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 编辑

汉语成语

青出于蓝是一则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荀子所作《荀子·劝学》。

蓝:蓝草,可作染料。原指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含褒义。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青出于蓝

拼音:qīngchūyúlán

出处:《荀子·劝学》

近义:后来居上

反义词:每况愈下

用法:作谓语

成语出处

编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战国·荀子《荀子·劝学》)

后改编为成语“青出于蓝”。

成语典故

编辑

璠是南北朝时期一位非常著名学者。他收了很多弟子,其中一个弟子叫谧,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孔璠非常喜欢他,将自已的学问全部都教授给他。李谧也非常用功,几后,他的知识和学问就超过了老师。但李谧非常谦虚,在老师面前从不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孔璠有个习惯,就是遇到了疑难问题喜欢跟学生探讨,并且还能向学生虚心教。有一次,孔璠遇到了难题,就询问李谧。李谧觉得孔璠是老师,自己虽然知答案,但也不能表现得比老师明。于是,他在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说还休,表现得极不自然。

事后,孔璠留下了他,并认真地跟他交流。孔璠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你不要因为担心我的面子问题而明知道答案却不回答孔子就说过,‘在三个人当中就会有人是我的老师’。凡在某一方面比我知道得多的人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你还是很有才能的呢!”

孔璠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事情传出去后,受到了当时士林中人的褒扬。有人为此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也赞扬李谧尊师重道的精神:“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成语寓意

编辑

来当老师并不总是固定的,只要能通晓学问的人,都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也告诉人只要不懈努力地学习、进步,学生也可以比老师有更高的成就,不能把老师的学识、才能比学生好当作不的道理,更不能认为学生的学识不能超过老师。

成语运用

编辑

成语用法

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作谓语;含褒义。

运用示例

唐·白居易赋》:“赋,古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于贾、。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

宋·胡仔《若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宋南渡后》:“(廉布)画山水,尤工枯木丛竹,奇石松柏,本学东坡,青出于蓝。”

茅盾《学步者之招供》:“虽然这‘计划’的可能性很成问题,但是野心之大,已经使希特勒的鬼魂钦佩不置,叹为青出于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