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理工大学 编辑
上海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上海市,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上海市属重点建设大学,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单位,中国知识产权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单位,沪港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20世纪50年代初,原沪江大学和原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分别改建为上海机械学院(1994年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两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入上海市管理。
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杨浦、复兴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17个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0000余人;在校教职工2600余人。
中文名:上海理工大学
外文名: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
简称:USST
创办时间:1906年
办学性质:公办高校
学校类别:理工类
学校特色: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展开
学校前身
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00年,因庚子之变,美南浸信会的华中差会(在江苏传教)和美北浸礼会的华东差会(在浙江传教)成员都来到上海避难。期间他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
1979年12月,上海机械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正式签订校际合作协议,这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最早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81年,学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加拿大高校合作,开始举办全英文授课MBA项目;1983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专题报道,认为“此举开创了中国MBA教育的先河”。
1981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1月,学校获准成为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热能工程专业、气液两相流体动力学与节能技术两个方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得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首批列为“上海市花园单位”。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将上海机械学院等四校作为全国首批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制的试点单位。
1986年获得制冷与低温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拥有该学科博士点授权的三所高校之一;1988年,培养的国内第一个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毕业。
1988年,台、港、沪三地沪江校友联合上海机械学院在沪江大学原址设立“沪江城中区商学院”暨复办沪江大学商科。
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学校设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2年4月至5月,上海机械学院参加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会战第五次科技攻关招标活动,成为中标数最多(8项)的单位。1993年创建工业工程专业,是上海市最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
1994年2月5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上海机械学院更名为华东工业大学。
德文医工学堂—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1907年10月1日,由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上海德文医学堂举行开学典礼,校址在白克路(今凤阳路)。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开始在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新址建设校舍。1912年,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校名改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并先后开设机电科、土木科和机师科。
1917年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接管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和校产。1918年,中法两国政府开始协商在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原址共同办校。1919年3月10日和4月16日,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蔡元培分别致函法国驻沪总领事和法国驻华公使,建议由他们负责将同济医工学堂改建成一所华法学校,以与他们在北方筹建的北京中法大学遥相呼应,并向法方保证“确保有关法国各方与之建立永久和牢固的关系”。1920年,中法两国政府将原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建为中法国立通惠工商学校。
1923年升格为中法国立工业专门学校。1929年更名为中法国立工业专科学校。
1931年,学校又以本校学制及课程与教育部所颁布的《专科学校组织法》和《修正专科学校规程》的规定不相符合,高于专科学校的水平和标准,呈请改为独立学院,获准于9月1日正式改为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6月起,中法国立工学院停办。1940年秋,由中法两国政府派人员组成“中法国立工学院院产保管委员会”,负责保管学校财产。工学院关闭后,其校舍或工厂一部分被中法大学药学专修科、法国在沪企业、法童实业学校等相关单位借用。1943年8月,汪伪政权收回法租界后,工学院课堂大楼及学生宿舍成为法军临时兵营。1943年秋,为确保中法共有财产不落入敌伪手中,中法国立工学院校友自发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并创办私立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以承接之,其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社会热心人士资助,教职员多为前工学院教员。1946年,中国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以及中法高工,并将重庆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迁沪并入,主导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49年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先后经历“华东工业部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上海第一机器制造工业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械专科学校”、“上海机械制造学校”等阶段,1983年升格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为1954年接受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学校之一。
1993年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0月,电气技术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工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合校之后
2012年,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等沪上8家原国家机械工业部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同年,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2014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与德国汉堡应用技术大学、科堡应用技术与艺术大学和富特旺根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设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德国际学院。同年,学校被确定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5年9月1日,学校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同发起组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
