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编辑

陶渊明诗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是晋宋之际文学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作于赴任途中,而反复抒发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反映了诗人出仕与复归的矛盾心理。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轻时淡泊自持之志;次四句为第二段,对自己的出仕之缘由作了解释;接着八句为第三段,叙述诗人旅途所感;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写诗人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此诗情景交融,语言看似平淡,实为精妙。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作者:陶渊明

创作年代:东晋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临水愧游

真想初在襟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注释译文

编辑

句注释

⑴始作:初就职务。镇军参军:镇军将军府的参军。镇军是镇军将军的简称。曲阿:地名,在今江苏丹阳

⑵弱龄:少年。指二十岁时。弱:幼。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⑶委怀:寄情。

⑷被(pī):同“披,穿着。褐(hè):粗布衣服。《子》:“是以人,被褐怀。”欣自得:欣然自得。

⑸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是说颜回的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⑹时来:机会到来。时:时机,时运。苟:姑且,暂且。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⑺宛:,放松。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憩(qì):休息。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这里比喻仕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⑻投策:丢下手杖。投,弃,搁下。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⑼疏:疏远。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⑽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逝:去,往。

⑾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归思:思归之情。纡(yū):萦绕,缠绕。

⑿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登,指登山。降,指临水。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⒀目倦:谓看得厌倦了。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一作“川途永”。

⒁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⒂惭高鸟:对高飞的鸟感到惭愧,感叹自己不如鸟自由。

⒃愧游鱼:对游鱼感到惭愧。

⒄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初:当初,早年。

⒅形迹拘:为形体所拘。形迹,指形体所为。拘,拘束,约束。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⒆凭:任凭,听任。化迁:自然造化的迁。

⒇班生庐:指仁、隐者所居之处。班生指东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庐,房屋。

白话译文

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

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创作背景

编辑

这首诗当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陶渊明四十岁。元兴二年(403)十二,楚王桓玄篡晋即皇帝位,改元永始。元兴三年(404)二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事。三月攻入建康,被推为使持节、八州军事都督、徐州刺史。这期间,刘裕行镇军将军(战乱中,无诏书任命,这里的“行”是暂用的意思)。军府设在京口。陶渊明当时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在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刘裕的起事在当时被视为举,陶渊明在《荣木》诗中也表露了建功的思想。这些促成了陶渊明应征的积极行动。然而桓玄本来也是有反昏庸专权的司道子起家,进而实行其阴谋野心的。刘裕也有很大的可能依样画葫芦。陶渊明本以高节自励,而此时又将卷入政治的漩涡。因此此诗是在他出仕与复归的矛盾心理下创作的。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消磨时间。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此话果真。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然而,又不完全如此。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从“时来苟冥会”至“暂与园田疏”四句为第二段。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这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在宦在田,都无所谓。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却还要说“谁谓形迹拘”,这是安慰自己,说自己没有为形迹所拘;是鼓励自己,说自己不会为形迹所拘。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最后,“聊且凭化迁”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终返班生庐”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后一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粗读一过,不见新奇;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也都是传神阿堵。

名家点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士岂能长守山林、常亲蓑笠?但居市朝轩冕时,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乃为胜耳。渊明‘望云惭高鸟’四句似此胸襟,岂为外荣所点染哉!”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叙事错综,情景绝佳。”“措辞甚妙。”

作者简介

编辑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