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苏祠 编辑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始建于北宋,现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
三苏祠为清代园林式文人祠堂,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三苏祠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研究明清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重要实物范例。
2006年5月25日,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三苏祠
地理位置: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街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年09:00-18:00(停止售票17:30)
门票价格:40元
占地面积:65000m²
所处时代:清
批准单位:国务院
文物编号:Ⅲ-425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山城西南隅之纱縠行私第。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
元延祐三年(1316年),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
明嘉靖九年(1530年),侍御邱道隆命眉州太守莫钝维修扩建三苏祠,并割九寺庙田产为苏祠祀田。
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眉州知州黄元煐重修三苏祠并置买祀田。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苏祠增修祠堂的东西厢房和方墙门道。复置三苏父子像龛三座。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眉州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维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济美堂)等。
清咸丰三年(1853年),增修快雨亭。何绍基任四川学政使时,来眉州监考举子。因到三苏祠拜谒三苏父子,至此亭避大雨,遂命此亭为快雨亭,并手书匾额。
清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
清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山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
民国八年(1919年),眉山驻军旅长陈国栋进驻三苏祠,将其作为司令部。在此期间,陈国栋筹资对三苏祠进行了大维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
1950年初,眉山县(今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成立,兼管三苏祠事务。
1959年,成立三苏纪念馆,上级调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一批古籍善本于三苏祠。国庆期间陈列正式对外展出。
1967年,三苏纪念馆改为人民公园,陈列室改为工农兵展览馆。
1978年10月,三苏祠重新开放并复名为三苏祠。
2007年至2008年,眉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建三苏纪念馆、碑廊及陈列馆、文物精品展览馆、文物库房、西园、游客中心及停车场、纱縠行。
三苏祠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梯形,南北短,东西长。东侧两角近似直角,西侧为斜状。南侧偏东为南大门,西北角为西大门。祠堂由前厅(古祠大门)、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及廊构成三进四合院,在同一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东西厢房在左右均衡的基础上又有自由变化,从而形成不严整对称的格局。东西厢房背面均设飞来椅和栏杆,以供游人临池休憩。
鸟瞰三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