2016年,上海理工大学成为“十三五”期间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同年,学校与杨浦区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学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评优秀,2017年顺利完成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4年-2017年,学生先后获得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冠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决赛金奖、全国大学生空手道锦标赛冠军等国内外1000余项赛事的奖项;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
学校确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全程化、全覆盖的“课堂教学-创新实验-项目训练-企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国内率先开设创业实验班和创业管理第二专业,同时,作为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四家受理点之一,累计培育146个项目,成活率近62.3%,获得了一大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及全国性大奖。
2018年,上海理工大学推出师生学术共同体交流计划,为学生随导师出境交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每位教师到境外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时,最多可以带4名学生,学校为每名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高1万元经费资助。
世界排名
2022年,上海理工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排名第1201+名。
2023年,US NEWS上海理工大学世界排名 901。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7月,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建“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建“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电缆研究所、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等共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和“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与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共建“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与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与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分布在长三角区域的近30个科技转移工作站,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与杨浦区合作推进环上理创新街区发展。 截至2020年5月,学校是国内最早开办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建有中英国际学院和中德国际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爱尔兰等31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2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留学生近千人。与ASIIN合作成立中欧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学校与英国精密测量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共建“中德环境岩土与地质工程研究中心”,与美国Keysight公司共建“上海理工大学—Keysight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共建“超网络研究(中国)中心”,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汉堡大学成立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与莫斯科大学共建太赫兹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工业4.0孵化器——弗劳恩霍夫协会IPK、IPA、IKTS研究所推进共建智能制造国际实验室,引进海外院士团队启动大飞机增材制造项目建设,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共建先进制造与车辆工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双博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双硕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学校将优秀历史建筑群改造成沪江国际文化园。据2020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07年,以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依托,上海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为运营实体。2009年由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组成上海“国家技术转移联盟”;与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等20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单位共建“上海市技术服务联盟”;在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和奉贤区,浙江省温州、武义、义乌、萧山、桐乡、宁波,江苏省启东、武进、宜兴、太仓、如皋、苏州、张家港,安徽省蚌埠、芜湖,湖南省长沙等地,分别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创新分基地。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已开展了800多项技术开发、转移等项目,合作伙伴近500家企业,合作地区遍及全国20个省市。
2021年,学校与秦川机床工具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戏剧学院签约共建“两院三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与松江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 9月30日,学校与法国波尔多综合理工学院签署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1日,“克拉玛依碳和”与学校签约成立“绿色数据中心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学联合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东方脑血管创新俱乐部成立上海理工大学东方泛血管器械创新学院。
附属医院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市东医院(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
附属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幼稚园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储能中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杨浦少云中学 |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 ||
: |
研究机构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4个省部级平台。
类别 | 名称 | 所属学院 | 负责人 | |
---|---|---|---|---|
国家级平台 |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 工业过程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光电学院 | 王亚刚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分子免疫诊断试剂国家工程实验室 | 版艺学院 | 蔡锦达 | |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 | — | |
