委、咬文嚼字、寻根究底

注音字母:ㄅㄨˋㄑㄧㄡˊㄕㄣˋㄐㄧㄝˇ

成语出处:《五柳先生传》

语法结构:动宾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出处

编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后人据此提炼为成语“不求甚解”。

成语故事

编辑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诗人,他开创了田园体,也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境界。他生活时代,正是东晋和南朝交替的动乱年代,国家分裂,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家衰落,生活并不富裕,而且充满了忧患和不幸

但是,陶渊明志趣洁,淡泊名利。他做彭泽县时,上面派了个官员下来视察,县里的下级官吏要他端正衣冠去迎接。陶渊明愤然说道,我岂能为五斗向乡里小儿折腰,继而辞官,回到家乡继续过清贫的生活。

在看透了官场尔虞我诈、腐败黑暗的丑恶内幕后,陶渊明尤其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在勤劳耕作之暇,或与好友饮酒畅谈,或在家里读书吟诗,生活十分惬意。他家前有五棵大柳树,因此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2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也就是他自己的小传。

在《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写道:这位先生也不知道是何许人,就连姓名也不知道,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而自称为“五柳先生”。他喜欢静谧,不善言谈,淡泊名利。喜欢读书,但不死啃字句。每次有什么新的体会,就高兴得连吃饭都忘了。

成语寓意

编辑

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崇尚自由、盛行玄学之风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不求甚解是一种读书心态,而并非读书方法。它的真实意义并非倡导人们,读书时可以“观其大略,旨在会意”,而是教育人们,在读书时,最好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闲适。真正做大学问,字斟句酌、寻根探源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成语运用

编辑
  • 成文用法

    “不求甚解”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 运用示例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已丑馆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故曰:“解是不解, 不解是解。’”

    清·黄宗羲仁庵古本大学说序》:“读书不求甚解,任怀得意,融然远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 ”

  • 成语辨析

    编辑

    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浅尝辄止”的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不求甚解”和“浅尝辄止”都示学习或工作不深入,但有区别:“不求甚解”着眼于思想,强调没有深入理解的愿望;“浅尝辄止”着眼于行为,强调没有深入地学习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