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雨之夕 编辑
《梅雨之夕》是现代作家施蛰存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1929年8月收入小说集《上元灯》。
《梅雨之夕》写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心理历程,通过对少女的美的感受,下意识接近少女,目光相遇时的局促,然后用雨伞荫蔽着送她在雨中行走,途中怕两人的熟人看见,怕自己的妻子看见,以及误以为是初恋时的女友,最后为雨停止送而惋惜,回到家中向妻子隐瞒了“奇遇”的实情。
“我”从公司下班,在梅雨天气中徒步回家。中途遇雨,于是,在一店铺檐下避雨。避雨时与一个没有带雨伞的美丽少女邂逅相遇。“我” 为她的姿色所动,但因心存疑虑而不敢贸然用自己雨伞的一半去荫蔽她。久等不见雨止,终于与之同伞结伴上路。途中,“我”又觉得她貌似自己在苏州时初恋的女子;正诧异自己的奇遇时,无意瞥见街边一个女子的忧郁眼光,从中又似乎看见在焦灼地等自己回家的妻子的忧郁脸色,当少女告诉“我”姓刘时,又怀疑这是自己初恋者故意隐瞒姓氏,于是联想到日本画家“夜雨官诣美人图”以及古人“担簦亲送绮罗人”的诗句,重温着初恋的清福。最后才发现少女的嘴唇太厚,绝非初恋的女伴,于是,感到被压抑的心境一下子松弛了下来,连呼吸也觉得舒畅了。与这少女分别,上车后,还在车上几次想把手中的雨伞张开,回到家中听见妻子的声音,也仿佛是那少女的声音。
“我”
“我”是一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年男性办公室职员,在度过了热恋和新婚的高潮之后,一切生活都趋于平淡,而在这平淡的另一端,来自内心深处的被琐碎生活和道德规则所压抑着的对于异性的激情却在不断地积蓄着,生活则是在这两端的妥协中维持着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
主题思想
《梅雨之夕》通过对“ 我”因少女想起已逝的青春时光、对往事的潜在依恋以及现实与之无法调和的描写,抒写了主人公又酸又甜更是惆怅的感觉。
《梅雨之夕》通过对“我”对美的爱慕之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善良“越轨”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开朗的、纯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对禁锢的、世俗的、刻板的、无聊的现实的抗争。主人公因少女颇有风仪又很有些忧愁而为之撑伞,送她回家,这本其自然之心、自然之举。然而,社会.上既定的准则阻碍了他的自然之心;而他自己心底的道德准则和他对妻子产生的负罪意...…这些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的无奈,感受到了作品对开朗的、纯真的、自由的人生和人性的憧憬,对禁锢的、世俗的、刻板的、无聊的现实的抗争。
艺术特色
心理描写
《梅雨之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心理过程,是一篇心理小说。小说几乎没有多少情节——只是写一位有雨具的男子在街头碰上一个躲雨的姑娘主动将她送回家时一路上的心情,一次完全没有结果的萍水相逢,但小说却把人物心理过程写得极为曲折细微而又富有层次。开头是把姑娘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随后因侧面看姑娘的脸型时又觉得她像自己初恋的那个少女而发问;再后来雨停了,姑娘道谢告别,男子心里竟埋怨老天爷为何不再多下半小时雨;最后回到家里怅然若失,甚至有点失魂落魄;这一切都写得颇为真切,很能吸引人,能不断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人物的这些细微的心理活动如果拉直就会显得寡然无味,小说这样描写便曲折有致、情趣盎然,能引人入胜。
风格含蓄、蕴藉
《梅雨之夕》所写的是一个都市人物美丽的、却又是失落了的“白日梦”;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所流露的情绪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初夏傍晚,梅雨淙淙,路遇少女,张伞送行,似曾相识,终非故人,藏储心底,念念不已…...瞻顾之间,疑虑重重,真中杂幻,是梦还醒,在一种层层迭进往复回环的圆熟的心理描写中,传达了都市薄暮中一种蠢蠢跃动而又带有强烈的自我抑制性的幻美,风格含蓄、蕴藉,具有朦胧美。
文笔优美
《梅雨之夕》文笔优美,尤其是对梅雨的细写:“在雾蒙中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物,全都消失了清晰的轮廓,广阔的路上倒映着许多黄色的灯光,间或有几条警灯的红色和绿色在闪烁着行人的眼睛。雨大的时候,很近的人声,即使声音很高,也很像在半空中了”,这很好地捕捉到了雨中景物的特点,很吸引人。小说对那位雨中少女的描写,文笔也很优美,除了给人以美的感觉外,还能让人体味出一种含蓄和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