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 | 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地方高校新建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 | 太赫兹精准生物医学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光电学院 | 朱亦鸣 | |
国家基础科学中心 | 太赫兹科学技术前沿基础科学中心 | 光电学院 | 朱亦鸣 | |
国家粮食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粮食产业(城市粮油保障)技术创新中心 | 医食学院 | 管骁 | |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可信数字版权生态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 光电学院 | 庄松林 | |
上海市动力工程多相流动与传热重点实验室 | 能动学院 | |||
民政部重点实验室 | 民政部神经功能信息与康复工程重点实验室 | 医食学院 | 喻洪流 |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医用光学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光电学院 | 张学典 |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实验室 |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传播科学重点实验室 | 版艺学院 | 蔡锦达 | |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 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 | 版艺学院 | 蔡锦达 | |
出版业科技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可信数字版权生态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 版艺学院 | 施勇勤 | |
机械工业联合会重点实验室 | 机械工业精密磨削技术重点实验室 | 机械学院 | 李郝林 | |
机械工业环保制冷剂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 能动学院 | 张华 | ||
机械工业汽车底盘机械零部件强度与可靠性评价重点实验室 | 机械学院 | 郑松林 | ||
机械工业数控机床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 机械学院 | 丁晓红 | ||
机械工业精密光电测试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 光电学院 | 庄松林 | ||
机械工业煤(气)高效燃烧与超低排放重点实验室 | 环建学院 | 张道方 | ||
机械工业厂房大空间健康环境与节能重点实验室 | 环建学院 | 王昕 | ||
上海市国际联合实验室 | 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 | 光电学院 | 朱亦鸣 | |
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医食学院 | 宋成利 |
光学仪器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新闻出版总署工程研究中心 | 新闻出版总署数字印刷工程研究中心 | 版艺学院 | 蔡锦达 | |
上海工程研究中心 | 上海市极端光学制造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上海粉末冶金汽车材料工程研究技术中心 | 材料学院 | 薛裕华 | |
上海数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机械学院 | 李郝林 | ||
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医食学院 | 喻洪流 | ||
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医食学院 | 艾连中 | ||
上海介入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医食学院 | 程云章 | ||
上海食品快速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医食学院 | 徐斐 | ||
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上海市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材料学院 | 刘平 | ||
省部级平台 | 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上海市生物物质成药性评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理学院 | 张淑平 |
上海超精密光学加工与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上海市LED器件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光电学院 | 戴博 | ||
上海市低温生物医学技术服务平台 | 医食学院 | 刘宝林 | ||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可靠性评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机械学院 | 郑松林 | ||
水下工程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 机械学院 | 朱大奇 | ||
上海市军民融合基地 | 超精密光学制造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上海市类脑光子芯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 | 光电学院 | 顾敏 | |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 | 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 光电学院 | 张大伟 | |
上海市肿瘤能量治疗技术与器械协同创新中心 | 医食学院 | 刘宝林 | ||
交通运输部研发中心 | 卫生防疫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 能动学院 | 张华 | |
省部级文科基地 | 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基于互联网+的上海创新发展”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 管理学院 | 吴忠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 中国周边经济研究中心 | 管理学院 | 魏景赋 | |
“十三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 | “十三五”上海民政科研基地(民政事业殡葬研究方向) | 管理学院 | 鲁虹 |
学校设有机械工业共性技术上海研究院(机械工业上海研究生院)、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研究生院、上海系统科学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上海增材制造航空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虚拟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现代医疗器械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发展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医工交叉研究生院),另设有高性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等数十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全生命周期电池管理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粮食产业(城市粮油保障)技术创新中心 、上海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环境生物安全仪器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学全生命周期电池管理联合研究中心 。
截至2017年5月,学校获批参与建设5个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分别与5家企业联合共建。
微创医疗器械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共建) | 产业互联网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建) |
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西派埃自动化仪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共建) | 先进光学制造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光和光学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功能性黄酒先进酿造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与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
