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旧居 编辑

陶渊明诗作

还旧居》是晋宋之际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叙写旧居房屋的迁、人事的推移,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环境、体衰而产生的岁易逝、人生无常的悲慨之情。全诗语言自然朴素,格调凄凉哀怨。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还旧居

:陶渊明

创作代:东晋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原文

编辑

还旧居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注释译文

编辑

句注释

⑴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一说指昔日所居京师之宅。

⑵畴(chóu)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一说指京师建康

⑶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⑷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⑸恻(cè)怆(chuàng):凄伤悲痛。

⑹阡(qiān)陌:本指田间,此处指邑中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⑺邑(yì)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⑻履(lǚ)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⑼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⑽往迹:过去的踪迹。

⑾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⑿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⒀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⒁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

⒂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

⒃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

⒄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白话译文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我情恋依。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创作背景

编辑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说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八年(412),陶渊明四十八岁;一说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陶渊明五十三岁;还有人认为作于义熙元年(405)三月至都以后,旧居指昔日所居京师之宅。

陶渊明始居柴桑,约四十一岁时迁居于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迁居南村。诗人居上京时。尚常往来于柴桑之间,所以此诗说“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然迁至南村后,已多年未回柴桑。这次回到阔别已久的柴桑故地,见物是人非,大有沧桑之悲。在感慨万千之中,尤觉岁月易逝,人生无常,于是写下这首凄凉哀怨的诗歌

作品鉴赏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旧居屋毁人亡、萧瑟衰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沧桑悲凉的感慨,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作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名家点评

龚望《陶渊明集评议》:“仰感慨之状如见,久客天涯者读之,不胜归心勃勃……至此惟有扫愁之帚耳。”

作者简介

编辑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田园风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