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阚泽 编辑
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大臣。
阚泽少年时家贫,只得向别人抄书,于是博学多闻。汉末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升郴县令。孙权为骠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后官至中书令、太子太傅,封都乡侯。虞翻称其为“盖蜀之扬雄”、“今之仲舒”。赤乌六年(243年)去世,孙权为之痛惜,数日不食。阚泽曾撰有《乾象历注》一书,今已佚。另有《九章算术》,亦不存。
据传,阚泽对圆周率也很有研究,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就是借鉴了他的成果。
概述图片来源:叶雄《三国演义人物谱》
家贫佣书
阚泽家中世代务农,但阚泽喜爱学习。因家贫无钱,便常为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抄完书后,他也就将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他追记先生论讲,探究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算历法,由此声名显扬。
仕途升迁
最初被举为孝廉,出任钱塘长,又升为郴县令。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为骠骑将军,召阚泽补任西曹掾。
嘉禾(232年-238年)年间,升任中书令,加侍中。
赤乌五年(242年),阚泽被任为太子太傅,仍兼职中书令。
当世大儒
阚泽考虑到经传文章太多,很难得以全部应用。于是斟酌各家之说,节选三《礼》文字及各家注解以此教授两宫(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他们拟定了出入及与宾客会见的礼仪。每逢朝廷讨论重要之事,有经籍方面的疑难之处,总是征询咨问他的意见。阚泽因为对儒学的勤奋钻研,被封为都乡侯。
孙权曾问他:“书传的诗赋,哪样最美?”阚泽想借机譬喻以治乱的道理开导孙权,于是回答说贾谊的《过秦论》最好,孙权便览阅这篇文章。
各官署都存在一些弊端,孙权打算增添律令条例,来控制臣下,阚泽每次都说:“应该依照礼仪、法律。”他的平和正直,都是如此。
虞翻称赞阚泽道:“阚生矫杰,超过了扬雄。”又说:“阚子的儒术德行,又是当今的(董)仲舒啊!”
赤乌六年(243年)冬,阚泽去世。孙权为此痛惜感悼,几天都吃不下饭。
总评
阚泽性情谦逊恭谨、笃实慎重,官府的小吏们,招呼他提问对答,他都以礼相应。有人非议他的短处,他也从不反击,表情上显出自己不足的样子,非议之声也逐渐穷尽。
历代评价
虞翻:①阚生矫杰,盖蜀之扬雄。②阚子儒术德行,亦今之仲舒也。
阚泽著有《乾象历注》,以纠正历法时日的差误。 另《全三国文》有一篇《九章》。
名悬月中
谢承所著《会稽先贤传》记载,阚泽十三岁时,梦见自己名字清楚地悬在月中,以后即日益升进。后以此典形容人有名声。
不十为丕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阚泽为孙权谋士,在孙权广纳贤才之时与严畯等来到江东,甚为孙权礼遇。 是东吴中第一个识破周瑜打黄盖是苦肉计的人。后欣然向曹操献诈降书 ,被曹操识破后面不改色,哈哈大笑,一番妙言让曹操相信了诈降书,是苦肉计中的关键人物。
后劝孙权不要设局请关羽。 在刘备御驾亲征东吴时,向孙权举荐陆逊为都督,间接上挽救了东吴的命运。
影视形象
阚泽墓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西山境内凤凰山禹期峰,在前湾山下文化寺前,当地俗称将军坟,民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曾重新立碑,李根源捐资修复,碑文为保墓会会长吴荫培书。
阚泽墓在20世纪60年代因开文化港堆置废土而被埋没,仅余墓碑出落少许,现该碑散落于西山民间。现有阚泽墓碑,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俞樾题写,暴式昭出资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