科研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是由上海理工大学主办的理工科综合性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学报主要报道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光电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机械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科学、传媒出版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研实践成果。期刊被CA、AJ、Scopus、CAJCED、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数据库收录,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1999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一等奖、1999年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上海市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3年上海市期刊编校质量优秀奖、2016年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荣誉。校训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著华章
满载世纪强国梦想 你托起华夏朝阳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燃起青春炽热的火焰
诚义勤爱思学至远 祖国荣誉捧起在心间
滔滔奔流浦江水 汹涌澎湃东海滨
巍巍驻守沪江畔 百年理工今日辉煌
海纳百川铸就你神奇想 科教兴国化为你翅膀
截至2020年5月,上海理工大学位于上海市区,有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两个校区,其中军工路校区分为军工路516号校区(主校区)、军工路334号校区(南校区)、军工路1100号校区(北校区),校园总面积近千亩。
主校区共有3个大门:杨浦区军工路516号(正门)、军工路470号(海安路)、军工路580号(控江路)。南校区含军工路460号,大门位于军工路334号(周家嘴路)。北校区是基础学院所在地。复兴路校区是中英国际学院所在地,地址为徐汇区复兴中路1195号。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位于军工路516号的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园内有31幢单体建筑(其中复兴路校区1幢)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录。
馥赉堂(Franklin-ray Hall) | 今第二教师公寓。1948年,美国南、北浸礼会拨款建造,耗资16.95万美元,为沪江大学女生宿舍,这是沪江大学最晚建造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始作教工集体宿舍,1999年8月改建为教师公寓。 |
思伊堂(Evanston Hall) | 今第四宿舍。美国芝加哥伊文斯顿的哈里斯先生捐资4.35万美元建造。1919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因其临江而立,浦江美景尽收眼底,曾有文这样描述:“每值暮潮初敛,夜阑人静,月光如水,波平如镜,风景绝胜。1984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
大礼堂与思魏堂(Auditoriumand and White Chapel) | 今大礼堂。为庆祝建校30周年而建。1936年,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博士募建思魏堂;大礼堂与思魏堂为联体建筑,呈L形,大礼堂东西向,思魏堂位于大礼堂东北侧。外观为后罗马风格,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
思裴堂(Breaker Hall) | 今第三宿舍。由校长魏馥兰向美国墨疏利浸会募捐0.94万美元建造。1915年落成,楼高4层,为学生宿舍。取名思裴为纪念美国墨疏利浸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1967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
思孟堂(Melrose Hall) | 今第二办公楼。为纪念因营救落水的中国朋友而遇难的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孟嘉德,由美国人士捐资建造,1920年落成,耗资4.91万美元,楼高4层,为中学部下院。 |
思晏堂(Yates Hall) | 今校长办公室。建于1908年,1909年落成投入使用,是沪江大学第一座大建筑,耗资2.13万美元。取名思晏为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士晏马太。1956年9月24日,因突遭龙卷风袭击,此楼西端半幢楼顿时倒塌。1957年5月15日完成重建。 |
思雷堂(Richmond Hall) | 今第一办公楼。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之里士满城而得名,由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拨款建造,1922年落成,耗资3.21万美元,为中学部上院。 |
思福堂(Faculty Residence) | 今国际交流中心。建于1936年,为女教员宿舍。取名思福为纪念美国弗吉尼亚州Henrietta Hall Shuck夫人,又称弗吉尼亚堂, |
怀德堂(Women's Hall) | 今第五宿舍。1921年,科学馆落成后,特里特夫妇第二次捐款建造,为女生宿舍,耗资5.02万美元,1923年落成,楼高5层。曾有文描述此楼:“建筑精美,华丽堂皇,幽雅宜人,背球场而面黄浦,红照挂林,白练横江,每值星期六晚上,夜光灯影,歌声悠扬,裙履联翩,笑语杂闻,沪大男女学生之社交生活,咸以是为集中焉。”1963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以后大修时又拆除了楼台。 |
体育馆(Haskell Gymnastum) | 今学生活动中心。由美国波士顿的哈斯科上校于1917年捐资1.81万美元建造。1918年落成,楼高2层。1932年,位于学校南面的女生体育馆建成后,该楼曾改称北体育馆。 |
科学馆暨格致堂(Science Hall) | 今理学院。1918年美国加州的特里特夫妇第一次捐款所建造,耗资13.67万美元,1921年落成,钢混机构,楼高4层并建有地下室,是当时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因配备的理科实验设备为当时国内最完善者,被誉为“国内仅见之建筑物”,使得在文科基础上发展理科的沪江大学,得以跻身于一流大学行列。1965年大修时将尖顶改成平顶。 |
今公共服务中心。建筑费大部分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与校友捐资,部分由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耗资约2万美元,1928年9月落成。1948年,为纪念刘湛恩校长,向东扩建,并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工程耗费美金54832元,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全体师生在国内募集。 | |
艾德蒙堂(Edmands Hall) | 今南体育馆。由美国加州的艾德蒙夫人捐资建造,耗资1.08万美元,1932年落成,为女生体育馆,楼高2层,内设有膳厅、音乐室。 |
音乐堂(Music Hall) | 今办公楼,音乐系用。1935年10月建成,建筑费0.76万美元,楼高2层,初为中学部礼堂,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理科实验室,后改作沪江大学音乐室,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专用。底层为教室及钢琴练习室,二楼为大教室。 |
水塔 | 今勤工俭学中心。建于1930年,又称红塔。日军1937年8月侵沪,曾炮击在水塔上部留下弹孔。 |
麦氏医院(McLeish Hospital) | 今沪江美术馆。1907年5月11日建成开业,系沪江大学医院,因美国麦克来氏捐助而得名,又名普济医院,同时兼为沪江大学附近乡民诊治,后曾为家属楼211号。 |
教员住宅区建筑 | 该建筑群共14幢独立式住宅,建于1907-1936年间,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原为沪江大学教员住宅区。2009年起,开始对其中7幢别墅进行维护和改造,于2011年建成沪江国际文化园,设立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北欧7个文化交流中心,为湛恩大道北部小洋房建筑群。教师别墅也是沪江大学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采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立面多有连续拱券,采用斩假石门窗套,室内设有砖砌壁炉,单体别墅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与沪江校园建筑风格十分协调。 |
工科讲堂 | 今复兴路校区图书馆。建于1914年,砖混结构,德国普鲁士风格。原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工科讲堂,中法国立工学院、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等时期作为教学楼使用。 |
上海理工大学校园风景
| 1948年毕业生离校前在大礼堂前的草坪聚会 |
馥赉堂
|
林荫道 |
原沪江大学教员住宅
|
格致堂
|
职务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吴坚勇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丁晓东 |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刘道平 |
党委副书记 | 顾春华、孙跃东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盛春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陈斌、蔡永莲、刘平、张道方 |
副校长 | 张华 |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 |
资料来源: |
人文艺术界
桑弧 | |
程及 | 中国早期水彩画的拓展者之一,美国国家设计学院院士、美国国立艺术学院终身院士 |
冯亦代 | |
丁景唐 | 作家、诗人、出版家 |
李俍民 | 作家、翻译家 |
杨乐云 | |
朱维基 | 翻译家,但丁《神曲》的中文首译者 |
江绍原 | 民俗学家、比较宗教学家 |
皮千得 | |
周联华 | 台湾著名神学家 |
唐涤生 | 香港著名粤剧剧作家 |
黄自 |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
作家、文学翻译家 | |
李坚 | 音乐活动家、教育家,曾任云南省歌舞团团长、江西省文化厅厅长、江西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江西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省钢琴学会名誉会长 |
徐中玉 | |
韦瀚章 | |
黄飞立 | 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首任指挥系教授、教育家 |
张邦纶 | |
郑德耀 | |
赵竹光 | 健美运动家,中国举重协会原副主席,被誉为“中国健美运动之父” |
曾维祺 | 首任中国健美运动委员会主任 |
梁丽娟 | |
王鹰豪 | 魔方速拧职业选手,二阶魔方打破了全国纪录、亚洲纪录 |
洪海天 | |
孙信德 | 书法家,上海百老书画院执行院长 |
张森 | |
诸瑛 | 中国斯诺克唯一顶级女裁判 |
科教界
张龙翔 | 生物化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 |
胡小唐 | 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国际纳米制造学会会士 |
张宏建 | 浙江大学副校长 |
吕培明 | 同济大学副校长 |
李兆敏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
张国藩 | 物理学家、力学家、教育家,原津沽大学、天津大学校长 |
陈立 | 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工业心理学的奠基人,原杭州大学校长 |
钟鲁斋 | 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
张资珙 | 教育家、化学家、科学史家,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分析化学理论体系 |
龚祥瑞 | 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
董亚芬 | |
蔡尚思 | 历史学家、哲学家,复旦大学原副校长 |
凌宪扬 | 原沪江大学校长 |
朱经农 | |
朱佳生 | 原上海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上海邦德学院首任院长 |
潘序伦 | 会计教育家,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始人,号称“中国会计之父” |
程维明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副校长 |
赵艳云 |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食品科学技术系终身教授、美国食品科技学会会士 |
胡壮麒 | 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郑斌 | 光电子专家,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 |
周立伟 | 电子光学与光电子成像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邱式邦 | |
黄葆同 |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煦 | 通信工程学家,中国光纤通信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
戴立信 |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谢希德 |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周俊虎 | |
闵乃本 | 固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
许烺光 | 行为科学家,心理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田炳耕 | 电子学家、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涂长望 | 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局首任局长,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沈之荃 | 高分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元方 | 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纪育沣 |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序 | |
汪尔康 | 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郭慕孙 |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侯祥麟 | 石油化学工程学家,原石油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钱令希 | 工程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苏定强 | 天文学家、光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钟惠澜 | |
吴浩青 | 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仁 | 力学家、地球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地球动力学之父” |
刘高联 | 工程热物理和流体力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金显宅 | 肿瘤外科医学家,中国肿瘤医学奠基人 |
苏祖斐 | 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 |
方先之 | |
徐次达 | 著名工程师、固体力学家,同济大学教授,中国“加权残值法计算力学”创立人 |
孙仲康 | |
唐镇松 | 无线电专家,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 |
林乐义 | 著名建筑师,建筑学家 |
陈绍蕃 | 中国钢结构事业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 |
喻洪流 | 上海理工大学康复工程与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康复器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亚洲康复工程与辅助技术联盟主席 |
孙伟 |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学会主席、美国暖通与空调工程师学会洁净控制技术分会主席和全球技术转移委员会主席 |
姚锡福 | 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化工局副局长、国家科委新材料组组员兼有机氟分组组长 |
虞浦帆 | 中国计算机领域先驱,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原副所长,新中国首次“国家发明奖励”获得者,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
施旦民 | 毕昇印刷奖获得者,中国第一台轮转印刷机的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原上海人民机器厂主任工程师 |
杨其国 | 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哈尔滨市首届“市长特别奖”获得者,黑龙江省唯一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者 |
张乾源 | 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华东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总建筑师),兼任上海锦江集团、新亚集团、中国信证公司顾问 |
郭齐胜 | 专业技术少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陆耀庆 | 暖通制冷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顾问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樊高定 |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理事长兼安徽省制冷学会理事长,安徽省科协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政治界
孟建柱 | |
李道豫 | 外交家,前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大使,被授予“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
社会学家,曾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副主席 | |
黄奇帆 | |
徐匡迪 |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上海市原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
陆燕荪 | 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前理事长、现终身荣誉会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前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前理事长、现名誉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前理事长、现荣誉理事长,中国铸造协会前会长、现名誉理事长 |
林贝聿嘉 | 社会活动家,前香港妇女会主席、大学妇女香港协会会长、香港国际妇女协会副会长、香港中国妇女会副会长,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员,香港咨询投诉委员会主席,曾获勋衔S.B.S.银紫荆星章、O.B.E.英帝国官佐勋章、M.B.E.英帝国员佐勋章,太平绅士 |
李曹秀群 | 社会活动家,前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大学妇女香港协会、香港中国妇女会会长,香港第一位获得英王颁赠CBE勋街的中国女性,第—位获香港大学颁发荣誉法学博士的中国女性,第—位被委任为香港市政局议员、立法局议员的中国女性 |
张耀忠 | 曾任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工商联党组书记、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会长,上海沪江大学校友会创始人之一 |
陈邃衡 | 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原副主席 |
陈元 |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书记、行长 |
孙中山侄孙,排球国手,民国政府最后一任中山县县长 | |
吴经熊 | 著名法学家,曾任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委员、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副主席、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驻梵蒂冈教廷公使 |
无产阶级革命家 、外交家、诗人和书法家,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 |
朱抚松 | 台湾当局原“外交部长” |
毛人凤 | 国民革命军二级上将 |
黄烽 |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
李成云 | 四川省原副省长 |
孙家羱 | 前成都市副市长、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
周国雄 | 原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书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书记、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监事会主席 |
周宣城 | 原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
李寿葆 | 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
刘良模 | 社会活动家、指挥家 |
李储文 | 外交家、社会活动家 |
杨乃俊 | 水利专家、河北省前副省长 |
郭俊民 |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
吕福源 | 前商务部部长、党组书记 |
陈一鸣 | 曾任上海市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顾问 |
倪居华 | 国资委纺织机关服务局局长 |
鲍英菁 | 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副主席 |
徐月焕 | 杭州市淳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工商界
荣鸿庆 | 著名银行家、实业家 |
俞彪文 | 中国人民保险创始人 |
包玉星 | |
应行久 | 美国实业家、全美华人总商会会长 |
常兆华 |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微创医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
徐子瑛 |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 |
朱博泉 | 上海近代著名金融家,创办了中国首家票据交换所——上海票据交换所 |
杨霖 | 香港实业家 |
马纯济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
韦志海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
荀逸中 | 企业高管,高级工程师,上海市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上海市环境保护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 |
童夫尧 | 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
柴永森 | 前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双星集团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
刘占杰 | 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 |
邹孟奇 |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
顾海涛 | 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
胡洪 |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
何木云 | 原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理事长 |
王志强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
秦健 | 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华谊集团原总裁 |
林野 | 前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主任、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国家电网公司华东分部顾问,上海市政协常委,高级工程师 |
朱晓辉 | 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国区副总裁、北电网络通讯工程有限公司总载 |
夏毓灼 |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
晏小江 | 独立董事,前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建银国际(香港)行政总裁、大新银行(中国)行长 |
龚兆源 | 曾任上海市经贸委第一副主任兼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电气集团、华能集团董事长,后担任上海电气集团顾问组组长,上海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塑料行业协会名誉会长 |
陈海斌 | 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
黄海洲 | 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董事总经理、股票业务部负责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 |
张科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济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原所长 |
梁学峰 | 光大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
伏彩瑞 | 上海互加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执行会长 |
柴昭一 | 上海庞源机械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
于清明 |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
张亦星 | |
林善平 | 虹润集团董事长,第十六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 |
王建新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运营官 |
郑建军 |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周荣辉 | 南京久鼎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
过建廷 | 柏诚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魏杰 | 上海精智集团董事长,2018年上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